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翼①遂改冠微服,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云:檀越闲即更来此。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此者数四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付受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童子曰: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即使人召辩才,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选自《法书要录》,有删改)

材料二:

王羲之尝书《兰亭会序》。隋末,广州好事僧得之。僧有三宝,而持之。一曰右军《兰亭》书,二曰神龟,三曰如意。太宗特工书,闻右军兰亭真迹,求之得其他本,若第一本,知在广州僧,而难以力取。故令人诈僧,果得其书。僧曰:第一宝亡矣,其余何爱。乃以如意击石,折而弃之;又投龟一足伤,自是不能行矣。

(选自《纪闻》,有删改)

[注]①萧翼,唐朝官员。太宗时,命为监察御史,奉命取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于越僧辩才。他设酒酣乐,探韵赋诗,成功窃取《兰亭序》而归。②檀越,指施主。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兴后A作B诗C如此者D数四E诗酒F为务G僧H俗混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壶,古时宴会时的一种游戏。以矢投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B.参差,指差错,与“参差十万人家”(《望海潮》)中的“参差”含义不同。
C.遗,遗失、丢失,与“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遗”含义相同
D.宝,把……当作宝贝,与“前辟四窗”(《项脊轩志》)中的“前”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接近辩才,萧翼不仅换了衣服和帽子,装扮成从山东来的书生模样,还故意在辩才的禅房门前站着,好让辩才注意到他。
B.萧翼以诗酒为借口和辩才混在一起,让辩才逐渐对自己放松警惕;接着用自己带的二王字帖,诱骗辩才拿出《兰亭序》书帖。
C.萧翼终于等来了获取《兰亭序》的时机,他趁辩才外出做法事之际,私自拿走书帖,之后召来辩才告诉他真相,辩才被气得当场昏倒。
D.僧人将《兰亭会序》书帖和神龟、如意视为“三宝”,被骗走了书帖后,僧人精神崩溃,损坏了神龟、如意,自己也不能行走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经自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
(2)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5.两则材料在对唐太宗获取《兰亭序》真迹一事的记叙详略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4-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鄂西南的一个小山村,有一棵神奇的树。A它为植物分类学树立了一座丰碑,让约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此考察。

为什么在世界上的水杉多已灭绝之时,鄂西南方圆600多平方公里版图上的水杉却香火不灭,延续至今?利川市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这里成为呵护水杉存续至今的方舟。利川平均海拔1100米,而磨刀溪海拔达1400米,这里四周都是高山峡谷,飞瀑流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势南低北高,夏天南风浩荡,雨量充沛,冬季朔风被阻,严寒难侵,,而土壤中富含稀有元素硒,更是大大增强了植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往远说,,是侏罗纪时期形成的紫色砂岩,侏罗纪以来很少变化,也未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所以,古生植物得以留存。

B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鄂西南的人民世世代代有植绿、护绿、爱绿、敬绿的传统。人们把先祖种植的或自然生长的水杉树当作祖传家珍,,要亲手栽一对夫妻树,以志百年偕老;家里添了子孙时,也要种一棵水杉,以示祝福。

1.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有病语,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方舟”引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利川,把水杉“文章”写得精彩传神。
B.东至黄海、东海沿岸,都有这棵母杉的“子孙后代”。
C.这是一棵水杉模式标本树,被誉为“水杉之母”。
D.鄂西南方圆600多平方公里版图上的水杉却“香火”不灭。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常有这样矛盾的说法:有人说,多听听别人的话总没有错;也有人说,做事要有独立的见解。这样一来,弄得我们不知所措。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请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发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墨戏》中,古筝演奏配合中国舞的水袖身姿,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展现书法艺术的音韵美、律动美和线条美,让人沉浸在水墨世界中。多媒体画面选自《兰亭集序》,琴音流转,笔墨挥洒。

《山水》的背景画面取材自上海博物馆藏品——元代画家钱选的《浮玉山居图》。画卷缓缓展开,或山势峻峭,或云雾缭绕,箜篌、阮、笙、筝等7种乐器悠然入画,遨游于群山雾影之间,古意盎然,与观众共赴山水之约。

乐曲《蜂飞》则融合了二胡、韶琴、阮、笙与打击乐,5名演奏家分别独奏,重奏环节则将5种乐器声音     ②     ,呈现野蜂飞舞的效果。

有观众形容:我听见了水的柔美、火的热烈、山的灵秀、墨的洒脱、酒的狂放……当代国乐的包容性之强,每次倾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都会对此,罗小慈说:热爱、敬畏、守正、创新,有这样的信念,民族音乐会更有长久的生命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3)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过春风十里,_________ ”,这是战后萧条之景;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这是荒僻之景。

2024-04-2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名将——蓝玉

当年明月

蓝玉永远也忘不了洪武五年的那次战争,王保保的军队突然出现,将自己打得措手不及,他连王保保长得什么样都没有看清,就被击溃。虽然这次失利并不是他的责任,但他明白,要争取自己的光荣,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次与王保保交锋,彻底击败他,然后站在他的面前,骄傲地对他说:我就是蓝玉,曾经被你击败的蓝玉,现在,你是我的俘虏!

从那之后,蓝玉苦苦思索着用兵之道,他不断地总结经验,熟读兵书,朝思暮想的就是与王保保再战一场。然而他的愿望落空了,洪武八年(1375),王保保死在了漠北。

蓝玉一度失去了目标,但他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彻底消灭北元!

蓝玉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从不会承认自己比任何人差。

这次远征的目标是占据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元太尉纳哈出,纳哈出也是一位优秀的将

领,在王保保死后,他拥兵二十万,占据辽东的大片地区,严重威胁着明朝的边界。蓝玉看着他的部下们,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即将出征去获取更大的光荣。

此时天降大雪,万物被白雪覆盖,天地一片苍茫,山川大地似乎已经没有了界限。大军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发,向那不可知的前方挺进。

在出征之前,蓝玉对他的士兵们说道:我们马上就要出征了,此次攻击务求必胜,各位要奋力杀敌!唐时名将李愬冒雪下蔡州,一举荡平藩镇,立下不朽功业,今天又降大雪,岂非天意!望各位以身许国,至死不弃,建立功勋,名留青史!

言罢,他翻身上马,向庆州出发。

这支军队就在白茫茫的风雪中开始了行军,严寒之下,万物似乎都没有了生机,一片寂静中,只能听见急促的马蹄声,疾驰而来,又飘然而去。马蹄印很快就被大雪覆盖,仿佛从未有人经过。

他已经等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多少士兵跨上战马,踏上征途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边塞里,在沙漠中,处处都有战死士兵的尸体,无数的家庭失去了父亲、丈夫、儿子。为了解除北元的威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不能再等了,毕其功于一役吧!

当蓝玉从朱元璋手中接过帅印的时候,他感受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自己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上天给他的比他要求的还要多。

蓝玉的军队出征了,他们的目标是脱古思帖木儿驻扎的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

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路上还要经过荒芜的沙漠,后勤也很难得到保障,一旦迷路,后果更是难以想象,军心也会动摇。他们攀越高山,渡过大河,进入了沙漠,在这片不毛之地里,有的只是那刺眼的阳光和漫天的风沙,他们的后勤无法保障,士兵们只能自己携带笨重的干粮辎重,不断有人倒下,但余下的人继续向前走。

蓝玉看着他的士兵们,他为自己有这样的部下而自豪,但他也明白,这次战争的关键不是排兵布阵,而是找到敌人。

很明显,北元已经知道了明军的行动计划,他们躲藏了起来,这可不是平日孩童们玩的躲猫猫游戏,茫茫大漠,又没有侦察卫星,到哪里去找人?

正在蓝玉思考的时候,部将郭英向他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情况,蓝玉明白,下决断的时候到了。

蓝玉终于明白了当年徐达被击败后的沮丧和失落,现在他也陷入了这种痛苦之中,何去何从呢?

就此退回去吗?那自己十几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等待了这么久,临到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不,我决不甘心!

直觉?对,就是直觉!这里漫天黄沙,遍地荒芜,没有人烟,但我能感觉到,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前进!这就是我的判断!我的判断是对的,我的判断一定是对的!

他下定了决心,沉稳地对那些等待他的将领们说道:前进,敌人就在附近。

于是,十五万大军出发了,士兵们向着未知的命运又迈出了一步,但这支荒漠中的军队没有犹豫,没有动摇。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如何困难,蓝玉一定是有办法的,这个人一定能够带领他们取得胜利,并活着回家。

蓝玉带着他的军队继续深入荒漠,他们行军路上小心翼翼,就连做饭也要先在地上挖个洞,在洞里做饭,以防止烟火冒出,被敌军发觉(军士穴地而炊,毋见烟火)。这实在是一支可怕的军队,在茫茫沙漠中,还注意到这样的细节,这支军队就像一只沙漠中的蝎子,悄悄地前进,隐藏在阴影中,只有看到敌人,才会发出那致命的一击。

当大军到达捕鱼儿海南面后,蓝玉终于发现了北元大军的踪迹,但到底有多少人,首领有多高的级别,他并不知道。

他们不问来由,以千钧之势冲入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人就砍,无数的北元士兵在黑暗之中恐惧万分,以为这些人真是地狱中的妖魔鬼怪,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

皇帝已经跑了,统帅也死了,抵抗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很多人放下了武器。

当蓝玉来到北元军营时,他看到的是成群的俘虏和牛羊,是垂头丧气的北元贵族,是一场真正而彻底的胜利。

他遥望天际,仰天长啸:伯仁(常遇春,字伯仁),终平矣!不负此生!

(选自《明朝那些事儿》,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玉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比任何人差,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
B.远征之路艰苦且遥远,但出征前蓝玉和他的士兵们乐观地认为能找到并全歼敌人。
C.郭英向蓝玉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情况,说明蓝玉所率军队即将陷入困境。
D.蓝玉军队发现北元大军踪迹后,他们立即冲人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敌就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记叙蓝玉与王保保之间的故事,看似闲笔,却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蓝玉永不服输的性格特点。
B.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把蓝玉率部进军藏在捕鱼儿海北元大军的历史事件呈现给读者。
C.“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运用排比和转折句式,塑造了蓝玉在战场上刚愎自用的一面。
D.本文结尾,蓝玉的内心独白既表达了对已故的常遇春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他夙愿得偿的不易之感和激动心情。
3.蓝玉向捕鱼儿海进发的过程中,思绪随着他行军的所见所闻而逐步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明史·蓝玉传》里面并没有记载蓝玉出征前以名将李愬的事迹来鼓舞将士之事,而当年明月却将其作为蓝玉与士兵们话语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枝

白居易

(其一)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注]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其二)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注]周亚夫,西汉名将,文帝时以河内守驻守细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柳枝》即古乐府《折杨柳》或《折柳枝》,为七言四句,后沿用为词牌。
B.其一开头两句借助历史上的名隐士和名将领来写柳,“陶令”即陶渊明。
C.其二写柳树花繁扑地、不堪负起黄莺,突出其枝条柔嫩、细弱无力的特点。
D.两首诗意味隽永,不同情境下的杨柳形象都非常逼真,具有深沉的历史感。
2.这两首诗是如何描写杨柳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南的字面意思是长江以南,今天通称的江南,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江东江左。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则逐渐固定为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和湖州等地。也正是在人文交流和积淀的历史演变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跑赢了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把诗情画意的江南定格在了中华文明史上。

其实,在先秦时期的中原人士眼中,江南是文身断发的蛮夷之地,其人尚勇好斗,和今天人们熟悉的江南范儿大相径庭。秦代到汉初,江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火耕而水耨的原始农业时代,这片土地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可爱。然而,汉朝以后,全球气温降低,江南一带的气候变得适宜耕种和居住,迎来了改命更生的天赐良机。如果说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为江南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深刻而广泛的人文交流,则不断为江南范儿的形成注入了活力。

历史地看,秦汉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特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以后,以人口大规模南迁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和融合,顺应了自然环境变化的大趋势,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江南的面貌,促使江南进入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时间。

史学家钱穆认为:东晋南渡,长江流域遂正式代表着传统的中国。永嘉之后,大批中原世家南渡避难,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造诣,雅致的士族文化给彼时的江南注入了诗性内涵,有力推动了吴越之风江南文化的转变。这一时期,许多重要文化成果都出自北方移民或其后裔之手。钟嵘的《诗品》、周兴嗣的《千字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皆为例证。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有学者统计,从整个唐朝的诗人人数来看,北方远远超过南方,但安史之乱之后,南方诗人人数大幅提高,与北方不相上下。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江南在文化发展之路上进一步发力。据研究,这次人口大迁移从1126年(靖康元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279年,总人口达500万人之多,让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旷日持久的移民波及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今天的海南岛,而移民分布最多的则是南宋政权中心所在的江南地区。一方面,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诸多学者大儒在此会聚,李清照、辛弃疾等文人雅士在此居停,大大推动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批职业艺人集聚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的杭城内外共有娱乐场所瓦子二十多处,观众多时达到千余人。

当历史行进到明清时期,江南文化以成熟绚丽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明代状元,四分之一来自江南地区;清代状元,江南地区占半数以上。科举场上的得意,集中反映了江南文化实力的整体提升。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标志的《红楼梦》、三言二拍等名篇佳作大都打上了江南的印迹,也正是这些文化经典最直接地塑造了流传至今的江南形象。

可见,江南范儿是历史的产物,正所谓东南财赋地,江左文人薮,历代文化人对江南山水风物的描摹、对江南文化精神的阐发,则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胡一峰《何谓江南——谈谈文化概念中的江南》)

材料二:

作为中国东南核心的江南,是历代文人学者不断构想的、时空界限难以固定的历史文化区域,所以称文化江南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文化江南的地缘结构及其历史变迁,决定了江南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其实质是江南地缘结构演变之一体多相。

首先,江南文化是古代吴文化、楚文化和越文化的重叠与融合。地缘文化学首先探讨区域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江南区域地缘文化包含着古代吴、楚、越三大分支文化内涵。三楚、三吴与百越文化彼此重叠,在三江江南融合成一体,形成楚辞”“越韵吴歌的历史旋律。

其次,文化地理学从地理角度研究区域文化,着重研究文化传统是怎样影响人们生活空间的演化的。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受与理解不同,加上环境、物质要素、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区域差异,文化要素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类型和个性。这就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特征。表现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方面,出现江南大区域内不同区间文化彼此竞争与融合,流派纷呈。所以文化江南的时空界限,往往不限于近代江南的地理范围,而早已成为风景秀美、气候温暖、安定富庶、文教兴盛的地域代号。

再次,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吴方言是江南文化的核心标志,以此划定标准和方法来确定文化江南的地理范围,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学术认同。

(摘编自余同元《文化江南投影了什么样的江南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通称的“江南”的范围与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的范围并不相同,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且后者区域比较固定。
B.汉初之前,江南大多数地区属于原始农业时代,是蛮夷之地,再加上这里的人尚勇好斗,因此中原人士并不看好它。
C.经过南北方的相互融合,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诗人人数与北方诗人人数大致相同,但两区域内诗人的诗歌成就难以并论。
D.从地理角度的研究来看,江南文化属于区域文化,这个区域的文化要素在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之内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个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江南文化”,但前者侧重于对“江南文化”形成的阐释,后者侧重于“文化江南”对“江南文化”作用的分析。
B.材料一大量引用了史料和名人名言,这是文化学术论文的特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可信度和权威性,强化了论证力度。
C.“江南范儿”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十分熟悉,一提起它,江南山水风物、江南文化精神就萦绕脑中,其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
D.江南的文化传统之所以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源在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物质要素、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区域差异。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A.永嘉之后,人们南渡避难,北方士族文化给彼时的江南注入了诗性内涵,推动了“吴越之风”向“江南文化”的转变。
B.人口大迁移让南方的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诸多学者大儒和大批职业艺人集聚江南,江南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C.汉朝以后,全球气温降低,江南一带的气候适宜耕种和居住,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为江南文化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D.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之中,明代状元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来自江南地区;而清代状元中,江南地区的人数占半数以上。
4.下列选项,不属于“江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的一项是(     
A.江南处于“火耕而水耨”,是“文身断发”的蛮夷之地,其人尚勇好斗。
B.江南区域地缘文化包含着古代吴、楚、越三大分支文化内涵,且彼此重叠。
C.江南区域文化发展呈现多样性与统一性特征,彼此竞争与融合,流派纷呈。
D.吴方言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标志,可以此来确定文化江南的地理范围。
5.“地缘上的江南”和“文化概念中的江南”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左文襄(左宗棠)礼部报罢,回籍,侘傺甚,充醴陵书院山长,修脯至菲,几无以给朝夕。时安化陶文毅公(陶澍)方督两江,乞假回籍省墓。醴陵为赣、湘孔道,县令特书院为行馆,嘱文襄撰书楹帖。文毅睹楹帖,激赏不已。问县令孰所撰,令具以文襄姓名对,即遣舆马迎之至,谈一日夜,大洽,即入幕府,礼为上宾。文毅得子晚,其公子尚在髫龄,而文襄有一女,年与相若。文毅一日置酒,邀文襄至,酒半,为述求婚意。文襄逊谢不敢当,文毅曰:“君毋然,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吾老而子幼,不及睹其成立,欲以教诲累君,且将以家事相付托也。”文襄知不可辞,即慨然允诺。未几,文毅骑箕文襄经纪丧事挈公子归里亲为课读,且部署其家事,内外井井,如文毅在时。陶氏族人欺公子年幼,群谋染指,赖文襄之御侮,得无事。文毅藏书綦富,文襄暇日皆遍读之,学力由是日进,一生勋业,盖悉植基于是时也。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有删改)

材料二:

陶澍未第时,家极贫,课徒自给。而公性颇豪,嗜饮善博,虽家无儋石储,不顾也。后值岁暮,其妇崔泣谓公曰:“贫迫如此,妾实不能同为饿殍。为君计,鬻妾亦可度岁。不然,愿赐绝婚书,俾妾另谋生活。”公笑曰:“卿识何浅!我未交大运耳。日者谓我命当至一品。姑徐之,勿愁富贵也。”妇曰:“君有此大福,自有与君同享者。妾不敢作此想,请与君辞,听君好消息矣。”公不得已,书离婚书与之。

戴痴者,善饮,每以无饮友为恨。一日晚饮于市,见公袒衣而沽饮,饮颇豪,呼而问为谁,公答姓陶。曰:“子饮可几何?”公曰:“予好饮,而终未有能醉我者。”戴喜甚,曰:“我将与子较量。”遂沽浊醪二瓮,曳与对饮。两瓮既罄,公微醺,而戴已玉山颓倒矣。公起去,次日戴醒而忆之,复觅陶公饮,极欢。自是,遂与公为酒友。

(选自朱翊清《埋忧集》,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毅A骑箕B文襄经纪C丧事D挈公子归E里F亲为G课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礼部长官被称为礼部尚书。
B.文中“延入幕府”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延至其家”的“延”含义相同。
C.假,借、借助。与“假舆马者”(《劝学》)中的“假”意思相同。
D.既罄,文中指喝完了,其中的“罄”与成语“罄竹难书”中的“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宗棠在家乡担任醴陵书院的山长时,十分落魄,身为两江总督的陶澍却有识人之能,看到左宗棠写的楹联便叹赏不已。
B.陶澍生前将自己的家事托付给左宗棠,并交代他要读书。在陶澍去世后,左宗棠不负所托,通读陶澍藏书,奠定功业的根基。
C.陶澍没考中科举时家里很贫穷,靠教书补贴家用,而他喜欢喝酒赌博,家里衣食难以为继,妻子便要离开他另谋生路。
D.戴痴以没有酒友为憾,一天晚上在集市与陶澍相遇,就与陶澍较量喝酒,结果戴痴大醉,而陶澍还好,于是两人结为酒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襄暇日皆遍读之,学力由是日进,一生勋业,盖悉植基于是时也。
(2)贫迫如此,妾实不能同为饿殍。为君计,鬻妾亦可度岁。
5.两则材料中都表现了陶澍心胸宽广的内容,请具体分析。
2023-11-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焉 正:匡正                 斯语矣     事:实践
B.质胜则野       文:文明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要求
C.仁之        端:事物的一头       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D.自者不长       矜:庄重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平民百姓
2023-11-2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