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64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包括体力、精力、容貌、记忆力、理解力等的下降。身体的衰退像藤蔓一样慢慢蔓延,一天一天,变化微小,不易察觉。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并面对衰老,在医生帮助下区分衰老和疾病。,这是每位老年人需要面对的课题。

一个人身体的健康状况在25岁时达到顶峰。这也就意味着,从25岁开始,人就开始衰老了。,如同花开花谢,日出日落,不可避免。就像一部机器运转时间长了,会出现老化一样,人的各个器官使用多年以后,

最容易被注意到的衰老的地方就是皮肤。人们25岁以后皮肤的新陈代谢开始减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量紫外线照射,皮肤中胶原蛋白含量每年以约1%的速度递减。35—45岁时,皮肤会明显出现衰老的迹象:皮肤的代谢能力会衰退,代谢的速度也会减缓,皮肤的自我修复与再生能力也大不如前,皮肤的张力开始明显下降。45岁之后,皮肤衰老速度大大加快。皮下脂肪萎缩,弹性组织减少,皮肤开始松垂、出现皱纹,皮肤不再红润而变苍白,皮脂腺萎缩,皮肤和毛发失去光泽。细胞和汗腺数目减少,皮肤排汗能力下降。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
2.请结合划横线的句子,概括45岁后皮肤衰老的表现,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苏 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②络丝娘:指缫丝的女子。③垂白:老人。④捋青捣麨软饥肠:把没有成熟的青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充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B.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C.下阕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旱逢雨而喜悦醉酒。
D.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2.对比上阕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3-03-04更新 | 261次组卷 | 16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________________”,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说明空想不如学习。
2023-02-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D.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原指铺陈描写的手法,以文体雏形出现的是屈原的辞赋,唐以后出现的文赋,是散文化文体,用韵自由,句式参差,清新流畅。
B.壬戌,中国传统纪年方式,按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前面的“壬”是天干,后面的“戌”是地支。
C.美人,代指有美貌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D.匏樽,以干匏制成的酒器,亦泛指饮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韵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5.请结合《赤壁赋》第四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水与月的特点进行说理的。
2023-02-26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待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天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将地坛与母亲联系起来,总写“我”以前独自去地坛的行为给母亲造成的痛苦,“才”字更突出了“我”的悔悟之迟,对母亲的愧疚之深。
B.第三段连用五个“知道”,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和宽容,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痛苦面前的无助和坚忍。
C.文章引用《合欢树》中的话,突出了母亲生命的沉重和经历的苦痛,表明“我”无法接受母亲的离世,并感到生命的无常,对上天充满怨恨。
D.“我”总是独自去地坛,一开始只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中,忽略了母亲的感受,直到母亲离世后才逐渐领悟到母爱的伟大、深沉和厚重,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悔恨。
2.下列关于《我与地坛(节选)》的人文价值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能完美,要以聪慧、理解和通达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B.世界上的人和物千差万别,“残疾”也可以造就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C.所有的人都会有孤独、痛苦,但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争取、奋进。
D.感悟人生,识破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精神生态健康。
3.请从手法和含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2)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4.文章结尾段“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02-26更新 | 245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捧在碗里的故乡

余继聪

自从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后,母亲每次回故乡总是会带回一些故乡的土特产,一袋小白菜、土鸡蛋,一小坛腌菜,一块腊肉什么的,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

无论是半袋红薯,还是一把青葱、一把辣椒、一捆小白菜、三五个茄子洋瓜、一块腊肉,都会让我们全家高兴。吃饭的时候,一端起碗,甚至一进家门,闻到母亲带回来的新鲜蔬菜香甜的味道,妻子和孩子都会高兴地说,是故乡的味道。一端起碗,就把故乡捧在碗里,捧在手里了。那种新鲜香甜,那种亲切,几乎让我们流泪。有时甚至不舍得吃,不舍得咀嚼下咽,怕把故乡嚼化了。

母亲到城里来跟我们一起生活,是因为原本离城很遥远的故乡村庄被征占拆迁了,即将城市化。故乡沙溪河边一溜几个村,田地基本都被征占完了。家家户户的农具基本都送给深山里那些村庄的亲戚了,即便有些人家还舍不得送人和丢弃,还想珍藏,但是一旦住进统一规划的安置小区,也没地方放了。失地的故乡,失地的亲人们,长期难以适应,难以适从。每一个播种的节气来临,勤俭的亲人们还会按节气在路边种上几窝几簇辣椒茄子、葵花苞谷、芫荽香葱,播撒下一眼小白菜什么的。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春风来临、庄稼发芽一样,嘎嘣嘎嘣作响,总想拿起镰刀,扛起锄头,下地播种,总想扛起犁耙下地耕耘。

其实,以前老家村子的瓦房院落还没有拆除的时候,母亲每一次进城,买化肥,买农药,买农具,都会给我们送房来故乡老家的蔬菜。这些蔬菜都是她和父亲自己栽种的,或是村里亲人们邻居家让地捎带给我的。只要母亲一进城来,家里就堆满了故乡的蔬菜,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

从我刚参加工作,到老家故乡的田地改建为蔬菜大棚以前,我吃的大米,都是父母亲送来的,都是故乡的稻谷碾的。从我刚参加工作,到讨媳妇、生儿子,我们城里这三口人吃的瓜果蔬菜,常常是故乡送来的。离开故乡,进城工作,这么二十多年了,故乡的亲人们、亲戚们,一直把我当故乡人,当自家人,每有收获,每有新鲜吃食,总不忘给我送些来,常常给我们送来故乡的味道。

其实,故乡的亲人们,许多都勤俭惯了,舍不得花钱坐车,而我的祖母、外婆、母亲、姨妈等都严重晕车,坐一次车,上吐下泻,就像大病一场,几天都难以恢复。每一次给我送大米来,父母亲都是趁天晴,骑三轮车,一路坑坑洼洼、艰难颠簸、烘烤辣日、汗流浃背而来。每一次独自给我送红薯苞谷等东西来,母亲都是用竹篾背箩或者花篮背,沉重而来,蹒跚而回。让她坐公交车到城郊,她往往舍不得花那五角钱或者一元钱。再说,母亲严重晕车,也不愿遭那个罪。姨妈给我送粮食瓜果蔬菜,也是如此。

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以后,母亲又开始经营起菜地,在我们家阳台里、楼下的花圃里种植各种蔬菜。装水果的泡沫箱,母亲把它们直接变废为宝,装上泥土,放在阳台上,就成了母亲种菜的微型菜地。栽种一两棵茄子、番茄,或是一丛辣椒、香葱、芫荽。楼下的花圃,废弃多年了,无人管理,母亲翻挖出来一溜,晾晒几天,捡拾干净杂草,就开始播种小白菜,并像在老家故乡一样在菜地边栽种上一簇簇茄子、辣椒、青葱。

狭窄拥挤的小屋,又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回到家,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芫荽小葱,闻到故乡的味道。母亲的微型菜园总让我觉得好像又回到了故乡老家,晚上睡觉,也好像还睡在故乡村子里、庄稼地、菜地边,一身的疲惫、满心的烦恼沮丧马上就被洗掉,云开雾散。

儿子上初三时,为了给儿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三口搬离了嘈杂拥挤的教育小区,母亲仍然住在教育小区的老房子。那片教育小区,建于九十年代,房子面积都很小,最大的也只有七十多平米,我们家那一套房子更狭窄,是最小的户型,只有五十九平米。新住宅离教育小区老房子有三公里多,母亲从老家带回来瓜果蔬菜,或者她在教育小区阳台花圃里栽种的蔬菜可以采摘了,仍然会走着路来,一袋袋送到新房子给我们。我到教育小区去看她,她也会像我以前回到故乡老家一样,总是不忘在我离开时候,顺手从花圃菜地里采摘一袋蔬菜给我。看着这一颗颗水灵灵的小白菜,几枚红红的辣椒或是一把绿色的小葱,就会闻到满碗的清香,满碗都是忍情和感动。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但我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忍情和感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里的土特产,有的是乡亲捎来的,有的是父母、亲戚送来的,即使是普通的小白菜、土鸡蛋等,也能让作者感受到故乡的味道。
B.舍不得花钱坐车进城的描写,折射出母亲的节俭以及经济的拮据和生活的困苦,也揭示出当时农村普通的经济状况。
C.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抒写故乡的味道,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念和赞美之情,读来既真实又亲切感人。
D.作者搬离小区后,母亲仍走路送瓜菜的行为对“故乡的亲人们,许多都勤俭惯了”作了很好地诠释,慈母之心可见一斑。
2.下列有关“微型菜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型菜地是母亲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后开始经营的菜地,它凝聚着母亲的一片深情。
B.微型菜地很特殊,虽然在我们家阳台上、教育小区楼下花圃里,但它照样有故乡的味道。
C.正是因为有了微型菜地中的辣椒香葱等,拥挤的小屋才洋溢着故乡情味,让“我”不再倦怠。
D.“我”离开教育小区之后,依然可以享用到“微型菜地”里结出的菜蔬,是母亲送过来的。
3.第三段是如何刻画故乡亲人们的形象的?表现了乡亲们怎样的心情?请简要说明。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以“捧在碗里的故乡”为题的作用。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山西饮食文化积淀深厚、,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是游客了解山西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到2021年,山西烹饪、酿造等传统技艺的晋味非遗项目112个,占全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近50%以上。

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山西面食的制作过程有着很强的观赏性。比如刀削面,制作时用特制的弧形削刀,师傅一手托面,一手拿刀,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老道的师傅削面,一分钟能削两百刀,刀刀恰好是六寸长,真的是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山西一大怪,老陈醋是一道菜。醋,是山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将醋叫,把酿醋的醴叫老醯,又因字音同山西的西,山西人便有了老醯儿的外号,醋对山西人的影响。山西老陈醋食而绵酸,口感醇厚,滋味柔和,酸甜适口,余香绵长,其酿制技艺与西周以来的制醋工艺。如今,山西拥有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太原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
8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咏怀三国时期英雄人物,间接抒发自己人到老年的壮心不已和无奈感慨。
2023-02-1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9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文中频频出现“烟”的意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一句描写村落炊烟随风飘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_________”一句形容大海上烟波渺茫。
(2)杜甫《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景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写“_____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也可见女子的形象。
B.因为娴静的女子在我面前显得犹疑不定,我才送了她爱情信物。
C.“彤管”作为美好的事物,在诗中有象征的作用。
D.男子反复借助美好的事物表白,抒发对女子的挚爱,真实且有情趣。
(2)你如何理解“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