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摄制的百集纪录片《小楼春秋》于4月8日在天津卫视首播。该系列纪录片从天津(       )的历史风貌建筑中,(       )出一百栋小洋楼制作成片,每集8分钟,短小精致,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

从一栋楼走进历史,(       )其中,可阅读百年故事:漫步政协俱乐部,会想起童话剧《图兰朵》在中国的首演、“元曲欧化”的《琵琶记》、德文演唱的李白诗歌;探访曹禺故居,在古朴雅致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戏剧文化和深刻的人生思索;走进(       )的起士林餐厅,品尝张爱玲笔下的“天津”味道,品味西餐百年的发展史;伫立天津电报总局旧址,见证天津乃至近代中国电报通信的辉煌……《小楼春秋》的制作与播出,见事、见人、见情,成为天津城市的意象世界和第二语言。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认知度。

4月的津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愿大家趁春光正好,重走天津,品味小楼,感悟春秋。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   遴选   徜徉   路人皆知
B.独树一帜   挑选   徘徊   路人皆知
C.独树一帜   遴选   徘徊   家喻户晓
D.独具匠心   挑选   徜徉   家喻户晓
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B.“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C.“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D.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必修教材中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元杂剧的代表作。
B.李白,字太白,号莲峰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为“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C.曹禺,原名万家宝,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茶馆》等,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D.“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语出《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2023-04-27更新 | 3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2 . 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狄更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作品多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遭遇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等。
B.高适,字达夫,晚唐杰出诗人,他与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他和韩愈共同领导了革新文坛创作的“古文运动”。
D.孙犁,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2024-02-01更新 | 28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是描写成都的著名诗句,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与其对应的城市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九江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州
C.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南京
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扬州
2022-10-26更新 | 4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群才华横溢、风格各异的女子形象,并常常借助人物所做的诗句来表现她们的品质特点。

如薛宝钗咏柳絮:“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林黛玉葬花:“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史湘云咏菊:“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注】①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贾探春咏菊:“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红楼群芳虽然都凋零了,但她们的形象、品格却依旧值得品味。你认为以上哪种品格是当下女性最应该拥有的,请结合诗句试做分析,100字左右。

2023-05-14更新 | 29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嫉妒
D.人穷则本。                       反:同“返”,追溯
2022-10-15更新 | 4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汇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基础能力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6 .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美丽、自由的云雀,诗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锐气,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B.《登高》一诗颔联对仗工整,借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是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衬托手法的使用,例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诗人自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定国诗集叙

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思不及报,以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与王定国书(节选)

苏轼

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谓“非苟知之,亦允之”者,愿常诵此语也。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今见定国,每有书皆有感恩念咎之语,甚得诗人本意。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

文字与诗,皆不复作。近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书,辄书此奉寄。今日马铺李孝基送君谟石刻一卷来,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作恶久之。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

【注】①王定国: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林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③君谟:宋代书法家蔡襄的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好色而不             淫:过分
B.是识变风、变雅耳             特:特别
C.以其父祖耳                         忝:有愧于
D.非苟知之,亦允             蹈:遵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乘月                           侣鱼虾友麋鹿
B.又病止酒                  其无礼于晋
C.眊眊真一老农夫也            犹且从师而问
D.甚得诗人本意                  进退,实为狼狈
3.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B.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C.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D.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4.下列句子分别表现王定国豁达和与作者感情深厚的一项是(       
A.①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
②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
B.①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②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
C.①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②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
D.①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
②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定国诗集叙》开篇引用太史公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引出诗作“发于情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评论王定国的诗歌,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
C.王定国在两封军书中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不仅帮助作者解忧,还帮助作者洗涤愚昧,让作者收获不小
D.两篇文章都写到杜子美在困穷之中未尝忘君,以此来衬托王定国的心志气度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2)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3)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
7.结合原文分析作者畏服王定国的原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

黄庭坚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𪩘。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

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

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注:①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熙画平远山水》,诗人依苏轼原韵和作一诗。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题画为线索,融画意、友情、感慨于一体,于意象中见奇崛之气。
B.前四句从苏轼贬谪黄州起笔,转入被召回于玉堂观画,引发诗人为国效命之志。
C.诗人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柑橘渐黄,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
D.诗中首叙苏轼观画,末写自己求画,中间正写郭画以联结两端。通过精心的结构表现了苏黄之谊。
(2)“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𪩘”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清代文学家、思想家方东树评“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两句“点出宗旨”,请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9 .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     ),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的思念;“洛阳城里见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是张籍的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浩如烟海。戴望舒笔下的乡愁是“几架书、两张床、一瓶花的旧居”;冰心笔下的乡愁是“十五之夜,满月的银光”;席慕蓉笔下的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

________。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     ),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萍水相逢     废寝忘食     记忆犹新B.不期而遇     废寝忘食     历历在目
C.萍水相逢     宵衣旰食     历历在目D.不期而遇     宵衣旰食     记忆犹新
2.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
B.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C.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D.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
3.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在晚唐又出现了两位重要的诗人,被称为小李杜。他们是李贺与杜牧。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世称“元白”。
C.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D.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是继孔子、孟子后,儒家集大成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孟二圣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
4.下列各项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022-02-12更新 | 34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选文一: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籓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谍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也,忍其父而婚其仇。乌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选文二: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手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迭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其新王                    市:交易
B.楚之不                           竞:强
C.然亡国破家相随             属:连续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             分:区别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往恐                                               信而
B.是吾抱空质行不义于天下也                    不仁,如礼何
C.甚哉秦无道也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D.身客死                                               夫子因拙用大矣
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
B.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
C.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
D.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选文一]可知,秦王派人送信给楚怀王,说秦国攻打楚国是因为楚太子凌辱杀害了他的重臣,又不辞而别,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希望重新结盟。
B.阅读[选文一]可知,面对楚国迎太子回国即位的请求,齐湣王想要扣留楚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但遭到了丞相的反对,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
C.前人评论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阅读[选文二]结尾处“太史公曰”一段,可体会出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
D.[选文一]结尾处,司马光对“楚败于秦”的原因做了归纳,其中“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这一点在[选文二]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6.司马迁和贾谊对屈原的评价相同吗?试结合[选文二]作简要分析。
2022-01-13更新 | 3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