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

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名著。若夫怀道迷国,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者,终寿百年,盖志士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选自《四部丛刊》之《楚辞》卷一,有删节)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前疑       易:修改
B.言以存国             危:危险
C.愚而不言             详:通“佯”,假装
D.其华藻             窃:学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荣显名著             举类迩见义远
B.若夫怀道迷国             父任
C.盖志士所耻             屈平作《离骚》
D.是亏高明             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
B.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
C.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
D.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恪守忠义却遭人诬陷,心中无限忧郁悲愤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
B.除班固、贾逵分别编纂的《离骚经章句》外,另有十五卷关于楚辞的著作,但缺失太多,不能令人满意,且见解悖谬怪异。
C.汉孝武帝弘扬教化,让王安编纂了《离骚经章句》,高度评价屈原;班固改变了先前的定论,认为屈原有损自身的清廉。
D.王逸认为,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屈原是为守忠贞而死;在他看来,文学的怨刺功能不容否认。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2)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
6.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王逸是如何进行反驳的?请简要分析。
2024-02-05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     )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苏子美“《汉书》佐酒”,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     )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书籍是人类的挚友。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     )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这个“艳阳天”,是毛泽东青年时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去读书;是刘伯承在烽火连天、军务繁忙的战争年代,字斟句酌地翻译出大量国外军事论著:是樊锦诗在戈壁深处孤灯相伴、勤奋夜读,用青春书写“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诗”。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____________。我们深深懂得,正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

(选自2020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沉醉     回顾     绚丽多姿B.沉迷     回溯     五彩缤纷
C.沉醉     回溯     五彩缤纷D.沉迷     回顾     绚丽多姿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B.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C.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D.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修订六经,创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去世后,他的思想言行被编成语录体著作《论语》。
B.陶渊明,东晋人,字符亮,又名潜,自称靖节先生,是中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后人称之为“隐逸诗人”。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班固编撰,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其中优秀的篇目有《鸿门宴》等。
D.苏子美是宋代诗人苏舜钦:杨万里,号诚斋;半山,是王安石的字。
2021-08-25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

[宋代]苏轼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

葱朧晓光开,旋转余花弄。

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

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鼓栋。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

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


[注]①葱嚨:亦作“葱呢”,明净美丽。②马骏:亦作“马鬃”,鬃,马脖子上的长毛。③歌饭瓮:山东人埋肉饭下而食之,谓之饭瓮。意思是普降霜雪,预兆丰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照应题目,交待了创作这首诗的时间与原因,元日就是春节。
B.“宿酒”“残梦”形象地刻画出诗人酒意未消、半梦半醒的状态。
C.“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两句使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雪片之大、落雪之厚。
D.苏轼在诗中形象概括了灾荒年境中百姓的现实生活,对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2.“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国学大师钱穆说:“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请结合本诗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4 . 下面是《红楼梦》第五回中《红楼梦曲》正曲第末支《飞鸟各投林》的曲文: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请根据《红楼梦》全书内容,选出曲文中画线句子暗对的人物。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巧姐   熙凤   晴雯   探春   妙玉B.巧姐   宝钗   黛玉   李纨   惜春
C.湘云   熙凤   黛玉   探春   妙玉D.湘云   宝钗   晴雯   李纨   惜春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盖古之有天下者也。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

洪者,君之第三子也。生晚,为二亲所娇饶,不早见督以书史。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失庭训。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垄。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荡尽,农隙之暇无所读。乃负笈徒步行借,又卒于一家,少得全部之书。益破功日,伐薪卖之,以给纸笔。昼就营田园,夜柴火写书。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艺文。常乏纸,每所写,反覆有字,人鲜能读也

洪之为人也,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冠履垢弊,衣或褴褛,而或不耻焉。俗之服用,俄而屡改,或忽广领而大带,或促身而修袖,或长裾曳地,或短不蔽脚。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

洪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贫无车马,不堪行,行亦性所不好。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至于权豪之徒,虽在密迹,莫或相识焉。

衣不辟寒,室不免漏,食不充虚,名不出户,不能忧也。贫无僮仆,篱落顿决,荆棘丛于庭宇,蓬莠塞乎阶靄,披榛出门,排草入室。论者以为意远忽近,而不恕其乏役也。

洪自有识以逮将老,口不及人之非,不说人之私,乃自然也。虽仆竖有其所短所羞之事,不以戏之也。未尝论评人物优劣,不喜诃谴人交之好恶。或为尊长所逼问,辞不获已,论人也,则独举彼体中之胜事而已;其论文也,则撮其所得之佳者,而不指摘其病累,故无毁誉之怨。

贵人时或问官吏、民甲乙何如。其清高闲能者,洪指说其快事;其贪暴暗塞者,对以偶不识悉。洪由此颇见讥贵,以顾护太多,不能明辩臧,使皂白区分,而洪终不敢改也。

(选自《抱朴子外篇·自叙》)

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视其颜色如生。时年八十一。

(选自《晋书·葛洪传》)


[注]①抱朴子: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该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②尪(wāng)羸:瘦弱。③赜(zé白):深奥、玄妙。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庭训                                        夙:早
B.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          故:因此
C.贫无车马,不堪                       徒:空手
D.不能明辩臧                                 否:坏、恶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柴火写书                                身翼蔽沛公
B.虽在密迹,莫或相识焉               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
C.未尝论评人物优劣                      不知东方既白
D.论人也                                      孰能讥之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B.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C.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D.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4.“抱朴”就是怀抱纯朴,下面葛洪的性格、经历及行为完全符合“抱朴”的一组是(     
①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②性钝口讷,形貌丑陋。③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④衣不辟寒,室不免漏,食不充虚,名不出户,不能忧也。⑤论者以为意远忽近,而不恕其乏役也。⑥口不及人之非,不说人之私,乃自然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③④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洪少年时丧父,家境渐贫,在艰苦的环境下,勤学苦读,卓有成就。
B.葛洪因为长相丑陋、内向自卑、不修边幅,因而经常足不出户,很少与人来往。
C.作者在自叙自己的住所之简陋、生活之贫困时,看似夸张,实则反映出其淡泊宁静的处事态度。
D.葛洪一生著述颇丰,安然离世时享年81岁。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洪者,君之第三子也。生晚,为二亲所娇饶,不早见督以书史。
(2)常乏纸,每所写,反覆有字,人鲜能读也。
7.对于葛洪“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不喜诃谴人交之好恶”的作法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由。
2021-07-27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等今日中书传谕,奉圣旨宣示宋庠自辩及求退等事。臣等蒙陛下擢任,处之谏垣,惟采取天下公议,别白贤不肖,敷闻于上,陛下倚任常得其人,以熙大政;不使贪冒非才者得计,胶固其位,害败于事,臣等之职分,亦陛下所责任者也。固不敢缘私诋欺,变黑为白,惑乱陛下耳目,动摇大臣爵位,以取奇誉,巧资身计,斯亦臣等所自信,陛下所明照者也。臣等昨于二月二十三日劄子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少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且复求解之际,陛下降诏,未及断章,庠乃从容,遂止其请,足见其固位无耻之甚也。今乃自辩,谓臣等议论,暗合己意;臣等亦谓庠本意暗合天下之议论也,斯不近于欺乎?陛下所深察矣。且云无过,则又不然。臣等窃以前代治世,至于祖宗之朝,罢免执政大臣,莫不以其谟明无效,取群议而行也。何则?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非如群有司小官之类,必有犯状,挂于刑书,乃为过也。唐宪宗朝,权德舆为宰相,不能有所发明,时人讥之,终以循默而罢,复守本官。宪宗聪明仁爱之主也,德舆文学德行之人也。当时罢免,只缘循默,不必指瑕,未致罪名而然也。至如祖宗朝罢免范质、宋琪、李昉、张齐贤,亦只以不称职,均劳逸为矣,未尝明过也。近岁方乃摭拾细故,托以为名,扬外廷,斯乃不识大体之臣,上惑圣听,有此举措,非所以责大臣之义也。宋庠岂无细故,臣等不言者,盖为陛下惜此事体。臣等所陈,惟陛下圣度详处。

(节选自《弹宋庠疏》北宋·包拯)


[注]①宋庠(996年-1066年),北宋大臣、文学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指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皇佑元年(1049年),正式拜相。其后因罪罢相外放,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②垣:官署的代称。③白贤:贤能。④劄子:同“札子”,相当于奏折。⑤衡轴:古代天文仪器的转轴,比喻中枢要职。⑥摭拾:拣拾、拾取。

书《包孝肃弹宋庠疏》后

包公拯弹宰相宋庠疏曰……读之流汗。庠素有才望,不愧科名者,秉衡七年不为久,无所建明未为罪,又求解不得命乃止,而包公直以“固位无耻”斥之,抑何过之深也!假令当时宰相才望科名不及庠,秉衡不止七年,而又擅权纳贿,贬贤逢君,无所不至,不但略无补报而已,则包公更将何奋其笔舌乎!观其疏曰:“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不必指瑕,未致罪名而然。呜呼,乃今而知执政者,苟其罪不止于瑕末,职不比于循默,久贪大位,塞贤者路,彼固包公所不齿者,又何足以辱公之笔舌哉!

(节选自《解春集文钞》清·冯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倚任常得其人                       冀:希望
B.劄子论列宋庠                              具:撰写
C.均劳逸为                                      辞:拒绝
D.庠有才望                                      素:向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等之职分                           今其智反不能及
B.扬外廷                                 君幸赵王
C.臣等不言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则包公更将何奋其笔舌乎       乱易整,不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B.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C.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D.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4.下列句子不属于包拯直接弹劾宋庠理由的一组是(     
①臣等今日中书传谕,奉圣旨宣示宋庠自辩及求退等事。
②今乃自辩,谓臣等议论暗合已意。
③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
④非如群有司小官之类,必有犯状,挂于刑书,乃为过也。
⑤当时罢免,只缘循默,不必指瑕,未致罪名而然也。
⑥近岁方乃摭拾细故,托以为名,扬于外廷,斯乃不识大体之臣。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⑤⑥D.②③④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既节选了北宋谏官包拯弹劾宰相宋庠的奏折,又选取了清代冯景看了《包孝肃弹宋庠疏》的感想,两段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观点各不相同。
B.包拯深知以史为鉴的道理,从历史中找论据,在奏折中,他不仅列举了前代唐宪宗时的历史鉴戒,而且列举了本朝——祖宗朝皇帝罢免范质等人的事例来说明。
C.包拯在奏折中作了明确阐述,他认为一个掌握国家高层权力的人,无功即为过。
D.在官员奢侈庸碌渐成世风的北宋,单纯弹劾一个无所建明的宋庠并不公平,冯景作此文的目的在于尖锐地指出包拯的偏颇。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宪宗朝,权德舆为宰相,不能有所发明,时人讥之,终以循默而罢,复守本官。
(2)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
7.包拯对于宋庠的弹劾,后人的评论是多元的,有的说他是“从严要求”,也有的说他是“求全责备”,清代冯景也进行了质疑,对此你怎么看?
2021-04-16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活”的飞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

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S(B-PER)(E-PER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

(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想”应标为“OO”。
B.“公瑾”应标为“(B-PER)(E-PER)”。
C.“初嫁了”应标为“OSO”。
D.“雄姿”应标为“OO”。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的材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凭借它就能判断出古籍的具体年代。
B.作者引用《左传》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在说明古籍的文献价值最为主要。
C.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
D.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各项不属于让古籍“活”起来原因的一项是(     
A.浩瀚的古籍记载着文明,属于文化遗产,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
B.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C.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都有一定局限,传承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
D.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活动,延续古人习俗,晒古籍更晒技艺。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8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和文艺阵线内部对待文化遗产的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B.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
C.姚鼐,明代著名散文家,字姬传,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人,“唐宋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D.茹志娟,当代著名女作家。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厚谊。
2021-09-01更新 | 2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融融的暖意,阵阵的酒香,弥漫开来……这美酒、炉火、与友情(     )在一起。友情,如冬日暖阳,寒冷中,孤寂的心彼此温暖着。“红泥小火炉”也成了友情的文化符号。从前慢,古人在这遥远的慢生活里自在(     ),诗意又风雅。

“踏雪寻梅”就是古代文人冬天里的一件雅事。关于“踏雪寻梅”,明末张岱在《夜航船》中有所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明代于谦有《题孟浩然踏雪寻梅》一诗:“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屡行寻卖酒家。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大诗人孟浩然归隐山林,踏雪寻梅,寻的是诗情,更是一种品格。就这样,梅、雪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     )的有宋代王安石的《梅花》;还有宋代卢梅坡的《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选自《古代文人的冬日雅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交融        徘徊        耳濡目染
B.交织        徜徉        耳濡目染
C.交融        徜徉        耳熟能详
D.交织        徘徊        耳熟能详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B.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
C.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D.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
3.雪与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下面表格中和这两个意象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雪地里踏着遂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罗贯中——《水浒传》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D.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曹雪芹——《红楼梦》
10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以上节选的这段文字出自《乡土中国》的哪一章《______》(写出名称),结合中国农村“熟人社会”“注重经验”等特点,分析、阐释初中课文《台阶》中父亲为什么坚持要用一生的努力去修建高台阶的新屋?
2021-09-01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