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诗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文,完成小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三章,均从“岂曰无衣”起笔,一唱三叹,在反复咏唱中增强了战前动员的感召力。
B.诗歌在内容上层层推进,从“同仇”敌忾,到“偕作”行动,最后“偕行”,共赴疆场。
C.“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写出战士出征前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火热场面。
D.本诗表现出秦地刚健爽朗的风格,语言古朴雅丽,不加修饰,感情明朗热烈,真挚动人。
2.朱熹认为,《无衣》体现了秦人“与子同仇”的“欢爱之心”,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2023-02-25更新 | 40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螽 斯

《诗经·周南》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①螽(zhōng)斯:有时也被称为蝈蝈,外表像飞蝗。②诜(shēn)诜:众多的样子。③振振:盛多的样子。④薨薨:象声词,指众虫齐飞声。⑤绳(mǐn)绳:绵延不绝。⑥揖揖:会聚貌,众多貌。⑦蛰蛰:群聚欢乐。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颂祝夫妻多子多孙、子嗣兴旺的祝福诗。
B.全诗分三章,每章四句。其中每章的前两句都在描写螽斯的特征,后两句都在祝颂。
C.全诗诗意并列呈现,首章侧重子孙兴旺;次章侧重时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
D.在远古,物质资源匮乏,天灾人祸不断,本诗反映了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2.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虫作比,因“螽斯”的繁殖能力强,所以用它来比喻人的繁衍能力,诗歌既在咏物又在咏人。
B.本诗注重细节刻画,尤写螽斯的震翅与鸣叫。诗中通过三次形象的细节特征描写来引出诗人的祝愿。
C.本诗用词富有变化,叠词、拟声词、语气词的使用不仅使语言富有节奏韵律之美,还使语言更活泼。
D.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诗经·芣苢》和本诗一样都只在每章一三句采用此手法以达到回环往复的效果。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也可见女子的形象。
B.因为娴静的女子在我面前显得犹疑不定,我才送了她爱情信物。
C.“彤管”作为美好的事物,在诗中有象征的作用。
D.男子反复借助美好的事物表白,抒发对女子的挚爱,真实且有情趣。
(2)你如何理解“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句?
4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二)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诗经·召南·鹊巢》


[注]①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②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③两:通“辆”。④方:并,比,此指占据。⑤将:送。
1.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桃夭》巧用怒放的桃花比喻娇媚的新娘,写出了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既写景又写情景交融,烘托了欢乐热烈的气氛。
B.《桃夭》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赞美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
C.《鹊巢》这首诗以华丽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虽没有如《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容貌,却也能从热闹的婚典场面中想象到新娘的美丽。
D.两首诗中“之子于归”一句都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而另一位主角新郎则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2.《诗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作品多具有音乐性,如《无衣》《蒹葭》等。请结合所学知识,在《桃夭》和《鹊巢》中任选一首,试赏析其音乐之美。
2023-01-05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雄壮气势。
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心理世界。
(2)两首诗都属于边塞征战题材,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2-12-27更新 | 45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①闲闲:宽闲、悠闲。②行:且,将要。③泄泄:和乐的样子。④逝:往。
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十亩之间》短短几句就勾画出一幅桑园归来图,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D.《十亩之间》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2.《十亩之间》全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着“桑者”的欢乐,请结合诗句分析该诗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诗三章,均从“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
B.“同袍”“同泽”“同裳”,征战中的“三同”,揭示将士们互助团结、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C.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虽说生活条件不好,但大家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助团结,抗击西戎。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景,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孔子对《诗经》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你认为《无衣》一诗体现出以上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22-23高二上·北京西城·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葛生

葛生蒙楚【1】,蔹蔓【2】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3】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4】。谁谓宋远?曾不崇朝【5】


【注】【1】葛:葛藤。蒙,覆盖。楚:荆棘。【2】蔹蔓:蔓延。【3】杭:通“航”,渡。【4】刀:通“舠”,小船。【5】崇朝:从天亮到早饭之间。比喻时间短促。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处”“独息”和“独旦”三个表达都写出了逝者长眠地下后的孤单。
B.“锦衾烂兮”写锦缎制成的被子已经破烂不堪,可以想见逝者去世之久。
C.《河广》最后两句,以反问语气写出了对故国的强烈怀念和思归之心切。
D.两诗章法结构上都有重章叠唱的特点,反复咏唱,层层推进,情感强烈。
2.“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下列诗句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经·卫风·硕人》)
B.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C.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陆游《航海》)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3.《葛生》诗中两次出现“夏之日”“冬之夜”,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2022-11-09更新 | 293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每章开头都采用了反问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与后文中的“与子……”的句子呼应,洋溢着不怕困难的豪情,富于鼓动性。
B.作品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C.作品内容上不断递进。首章“同仇”,是情绪上有共同的敌人。二章“偕作”是开始行动。三章“偕行”,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这首诗是一首战歌。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022-10-26更新 | 33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C.杨炯《从军行》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
D.杨炯《从军行》诗中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
2022-10-11更新 | 42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南京师大灌云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