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表现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2 . 下面对柳永《望海潮》《雨霖铃》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空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严密。
2021-09-1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诗人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处于如此之境,诗人感到惊心动魄。
B.颔联虚实结合,“万骑千里”是实写,写眼前所见;“气压三江五湖”是虚写,写心灵激荡而生的内心感慨。
C.颈联写诗人在舟中凝神远瞩,江岸上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送来点点的光亮,只好坐起,静待更残。
D.陈师道的这首诗从写江上风涛入手,前四句重点在于绘景,后四句着重抒吐情怀,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 . 读下面唐代韩愈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春》前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春天即将结束,花草树木各逞姿色,争芳斗艳。
B.《春雪》中“惊”字透露了人们盼望春色的急切心情,二月刚见草芽也令人吃惊、失望。
C.前诗虚写雪,写出了杨花榆荚的洁白轻盈;后诗写雪实中有虚,使雪美丽而有灵性。
D.两首诗描写了不同的春景,无论盼春惜春,都能领略到诗人乐观向上的情绪。
2.韩愈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请结合《晚春》和《春雪》的最后两句谈谈韩愈诗歌的“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可以看出,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裁相同。
B.中间六句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作者在诗中既写自己的观感,又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户户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2.“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与《蜀道难》的相似之处,来证明本诗确为李白所作。
6 . 阅读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坐

韩偓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①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未全忠而被贬。②格是:已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C.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D.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追寻隐士生活。
2.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
2021-04-3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九一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

黄庭坚

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

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平生行乐亦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①清洛:清清的洛水,洛水可通扬州。②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③竹西:亭名。在扬州城北西门外。歌吹:音乐演奏。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的标题推断,先是王定国从扬州寄诗给黄庭坚,黄步其韵而成此诗,原诗也是以“愁”韵作结的。
B.古人常以流水作比,表达悠悠不尽的情思,这首诗的首句就是如此,用想象之景喻对朋友的相思之情。
C.在三四句中,诗人对朋友现在的处境表示了关切。“犹”“却”二字,转接有力,意思陡下,含有无限感慨。
D.五六句具体写王定国在扬州的生活,既是倒装句,又是比喻句,以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充分联想。
2.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道

崔颢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


【注】①霍将军:指西汉的霍光。汉武帝临死时让他担任司马大将军辅佐幼帝,他执政二十年权倾天下,死后被灭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句突兀,劈头便写长安道边高耸入云的宅邸,首先给人一个炫目的印象,以此引出下文。
B.第二句使用典故,表面写居住在高宅的是西汉权臣霍光,实际上指诗人生活时期的当朝权臣们。
C.三四两句用宾仆拥随散朝回家的权臣,以及宾仆等待在路旁纷纷打躬作揖表现权臣的权势之盛。
D.诗人把贫贱者的转机放到皇帝的恩赐上凸显了诗人思想的局限性,但抑强扶弱的思想是可取的。
2.对比是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诗歌使用了哪些对比?要说明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和分析。
2021-04-20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三4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马荆州

黄庭坚

六年绝域梦刀头,判得南还万事休。

谁谓石渠刘校尉,来依绛帐马荆州

霜髭雪鬓共看镜,茱糁菊英同送秋。

它日江梅腊前破,还从天际望归舟。


注释:①该诗是诗人五十七岁时被贬荆南所写,诗人其时已长期遭遇贬谪,马荆州指荆州知州马瑊,写该诗的第二年便是马瑊荆州任满东归之时。②[梦刀头]古时刀头有环,“环”与“还”谐音,因此“梦刀头”又指还归之兆。③[判]甘愿。④[刘校尉]西汉刘向曾在石渠阁讲论五经,又曾为中垒校尉。诗人曾做过著作郎。⑤[马荆州]东汉马融曾为南郡太守,常挂上绛纱帐以教授门徒。⑧[茱糁]茱萸和着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韵指按照原诗所用韵脚的次序所写的诗,属于和诗的一种,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
B.首句以梦境虚写自身处境,“六年”突出诗人遭贬谪、处逆境时间之长,感情色彩极为凝重。
C.颔联用典巧妙,借历史人物来比喻自己和马碱的身份:诗人自比刘向,把马荆州比为马融。
D.颈联表现诗人与马荆州友情笃厚,两人对镜共叹岁月流逝,以茱萸和菊花酒共度重阳佳节。
2.请从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角度对该诗尾联进行赏析。
2021-04-12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直公归南郑拜省

岑参

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

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北堂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注】①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②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
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
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实写两人分别,第六句想象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但友人来不及陪伴母亲,又要踏上边疆征程。
2.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