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C.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人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他,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
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并且说如果汉王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又为韩信举行了授职的仪式,然后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D.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在入关以后,没有伤害任何东西,还废除了秦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欢迎。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3-03-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星海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通直郎苏过叔党,东坡先生之季子也。母同安郡夫人王氏。元祐五年,先生知杭州,叔党年十有九,以诗赋解两浙路,礼部试,下。元祐七年,先生为兵部尚书,任右承务郎。明年,先生出帅定武,即谪知英州,继贬惠州安置,三年,迁儋耳安置。

既四年,渐徙廉州、永州居住。邈万死不测之险也,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或曰先生乐居焉,大谬也。先生忧国爱君之心日加,循省而郁结,则何敢乐?惟是叔党,于先生饮食服用,凡生理昼夜寒暑之所须者,一身百为,而不知其难。翁板则儿筑之,翁则儿薪之,翁赋诗著书则儿更端起拜之,为能须臾乐乎先生者也。其初至海上也,为文一篇曰《志隐》,于先生前,先生览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当是时,叔党之风,使蛮蜑夷獠若可以语礼义。其传而北也,霈然起天下父子之性,则叔党之自处者如何哉?

先生还,至永州,还仕版,居阳羡,不幸疾不起。叔党兄弟得吉地于汝州郏城县之小峨眉山以襄事,遂家于颍昌。叔党偶从湖阴营水竹可赏者数亩,则名之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以视于焉之志。曰:“吾未即从先大夫于地下,则生也何事为?”泯泯浮沉里巷,或时一至京师,自得于醉醒而徜徉一世之外。所遇与谈,靡不称赞。放浪间节概存焉,故世人之。使叔党一旦忠尽于九德俊义之朝,则先生之立言者,叔党功业也。惜乎不及使人有见于此,而暴疾卒于镇阳行道中。年五十有二。时宣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悲夫诸葛孔明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幸而有子曰瞻,可以肆其志,而无邦家以容,瞻则赴魏军以死耳。若嵇叔夜之志气尤异,曾不得一席以全其躯,而子绍身血亦何益于邦家?古之父子有如此忠孝两全而可恨者,天曷不寿叔党于盛世而光先生之志耶?叔父栾城公每称其孝训宗族,且言:“吾兄远居海上,无他,惟成就此儿能文也。”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则早行于世。而书画之胜,亦克效似先生。人称之曰“小坡”。

(宋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


注:①两浙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②仕版: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薄册,亦指仕途、官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先生前   效:尽孝
B.翁则儿薪之   樵:砍柴
C.还仕版   稍:逐渐
D.故世人   多:称赞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邈万死不测之险也   知不可骤得
B.叔党功业也   不知东方既白
C.曾不得一席以全其躯   顺流东也
D.叔父栾城公每称其孝训宗族   作《师说》贻之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能够直接表现苏过对父亲苏轼至孝的一组是(     
①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   ②一身百为,而不知其难   ③翁樵则儿薪之   ④吾可以安于岛夷矣   ⑤吾未即从先大夫于地下,则生也何事为   ⑥惟成就此儿能文也
A.②③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①④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悲夫/诸葛孔明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B.悲夫诸葛孔明/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C.悲夫/诸葛孔明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D.悲夫诸葛孔明/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过的人生与其父苏轼的经历密切相关,元祐五年苏过参加礼部试,未能考取,元祐七年,苏轼官拜兵部尚书的时候,苏过任右承务郎。后来苏轼被贬偏远之地,苏过也跟随而去。
B.苏过追随父亲到了海岛,不仅在生活上细心照料父亲,而且给了父亲极大的心灵慰藉,甚至影响了海岛上的民风。
C.苏轼被贬海南时忧国爱君的心一天天加重,心情更是郁结,难怪他在海南写下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慨叹。
D.苏轼过世后,苏过一直过着闲散的生活。晁说之在文中借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嵇康及其子嵇绍来表达苏过去世过早不能弘扬其父功业的深深遗憾。

3 . 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尹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患众逼城,巡励将士,昼夜苦战。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馀人,杀士卒二万馀,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觉不酬勋,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巡遂椎牛,大飨士卒,尽军出战。贼望见兵少,笑之。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贼乃大溃,斩将三十馀人,杀士卒三千馀人,逐之数十里。

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做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噉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馀人杀士卒五千馀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失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以钩车钩城上棚阁,钩之所及,莫不崩陷。巡以大木,末置连锁。销末置大缳,拓其钩头,以革车拔之入城,截其钩头而纵车令去。贼又于城西北隔以土囊积桑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于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

(《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是古代的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元朝时废除。
B.“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中的“突出”,与“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突出”的意思不同。
C.“解甲”的意思是脱下铠甲,“甲”是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与“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中“甲”意思相同。
D.“守具”,即守卫用的战具,主要是为了防御敌人爬城、破坏城墙等攻击行为,其主要器械有叉竿、飞钩、擂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睢阳告急,张巡入睢阳时,兵三千,加上许远的兵力才六千八百人,曾与敌人交战十六日,杀敌二万多人。
B.尹子奇帅领军队攻打睢阳时,因远远看到迎战的士兵甚少而嘲笑他们,率领的守军打得大败而逃。
C.叛军再次围困睢阳时,张巡让士兵在晚上鸣鼓整队,使得叛军整夜戒备,鼓,使敌人放松警惕,然后带领部下直入敌营,大败叛军。
D.尹子奇再次调集几万士兵围困睢阳城,用云梯、钩车等各种工具攻城,困境化解了,但是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多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
②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
5.张巡为何能多次以少胜多战胜叛军?请简要概括原因。
2022-12-0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通“默”,沉默。②呴籍:脚踏地跳跃的样子。③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B.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几据杖”的“冯”,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含义不同。
B.“徒隶之人”即奴隶一类的人,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的含义相同。
C.期年,即满一年。“期”,指时间周而复始,如一周年、一满月或一整日。
D.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等级森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燕昭王即位的背景,燕昭王知道燕国遭受战乱,势单力薄,为招贤纳士,就拜郭隗为师,求教报仇之道。
B.郭隗首先指出不同的君主对待贤士的态度不同,然后从正反两个角度,指出燕昭王应如何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
C.郭隗向燕昭王讲述涓人花五百金为国君买千里马马首的故事,意在告诉燕昭王求贤就要采取实际行动,向外表明诚意。
D.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深受启发,立即付诸行动,广纳贤士,经过多年发展,实力大增,终于攻破齐国,报仇雪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5.郭隗向燕王提建议,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同“默”。②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D.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君主常“称孤道寡”。
B.“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与“追亡逐北”意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本来安逸轻敌的燕国士兵变得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5.《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图,字则之,耀州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以右中允掌南京翰林院事。召充东宫讲官。“妖书”事起,沈一贯欲有所罗织,图,其教习门生也,尽言规之。

累迁詹事,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进吏部右侍郎,掌翰林院。兄国,方巡抚保定。廷臣附东林及李三才者,往往推毂图兄弟。会孙丕扬起掌吏部,孙玮以尚书督仓场,皆陕西人,诸不悦图者,目为秦党。而是时郭正域、刘日宁及图并有相望。正域逐去,日宁卒,时论益归图。叶向高独相久,图旦夕且入阁,忌者益众。适将京察,恶东林及李三才、王元翰者,设词惑丕扬,令发单咨是非,将阴为钩党计。图急言于丕扬,止之。群小大恨。

初,图典庚戌会试。分校官汤宾尹欲私韩敬,与知贡举吴道南盛气相诟谇。比出闱,道南欲劾,以图沮而止王绍徽者图同郡人宾尹门生也极誉宾尹于图而言道南党欲倾宾尹并及图宜善为计。图正色却之,绍徽佛然去。时宾尹已为祭酒,其先历翰林京察,当图注考,思先发倾之。乃与绍徽计。令御史金明时劾图子宝坻知县淑抃赃私巨万。且谓国素疾李三才,图为求解,国怒詈之,图遂欲以拾遗去国。国兄弟抗章力辩,忌者复伪为淑抃劾国疏,播之邸抄。图上疏言状,帝为下诏购捕,乃已。及考察,卒注宾尹不谨,褫其官,明时亦被黜。由是其党大噪。秦聚奎、朱一桂、郑继芳、徐兆魁、高节、王万祚、曾陈易辈,连章力攻图。图亦连章求去,出郊待命。温诏屡慰留,坚卧不起,九阅月始予告归。国亦乞休去,未几卒。四十五年京察,当事者多宾尹、绍徽党,以拾遗落图职。

天启三年,召起故官。进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明年,魏忠贤党刘弘先劾图,遂削籍。寻卒。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文肃。淑抃终户部郎中。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绍徽者/图同郡人/宾尹门生/也极誉宾尹于图/而言道南党欲倾宾尹并及图/宜善为计
B.王绍徽者/图同郡人/宾尹门生/也极誉宾尹/于图而言/道南党欲倾宾尹并及图/宜善为计
C.王绍徽者/图同郡人/宾尹门生也/极誉宾尹于图/而言道南党欲倾宾尹并及图/宜善为计
D.王绍徽者/图同郡人/宾尹门生也/极誉宾尹/于图而言/道南党欲倾宾尹并及图/宜善为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掌管官吏的考课、任免、调动、勋封、升降等事务。
B.“目为秦党”的“目”是“看作”之义,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相同。
C.“庚戌”为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登泰山记》中的“乾隆三十九年”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D.祭酒的本义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后用为官名,如国子监祭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图任吏部右待郎,掌管翰林院时,其兄王国正巡抚保定。依附东林党和李三才的朝廷大臣,往往推崇王图兄弟。
B.郭正域、刘日宁和王图均有任职高位的声望。虽然郭正域驱赶王图,刘日宁去世了,但当时的舆论更加倾向王图。
C.皇帝下诏令追缴,才平息了汤宾尹等人对王图的发难。后来汤宾尹被评注为不谨慎,官职被革除,金明时也被罢黜。
D.王图接连上奏请求离职,皇帝多次下达温和的诏令对他安慰与挽留,他坚持卧病不起,经过多月才被准许回乡。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出闱,道南欲劾,以图沮而止。
(2)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5.有评论者认为:“万历朝之小人何其多也……则之先生,方以公忠尽国,而虎狼辈必欲除之而后快。”“虎狼辈”打击王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2-11-0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传(节选)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酬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弃疾国论南北形势,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司农寺主薄,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诏委以规画(飞虎军),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B.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C.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D.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乾道四年,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帝王在位年间用所取的年号来纪年的一种方式。乾道,是宋孝宗的年号,四年,是孝宗改年号为乾道后的第四年。文中的绍兴三十二年,也是用这个方法来纪年。
C.美芹,本谓农夫以水芹为美味,欲献于他人,后喻以微物献给别人。文中“美芹”是辛弃疾对自己的上书、建议表示自谦。
D.授、出、辟、迁、调,这些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其中“授、辟”是任以官职,“调”是改任调动官职,“出”是京官外放,“迁”是削降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形式。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作者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但无论哪一类,一般都不能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本文是一篇以史事为主的史传。
B.僧人义端窃得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去杀辛弃疾,是因为辛弃疾和义端有来往,且是辛弃疾推荐义端做了自己的下属。
C.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的官职,并封他的主帅耿京为天平节度使,召他南归。但后因耿京被张安国杀害,朝廷就撤销了授予辛弃疾的官职。
D.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府时,面对滁州数次遭罹兵火的悲惨景象,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很快就扭转了局面,这显示了辛弃疾非凡的政治才能,也表现了他勤政爱民的崇高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2)时虞允文当国,弃疾因论南北形势,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5.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在选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试加以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教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有味哉!有味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
B.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
C.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
D.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兄弟排行中遵循伯仲季叔的顺序,其中季排行第三,在季节排序中也沿用了孟仲季的次序。
B.司马门指的是皇宫的外门,这里只能行走通过,乘车或硬闯司马门是对天子的大不敬。
C.中郎将分领郎中令所属五官署、左署、右署的诸中郎,位仅次于将军。
D.廷尉是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主官,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断狱数,负责诏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侍奉孝文帝,曾十年得不到升迁,幸得中郎将袁盎赏识,上奏皇帝,他才补调做了谒者。
B.孝文帝因为上林尉对禽兽簿上的事情一无所知,而一旁的啬夫不仅对此十分精通,还忠诚热忱,便要任用啬夫为上林令。
C.张释之阻止了太子、梁王乘车进入殿门,不屈从,不妥协,恪守法度,直到薄太后派人带着赦免二人的诏书来才予以放行。
D.孝文帝在霸陵时感叹,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会十分坚固,但张释之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棺椁中是否有引发人贪欲的东西才是问题的根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2)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2022-07-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普高)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B.卮,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斗卮指的是大型的杯子。
C.侯,爵位名。从夏商到清朝都有。一般按顺序分公、伯、侯、子、男五个等级。
D.俎,有时指祭祀时盛肉的器物,有时指切肉用的砧板。文中意思是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勇猛威武,能言善辩。他进入项羽军营,表现得十分勇武,赢得了项羽对他的赞许;又把项羽说成秦王一般的人物,明贬实褒,使项羽无言以对。
B.刘邦十分精明,思虑周详。他在到鸿门之前,就把从鸿门到霸上的交通状况搞得一清二楚,而且准备了送给项羽和范增的礼物,逃走时留下张良善后。
C.刘邦注意细节,说话谨慎。当张良问他“来何操”时,他把表示一般性的“带着”的“操”字改成了表恭敬的“持”字,在项羽背后都不肯稍显不敬。
D.樊哙身为武将,显得粗豪。当刘邦问“未辞也,为之奈何”时,他认为项羽是做大事的人不会拘于礼节,何况刘邦还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不必告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022-07-06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普高)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之。辞曰: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B.若郑而有益于君             去不义
C.臣壮也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人之力而敝之             不如善遇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
B.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则是对对方(秦穆公)的敬称。
C.左尹,古代官职名,地位相当于左丞相,与之相对应的有右尹。
D.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使紧张的战前氛围顿然松弛。
B.甲文“夜缒而出”既照应前文秦晋围郑的局势,又衬托出独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的悬殊。
C.甲文子犯请求政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也提到了“义”,足见古人对“义”的重视。
D.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6.甲乙两篇选文都展现了言说的魅力,试结合文本说辞,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和刘邦打动项羽的共同原因。
2022-06-24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