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81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表现和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中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常用它来营造绝妙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4更新 | 2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②。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③,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六年,太宗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减)

材料二: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注释】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②【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③【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住,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当A今B朝C臣D忠E謇F无G如H魏I征J我K遣L傅M皇N太O子P用Q绝R天S下T之U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宗九成宫               妇女无所
B.魏征往者我所仇          有善始者
C.太宗闻而                 则思正身以黜
D.令不闻其过                 信臣精陈利兵而谁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泣下久之                              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B.言不用,朕所甘心                  哙拜谢,起,立饮之
C.遂所尚                                 可忽乎!
D.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        吾见其难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曾在太宗与隐太子暗中争夺权力时,劝隐太子早做打算。隐太子死后,太宗诘问魏征离间兄弟关系,魏征镇定自若,从容作答,并获得太宗赏识。
B.太宗设宴招待近臣,长孙无忌打趣说过去的政敌变成了现在的同僚,太宗心生感慨,认为自己不计前嫌,提拔重用魏征,可以和古代圣贤相比。
C.皇太子李承乾在东宫不修养德行。魏王李泰日益受到太宗宠爱,朝廷内外议论纷纷。太宗听说后非常厌恶,对身边大臣们说,任用魏征,辅佐皇太子,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
D.魏征死后,太宗认为失去了一面镜子。过去魏征常能指出自己的过失,而现在自己虽有过失,却无人公开指出,因此下诏鼓励群臣直言劝谏,不要隐瞒。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6.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请结合文本概括理由。
2024-05-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_________、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百姓_________,少年时他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_________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_________,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童山濯濯    处心积虑
B.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满目疮痍    呕心沥血
C.相濡以沫    羁旅漂泊    满目疮痍    呕心沥血
D.相濡以沫    羁旅漂泊    童山濯濯    处心积虑
2.下列各句中冒号的作用,与文中“还摆出大道理”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D.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4-05-13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②蛋: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见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2.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
2024-04-09更新 | 32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陈述自己“足民”志向后,又补充了“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显得十分谦虚。
②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
③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诗人被贬浔阳时居所环境的恶劣。
④《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024-04-06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①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②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不知道在哪。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我就绕着汽车转悠起来,转悠是为了侦察箩筐的内容。可是我看不清,便去使用鼻子闻,闻到了苹果味。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慢悠悠打开车门钻进了车子。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我知道现在应该豁出去了。

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

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

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

那还用问。

到后面去拿吧。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汽车是在上坡时抛锚的,像死猪那样突然就不动了。于是他爬到车头上去了,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司机也许是在驾驶室里呆得太久,现在他需要锻炼身体了。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他们停在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这时又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③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

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那司机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④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1986.10.1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在十八岁时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离奇遭遇,深刻地写出了成长的烦恼与痛苦,人生的无奈与残酷。
B.小说情节十分荒诞,如“司机”对“我”乘车态度的转变、在汽车抛锚后的举动、加入抢劫者的队伍等,呈现了一个看似荒谬的成人世界。
C.小说中的“旅店”具有象征意味,既象征着人们在追求理想途中渴求的安全港湾和温馨归宿,也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
D.小说中的“父亲”用心良苦,知道“我”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所以毫无准备地将我推入成人世界,让我自己去体验感悟。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把“走路”比作“航海”,表现了即将出行的少年对外面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暗示着此次远行会一帆风顺。
B.句子②中胡须是逐渐长大、成熟的一种生理标志,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表明“我”正在为自己的长大成熟而骄傲。
C.句子③把抢夺苹果的山民比喻成“蛤蟆”,对一群人蹲在地上抢苹果的场面进行了讽刺,显现了“我”对抢夺者的厌恶。
D.句子④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我”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悲伤和无奈。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4.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得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语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

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和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

正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他的生活,也渊源于他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能学习的就更多了。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鹉山头宿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形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汇,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汇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之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鲜明的诗意,所谓:“生寻野渡寻无归,雁带斜阳入渭城。”

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汇,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目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
C.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D.“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谚语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能说明“柳”到今天仍然贴近我们民族的生活经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时期,社会从乱局转入大一统,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以此为基础,诗歌的语言也迎来大发展。
B.作者赞同《诗品序》对“思君如流水”等诗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
C.一代代人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不断累积经验和感受,当唐人读到诗中的“风”“月”“关”“山”,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
D.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创造和吸取这些词汇,使得唐诗语言既高度诗化又广阔鲜活。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请结合材料梳理“柳”这一形象诗化的过程。
5.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②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上升很快。③截止2023年10月,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④老年网民规模达1.91亿。⑤照这情形,我们可以预见:⑥将来网瘾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还会增加。

____A___。网络成瘾可能导致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身体问题,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近年来,使用手机不合理导致患眼疾的病人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干眼症、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和视疲劳等方面。

老年人何以有“网瘾”?____B___。“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孤独感更加强烈。人在网络,其实是在对抗孤独,寻求“归属感”。

但“网瘾老年”的背后,并非全是孤独,也有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他们曾是网络世界的“边缘人”,互联网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

所以,“网瘾老年”问题解决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粗暴的戒断,而应关注其真正的需求。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

唐·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①丁零:古国名,在今苏联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至贝加尔湖以南一带。②缅:遥远,渺茫。③亭埃(hòu):岗亭和了望敌情的土堡。④摧兀:毁坏。⑤幕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⑥西隅:指西天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四句,笔调悲凉,借对边塞特有的荒凉萧条、兵营破败、横尸遍野的典型景物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B.五六句诗人以“幕南”与“西隅”相对,“黄沙”与“白日”相合,一“起”一“隐”则更给人动感,勾画了古战场辽阔而荒寂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古战场萧索而雄浑的气氛。
C.最后四句实写三十万汉军征战匈奴一事,从而引出下文:广大士族战死疆场,抛下孤儿寡母无人可怜。
D.诗歌借古讽今,揭露了武则天统治集团好大喜功,不惜人民生命,不断对边塞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罪恶,并以充满同情的笔触,申诉了人民的灾难。
2.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2023-11-07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东山岛,吃茶讲古是生活的常态,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声吃茶,既能驱散初次见面的生分,也能让久违的友情瞬间回温。对很多人来说,关于茶的记忆在孩提时已根深蒂固。父亲嗜茶,就与小时候受的熏陶有关。祖父是老中医,在他创办的荣安堂里,每日______①_____,有问诊开方的病人,也有串门小坐的朋友,祖父坐诊,祖母抓药,无暇待客时,朋友们也不生分,在茶几边坐定,烧水温杯,自个儿泡起茶来,于是吃茶声_____②______。父亲打小在店铺里长大,从淘气幼童到懵懂少年,一边背着汤头歌诀,一边脚踏船型药碾子,每日但闻药香与茶香,_____③_____之下,继承衣钵的同时也与茶结下一生的缘分。

多年以后,我的女儿从牙牙学语就跟着外公喝茶,5岁就能像模像样地学着烫杯,翘着小兰花指表演 高冲低斟,在外公指导下,小茶客在享用过生猛海鲜后必用茶水洗手漱口,也学会了给长辈递茶时需用双手,躬身奉上。我和哥哥更不用说,早就被父亲培养成茶客梯队里的中坚力量,在我们家,可以说是无茶不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为文段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了引号具有         作用 (     
A.特定称谓B.特殊含义C.讽刺D.强调
2023-11-0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