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我曾                    九渡黄河。隆冬寒天,冰川崩裂,步履其上,如临深渊,其峻,其险,令人神魂惊悚;而当初夏,山洪激发,奔腾澎湃,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千万里,其神魄,其气韵,顿使我心胸为之开阔,禁不住仰天长啸。

你,母亲的河流,啊!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

曾记得,在黄土高原之上、延安凤凰山下,那                 的小屋里,那烛光闪烁之中,毛主席亲自分派我深入华北敌后。革命导师大气磅礴、奋笔直书的情景,至今想起,犹历历在目。接受任务后,我乘着皮筏,穿越滔滔波浪,强渡黄河。那一刻,我恍然悟到,毛主席的神魄,正是黄河的神魄。出发途中与完成任务后归来,我直观地感觉到了毛主席                   、纵横捭阖的从容潇洒和制定游击战、确立持久战的深思熟虑。

斗转星移,天翻地覆。一唱雄鸡天下白。黄河                 是母亲河,千秋万载,不改其志。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栉风沐雨     寂静   未雨绸缪   宛然B.栉风沐雨   幽静   运筹帷幄   依然
C.筚路蓝缕     幽静   未雨绸缪   宛然D.筚路蓝缕   寂静   运筹帷幄   依然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啊!中华民族浩荡茫然、滂沱丰沛的发祥地!”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2023-11-25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浮游四方A尝乘月B与崔宗之C自采石D至金陵E著宫锦袍F坐舟中G旁若无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人用字,以表示尊敬。
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益,本义为充满而向外流,后表示增益,文中“少益以学”与“益骜放不自修”两句中的“益”字含义相同。
D.“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就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以侠义自任,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写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代宗即位后,召他做官,然而他已经逝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5.请结合文本分析,李白是如何得到皇帝接见并赐食,亲为调羹的?
2023-11-07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树立了主天地沉浮、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禾下乘凉的理想;劳动模范张秉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你刚步入人生新阶段,对理想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呢?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型体育活动是展现文化面貌的绝佳平台。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923日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            ①               ,也是展示中华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无论是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还是取材自钱江湖的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现杭州湖山景观的湖山奖牌和青花瓷礼服,在杭州亚运会已经释出的诸多设计理念中,            ②              。尽管尚未开幕,杭州亚运会就已经展现出文化盛会的风采。

杭州亚运会将智能首次纳入办赛理念,亚组委以数字化改革作为牵引,将科技创新融入到亚运的全流程、各环节。不论是向全球首创推出的亚运数字火炬手,还是打造了亚运会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或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亚运统一网管系统,通过多维度全方位打造智能亚运服务体系,能够擦亮智能亚运金名片,向世界充分展现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效和最佳实践。

杭州亚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            ③              。亚组委秉持还馆于民的理念,例如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陆续向社会惠民开放。我们相信,在亚运惠的加持下,全民健身运动定将跃上新台阶,掀起新高潮!

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他们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1.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每一个个体与乡村之间息息关联,乡村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B.随着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
C.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三个巨变来看,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D.现代化建设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变化,乡村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基层政权建设之中。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第八十章》)
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希望多纳贤才的愿望。
(2)李白的诗歌充满瑰丽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想象仙人身披彩虹,御风而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2023-11-07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肩 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是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歌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通讯员成士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
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
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C.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
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3.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4.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
B.“梦中身”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都表达了相似的人生感慨。
C.酒在上片、下片均有出现,意蕴相同,表明词人总是借饮酒来排遣内心的忧愁。
D.本词写景、抒情和说理相融合,且用字传神精妙,如“溪”字的活用别有意境。
2.在苏轼心目中,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闲人”?请结合整首词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杭州市公安局发布了《关于对因公牺牲民警警号予以固定保留的通知》,对全市因公牺牲民警的警号实行固定后保留管理,目前共有16个警号永久保留。

这些警号封存之后,只有一种方法能够重新激活。若英烈子女长大也成为警察,经过申请,能够把这些承载着特殊意义的警号佩于自己胸前。

材料二

92日上午,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仪式上,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弯下腰认真而庄重地在每一个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上仔仔细细、整整齐齐地覆盖上国旗。盖在志愿军烈士身上的每一面国旗,都曾在天安门前升起。

材料三

大群之中有小群,大时代之中有小时代,而群与群之相际,时代与时代之相续,其间有消息焉,有原理焉。——梁启超《新史学》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题为“传承的意义”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呢?可以说,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仅同一部小说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例如,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三国演义》母题,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西游记》母题,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作为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不同版本为什么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出应该表达的全部,于是,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在这一意义上,插图承担了超语言的部分功能,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画之中,隐桔遐渺。之所以需要在节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当然,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

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证。诗意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之间的对应可能发生错位与滑动,如果遮蔽诗意图的题款(文字标示),就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母题。就像武元直的《赤壁图》,画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不看款识就无法使观者联想到东坡赤壁,无论前(后)《赤壁赋》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拳打镇关西不可能与武松打虎相混淆,尽管都是英雄气概的图赞;桃园结义迥异于三顾茅庐,尽管都是情义母题的图像再现;大闹天宫不同于三打白骨精,尽管它们的主角同是孙悟空;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完全是两码事,尽管故事中的人物多有相重。如此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这是其不同于诗意图等其他文学图像的重要特点。

(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二

十七年小说的插图不仅仅再现了小说故事的风云变幻,更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插图截取的都是小说文本中最富有意义的人物情节、故事内容、重点场景,对此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

任大星的小说《野妹子》的封面画和插图画都是由著名插画家董辰生所绘,生动传神地画出了一个戴着银项圈却成为小革命者的乡间女孩的纯真与机灵,以至作者任大星在《再版后记》谈到封面插图很是兴奋:董辰生同志为它所作的封面,我实在太喜欢了!它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比我这只拙劣的笔所能做到的,超出很多。又如柯岗的小说《逐鹿中原》由作家出版社19622月出版第1版,其封面是由邹雅雕刻的木刻,内容颇为震撼,炮弹轰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新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月再版该小说,正文中的木刻插图颇具吸引力,例如第三幅,刘邓大军攻打国民党康泽将军扼守的襄阳城,肖红军和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雄形象相互辉映。

(摘编自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把叙事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才是对“在叙事链条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这一问题合乎学理的解释。
B.从阅读经验看,不同版本的小说插图选择的同样或类似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
C.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的原因,一是插图能承担超语言的部分功能,二是可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
D.“十七年”小说的插图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从对文本的截取、转换等方面体现了图像对叙事的明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图像再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因此其对在场的再创造性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B.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一幅“明月松树图”,能让人想到诗句“明月松间照”,也可能想到“晓起空庭月在松”。
C.《红楼梦》中“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的插图中所绘的人物多有相重,但表现的是两码事,这说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精准的定位。
D.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观点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原本模糊描述的人物面容,在插图中明确可见;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
B.冯德英的《苦菜花》中有几幅好的插图,使原作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书中人物的性格。
C.丰子恺绘制的系列鲁迅小说插图画,过滤掉鲁迅作品“载道”的启蒙主义气质,着意于呈现鲁迅作品“现世的诗意”的部分。
D.鲁迅先生呼吁各种教材需要插图:“书籍的插图,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有评价说:“小说的文体特征通过插图得以凸显。”请结合材料二中介绍的柯岗小说中的插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