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谢张芳远惠杏花

邵亨贞

闭门日日听风雨,不道春如许。老来犹自爱看花,及至看花双眼被愁遮。

杏花不改胭脂面,愁里惊相见。花枝犹可慰愁人,只是鬅鬙短鬓不禁春。

【注】①鬅鬙(péngsēng):指头发散乱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记录了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友人送来的一束杏花触动了词人内心。
B.首句一个“听”字表明了词人心态之平和,凭听觉来感受外部世界,旷达洒脱。
C.下片中的“惊”字用得绝妙,既是主人公的“惊”,也是杏花的“惊”,含义丰富。
D.结尾两句写花枝慰藉心灵,富有情味,然而词人伤怀时光流逝,内心之愁无可解脱。
2.有人说,本词有一唱三叹之妙,请结合词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买橘子

沈从文

保安队队长带了一个尖鼻小眼烟容满面的师爷,到萝卜溪来找橘子园主人滕长顺,办交涉打商量买一船橘子。长顺把客人欢迎到正厅堂屋坐定后,赶忙拿烟倒茶。队长自以为是个军人,凡事豪爽直率,开门见山就说:“大老板,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是有点儿小事特意来这里的。我想和你办个小交涉。我听人说你家橘子园今年橘子格外好,又大又甜,我来买橘子。”

长顺听说还以为是一句笑话,就笑起来;“队长要吃橘子,我叫人挑几担去解渴,哪用钱买!”

“喔,那不成。我听会长说,买了你一船橘子,庄头又大,味道又好,比什么‘三七四’外国货还好。带下省去送人,顶呱呱。我也要买一船带下省去送礼。我们先小人后君子,得说个明白,橘子不白要你的,值多少钱我出多少。你只留心选好的,大的,同会长那橘子一样的。”

长顺明白来意后,有点儿犯难起来,答应拒绝都不好启齿。

可是会长是干亲家,半送半买,还拿了两百块钱。而且真的是带下省去送亲戚,这礼物也就等于有一半是自己做人情。队长可非亲非故,并且照平时派头说来,不是肯拿两百块钱买橘子送礼物的人,要一船橘子有什么用处?因此长顺口上虽说很好很好,心中终不免踌躇,猜详不出是什么意思来。也是合当出事,有心无意,这个乡下人不知不觉又把话说回了头:“队长你要橘子送人,我叫人明天挑十担去。”

队长从话中已听出支吾处,有点儿不乐意,声音重重地说:“我要买你一船橘子,好带下去送礼!你究竟卖不卖?”

长顺也作成“听明白了”神气,随口而问:“卖,卖,卖,是要大船?小船?”

“要会长那么大一船,货也要一样的。”

“好的,好的,好的。”

在一连三个“好的”之中,①队长从橘子园主人口气里,探出了怀疑神气,好像把怀疑已完全证实后,便用“碰鬼,拿一船橘子下省里去发财吧”那么态度答应下来的。队长要一船橘子的本意,原是借故送礼,好发一笔小财,如今以为橘子园主人业已完全猜中机关,光棍心多,不免因羞成恼,有点儿气愤。只是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主人既答应了下来,很显然,纵非出自心愿,也得上套。所以一时不便发作,只加强语调说:“大老板,我是出钱买你的橘子!你要多少钱我出多少,不是白要你橘子的!”

同来那个师爷鬼精灵,恐怕交涉办不成,自己好处也没有了。就此在旁边打圆场,提点长顺,语气中也不免有一点儿带哄带吓。“滕老板,你听我说,你橘子是树上长的,熟了好坏要卖给人,是不是?队长出钱买,你难道不卖?……”

“我要一船,和会长一样,……会长花多少我也照出,一是一,二是二。”话说完,②队长站起身来,把眉毛皱皱,意思像要说:“我是个军人,作风简单痛快。我要的你得照办。不许疑心,不许说办不了。不照办,你小心,可莫后悔不迭!”斜眼知会了一下同来的师爷,就昂着个头顾自扬长走了。③到院子心踏中一泡鸡屎,赶上去踢了那白鸡一脚“你个畜生,不识好歹,害我!”

长顺觉得简直是被骂了,气得许久开口不得。因为二十年来内战,这人在水上,在地面,看见过多少稀奇古怪的事情,可是总还不像今天这个人那么神气活灵活现,不讲道理。

两个人出了滕家大门,走到橘子园边,想沿河走回去,看看河边景致,散散闷气。侧屋空坪子里。正遇着橘子园主人女儿夭夭,在太阳下晒刺莓果,头上搭了一块扣花手帕,辫子头扎一朵红茶花。

其时正低着头一面随意唱唱,一面用竹耙子翻扒那晒簟上的带刺小果子。身边两只狗见了生人就狂吠起来。夭夭抬起头时,见是两个军官,忙喝住狗,举起竹耙在狗头上打了一下,把狗打走了。还以为两人是从橘园穿过,要到河边玩的,故不理会,依然做自己的事情。

队长平时就常听人提起长顺两个女儿,小的黑而俏。这次倒因为气愤,心中存着三分好奇,三分恶意,想逗逗这女子开开心,就故意走过去和夭夭攀话,问夭夭簟子里晒的是什么东西。且随手刁起一枚刺莓来放在鼻边闻闻。“好香!”

夭夭知道这两个人,原来先不久还刚从家中与爹爹吵了嘴。④夭夭再看看两人,便把先前那点儿天真好意收藏起来了,低下头去翻扒刺莓,随口说:“好好的买卖,公平交易,哪有不卖的道理。”

队长还涎着脸说:“我要买那顶大的,长在树尖子上霜打得红红的,要多少钱我出多少。”

师爷依然带着为上司捧场神气,尽说鬼话;“那当然,要多少出多少,只要肯,一千八百队长出得起。送礼图个面子,贵点儿算什么。”

夭夭听听两人说的话,似乎渐渐离开了本题,话外有话。

语气中还带点儿鼻音,显得轻浮而亵渎。尤其是那位师爷,话越说越粗野,夭夭脸忽然发起烧来了,倒拖竹耙拔脚向后屋竹园一方跑了。

且说夭夭走回家去,见爹爹正在院子里用竹篙子打墙头狗尾草,神气郁郁不舒。知道是为买橘子事和军官斗气,两不搭桥吵了两句,心不快乐,因此做个笑脸迎上去。

夭夭想使爹爹开心,于是笑将起来,“这算什么?他们要买,肯出钱,就卖一船给他,管他送礼不送礼!”

“他存心买那才真怪!我很怄气。”

(有删改)

文本二:

所以我又写了两本小书,一本取名《湘西》,一本取名《长河》。当时敌人正企图向武汉进犯,战事有转入洞庭湖泽地带可能。《长河》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节选自《长河·题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安队长看中了橘园主人长顺的橘子,他采取了讹诈的手段,饱经世事的长顺最终还是中计。
B.滕长顺对待会长和保安队长买橘子的不问态度,符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社会秩序特点。
C.保安队长身边的师爷对滕长顺连哄带吓,对保安队长则大肆吹捧,尽说鬼话,如同滑稽戏中的丑角。
D.保安队长碰见夭夭,心中存着好奇和恶意,与夭夭搭话,且话外有话,使夭夭感到难堪,拔脚而跑。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表现了保安队长欲谋私利,偏偏屡屡受挫,心虚胆怯的心理,不打自招地暴露了肮脏龌龊的用心。
B.句子②中的“像”,与《祝福》中“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的“像”用法相同。
C.句子③通过简单的动作和语言,表现出了保安队长的丑恶,尖刻,残忍,又用漫画式的笔法加深了讽刺意味。
D.从句子④可以看出夭夭与《边城》中的翠翠一样天真善良,也是湘西少女的代表,又比翠举多了时代之“变”的痕迹。
3.文中写滕长顺面对保安队长买橘子,心理多有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
4.文本二中说,《长河》是“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文本一中的“常”与“变”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6-03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a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b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c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可以放下心来把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d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的缘由。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1.下列句子中的“你”与文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红烛啊!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B.“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C.“我真该带一块(磨刀石)来。”你该带的东西多着哪,他想。
D.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犹如世外桃源,你置身其中,仿佛远离了尘世。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a是由四个结构相同的并列短语组成的,句式整齐。
B.句子b中的叠词“铺铺展展”更表现出野花分布之广。
C.句子c运用比喻,写出了雪后地坛的澄澈、明净与阔大。
D.句子d是病句“是由于……的缘由”句式杂糅。
2024-05-2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攻城围,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

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

(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七卷·速战》)

材料二: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马,甲冑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箕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节选自《孙子兵法·作战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故兵A闻拙速B未睹巧C之久也D夫兵久E而国F利者G未之H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指城镇,与《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中的“邑”意思相同。
B.载,指装载,文中装载的是粮食,与成语“载歌载舞”中的“载”意思相同。
C.中原,本指原野之中,文中指的是战场,后也被用来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D.罢,指疲乏,疲劳,“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的“罢”指停止,两者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达不讲信义,司马懿趁着他与吴、蜀间正处于相互猜忌,犹豫不决之时,采取速战速决战略,迅速把孟达解决掉。
B.孟达写信告诉诸葛亮说,司马懿即使得知自己归蜀,亲自前来攻打自己,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到时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C.孙子认为,善于用兵的人,要设法从敌人那里夺取粮食和饲料,会收到比从国内运送粮食和饲料强二十倍的效果。
D.孙子主张“兵贵胜,不贵久”,认为战争贵在进攻速胜,不能旷日持久,否则将会从各个方面给国家带来危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2)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司马懿为何要速战速决。
2024-05-2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科学小说”这一名称,并赋予了科学小说“以科学思想影响中国学术,政治及哲学文化”等方面的使命。把科学小说视为“科学救国”的文学实践,彼时不少具有维新思想的文人怀着高涨的热情投入其中,为大众读者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这对晚清文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不仅因为民众与科学之间的鸿沟,还因为文人自己也鲜有能够拥有足够完备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无论从自身知识条件还是读者的接受度来说,返回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找寻可对接的想象资源,都是一条佳径。

志怪神魔小说中的想象谱系与文化经验,是晚清科学小说家为理解西方科技器物形象寻找到的第一类传统资源。侠人在《小说丛话》里把《镜花缘》《荡寇志》《西游记》等志怪神魔小说视作中国科学小说的源流,《西游记》被看成与近世科学“最有关系”的小说。另一种借鉴传统的做法就是将“赋比兴”中的“比”这一古典诗学修辞手法运用到科学小说中。于是,令人读之“辄欲睡去”的枯燥读物便有了别具特色的生动之处。拟人是最常用的。这样的创作对小说家的科学素养和古典文学修养两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因此数量并不多。五四运动之后,创作量更是大为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幻想小说”取代“科学小说”成为这一文类新的名称,并被纳入科学普及读物的旗下,确定了向青少年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的历史使命。由于当时能够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作家,大多为儿童文学家或科普创作者,他们习惯了用简单活波的语言讲清晰易懂的道理,更注重响应时代号召,将科学知识传达给青少年读者,帮助小读者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在当时的科幻小说创作里,最常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讲述科学原理;对于那些与日常生活过于遥远的科学知识,作家则力图用最直观,最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类比处理,化解了“问答式”知识讲述的枯燥,使读者在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不知不觉理解和接受了故事中的科学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加入科幻创作的小说家开始更多地把文学性作为努力的方向,如何讲好科学知识不再是他们想要的目标。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刘慈欣,他的《三体》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科普与文学意识兼具的范本。《三体》一开头,作者就用“射手假说”和“农场主假说”为读者解释了一个看起来十分玄妙难解的宇宙定律;物质的本原是无规律的。这两个故事都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经验,读者很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并且将故事世界与现实生活进行类比,从而理解定律的内涵。小说第三部“死神永生”里云天明的三个童话,都很有隐喻意味,清晰地阐释了维度这个概念。而且这些童话和故事都很美,充满诗学内蕴,云天明为所爱的人,所爱的文明付出的代价和深埋的苦心,也让人读后特别感动。

作为文学类型的一种,文学性是科幻小说关注的重心所在。为读者讲好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幻想故事,飞扬的想象力和足够动人的故事性是科幻小说创作追求的主要目标。但是,科幻小说还可以做得更多。因为科幻小说是所有的小说类型中唯一一种能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学形式,而且它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效果远远好过一般科普读物。虽然我们不能强求所有的科幻小说都一定要做到科普知识,但如果有些科幻小说能够这样去做,并且把它做好,那么,就能更好地发挥这一文类的功能。

(摘编自詹玲《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中的科普问题》)

材料二:

从科学事业的角度来说,科幻文学从属于科学文艺,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但科幻作品的科普价值并非体现在具体的科学知识上,其所普及的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人文精神,或者说是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思想方法。现实生活中,科幻作品总能在科学普及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科普展览方面,有上海的《星际迷航》50周年展,深圳的《阿凡达》特展,中国科技馆的《流浪地球》主题展览,2020年开展的《三体》时空沉浸展等;文学作品方面,也不时诞生科普和科幻相结合的作品,比如《星际穿越之科学X三体中的物理学水火星救援中的物理学》等;利用科幻作品为引子开展的科普活动则更是常见。这些都表明,通过对科幻作品的利用,科幻作品完全可以实现很高的科普价值和意义。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总结后可以发现,在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锻炼青少年科学思维三个方面,科幻作品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形式化,缺乏互动,单向枯燥的传统科普方式在今天逐渐失去了优势,开发科幻产品的科普价值对科普工作有重要促进作用,而科幻产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挥科幻作品潜在的科普价值对产业发展也有深远意义,科幻产业和科普产业协同发展,不仅能实现二者的长远发展,也利于在社会上形成热爱科学的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强化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力。

(摘编自张洁、刘媛、梁燕盈《探究科幻作品的科普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晚清文人来说,受读者接受度和自身知识体系不完备等因素的影响,利用科学小说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是一个挑战。
B.五四运动之后,科学小说的创作量大为减少,说明当时的创作者很少能同时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古典文学修养。
C.科幻小说具有文学性,因而科幻小说没有必要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其意义在于普及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文精神。
D.科幻作品能够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锻炼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和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末民初,“科学小说”这一名称被提出,担负起“觉世新民”的使命,可视为以科普为目的的科幻作品的雏形。
B.《三体》一开头,作者就用两个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经验的假说解释了一个看似十分玄妙的宇宙定律,可见其很有隐喻意味。
C.基于科学事业的角度,科幻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上,还要普及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思想方法。
D.科幻文学对于开发人们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的想象力,提高大众的整体科学思维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梁启超在自己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设“哲理科学小说"专栏,周树人把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翻译成中文版。
B.电话机之为顺风耳,望远镜之为千里眼,将汽车和铁轨比作戴宗的神行法,把海底旅行和地底旅行比作土行孙的遁形法。
C.《病菌大会议》里,所有的病菌都被拟人化了:“满脸都是麻子”的麻疹君,“面目发赤宛似戏剧中装扮的关云长一般”的猩红热等。
D.在一次文学榜评选活动中,陈楸帆用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出神状态》击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作品《等待摩西》,斩获第一。
4.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依次填入下列表格中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时间类型使命、目标艺术特色
晚清科学小说以科学思想影响中国学术,政治及哲学文化;通过这一文学实践实现“科学救国”素材为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可对接的想象资源,常用手法为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幻想小说      B     语言简单活泼,道理清晰易懂,常采用      C     
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幻想小说所求文学性,但      D     科学性与文学性有失衡倾向
A.“比”这一古典诗学修辞手法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
B.向青少年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
C.一问一答的方式及类比的手法。
D.讲好科学知识已不再是作家追求的目标。
5.海豚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很多人都会误会海豚是鱼类。科幻作家索何夫就曾将科普与科幻的关系比作鱼和海豚。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4-05-2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印泥未开出馋水,印泥一开香扑鼻。”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谢亲戚黄雀》中对印泥的赞誉。好的印泥,红而不躁、沉静雅致、细腻厚重,可以将篆刻作品的刀法展现得(     A     )、纤毫毕现,时间愈久,色泽愈显。而越是珍贵的印泥,越是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泼墨、挥毫、蘸泥、落印,正是那一抹看似不起眼的朱红,让无数历代书法名画有了温度,有了姓名。

印泥的历史可谓(     B     ),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魏晋时期逐渐有了印泥的雏形。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和朱砂,之后逐渐发展,便成了我们今天所用的印泥。

传统印泥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江苏常州的龙泉印泥,它与浙江杭州的西泠印泥、福建漳州的八宝印泥一起被称为中国印泥三大瑰宝,并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誉中华书画界。“冬不凝固,夏不走油,水浸不烂,火烧留痕”,这16个字便是对龙泉印泥独特之处最好的概括。龙泉印泥其色百年不褪,价格也是极为昂贵,可谓“一泥千金”。如今,常州龙泉印泥已传承至第六代,朱红发亮、鲜艳夺目的印泥背后是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龙泉印泥的独特之处在于,冬天不凝固,夏天不走油,水浸泡不会腐烂,火烧后会留下痕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4-05-27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干在实处,永立潮头。

②言必求实,行胜于言。

③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2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8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套用汉乐府《鸡鸣》,描绘了一幅平常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自己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和同游者。

(3)塞上,往往指军事位置非常重要的边境地区,古诗词中常用“塞”“塞下”“塞上”来描写边地风光,抒发作者的家国情怀,这样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27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9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曾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对听到的乐曲给予高度评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也有类似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过渡,由现实进入梦境。
(3)古代文人喜欢以“酒”寄托情感,表达人生感慨,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以酒寄情。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5)《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
(6)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凄清。
2024-01-1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可能是心中有怨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导致屈原心中有怨气的直接原因。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力戒骄侈。
(3)《过秦论》中,贾谊写的陈涉兵微势弱却能振臂一挥令“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东豪杰最终推翻强秦一事,发人深思。
(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024-01-1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