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哑巴会唱歌

周尚俊

老家有句土语:看不起的哑巴会唱歌。老家就有个会唱歌的哑巴。

我的老家在山里,这里山大沟深,卯梁纵横,纯属浅山地区,靠天吃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公社化土地集体耕种,生产队安排给哑巴的工作是田间管理员,其职责就是保护农田。

这个决定简直让我们这些少年儿童高兴坏了。此前生产队安排的田间管理员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壮劳力,对别人管得异常严格。不会说话的哑巴当田管员,任由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忽悠吧!

哑巴是在麦田泛黄,庄稼成熟的关键时期走马上任的。一天,我们五六个小伙伴不约而同地赶上毛驴到离村庄最远的名叫鹰高嘴的地方放毛驴,大家各自撒开毛驴,钻进豌豆地摘豌豆瓣。咀嚼着鲜美的绿色食品,呼吸着清新的宜人空气,简直令人陶醉。可是,只是短短的十几分钟,田管员哑巴提着一根棍子朝我们的方向大步流星而来。哑巴身高马大,气宇轩昂,神情庄重。我们迅速钻出豌豆地,快速骑上各自的毛驴,飞快地逃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第二天,我们几人约好,到名叫塔蓝山的地方放驴,哑巴纵有三头六臂也鞭长莫及。然而出乎意料,我们刚钻进麦子地,哑巴似天兵一般,出现在地边。我们丢下毛驴,落荒而逃,直到下午才偷偷地去牵回毛驴。

我们对哑巴怒目切齿,恨之入骨。

哑巴当上田间管理员工作一个月后,一块块庄稼地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一个个麦穗头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就连原先靠近草地,容易被羊牲口们践踏的庄稼地也完好如初。

生产队干部对哑巴赞不绝口、表扬有加,社员们对哑巴奉若神明、肃然生敬。哑巴更是踌躇满志。自从他担任田间管理员以来,从没看见他背过一次背篼,没看见他的家人摘过一个穗头。每天傍晚,生产队大场上闲人们聚集在一起说长论短,他都是在众人的眼前空手而归,手里拿的永远是那根棍子。

第二年的夏秋时节,由于雨水充沛,风调雨顺,加上哑巴的田间管理到位,庄稼长势喜人。田野里小麦、青稞、豌豆密密层层,成熟的麦穗颗粒饱满,小拇指大小的豆角鼓鼓胀胀。燕子们欢天喜地地在田间的上空振翅翱翔,麻雀们叽叽喳喳地在农田的周围评头论足。我们垂涎欲滴,蠢蠢欲动。七八个伙伴商量好,利用早晨哑巴睡觉的时间,去地里偷摘。

那天,天刚麻麻亮,我们轻装上阵,偷偷摸摸地钻进了名叫岭背后的一块豌豆地。

豌豆郁郁葱葱,棵棵秆壮叶旺,肥大的豆瓣昂首挺胸,令人心醉。我们欣喜若狂得意忘形地陶醉,手疾眼快地采摘。忽然,山坡上响起一声声“啊吧啊吧”的吼叫声,哑巴来了,我们毛骨悚然措手不及。转身逃跑之际,哑巴似从天而降,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们每个人。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都心惊肉跳。哑巴看见了每个人,如果哑巴告到生产队,告到学校,扣了家里来之不易的工分,我们将会经受极大的惩罚。

胆战心惊地呆了四五天,家庭的生活涛声依旧。第五天小六子悄悄钻进我家,他鬼鬼祟祟的说,早晨他和阿妈去邻村亲戚家时看到了哑巴,哑巴一如往常,还客客气气地和阿妈打了招呼,丝毫没有那天的事一样。

哑巴田管员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们虚惊一场,躲过一劫。

然而,我们的心中又疑点重重,一个聋子,一个什么也听不见的哑子,为什么对我们的行为一清二楚,对我们的防范如此缜密。

后来,我们才知道,哑巴对家家的大人有很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对户户的孩子有独特的看法和判断。他对村庄的一切明察秋毫,任何有悖于生产队的事,他都无所不知;任何违反田间管理规定的行为,都逃不脱他的法眼。

多年后我们才清楚,哑巴当年为了让我们逃跑,故意跳下梯田埂,扭伤了脚腿,在生产队干部面前他表现得责无旁贷,奋不顾身。他觉得孩子们偷摘粮食与贼偷是两回事,是孩子们顽皮的天性使然。

两年后,我们一批孩子到不同地方的学校上学。上学前,哑巴特意到我们家串门,比划哼哈了半天,叔叔翻译。大意是说,我们村庄虽然在这个穷乡僻壤,但孩子们都念了书,都会有出息。他不再当这个惹人嫌的田管员了,准备回家种田。现在农村已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的土地分到了一家一户。三四十年后,他们也将离开这块土地,到更好的地方生活。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去年到老家,家乡的一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哑巴的预言丝毫不差。我们这些偷摘麦穗豆瓣的毛头小子,步入了中年岁月,过上了很好的生活。

田间管理员哑巴没有上过一天学,读过一天书。他的世界,没有声音,没有语言,一片寂静。然而,他分明能用眼睛听到一切,用眼神表达一切,用眼光洞察一切,用行动歌唱一切。

(选自《文学港》2020年9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哑巴主要运用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比喻等修辞;同时通过孩子、干部、社员的不同态度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丰满。
B.题目“哑巴会唱歌”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同时暗含抒情的意味,表达了赞美之情;结尾“用行动歌唱”解释了题目。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用孩童视角描写哑巴,“似从天而降”等描述,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D.小说用“公社化”“联产承包”简略交代了时代的变化;用“毛头小子过上很好的生活”交代了生活的进步,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2.哑巴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3.文中景物描写有多方面作用,请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2021-05-11更新 | 3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4月调研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要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员们……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太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

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途中,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炊事班战士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写周大勇与通讯员小成反复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表现了他们救人时痛苦而无奈的心情,突出了行军途中战士们干渴的情形以及沙漠环境的极度恶劣。
C.周大勇掩埋老孙,在墓前插上木牌,背上老孙的行军锅追赶连队,这表现了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突出了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D.小说描写战士们在团政治委员李诚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话语的激励下,挺胸抬头,加快步伐勇敢向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为小说涂抹上亮丽的色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用“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行军途中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B.小说先细致地描绘老孙昏厥的模样、呼吸的变化,再写周大勇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然后写卫生队长骑马赶来救治,小说情节紧凑有致,情感丰富细腻。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D.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4.《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选材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3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嘴

范子平

①那是个油菜花灿灿的明媚春天,在交通运输公司宣教科的几个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女人们,就热热闹闹地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

②张珍妮的丈夫是自来水公司的副经理,张珍妮说,他的先生天生爱吃,在家里三天两头是买肉做肉,烘烤、清蒸、红焖啥都做得像模像样、色香味俱全,业余时间都弄这上边去了,上个星期天,他爱人专门到市委招待所里跟厨师学做烤全羊。

③毛蓁蓁的丈夫在供电公司宣传处当副处长,毛蓁蓁接着说,她的那位光吃不做,可吃得下色、上一周为了吃一盘正宗的清炖野甲鱼,专门领她跑到一百多里外的万弦湖风景区。

④俗话说最后出台的是压轴戏,生来啥事都不好落到人后头的姜芸芸对这个话题最后说话,但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说,现在条件好了谁不爱吃爱喝?俺家的先生每逢过星期,每逢节假日就领着全家到省城吃大餐,省城有名的饭店都吃遍了。眼下吃惯了省城大饭店的鲍鱼米饭,生生上了瘾,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

⑤女人们就是争强好胜,但这场呱嗒嘴之后,张珍妮的丈夫做烤全羊的话,毛蓁蓁的丈夫领着吃清炖甲鱼的话随着风吹走了,只有姜芸芸全家成天到省城吃大餐的话迅速传遍全城。特别是她撇着小嘴说的那句“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一时成了全城的名言。这也难怪,吃烤全羊吃野生甲鱼毕竟不稀罕,但吃鲍鱼在这个县城里还是较为少见的,更重要的是三个女人中,只有姜芸芸的丈夫有实权,具交通局的一把手,正局长,咋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呢?

⑥这话传来传去终于传出了事情。听说是交通局内部也有人写信反映,县纪委来调查姜芸芸丈夫公款吃喝的事情,直到这时她的丈夫才知道她在外面吹牛吃鲍鱼的事情,气得他到家逮住姜芸芸就是一顿臭骂、其实姜芸芸一共就吃过一次鲍鱼,还是她在省建筑公司的同学请客。虽说交通局长并没有领着全家用公款大吃大喝,但这公款吃喝的名声还是在小县城传了好长一段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纪委来调查的结果,把交通局小金库的事情弄了出来,几十万的小金库全部没收入国库,而且给局长来了个行政警告处分。

⑦有很长一段时间,姜芸芸都不大说话。但江山易改性难移,慢慢缓过劲来的姜芸芸又开始吹牛了,一次同学聚会能筹交错之间说起了建筑公司老总王老六,王老六承包了矿产局新行政大楼的建设,定金都交过了,但矿产局班子矛盾大,后续资金跟不上,现在工程进展不下去,弄得王老六把矿产局长臭骂一顿,说你要不当家就别跟我签协议!喝酒喝得红头涨脸的姜芸芸就说了,俺家那位在交通局威信高,吐口唾沫成钉!交通局要盖培训中心,这个推荐这个,那个推荐那个,俺家那位说了,别争,就是王老六!局里人提王老六公司的资质不够,俺家那住说,我啥也不看,我说王老六就王老六!协议签了,局里上上下下连个屁都没人敢放!

⑧谁知道隔墙有耳,不知道谁又把这件事给张扬出去了。全城都知道,交通局长盖培训中心大楼,说啥资质都不看,他说王老六就王老六,这不是暗中有交易吗?好几封举报信都过去了,纪委立案调查。调查来调查去,发现王老六仅仅是和交通局草签意向协议。一切都在前期摸底阶段,并没有姜芸芸说的那种胡乱拍板定案的情况。但是这样一闹大,交通局长就没法让王老六在交通局承包工程了

⑨交通局长更加生气,这一段时间回家老是板着个脸。姜芸芸知道错在自己,只好退避三舍,甚至,这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也不好意思说,上午正要去做家常饭,老公打来电话说到街上去吃大过你的生日。到了街上一个偏僻一些的酒店,老公又是点好菜,又是点生日蜡烛,叫姜芸芸好生意外。姜芸芸说,老公我向你认错,两次纪委调查都是因为我这张嘴——我这张乌鸦嘴!说完,伸出小手就朝自己那美丽的小樱桃嘴上来了那么一下子。

⑩交通局长忙抓住姜芸芸的手,放在自己的大手里摩挲许久才放开,又满满斟了一杯红葡萄酒双手端上说,芸芸今天我敬你一杯!一个祝你生日快乐,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感谢你的这张说话没遮拦的嘴,你不是乌鸦嘴是凤凰嘴,凤凰嘴!

⑪姜芸芸满脸通红说老公你讽刺我!

⑫老公说不是讽刺是真诚,现在王老六进去了,你知道他弄翻了多少人?咱城管局金局长、沙管局侯局长、土地局文局长都因为王老六进去了!刚上任不到一年的建委赵主任也进去了!还有几个在查着……想想王老六原来也是打算承包我们局培训中心工程的,要没有你在里边插一杠子,很难说我到时候能不能经得住诱惑,说不定我这次也得进去!纪委及时查查咱,看起来是坏事实际上是好事啊!能挡住不让咱往下坡滚!这个事情我越想越感谢你来,为我们美丽的凤凰嘴干杯!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三个女人的出场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性重要人物姜芸芸压轴出场,前二者对她起到铺垫和衬托作用。
B.本文情节波澜起伏,写纪委调查,一波接一波,此伏彼起,引人人胜,颇有小小说“尺水兴波”的特点。
C.小说最后一段交待纪委反腐败成果,是全文点睛之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力重千钧,迅速升华文章主题。
D.文中交通局长吃鲍鱼的事查无实据,胡乱拍板定案仅仅是个意向协议,说明交通局长清廉守法,经得起考验。
2.下列对文中⑨⑩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写交通局长特意找个酒店为姜芸芸过生日,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
B.这两段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交通局长和姜芸芸的生动形象。
C.在老公的意外之举面前,姜芸芸认错又自打嘴巴,说明她有愧心理。
D.对交通局长一系列的刻画,目的是表现他的感激之情,体现他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
3.本文以“凤凰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是本文语言的重要特色,请举例简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蒸饭匠

李婧

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十来张餐桌摆起来,大篷搭起来,平常干净敞亮的院子瞬间就有了葬礼的仪式感。

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前,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大家赞不绝口。

“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

“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饭。”

我扒了一口米饭,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

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里剩余的米饭扒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

“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

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意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田地松土那样自然。

葬礼的第二天,仪式还在继续。院子里做菜的三个厨师有条不紊地在准备,络绎不绝的客人一拨一拨地走进家里。他们伴随着一担又一担的丧礼,还有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

我感到很沉重,透不过气来,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

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一带孙家圩的人。知道他的年龄后我被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

他说他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出了名。

我爷爷家的院子外就是一片农田,大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着,他指着燃烧的柴火、冒着蒸气的木桶、铁锅里不断沸腾的水对我说:“这是金、木、水、火、土,还有光和气的结合。”

然后他指指天,指指地,说:“光,就是阳光;气,就是空气。五行加上光、气,这是古人的智慧,自然规律。卫星上天,也是这个原理。”

我曾经学过一点咖啡烘焙,深知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而老人对蒸米饭,也是同样的看法。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学问。

他先说这种特别的蒸法:“为什么要用木头烧呢?别看木头烧起来不好看,有烟,但饭的香味在里面。蒸气蒸的饭,气通透,没有杂质留在米饭里;现在煮的饭啊,一锅闷死,那种饭不香。

“蒸的饭冷下来了还不会馊,因为没有脏污啊!没有杂质在里面,饭冷了,水汽就自然凝结,米饭粒粒分明,也很好吃!这样就不浪费了!”

“用米也很有讲究。今天用的是籼米,不是粳米。籼米胀性大,用的水多。其实用粳米最好,有营养。毕竟粳米长足了,要160天;籼米才140天,还没长好就收了。”

用这样的米蒸饭,老孙事先要将米泡足15分钟。几斤米配几两水蒸,他都是试验过的。

最先煮沸水,看到铁锅里的蒸气上来时,往里面放生米,放到木桶1/5的位置,平铺开来。凭蒸气中的水分,让米粒胀足。这时候底层的米最靠近水蒸气,木桶里是不用添加水的。

当一层米蒸得差不多时,老孙要往里面添米,并且加水。不同分量的米,在不同时间淘好。例如蒸第一层米的时候,第二层待蒸的米就在水里泡着,时间要计算好。

老孙添好了米,就要往灶里不停地加柴火。他说除了木头和竹子,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稻草也是稻谷的一部分。用稻草烧稻米,这是古人运用自然的方法。在一桶米差不多蒸好时,要做一件比较费力的事,就是让米透气。

老孙打开桶盖,把1/5以上位置几乎半熟的米饭全部盛出来,放到大铁盆里。他用铲子翻捣最底层的米,用筷子在不同的位置戳一戳,给它们透气。然后再把盛出来的米饭放回桶里,并要不断翻捣,让热气流通——这大概是米饭有空气感的秘诀了。

当然这件事很危险,蒸气的温度非常高,老孙曾经被烫伤过。而在33摄氏度的户外蒸饭、烧柴火,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田里看着他烧柴时,我被烟呛得不行,他却还是很淡定。

目睹了全部过程后,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在看着土灶里的柴燃烧的时候,他和我饶有兴趣地聊了点别的。

老孙说他当了20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当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一样东西:实践。

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于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过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是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消解我失去他的痛楚。

老孙说他经历了太多丧事——每做一次这样的蒸饭,可能就意味着经历一场死别。

而78岁的他把饭做得那么好,让人欲罢不能。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做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孙详细告知用米的讲究、烧饭的材料、蒸饭的程序,这样处理表明他既坦然自得,又想让大家吃得放心。
B.我用“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来类比,说明蒸饭必须讲究比例,是一门重要学问。
C.老孙经历丰富,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又喜欢读书,说明他的成功主要来自自身努力。
D.文章结尾写“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是因为老孙的话使我明白了该怎样积极面对生活,又弥补了“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后,人们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表明米饭很受欢迎,也为下文“我”与老人的进一步交谈作好了铺垫。
B.丧礼上“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与文章开头“葬礼的仪式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看出人们表面上悲伤,实则淡漠。
C.作者描写老孙蒸饭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打开”“盛出来”“放”“翻捣”“戳”“放回”“翻捣”等表现了蒸饭的繁复工艺。
D.本文语言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比如老孙说“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是“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
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中“一片农田”在文中的作用。
4.请以蒸饭匠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021-05-03更新 | 3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乡下

黄大刚

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结了果。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拿。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些。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

现在,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摊位,摊位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耳边嗡嗡响着嘈杂的声音,豆花有点晕头转向。

“豆花,豆花。”豆花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她怀疑听错了,茫然地四顾,猛然看到兰花站在一个摊位后面,边大声喊着,边向她招手。

豆花,你来市场干吗呢?”

“买菜啊。”

“买菜?”兰花脸上惊奇的表情一览无余。

“哦,亚山媳妇生宝宝了,坐月子,叫我来照顾。”

“亚山在哪个单位上班?”

“教育局。”

“调上来了?原先好像在美亭那边当老师。”

“调上来有一年半了。”

“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我不知还要苦到什么时候。”

兰花的羡慕让豆花不安。豆花和兰花姑娘时是好姐妹,或许因为这,两个人同时嫁到了六角塘村,平时常来常往。前年,听说兰花随老公进城打工了,没想到是在菜市场卖菜。

“什么解脱,过来带孙子,比在家干活还辛苦。”豆花夸张地苦着脸。

“别说了,有孙子带就是福,我家那小子,家里又穷,人又不着调,不知娶不娶得到老婆。唉,不说了,买什么菜呢?”

豆花看了看,把几样菜放到了袋子里。豆花也不好意思问价钱,正忐忑着要不要给钱。

在乡下,豆花和兰花互相给菜,从来不收钱。

“总共15元。”兰花把菜递给豆花时,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

“呃呃。”豆花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掏出了钱。

尽管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她还是感到有个东西硌在心里。

每次去市场买菜。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喊边向她招手,她别无选择。

豆花心里很憋屈,豆花买东西习惯讲价还价。不把价格砍低点,总感觉自己吃了亏,可跟兰花买莱,她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

待豆花走在街道上不用向人问路的时候,豆花找到了另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发早市,是附近的菜农自个儿挑菜来卖的,新鲜又便宜,还可以尽情地砍价,豆花心里畅快极了。

一天,豆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兰花。兰花约她喝老爸茶(即大众茶)。茶还没上来,豆花就听出了兰花的弦外之音,兰花说的都是自己卖菜的不易。兰花说,半夜三更就得起来去贩菜。有时为一毛钱跟菜农磨破了嘴皮。兰花说,经常卖到天黑市场没人了,菜还没卖完,结果辛苦了一整天,本钱还收不回来。

豆花装聋作哑。兰花最后明了说,希望豆花继续每天买她的菜,反正别人给多少她也给多少,决不多收豆花一分钱。

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豆花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偏偏兰花还有意炫耀买她的菜的好处:“你在这里买菜绝对放心,告诉你,别的地方,一斤菜实际有八两就不错了。”一次,豆花把一张50元当10元给了兰花,第二天买菜时,兰花把钱找给了豆花,不失时机自夸:“哼,要是别人,早收进口袋了。”

眨眼春节要到了,豆花坐着儿子的车回老家。路上,儿子说:“妈,你看那是兰姨,要不叫她上车一起走吧。”豆花透过窗玻璃,看到兰花背着个大袋子、躬着腰费力地往前走。

“走吧,走吧,车坐不下了。”豆花连声催道。

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定要吃芹莱,可能“芹”跟“勤”同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兰花似乎早有预感,拎着两大把芹莱上门。“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

“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兰花嗔怪道。

豆花一愣。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绘了豆花房前屋后菜地里蓬勃的景象,青菜“青翠又水灵”,乡邻热情不拘小节,呈现给读者的是纯朴和谐的乡村环境。
B.豆花和兰花原本是好姐妹,后来竟然到了豆花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在利益面前,朋友之间的情感不堪一击。
C.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信守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留豆花这位老主顾。
D.兰花约豆花喝老爸茶,是因为豆花好久不去买菜,兰花察觉到了她的疏远;诉说卖菜的种种艰辛,是想用自己的不容易打动朋友,挽回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述人物内心感受,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如豆花第一次付钱给兰花,“感到有个东西硌在心里”写出了豆花想要延续乡下送菜习惯与希望落空的失落。
B.小说的人物语言皆是平实质朴不加修饰的口语,却能生动展现人物的真实反应,如结尾“哦,好好,多少钱?”写出了豆花对买菜付钱已无任何尴尬不适。
C.小说善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形容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
D.小说第2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生活时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兰花和豆花在城里产生的隔阂因为两把芹菜消除了,如果你要来续写小说,你认为她们的关系回到城里还会再次疏远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4-3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1高一下·全国·课时练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6 . 结合课文分析,话剧主要是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说明。
2021-03-29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第6课 哈姆莱特(节选)-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帮帮帮(统编版必修下册)
7 . 作家通常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从下面两段外貌描写中任选一段。先写出所描写人物的姓名,再分析其外貌描写的表达效果。

①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②她依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2021-02-2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百题大过关高考语文基础知语言运用100题(2021版)
8 . 对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

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A.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一心只想逆来顺受,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说明他对奸人陷害早有防范,时刻准备杀死他们。
C.“将火炭盖了”的细节暗示草料场失火并非林冲自己大意,而在于奸人有意加害。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9 . 《小二黑结婚》中是怎样在情节发展中刻画三仙姑这个人物形象的?
2020-11-04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8.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节选) 党费
10 . 请赏析下面文字的人物描写。

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选自《慷慨掷此身》)


技法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1-0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写作素养提升 记叙性文章如何写活人物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