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活”的飞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

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S(B-PER)(E-PER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

(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想”应标为“OO”。
B.“公瑾”应标为“(B-PER)(E-PER)”。
C.“初嫁了”应标为“OSO”。
D.“雄姿”应标为“OO”。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的材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凭借它就能判断出古籍的具体年代。
B.作者引用《左传》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在说明古籍的文献价值最为主要。
C.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
D.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各项不属于让古籍“活”起来原因的一项是(     
A.浩瀚的古籍记载着文明,属于文化遗产,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
B.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C.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都有一定局限,传承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
D.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活动,延续古人习俗,晒古籍更晒技艺。

2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统领全诗,语言直白,语势豪迈,“万水千山”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
B.颔联承“千山”,正侧描写结合,以“细浪”反衬五岭高峻,以“泥丸”直观展示山路泥泞难行。
C.颈联中一“暖”一“寒”,既表达了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又表现了飞夺泸定桥的惨烈,对比强烈。
D.尾联中“更喜”回应首联中“不怕”,写出了战士们战胜雪山和胜利在望的双重喜悦,强化主题。
2.本诗诠释了“长征精神”的哪些具体内涵?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和文艺阵线内部对待文化遗产的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B.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
C.姚鼐,明代著名散文家,字姬传,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人,“唐宋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D.茹志娟,当代著名女作家。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厚谊。
2021-09-01更新 | 25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融融的暖意,阵阵的酒香,弥漫开来……这美酒、炉火、与友情(     )在一起。友情,如冬日暖阳,寒冷中,孤寂的心彼此温暖着。“红泥小火炉”也成了友情的文化符号。从前慢,古人在这遥远的慢生活里自在(     ),诗意又风雅。

“踏雪寻梅”就是古代文人冬天里的一件雅事。关于“踏雪寻梅”,明末张岱在《夜航船》中有所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明代于谦有《题孟浩然踏雪寻梅》一诗:“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屡行寻卖酒家。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大诗人孟浩然归隐山林,踏雪寻梅,寻的是诗情,更是一种品格。就这样,梅、雪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     )的有宋代王安石的《梅花》;还有宋代卢梅坡的《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选自《古代文人的冬日雅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交融        徘徊        耳濡目染
B.交织        徜徉        耳濡目染
C.交融        徜徉        耳熟能详
D.交织        徘徊        耳熟能详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B.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
C.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D.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
3.雪与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下面表格中和这两个意象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雪地里踏着遂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罗贯中——《水浒传》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D.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曹雪芹——《红楼梦》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苦雨叹

[宋代]陆游

九渊龙公出忘还,瓦沟垂溜声淙潺,

茫茫大泽北际海,潋潋平湖南浸山。

吾庐四望路俱断,蛙黾争雄乱昏旦。

漏床腐席夜失眠,湿灶生薪朝不爨。

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

老夫一饱复缪悠,听儿读书宽百忧。


[注释]①黾:古代蛙的一种。②青秧出禾头:庄稼经雨出芽,此为灾年之兆。③缪悠:虚妄不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想象新奇,用龙王出游忘还来写大雨连绵不绝、多日不停的现状,照应了题目“苦雨”二字。
B.“茫茫”和“潋潋”形象地描绘出湖泽因雨大而水阔的样子,景象壮丽,意境雄浑开阔。
C.本诗作为七言诗,章法整齐,讲究押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D.本诗语言自然精炼,最后四句明白如话,体现了陆游在诗歌语言上反对粉饰雕琢的主张。
2.陆游自言:“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在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有“杜陵叟遗踪”?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本诗标题的“苦”和全诗最后的“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1-04-19更新 | 2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里的春天

孙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都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忙着跑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吗?卖给咱几个啊!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

我说:我只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于是,就走了出来。

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说话间就带我来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地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说完,村主任笑一笑走了。

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吐芽,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捻,使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今天干活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种地才费这么大劲;而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子就好多了,出产也大,够她们娘儿俩吃的了。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女人,左手拉着一个女孩子,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个年轻的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

我说:谈什么呀?

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有人手的家庭,地都种好了,可咱这地还没翻沙呢。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看了看,这农活太费劲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干得了?我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他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他送衣服鞋袜,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那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吗?

我说:种地,我家有三亩菜园子。

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我说:有,老婆,女儿,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她们,你家里的不骂你呀?

我说:她不骂我。今天家乡来人了,捎来她的口信,要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说是抗日有了成绩,她们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都受人家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她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这时候,那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的小手里,那女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注】①抗属:抗日军人的家属。②起响:晌午。③家里的:妻子的俗称。④落意:安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年轻的女人生气地拒绝我向她买鸡蛋,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阅读兴趣。
B.听说“我”的妻子不仅不骂“我”,还鼓励“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年轻的女人脸红一下,讽刺地说道:“呀,你家里的进步!”
C.小说最后写年轻的女人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装上衣“响亮地笑了”,心情愉悦,说明她理解了自己的丈夫,并感到自豪。
D.小说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小说中的“我”、年轻的女人和女孩子是实写,而“我”的妻子、女儿,是虚写。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亲切,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2.赏析划线句子。
3.小说以“山里的春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说是“我”,也有人说是年轻的女人,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4-01-21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侄子生活贫困却能于乱世中谨守礼道,始终如一,以此刻画出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面貌。
B.颔联“干戈地”与“礼乐风”形成对比,既表明弟侄的勤勉好学,也彰显其卓然的个人追求。
C.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拳拳告诫、慰勉子侄,情真意切;对后世年青人亦多教诲。
D.此诗语言明白晓畅,平易自然,无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与人当面交流,全无雕琢痕迹。
(2)请赏析诗歌的颈联。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并为此争论不休。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材料二:

夏文化考古中,国家形成、文明起源、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等来自不同知识体系的概念交织在一起,考古与文献传统之间的张力始终存在。史学家在使用考古学成果时应避免使用阶段性学术认识来否定文献传统中的结构性特征,特别是将二里头作为考古实证唯一的夏王朝遗存,将洛阳盆地以外的夏遗产视为战国诸侯篡改历史的作品——这是平势隆郎作品中常见的做法,也是对考古学的误用。二里头三期呈现出来的王朝气象可能只是龙山——二里头时代数百年间一系列剧变中间一个短暂而耀眼的片段,这些前所未有的尝试虽然远非稳固成熟,它们丰富多彩的政治遗产却激励后人反复实践,这可能是传说时代夏王朝的真正魅力所在。

(《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日]冈村秀典著,大象出版社二○二三年版)

材料三:

考古遗址博物馆及其所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征。然而遗址的直观性不强,融合着考古概念和语汇的展览语言较难理解,时空距离导致陌生感。为增强展示的公共性,策展者可以从下列方面着手:

(一)重视考古遗址的实体性,增强遗址的直观性。考古遗址本身即珍贵的展品。以南越国遗迹为例,如果说南越文王墓等墓葬类遗址还能让公众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那么其宫署遗址等建筑类遗迹无疑在极大地挑战公众的认识。因此,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优势是遗址的实体性,而非直观性。于策展者而言,应该依托实体的遗址,创造直观的观赏体验。一方面,将数字和多媒体展示技术融入遗址展示之中,以轻松愉悦、简明易懂的方式向广大观众呈现考古遗址,缩短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另一方面,采用增加标识、原址复建、架设栈道等方式,提高遗址的可读性和活力度。

(二)将考古学语汇转变为展览语言。在对遗址进行展示时,应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采用合适的方式将考古学的概念、语汇转化为展览语言。

(三)跨越时空创造共情空间。处于遥远时空框架下的考古遗址于今人而言十分陌生。而且,考古发现并非完整的古人生活的呈现,而是特定情况下遗留下来的历史碎片。为了让观众对遥远时空下的历史碎片产生共情,在展示南越文王墓原址顶门器时,观众可以亲手触摸,感受顶门器设计的巧妙。这是创造共情空间的有益探索。

(摘编自史明立,《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考古遗迹博物馆展示研究——以南越国遗迹为例》)

材料四:

下图是公众对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用满意度评价结果。通过ROS—TCM软件对评价文本分析,字体越大,说明词频越高,表明公众的认知度越高,公众对其产生的印象越深刻。

(取材于王新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为例》)

1.下列关于四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证明,学界中“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在构建中国上古史方面有局限性。
B.二里头遗址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当务之急是开展更为扎实有效的研究。
C.平势隆郎认为使用考古学成果不能以阶段性学术认识来否定文献传统中的结构性特征。
D.一些建筑类遗迹不具备直观性,应依托实体遗址,多用数字化技术创造直观的观赏体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
B.“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
C.材料三针对考古遗址直观性不强、考古展览语言较难理解、时空距离产生陌生感等不利因素为策展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D.材料四表明遗址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较之“生态游憩”功能更加凸显。
3.下列全国各地博物馆、遗址的建造及活动,不能体现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念的一项是(     
A.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相继推出“少年考古记”与“万年文化·远古科技”两个主题共6个项目的精品研学课程,讲好桂林的“万年故事”。
B.策展者在南越国曲流石渠遗址保护建筑屋顶之上对曲流石渠进行了数字化实景复原,使观众身临其境,像古人一样畅游在园林美景之间。
C.天津博物馆开办“博趣坊——天博文化体验中心”,把传统手工制作活动带进博物馆,让孩子们在参与、体验的形式中轻松、愉悦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感受博物馆的精彩。
D.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建成后将为居民提供集历史文化展示和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空间,丰富公众文化体验,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24-02-15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9 . 《红楼梦》里有一位不属于大观园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刘姥姥。作者写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尤其是详写了她第二次来到荣国府的情景。刘姥姥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游览了大观园。这次刘姥姥接触到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都远远胜过了第一次。试分析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作用。
2021-07-28更新 | 305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点明题目,诗人看到“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视线由近及远,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写自己将迟暮之年付诸“多病”之身,但未有贡献报答“圣朝”,流露出惭愧之意。
C.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结构巧妙。
D.本诗表现了诗人虽身居草堂,但依旧心忧边疆。这份爱国之情,深沉强烈,感人至深。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2021-09-01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