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6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00多种皮肤病中,带状疱疹是最疼的皮肤病之一,又被人们称为“缠腰龙”“蛇缠腰”,并且潜伏期很长。当人体内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沿单侧周围神经会出现簇集性小水疱,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且后遗神经痛慢性期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数据显示,约1/3的人一生中至少罹患1次带状疱疹,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

① ?与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增加24%﹣41%。另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到4倍。

调研显示,中老年人群普遍听说过带状疱疹,但同时,:一是超20%的中老年人认为得过一次带状疱疹就不会再得了,二是超17%的中老年人认为得过水痘就不会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有很多治疗方式,但专家表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手段,同时,平时应注意自身生活习惯调整,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着凉等;另外,较大情绪波动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也可能诱发带状疱疹。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结合材料,为“带状疱疹”下定义。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②牛山客: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感叹自己不得长生,为终有一死而悲泣。后喻指哀叹人生短暂的人。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描绘万里长空,天光云影,诗人携酒登高,融入那山色空翠、烟霏缥缈之所在,意境空灵。
B.上片末句感叹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已成陈迹,而美好的风景却真实恒常,也蕴含对当下人生的思考。
C.下片“无尽”三句以无穷的时间和无垠的空间凸显出人生的有限,表达了诗人面对危机的忧患意识。
D.此词以故为新,发舒性情,贵在深入浅出,意境优美高远,格调清畅豪爽,深含理趣却又不堕理障。
2.论者赞这首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024-05-1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肥甘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陽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一举而八有功。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材料二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世之主A法B先王之法也C有似于此D其时已E与先王之法F亏矣G而曰H此先王之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肥甘,指美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的“肥甘”意思不同。
B.用事,当权执政,也指行事办事。文中具体指官吏请求文公对违法的颠颉执法行刑。
C.殇子,未成年而死者,短命的人。《庄子》“莫寿於彭祖,而殇子为夭。”即用此意。
D.镆铘,也作“莫邪”,常与“干将”并称,泛指宝剑。或谓春秋吴莫邪善铸剑,故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保证民生的措施,狐偃却认为这些都不能成为要求民众打仗送死的理由。
B.晋文公一举建立八项功业,正是因为听从了狐偃的主张,利用砍断颠颉脊梁的事彰明了法令。
C.楚国人攻打宋国,循着事先做好的水文标记涉水突袭,河水暴涨,楚人不知,致上千人溺亡。
D.古代享有天下的七十一位圣贤君主,法度各不相同,并非他们理想各异,而是由于时势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2)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5.材料二论理深透,请指出其主要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2024-05-1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借代手法,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襟怀。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二句写出了诗人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的“____________”,而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得到了孔子的赞许。

2024-05-10更新 | 27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意外

铁凝

①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公社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②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

③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④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开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开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⑤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塑料凉鞋。妈说:“咱不,照相可不能露脚趾头。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⑥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那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⑦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划,右比划,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⑧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睛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她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山杏和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⑨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嫂子。

⑩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得,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比美了。

文本二

①我的写作是从短篇小说开始的,我对短篇小说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短篇小说锻炼了我思维的弹性跳跃和用笔的节制,短篇小说使我的精神沉着,也留给我的心灵更多的畅想余地。我从不认为写作短篇是营造长篇的过渡和准备。我甚至老是妄想以我的实践来证明短篇小说的独立价值。即使在时代的物欲和功利色彩愈加鲜明的关头,即使在短篇小说常常作为陪衬和偿还“感情文债”的今天,我仍然愿意“奋不顾身”地以短篇小说的方式磨砺自己的心灵和笔。短篇小说有点像体操项目中的吊环和平衡木,吊环和平衡木给运动员提供的条件较之其他项目更为苛刻,但那些不凡的健将却能在极为有限的场地翻跃、腾飞,创造出观众意想不到的潇洒和美。短篇小说是一种挑战,它就像吊环和平衡木对于运动员那样,不给你犯错误的机会,也让你没有改正错误的可能。因此短篇小说也是一种诱惑。我甚至不断以一位美国作家的话给短篇小说助威,他说他终生喜欢短篇小说,因为“人生本不是一部长篇,而是一连串的短篇”。我亦在一些文字里表述过我对于短篇小说的看重,我说:“我看重的是好的短篇给予人的那种猝不及防之感:在滞缓、恒久的巨大背景前后,正是不同的人在上演着同一剧目的不同片段,走马灯似的。好的短篇正在于它能够把这些片段弄得叫人无言以对,精彩得叫你猝不及防。因为世界上本不存在一气呵成的人生,我们看到的他人和自己,其实都是自己和他人的片段。或许再精彩的小说,你读过之后愣愣神儿,也会说一句:不过如此。”

②的确不过如此,人生本来如此。重要的在于你毕竟被那猝不及防的精彩迷惑过,不过如此的人生,是不可以没有片刻的迷惑,片刻的忘情的,甚至于片刻的受骗。

③当我写作长篇小说时,我经常想到的两个字是“命运”;当我写作中篇小说时,我经常想到的两个字是“故事”;当我写作短篇小说时,我想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景象”。

④我并不想强迫读者一定接受我以短篇的形式表述出的那些人生景象,我只愿意琢磨,我该以何样的本领把我心中的一万种景象呈现给我的读者。

(选自铁凝《我看短篇小说》)

1.下列对文本一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②段插叙哥哥最想念山杏的原因,同时又为后文山杏惦记着照相的情节做了铺垫。
B.作者写山杏看母亲“烙饼”的镜头,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写山杏因兴奋而辗转反侧、睡不踏实的状态,体现了山杏一家对照相的重视。
C.“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第⑦段这个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高楼、大厦、山花、木马……”
D.小说描写普通的人和平常的事,从中反映了乡村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渴望改变落后生存现状的决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本二中,铁凝解释自己偏执的喜爱短篇小说,是因为它“锻炼了我思维的弹性跳跃和用笔的节制”,她觉得短篇小说是具有独立价值的。
B.人生无法一气呵成,山杏等人物的人生片段,带给读者片刻的迷惑、忘情,正是人生中的经典片段成就了短篇小说的精彩。
C.“再精彩的小说,你读过之后愣愣神儿,也会说一句:不过如此。”意在突出长篇小说并不比短篇小说更精彩,读来不过尔尔。
D.铁凝的“景象说”见解独到,她认为短篇小说是对纷繁复杂的人生景象的呈现,通过个性化的表达构建含蓄蕴藉的艺术世界。
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1)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2)山杏和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4.在文本二中,铁凝将短篇小说比作“体操项目中的吊环和平衡木”,认为它们能“创造出观众意想不到的潇洒和美”,请谈谈《意外》在情节处理上是如何体现这种“意想不到”的特点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2024-05-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努力过无数次,但机会只在这其中的一两次。

没有人能永远赢,但至少应该活得漂亮。

———电影《飞驰人生2》台词

以上材料,给了你什么启发?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10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哲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这两种文体形态交相辉映,不仅成就了一个大时代里散文的辉煌,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的杂文学传统。而其文体特征则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史哲没有分家,实用文章和非实用文章混杂,文学与非文学交织,其时也没有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散文家。可见,先秦时代的散文概念和内涵是模糊的,文体是自然朴素的,同时也是极其包容的。正是这种模糊、自然朴素和包容性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宽阔、宏大坚实的基础。

先秦之后的两汉以历史散文为主要文体形态,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它将散文推到了一个顶峰。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方面瓦解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文——骈文;一方面又融合叙事的历史、说理议论的哲学、抒情的文学于一炉,从而形成了叙事、议论与抒情三位一体的古典散文格局。当然,古典散文只是唐宋的一种主流散文文体形态,在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品类多样,写法也多姿多彩,既有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等有很强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车载斗量的诸如书信、奏议、诏令、论辩、传状、碑记、箴铭、颂赞、哀祭、序跋、书说、赠序等偏于应用和议论的文章。明代以后,先是以拟古为主七子的散文创作成为时流,继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一切作品皆从胸中流出的小品笔记成为主要散文文体形态。而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散文,既强调义理、考据,又注重词章,即将应用性与文学性融合在一起。从以上对古代散文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中国的古代散文,从文体的角度讲,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杂文学的系统。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它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文体;其二,中国的古代散文,先秦时期是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魏晋之后总体看文学性文体占据主导地位,但应用性文体也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总结、回顾中国古代散文文体演变的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到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所以不论是长篇论著或是短篇小品,其文体基础都十分脆弱;即使五四时期热闹一时的英美絮语散文,其实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并不是很多。而能够像中国散文那样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优秀之作更少。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重笔路,重纪事、说理、个人性和科学精神,但在文章,即抒情性、音乐性、语言韵味,乃至文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

(摘编自陈剑晖、杨汤琛《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虽不是我国说理文体制的主流,但后代不乏类似之作。从扬雄模拟《论语》而作的《法言》,到后代的佛教语录和理学家语录,都与《论语》一脉相承,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论辩。在后代说理议论文中,也不乏其例。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后代哲理政论文受其影响,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也由此而孕生。

先秦说理散文中大量的寓言,本是为说理而存在,但由于其自身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能够脱离说理文字而独立,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其中的优秀之作,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先秦说理散文中,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以磅礴的底蕴成就了自身辉煌,开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文学传统,也为中国古代散文奠定了宽阔、宏大的基础。
B.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散文长期势弱未成主流,文体基础薄弱,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不多,不似中国古代散文具有文体意识。
C.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尽管后来没能发展成为说理文的主流,但是对后代的佛教语录、理学家语录和专论体说理文都有影响。
D.寓言这种文学样式,因其自身的意蕴以及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可以从先秦的说理性散文中脱离出来,并成为小说的雏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散文的起源开端,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和文体意识。
B.材料二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先秦说理散文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C.材料一借西方文学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文体意识自觉的重要性。
D.材料二以汉代杨雄的《法言》为例,来论证先秦说理散文在体制上对后世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中各时代散文文体形态特征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这两种形式都有密切关系。
B.《史记》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编史方法,其中的“纪”“传”部分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散文。
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语言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世称“建安风骨”
D.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
4.材料一论证手法多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二谈到“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的观点,请从《齐桓晋文之事》中找出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2024-05-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自古以来,灯火不仅是照亮黑暗的明灯,更是传递文化、情感和记忆的载体。中国,这片五千年的古老土地,在灯火中映照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从______的北京宫灯,到水韵诗意的秦淮花灯;从状如迷宫的九曲黄河灯阵,到“万物皆可灯”的自贡彩灯——______的花灯不仅传承着古老的传统,更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②灯火与中国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民俗和现代发展的生动写照;更多的,是物理意义上的照明。在这其中,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古老的灯火焕发出新的魅力,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③灯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节日庆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______的角色。在寒冷的冬夜,一盏温暖的灯光可以驱散寒冷,带来家的温馨;在繁华的都市,一盏明亮的灯光可以照亮归途,带来安全的保障。

④此外,灯火还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宫灯、花灯还是彩灯,它们都融入了匠人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这些灯火不仅照亮了人们的生活,更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

⑤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灯火必将继续焕发出新的魅力和活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第一段破折号与下列句子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B.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C.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2024-05-10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沉浸式文旅项目成为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诸多讨论。“沉浸式”并不是个新鲜词。无论是玩密室逃脱、剧本杀,还是打游戏、看短视频,以第一视角代入某个场景、探索未知世界,沉浸式玩法已 A 影响了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

近年来,文旅资源牵手现代科技,碰撞出独特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如今,沉浸式文旅产业加速发展,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之所以沉浸式文旅受到大众欢迎,是因为满足了人们不断升级的文旅消费。相比于看山看水看风景、一知半解听宣讲、 B 拍照片的“观光式”“被动式”出游,人们愈发青睐体验游,注重体验感。与此同时,消费者从传统游览方式下的观者,变为了沉浸式剧本中的参与者。当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的展示展演从以展品、舞台为中心,转变为以参与者为中心,人们也更容易真情实感代入。人们沉浸于故事、角色和情境之中,或兴奋、或陶醉、或感动,收获忘我的临场体验,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但当前我国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个别地方在推进沉浸式文旅项目时成了蹩脚的“技术秀”,过分依赖技术外衣,盲目追求感官刺激,忽视了内容逻辑和文化内核。那么如何避免陷入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应在文化与技术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技术手段的 C ,比如,若是古建筑被过于复杂的灯光音效所包装,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就很可能会被削弱隐匿。

期待沉浸式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让“诗和远方”更加触手可及,让美好生活新期待不断释放、茁壮生长。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______;B______;C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27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样的,,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

(节选自费孝通《差序格局》)

1.结合《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乡土中国传统结构的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A.一表三千里。
B.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C.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______
______
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024-01-27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