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8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冬天,围炉煮茶悄然走红。古色古香的院落中,生一炉火、烧一壶茶、放两把干果、烤几颗橘子或柿子,与三五好友围炉而坐,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笔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情景。都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也曾写道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其实,围炉煮茶古已有之。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了煮茶的过程,到了宋代,又出现了点茶、分茶、斗茶等技艺,绵延千年的茶文化毋庸(     )地成为了围炉煮茶的基因和底蕴。在古代,围炉煮茶与流筋曲水同为文人雅事,一茶一酒,(     ),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浪漫。围炉煮茶在现代人中的流行,是(     )火热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又一例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也是都市人(     )的心之所向。           。围炉,不只煮茶饮茶,细品的是文化,慢煮的是生活。茶炉前氤氲的香气,构筑起消弭寒意的诗和远方,在人间烟火中体味诗意生活,围炉煮茶,能饮一杯无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置疑   殊途同归   连续   返璞归真B.质疑   殊途同归   连续   洗尽铅华
C.置疑   异曲同工   持续   返璞归真D.质疑   异曲同工   持续   洗尽铅华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
B.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还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
C.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还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
D.不仅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代表作《琵琶行》《卖炭翁》等。
B.郁达夫,原名郁文,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故都的秋》写出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表达了他对故都之秋的浓浓深情。
C.流觞曲水,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古时上巳节的一种饮宴风俗,高逸雅致。
D.“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名句,表达了对回归田园的向往。
2023-03-25更新 | 3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 关于《红楼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B.《红楼梦》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既是一种“荒诞”和“幻化”的手段,也包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C.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通过“护官符”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其中“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堂金作马”分别说的就是薛家和史家。
D.《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2023-10-28更新 | 39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各组词类活用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𫐓以为轮                         足也
B.其中规                         而招
C.食埃土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D.假舟楫者,非能        用心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包装乡村,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新”思维、新改变,助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只是由于城里人认为他们种地谋生离不开土地而产生的。
B.旱涝与战乱会使以农业为生的世代定居在乡村的基层人口形成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的人们大都终老是乡,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特点。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信任,形成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是无可替代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单位,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的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
B.在乡土社会中,乡民之间调节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是彼此的熟悉和信任,而非法律。
C.材料二是总分总的结构,其中二、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分述。
D.只要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一定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不能证明材料一中“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B.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同乡会”“同学会”则是乡土社会的“延伸”。
C.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和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逐渐解体。
D.在现代社会,传宗接代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选出下列有关《红楼梦》1-10 回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雨村在中秋夜晚,仰望明月,诗兴大发,吟出一首绝句:“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B.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王夫人正房中靠背引枕、坐褥等均是“半旧”的,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这个封建家族只是金玉其外,实则暗藏种种危机。
C.刘姥姥找到了周瑞家的,周瑞家的猜着她的来意。一则因她丈夫昔年争买田地一事,多得板儿他父亲之力;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于是很主动地引她去见王熙凤。
D.为了使宝玉和秦钟不被人欺侮,在贾蔷的挑动下,宝玉的书童茗烟大闹学堂,与嫉恨宝玉和秦钟的金荣等人发生冲突。后来李贵力压各方,平息了事端。
2020-06-18更新 | 1250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二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原本是一名大学教授,现在却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然后,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那是春天,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消息树,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扬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节选自《山前该有一棵树》,2021年第3期《收获》,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
C.小说以胡老师为线索展开情节,叙事张弛有致,多处穿插抒情议论。
D.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父辈们抛家舍业屯垦戍边,在客观上都蕴含着一种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E.小说从“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写起,用“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收尾,两相对照,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文中画线部分这一情节具有怎样的作用?
3.主人公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以“山前该有一棵树”为题目,有何含义?
2022-05-17更新 | 35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二模(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     )。他对世界,在极端的(     )里有细致的体察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作践给我们看,并遏制不住地冷笑;                      。庄子是表情古怪的,这是因为我无法想象他的形象。孔子似乎是宽厚仁爱的;孟子是正气凛然的;韩非子是(     )的;但庄子呢?他的表情太丰富了,一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的泛舟者、闲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无聊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他又安坐家中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的思想。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不可理喻     蔑视     冷峭阴沉
B.捉摸不透     包容     冷峻深沉
C.捉摸不透     蔑视     冷峻深沉
D.不可理喻     包容     冷峭阴沉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当众人散去,又收拾起这一切,他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B.当众人散去,而他收拾起这一切,又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C.而当众人又散去,他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D.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3.选文中涉及了先秦诸子,下列与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采用语录体的方式,言简意赅。该书内容丰富,其中,曾皙表达了充满诗意的志向,其子曾参认为士应当“弘毅”,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B.《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较系统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了“四端”的观点。
C.《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五石之瓠》中庄子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庄子对后世影响深远,创造了许多成语,如“切中肯綮”“游刃有余”“目无全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发明了独到的思想观念,如“一死生,齐彭殇”;还引申出了许多有趣的典故,如“庄生梦蝶”。
整本书阅读-选择 | 较易(0.85) |
名校
9 .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林黛玉的才情历来被人称道,下列选项中的诗或诗句不是出于黛玉的一项是(       
A.《桃花行》B.《秋窗风雨夕》C.他年葬侬知是谁D.寒塘渡鹤影

10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其一)

黄庭坚

食贫自以官为业,闻说西斋意凛然。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未尝终日不思颍,想见先生多好贤。

安得雍容一尊酒,女郎台下水如天。

【注】①黄庭坚的朋友郭明甫在颍尾建西斋隐居读书。②十年种木:《管子•权修》云“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③女郎台:台阁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起笔不写西斋之景,先言朋友家贫,由“闻说”,引出颔联对西斋风光的实写。
B.首联“意凛然”三字,耐人寻味,既含对友人敬重之情,又寓反躬自问之意。
C.颈联“未尝”“终日”“多”等词,信手拈来却曲折有味,思念之情,蕴含其中。
D.从“闻说”到“想见”再到“安得”,诗意连贯,层层递进,体现了构思的严密。
(2)请简要概括颔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