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6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物形象是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特征化描述来体现,服饰描写则是这种特征化描述的基本形式之一。服饰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前贤多有述论,我们还可以多一个考量的角度,此节我们就从重复、相似、对照这三个要素入手,来探究《红楼梦》服饰描写在形象塑造中的叙事策略。

第一,《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重复策略。曹雪芹善于服饰描绘,而服饰的重复则是他描写的重要手段之一。曹雪芹笔下的袄、斗篷、披风、裤子、绣花鞋以及簪子、玉、寄名符等都曾重复出现,作者就在这种重复中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比如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宝玉与蒋玉函初次见面互换“汗巾子”。蒋玉菡将大红汗巾子送与宝玉,宝玉又将松花汗巾赠与蒋玉菡。这汗巾子的前后渊源我们需要注意。宝玉的松花汗巾原属袭人,后归蒋玉菡,而蒋玉菡的大红汗巾经宝玉之手给了袭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条大红汗巾实际上是为袭人与蒋玉菡牵了红线,也应了袭人的判词“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汗巾子的重复出现正如脂砚斋评价的“草蛇灰线”,建立起了蒋玉菡、宝玉、袭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相似策略。《红楼梦》中描写男子的服饰除了宝玉之外并不多,在第十五回中秦可卿的葬礼中,宝玉与北静王水溶第一次见面,是全书中少有的同时描写两位男性服饰的场景。宝玉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水溶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二人的服饰虽有等级区别,却有极其相似之感。北静王是皇亲贵胄,路祭时,他服饰上的“簪缨”“江牙海水”“坐龙”都代表的是皇室贵族身份,整体造型高贵而简约,体现了他性情谦和的特点。宝玉的素服也没有过多的装饰,“束发银冠”“双龙出海抹额”“白蟒箭袖”“攒珠银带”,这些都是贵族少年的打扮,服饰利落、干净爽朗。可以说,二人是在第一眼看到对方的服饰时就能大体判断出彼此的气质特点并在心理上互相认可、接受。这就是利用相似服饰风格来展现相似性格特征的表现手法。

第三,《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对照策略。《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有一个难得的群像服饰描写,每个人的服饰都有各自的特色,有效地展现了其个体的形象性格。宝琴在这群人中是很显眼的一位,她出场时间很晚,第四十九回才出现,但是一亮相就惊艳了众人。贾母十分喜欢,赏了她凫靥裘,穿上这件衣服更显出她的灵秀之姿、清丽之容。第五十回,宝琴立雪,红梅映衬,定格成了《红楼梦》中一幅经典画面。林黛玉这次的服饰也非常惹眼,一身红色折服了众人。薛宝钗是典型的淑女,她选择了“莲青”作为主色调,体现了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性格特点。邢岫烟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在众人“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缎羽纱”的妆束中,只有她“无避雪之衣”,楚楚可怜。湘云是十二钗中独具“魏晋风度”的女性人物,她娇憨、豪爽,喜作男儿打扮,着男装的她更显玉树临风、分外俏丽。宝玉这身穿戴比较匆忙,虽未精心装扮,但整体效果看来利落也不失华丽,家常便服也能体现“诗礼簪缨之族”的审美格调。探春服饰简单,斗篷与观音兜只是风雪天出门的必备之物,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探春的精明能干、富有心机不亚于王熙凤,且她并不像凤姐那么爱显摆、抢风头,从她的低调的服饰可见她的清爽朗力。

(摘编自梁琨《(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叙事意义及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但在刻画人物服饰方面却各有特色,金陵十二钗各有不同体态,各有各自喜好的颜色,各有各的审美和着装形式。

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玉去看宝钗时,如此写道: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这样以暖色调为主的服饰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体现出宝钗温柔、随和的性格特征。

这些服饰通过外在造型、装饰等,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逼真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一书中精美绝伦的服饰描写,不仅是对书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也展现出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清代服饰的特征,还反映了当时的风俗文化和生产力水平,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摘编自赵媛莉李晓虹《(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文化的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描写是描述人物形象的方式之一,有关论述早已有之。
B.重复策略成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服饰的主要手段。
C.第四十九回出现的群像服饰描写在《红楼梦》中并不多见。
D.“蜜合色”“玫瑰紫”等属于暖色调,给人亲切温暖之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汗巾子的重复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蒋玉菡与贾宝玉互换汗巾子为后文蒋玉菡与袭人的命运交织留下线索。
B.曹雪芹在安排贾宝玉与北静王初见时,除描写两人的面目和眼睛之处,特意写到两人相同的服饰,展示他们的相似性格。
C.曹雪芹通过凫靥裘表现了宝琴的灵秀之姿、清丽之容,通过着男装表现史湘云的豪爽、俏丽,通过简单服饰表现探春的低调精干。
D.服饰描写具有丰富的作用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如体现人物形象,铺垫有关情节,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服饰可以展示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A.王熙凤初次见刘姥姥时的服饰打扮:“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显示出了王熙凤的娇媚、高贵的姿态。
B.第四十二回中写贾母穿着“青州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这样的衣料是极其珍贵的,除了贾母,别人无权享有,从而可见贾母的地位之高。
C.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贾宝玉把贾母刚赏的雀金裘烧了个洞,于是上演了“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戏码。
D.贾宝玉“上穿银红上衣下穿松绿裤子,再加弹墨袜子和大红裤”,这样的搭配既和谐又鲜明,将宝玉那种富家公子纨绔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4.两则材料都围绕《红楼梦》中的服饰展开论述,但内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5.上述材料从服饰的颜色、样式、材质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中的人物,请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相关资料】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鬓,簪上一支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2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称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就能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效,被孔子批评毫不谦让。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寄元宗简

张籍

秋堂羸病起,盥漱风雨朝。

竹影冷疏涩,榆叶暗飘萧。

街径多坠果,墙隅有蜕蜩。

延瞻游步阻,独坐闲思饶。

君居应如此,恨言相去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用“秋”点明时间,用“风雨”点出环境,以“羸病起”表明了自己的状态。
B.三、四句是景物描写,写竹影疏涩、榆叶飘落,“冷”和“暗”字凸显了环境的凄清。
C.五、六句写小路上掉下了许多果子,墙角里有蝉蜕下的壳,照应了前面“风雨”二字。
D.七、八句写诗人外出,但家人以其病方愈阻拦,只好回家静坐思念朋友,“闲思”实不“闲”。
2.本诗最后两句富有特色,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漫步江西广昌街头,也不时有莲花元素的建筑映入眼帘。莲花广场、莲花大桥等已成为广昌的城市名片;莲瓣、莲蓬、莲子状的异形大棚,外形如莲花绽放般的莲花科技博览园;行政中心前的市民广场,莲花雕刻造型精美绝伦……可以说,莲文化___①___。与此同时,___②___,莲花灯会、莲神太子庙会等活动活力勃发。酬莲神、祈福祉、庆丰收,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将人们对莲的喜爱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年一度的广昌莲花旅游文化节是传承莲文化的重头戏,如今已成功举办17届。每届莲花节均以“莲”为媒,莲民俗表演、莲工艺展示、莲花生态旅游等活动精彩纷呈。

此外,___③___,让游客亲身体验采莲、剥莲、通芯、烘烤等农事活动,增添了莲花旅游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广昌白莲生产技艺自隋唐起源,经后人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技艺,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随着广昌对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古老的莲文化重焕生机,促进了莲文化繁荣发展,让绚丽多姿的莲文化在这片大地上熠熠生辉。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这是一则图片新闻的文字解说,请你为其拟写一则新闻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023-06-06更新 | 218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故事的开端,“求虫一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已经。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谓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令人,而成名的人生也从此柳暗花明;此后,(       ),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写得引人入胜,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促织”的奇异功能被极力突显出来,以它的其貌不扬反衬出它的轻捷善斗
B.“小促织”的其貌不扬被刻画了出来,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C.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D.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突出其奇异功能,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C.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D.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东汉后各朝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
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D.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昔日仰慕洞庭名胜,暮年终于登上岳阳楼,实现了目睹名湖的愿望。“昔闻”“今上”表达了登楼的感慨。
B.颔联实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壮阔之景,体现出了洞庭湖广袤无边、气势磅礴的特点。
C.颈联诗人由登楼观景转写个人处境,意境由开阔变为压抑,在个人沧桑中蕴含着无限感慨。
D.全诗从大处着笔,将复杂的情感与洞庭水势融合,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映衬,吐纳天地,悲怆苍凉,催人泪下。
2.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同为洞庭湖观景抒怀之作,但所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法行》中记载,子贡询问“君子贵玉”的原因,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用宝玉来比拟人的德操,谦谦君子,正如温润之玉,光华敛于内而不炫于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

上述材料对青年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登岳阳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联“戎马”,采用借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而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2月21至23日交节。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的。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窦娥的第二桩誓愿“若窦娥委实冤枉”比第一桩誓愿“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少了两字,说明人物情绪的变化。
B.周朴园的最高愿望就是维持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C.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