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良方

吴医生正给第45号病人号脉时,进来一个熟悉的面孔,是李乡长。他看了李乡长一眼,算是打招呼。李乡长见他正忙着,自己找个沙发空位挤下去候着,没说话。

吴医生早年曾离家到安徽、浙江等地闯荡,但日子不比在家里好过。至于苦到何种程度,只有他自己知道。后来,遇见一高人,高人收留他,还教他学《易经》,学望闻问切。十多年后,吴医生回乡,在家里坐诊,看起了病。吴医生从不出诊,看病讲究先来后到。他每天只放五十个号,不多也不少。两层楼的房子,楼上看病,楼下取药。座外没有招牌,屋里也只挂了一面广东患者送来的锦旗,上面有悬壶济世,治病除疴八个字。尽管这样,从外地慕名而来的病人还是络绎不绝。吴医生给家里人定了两条规矩:不招呼来人吃饭,不留来人住宿。

时间长了,一传十,十传百,凡是到吴医生这里看病,当天来没得到号的,就在杏林村找一户农家住下,等第二天早起去排队拿号。

前几年,有个广东来的病人,肝腹水晚期,家里人也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的信息把病人千里迢迢送到杏林村,来找吴医生做最后的挣扎。病人在杏林村一住就住了四十多天,居然出现了奇迹:来时,是躺在担架上来的;走的时候,人扶着就能上车了。从此以后,吴医生名声大振。

轮到李乡长时,是最后一个号了。李乡长因为忙,他的号是头一天专门请人来取的,不要前面,只要最后一个号。吴医生问了来人一些情况,为他要的最后一个号想了一晚上。

吴医生,你帮我看看,到底是哪样毛病。最近看哪样都不顺眼,脑壳像塞满襁糊。老婆说我晚上说梦话都在吼人。我感觉这肋部和胸部胀痛。是不是有什么严重情况?李乡长一脸忧心。自从李乡长进屋后,吴医生虽然没和他说话,却一直关注着他。吴医生发现,李乡长双眉不展,面貌忧郁,全然没有了以往意气风发的神态。再听李乡长的声音,中气不足,气虚不畅。

乡长不要忙着下结论。吴医生说,这半年来,得过哪样病,看过医生没?最近有哪样让你焦心的事情?比如说,家里有没有……李乡长说:没有,家里人都好好的啊!

多久开始有这种症状的?

自从三个月前,去县里开了脱贫攻坚大会回来,具体哪一天,记不起。

吴医生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搭在李乡长的手腕上,号脉。一时间,屋里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李乡长的脉搏,擂鼓一样,咚、咚、咚。几分钟后,吴医生把手收回来:不要着急,没哪样大毛病。就是注意,不要在办公室坐久了,要增加室外运动量。多吃一些黄花菜、海带,山楂泡水喝,热些粳米橘皮粥吃,有好处。李乡长有些不相信:就这样简单,不开药?吴医生说:当然不。你是最后一个号,走,出去看看。我坐了一天,早就想出去活动活动了,我想,你更需要另一个方子!吴医生站起身来,走出屋子。李乡长不明就里,懵懵懂懂地跟在后面,院坝里一些没离开的人,见他俩走了,也各自散去。

杏林村不大,是全乡唯一在市里挂号的极贫村。狭长的山沟里,一条小河把村子分为二,两百多户人家散居在河两边的坡上坎下。去年,水泥路通到了村里。路边停好些外地牌照的小车,基本上都是来看病的。

不到一个小时,吴医生和李乡长就在村里走了一圈。吴医生停下来说:路通到家门的时候,我家里人就说,修一栋房子,把吃饭、住宿搞起来,再建个停车场,一条龙服我不同意,一家人还和我怄气,说我不会赚钱,死脑筋。我跟他们说,钱是赚不完的。好多不差钱的人,不也要大老远地跑来看病?他们在村里吃饭、住宿、停车,村里人再种些药材给我回收,不就多了一条脱贫的路子?我想,乡长的病,是不是更需要这个方子?

李乡长听着听着,顿时神清气爽,瞬间像变了个人,激动地握住吴医生的手说:吴医生真是神医。太感谢了,谢谢!谢谢!

(取材于黄红松的同名小说)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吴医生在外闯荡多年,学到医术后,回乡坐诊看病,每天只挂50个号,体现了他深谙“饥饿营销”的策略。
B.小说中的“脱贫攻坚”“极贫村”等词语,揭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C.小说选取多个角度描写李乡长的病情,这样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境况。
D.小说通过李乡长、吴医生形象的对比,表现了基层干部的精神品格及工作能力。
E.小说以“良方”为题,一语双关,统摄全文,既指治病的药方,也指“脱贫”的方法。
2.小说刻画了吴医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2022-05-2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11月16日在上海浦东启动,主办方发布了《2020网络文学出海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中国网络文学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全球读者的欢迎与认可。从网络文学出海整体规模来看,截至2019年,国内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万余部,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网文平台的海外用户活跃度不断上升,海外作者成为一股重要的创作力量。

《白皮书》分析,目前网络文学出海呈三大趋势:翻译规模扩大,原创全球开花,以及IP协同出海。随着“起点国际”和世界各地译者的持续合作,平台上线的中国网络文学英文翻译作品数量持续增长,已超1700部。对外授权方面,“阅文”集团已向日韩地区及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多国,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多地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授权作品700余部。

“当蜘蛛侠、钢铁侠等英雄成为世界粉丝情感载体的同时,网络文学也通过一个个中国故事的塑造和不同文娱形式的传播,让越来越多本土IP破土而出,有机会成长为饱含中华民族特色、与全球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阅文”集团CE0、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说,“可以说,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其文化魅力和创作模式具有全球推广的市场潜力。”

(取材于《《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9年,国内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的规模已达到929万人,海外网文平台起点国际上的海外原创作者数量,从去年的3万名不到猛增到今年的6万多名。

来源:《2019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网络文学企业联合调研

材料三:

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其一,鼓励海外华裔作家从事网络文学创作。基于“两栖文化”的天然优势,华裔作家创作的网络文学既能表达海外华侨的故国依恋和游子情怀,又能符合其他海外受众的审美趣味,容易被他们接受和认同。华裔网络文学作家数量虽然不多,但几乎遍布世界各国,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张郎郎的《不愿做儿皇帝》颂雅的《欧洲五国游》、六六的《王贵与安娜》等。这一系列华裔网络文学作品率先打开了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大门,并且赢得了海外主流文化的认同。

其二,拓宽国内外媒体推介渠道。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宣传推介外,外媒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推介也至关重要。影视改编也是国内外媒体传播网络文学的途径,这种新的出海方式更为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甚至还引起了国外翻拍,例如韩国版《步步惊心》,越南版《仙剑奇缘之花千骨》《延禧攻略》等。

其三,培养翻译人才,建立翻译机制。英翻网站Gravitytales、VolaroTranslation和以俄翻网站Rulate为代表的小语种翻译网站相继出现,在它们的推动下,《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诛仙》《锦绣未央》等广受国内读者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被译成外语,走出国门。

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翻译活动主要是个人或团体自发的小规模翻译行为,还缺乏有力支持,从而影响其在海外进一步传播。因此,加大网络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力度至关重要。

(取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19年,网络文学出海有覆盖面积广、网文平台海外用户活跃度不断上升等特点。
B.“起点国际”海外网文平台,在2019年海外原创作者数量翻倍,中国网络文学英文翻译作品已超1700部。
C.2017年国内网络文学作者数量增长率最高,随后逐年下滑,这表明中国网络文学的热度在逐渐消退。
D.“阅文”集团CEO程武认为,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上发布的《白皮书》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规模、出海趋势都做了详细分析。
B.因为本土IP数量不断增加,中国网络文学已成长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C.只有中国当代网络文学能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的使命。
D.华裔网络文学作家已遍布世界各国。他们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赢得了海外主流文化的认同。
3.下列不能推动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一项是(     
A.华裔作家具备“两栖文化”的天然优势,更符合海外受众的审美趣味,要鼓励海外华裔作家多创作网络文学作品。
B.搭建海外平台,独立建设中国的唯一的产业链。
C.加大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推介力度,拓宽渠道。
D.加大网络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翻译机制。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几个孩子都在门外等他,还有几个抱婴儿的女人,包括那个抱着脸色苍白的娃娃的瘦女人。他打听这个女人是谁。

“她就是我对你说的那个阿尼霞。”岁数大些的男孩说。

聂赫留朵夫转身招呼阿尼霞。“你靠什么过活?”

“怎么过活吗?要饭。”阿尼霞说着哭起来。

聂赫留朵夫掏出皮夹子,给了那女人十个卢布。还没走两步,另一个抱娃娃的女人就追上了他,然后是一个老太婆,接着又是一个女人。她们都说自己穷,要求周济。聂赫留朵夫把皮夹子里的六十卢布零钱都散发掉,十分忧郁地走回管家的厢房。管家笑眯眯地迎接他,告诉他农民将在傍晚集合,然后走到花园里,在撒满白色苹果花瓣、杂草丛生的小径上徘徊,思索着刚才见到的种种情景。

“老百姓纷纷死亡,食品普遍不足。老百姓一步一步落入这种悲惨的境地,他们自己却没有发觉,也不怨天尤人。而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历来如此,理所当然。”现在他十分清楚,老百姓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唯一能用来养家糊口的土地被地主霸占了……这种现象再也不能这样继续存在下去。现在他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他想到处理库兹明斯科耶土地的办法,就感到害臊。他在欺骗自己。他明明知道谁也无权占有土地,却还要肯定自己享有这种权利。他心里拟定了一个方案,把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并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由他们自己支配,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

晚饭后,聂赫留朵夫对管家讲了自己的方案,征求他的意见。管家笑笑,装出一副似乎早就想到过这问题,并且乐于听取聂赫留朵夫的意见的样子。其实他对这个方案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因为根据这个方案,聂赫留朵夫必须放弃自己的利益。管家头脑里有一个根深帝固的信条——人人都在损人利己。

“我懂了。就是说这笔公积金的利息归您收取,是不是?”管家满面堆笑说。

“绝对不是。土地不能成为私有财产,收益应归大家共享。”

“这样一来,您岂不是没有收入了?”管家收起笑容说。

“我就是不要。”

管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又笑了,现在他明白了,聂赫留朵夫这人头脑有毛病。于是他就研究聂赫留朵夫放弃土地的方案,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对他有利的东西。当他明白没有这样的可能时,他对方案就不再感兴趣,只是为了讨好东家,脸上才保持笑容。

……村长的院子里人声沸腾,聂赫留朵夫一到,农民们就停止谈话,纷纷脱下帽子。这里的男人几乎个个穿着树皮鞋、土布衫和老式长外衣。有几个光着脚板。

聂赫留朵夫向农民们宣布,他打算把土地都交给他们。农民都不作声,脸上表情也毫无变化。

“因为我认为,”聂赫留朵夫涨红了脸说,“不种地的不应该占有土地,而且人人都有权使用土地。”

“这个当然。这话说得很对。”几个农民响应说。

聂赫留朵夫又说,土地的收入应该大家平分,因此他建议他们接受土地,付出他们自己定的价钱作为公积金,这笔公积金今后仍归他们享用。农民们脸色越来越严肃了,他们通过祖祖辈辈的经验知道,地主总是以损害农民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因此,要是地主把他们召集过来,向他们提出什么新办法,那准是想用更狡猾的手段来欺骗他们。

“那么,你们打算定个什么价钱使用土地呢?”聂赫留朵夫问。

“怎么要我们来定价钱?地是老爷您的,权柄在老爷您手里。”人群中有人回答。

“不,这些钱将来都要用在你们村社的公益事业上。”

“这我们不能定。村社是村社,钱是钱。”

“你们要明白,”管家含笑说,“公爵老爷把土地交给你们,要你们出一笔钱,但这笔钱又当作你们的本钱,供村社使用。”

“这号事我们太明白了,”一个牙齿脱落的老头没有抬起眼睛,怒气冲冲地说,“这事有点像银行,到时候就得付钱。我们不来这一套,因为我们已经够苦的了。再来这一套,非得破产不可。我们还是照老规矩办吧。”

聂赫留朵夫提出要立一个契约,他将在上面签字,他们也得签字。他们听了,反对得更加激烈。

……聂赫留朵夫就这样一无所获,回到帐房里。

……“他这人真鬼!”一个皮肤黝黑、胡子蓬乱的庄稼汉摇摇晃晃地骑着一匹肥马,对旁边那个身穿破旧老式长外衣、又老又瘦的庄稼汉说。他们夜里到大路上放马,纵容他们的马溜到地主的树林里吃草。“‘你只要签个字,我就把土地白白送给你。’哼,他们捉弄咱们还不够吗?不成,老兄,办不到,如今我们也学乖了。”

“他说‘你签个字吧’,”胡子蓬乱的庄稼汉继续评论东家的话,“你一签字,他就会把你一口活活呑下肚子去。”

“这话一点不错。”年纪老的那一个应和说。

他们不再说什么。只听得坚硬的大路上响起嗒嗒的马蹄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聂赫留朵夫与阿尼霞的对话,让聂赫留朵夫进一步认识到农民的贫困,为下文他对农民问题的思考做了铺垫,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这个当然。这话说得很对。’几个农民响应说”“我们还是照老规矩办吧”两处语言描写说明农民认同聂赫留朵夫说的话,但并不相信、不理解他的做法。
C.聂赫留朵夫的计划不但遭到管家的反对,也遭到农民的反对,管家反对是因为他感到从中无利可图,农民反对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地主的新把戏。
D.聂赫留朵夫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贵族和地主占有土地是造成农民苦难的原因之一,于是决定把土地分给农民以赎罪,这也是他“复活”的途径之一。
E.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这个细节主要体现了聂赫留朵夫身材的高大和做事有时莽撞、冒失的性格特点。
2.从节选部分内容,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末尾两个农民对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1-12-13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朱自清

过来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藉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荡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闹热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远的杂香,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下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一日作完,于温州(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第1段的描述告诉人们,秦淮河的真实面目就是秦淮河上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情景。
B.第2段中“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一句中的“赏鉴”一词能表现出南京的船夫有文艺风范,他知道我们是文学大家。
C.第3段对月亮的描摹,将月色与灯光进行渲染,突出月色之“清”,再运用夸张手法赞美月儿的神态。
D.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融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们”的许多独特的滋味。
E.文章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缜密、细致的特色,将自然景象、真实情感融汇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
2.请概括并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3.作者善于从不同的感觉的角度来描写景物,本文中通过哪些角度写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3-01-05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5 . 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长篇小说狄更斯谋得斯通先生米考伯主义
B《大学之道》《礼记》戴圣随家大同思想
C《论语》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儒家克己复礼
D《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圣地亚哥魔幻现实主义
A.AB.BC.CD.D
2021-12-10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竞渡诗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譀:吼叫,叫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馆驿楼前观看了一场龙舟赛,从比赛开始到龙舟夺标,心情随之越来越振奋。
B.龙舟竞渡,场面十分壮观热烈,鼙鼓响声震天,装饰威武的龙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
C.赛事高潮,一舟当先突出重围,在波浪中跃动前行,其气势之猛吓退了飞翔的鸟儿。
D.诗人运用渲染、衬托、借代、比喻、夸张多种手法进行描写,笔触灵动,画面鲜活。
2.本诗题目又作“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历代状元诗联鉴赏》一书中评价其尾联“别有含义”。结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本诗尾联含义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老秤时光

陈虹

我家的老秤,始终挂在记忆中斑驳的墙上,静静地守候着时光。老秤见证着我家生活的变迁,从贫穷到富足。日月流转,那些逝去的日子在它的身上烙下印记,写下岁月沧桑。那秤杆的一起一落如在眼前,那吆喝声、喧闹声犹在耳畔,仿佛一曲经年的老歌,在平仄韵律中,唱出岁月绵长、素淡隽水的歌谣。

我家的第一杆秤,是一杆16两老秤,在我有记忆的时候,就一直挂在厨房里。40厘来的紫檀秤杆,配一枚鸡蛋大小的圆形秤砣,秤杆乌黑发亮,秤星已经部分脱落。

母亲说,这杆老秤是节粮度荒时称粮食用的。我家是一个大家庭,三世同堂,十多口人,挤在一起吃着大锅饭。在节粮度荒那几年,母亲要把一个月的口粮,计算成每天的定量。每次做饭前,母亲拿出这杆老秤,按定量称好粮食,多一点母亲也会抓出来。那时,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这是对我们最质朴的勤俭节约教育了。这杆秤是母亲带着全家走出困境的明灯。

家里的第二杆秤,是一杆柞木杆秤,老秤长80厘米,有两个提手,这个提手叫秤毫,两个提手就是两个秤毫,分为头毫和二毫。

这杆秤是上世纪80年代初母亲买的。那是改革开放初期,王串场农贸市场刚刚建成,母亲租了一个铺面,卖起了蔬菜。母亲早上去民权门批发市场进菜,然后再去王串场农贸市场零售。每天早出晚归,异常幸苦。母亲瘦弱的身躯,骑着一辆三轮车寒来暑往,一干就是几十年。

母亲卖的菜都整理得干干净净,菜里的稻草、泥土都择出去,黄瓜、丝瓜、韭菜,每一种菜都水灵灵,透出新鲜。像小葱、菠菜、蒜苗,黏泥沾在根上抖不净,母亲就一棵一棵择干净,再用草绳捆好。为顾客称蔬菜,母亲都是单手举秤,让秤杆翘得高高的,唯恐分量少了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在母亲的词典里,找不到缺斤短两这个词。母亲一直干到60多岁,在家人的劝说下才不卖菜,回家赋闲养老。

依靠着卖菜,母亲风光地嫁女、为儿子娶媳妇。用这杆秤,母亲为家里买了电视机、录音机、空调,这些电器在上世纪80年代算是几大件了。这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也对母亲钦佩极了。母亲提起家里的幸福生活,总是说: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在以前,哪能私人经商啊。这杆秤,是母亲带领全家脱贫致富的火距。

我家的第三杆秤,是一个精致的小电子秤,也叫厨房秤,计算器大小,拉丝材质,精巧美观,称量精准。

每天大哥在家学习做各种美食,也会称枸杞、松茸、当归、党参的重量,为母亲熬制各种补品,母亲看着大哥在屋里忙活,几克白糖、几克奶粉、几克黄油都要在电子秤上称重。母亲就会撇撇嘴,说:做点东西,还这么讲究,我要像你这样磨蹭,小时候早把你们饿死了。母亲在旁边唠叨着,看着身边儿子忙碌的身影,目光中满是幸福。

这台小电子秤,是成年儿女给母亲的祝福。

我家的三杆秤,见证了我们从食不果腹走向温饱,又从温饱迈入了小康生活。母亲经商的杆秤,仍然安静地挂在墙壁上,常常被母亲取下来擦拭干净,不染一丝灰尘。我想,这秤里有母亲的记忆,也有母亲对岁月的怀念,这经年的老秤,称量出旧时岁月寒,称量出今朝时光暖。

(选自2020年10月《天津日报》有删改)

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我家的秤杆”为线索,将秤杆与母亲的辛劳、时代的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再现了几十年来天津人们生活的巨变。
B.以前母亲每次做饭前,总要拿出老秤将粮食过秤,多余一点粮食母亲都要拿出来,这主要体现了母亲爱惜粮食、做事细致的特点。
C.作者在刻画母亲人物形象时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多方面写出了母亲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D.当看到“大哥在屋里忙活,几克白糖、几克奶粉、几克黄油都要在电子秤上称重”时,母亲就会“撇撇嘴”,这体现了母亲对大哥厨艺不精通的不满。
E.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家中三杆秤的变迁,折射着家族的巨变、时代的变迁、祖国的日新月异。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日月流转,那些逝去的日子在它的身上烙下印记,写下岁月沧桑。那秤杆的一起一落犹在眼前,那吆喝声、喧闹声犹在耳畔,仿佛一曲经年的老歌,在平仄韵律中,唱出岁月绵长、素淡隽永的歌谣。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文章写了我家的三杆秤,有老有新,以“老秤时光”为题是否合适?请说明你的看法和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里的春天

孙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都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忙着跑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吗?卖给咱几个啊!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

我说:我只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于是,就走了出来。

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说话间就带我来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地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说完,村主任笑一笑走了。

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吐芽,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捻,使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今天干活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种地才费这么大劲;而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子就好多了,出产也大,够她们娘儿俩吃的了。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女人,左手拉着一个女孩子,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个年轻的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

我说:谈什么呀?

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有人手的家庭,地都种好了,可咱这地还没翻沙呢。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看了看,这农活太费劲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干得了?我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他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他送衣服鞋袜,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那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吗?

我说:种地,我家有三亩菜园子。

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我说:有,老婆,女儿,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她们,你家里的不骂你呀?

我说:她不骂我。今天家乡来人了,捎来她的口信,要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说是抗日有了成绩,她们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都受人家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她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这时候,那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的小手里,那女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注】①抗属:抗日军人的家属。②起响:晌午。③家里的:妻子的俗称。④落意:安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年轻的女人生气地拒绝我向她买鸡蛋,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阅读兴趣。
B.听说“我”的妻子不仅不骂“我”,还鼓励“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年轻的女人脸红一下,讽刺地说道:“呀,你家里的进步!”
C.小说最后写年轻的女人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装上衣“响亮地笑了”,心情愉悦,说明她理解了自己的丈夫,并感到自豪。
D.小说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小说中的“我”、年轻的女人和女孩子是实写,而“我”的妻子、女儿,是虚写。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亲切,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2.赏析划线句子。
3.小说以“山里的春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说是“我”,也有人说是年轻的女人,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4-02-05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郑瑾牺牲

杨沫

道静这一夜再也不能睡着觉。她的伤处使她痛苦:腿上铁箸烧伤的地方已经溃烂化脓,浑身的骨头像捣碎了似的。她想到敌人虽然没有再审问她,可是她应当准备着——准备在法庭上和敌人斗争。

“小林,你还没有睡着觉?”后半夜了,窗外透进朦胧的月光,郑瑾听见了道静沉重的呼吸,知道她还没有睡着。

“郑姐姐,我在想,如果反动派再审问我,我该怎么回答?你告诉我,我没有经验。”

“有什么证据落在他们手里吗?你和组织上的人有什么关系吗?——如果相信我,就说实话。”

在这个全身都充满了党性的老同志面前,道静坚决相信了自己的观察,坦率地说:“我和别的党员没有关系,也没有证据落在他们手里。”

“看样子他们对你和小俞并不怎么太注意,以后也许能够放出去。所以你,你必须一口咬住是群众。如果再受刑那就还要咬牙忍住……你的伤很重,他们大概不会再动刑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向敌人屈服,你要相信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郑瑾一口气讲了这些话,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使她痛苦得许久讲不出话。

“郑瑾同志,”道静拉住她瘦削柔软的手,声音颤抖着,“我一定向你学习,斗争到最后一口气。如果我死了我也要求党——追认我……”

“我真高兴,亲爱的同志!”黑沉沉的深夜里,当郑瑾热烈地握住道静的双手时,道静的心突然被这种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感动了,不能自抑地流下了眼泪!

“小林,我应当告诉你,”沉了沉,郑瑾又说话了,她的声音仍然是又温柔又平静,“从上次过了堂,我就明白,他们不会再让我活多久了……他们认为我是从中央调来的党员,所以我准备着……”

道静惊呆了,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她用力抓住郑瑾的手,呼吸急促地说:“郑姐姐,你说什么?……”

俞淑秀也醒来了。她迷迷糊糊地听到了郑瑾后面的话,吃惊地喊道:“郑姐姐,你说的是什么?”

“没什么。”郑瑾小心地说,“我和林道静都睡不着,正闲聊。小林,你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好像尼姑的法号。”

“我父亲信佛,他想出家又舍不得姨太太。所以……”道静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所以给我取了这么个讨厌的名字。”

小俞高兴了,她嘻嘻笑着:“嘿,告诉你们,我又梦见我妈妈啦!”她带着梦中的欢喜喃喃着,“小弟弟也看见了。他们看见我从狱里回了家,都高兴地围住我……”

郑瑾替左边的道静擦拭眼泪,又替右边的小俞拉拉被角,然后静静地说:“天不早了,咱们都睡觉吧。回头卫兵听见又该麻烦了。”

第二天上午,卫兵来提郑瑾去过堂。郑瑾躺在床上说:“等我梳一梳头。”

她慢慢理好了柔长的头发,被抬走了。

时间不大,她又被抬回来。她像疲倦了,躺在板床上有一会儿子没有出声。当她能够再讲话的时候,两个同屋的难友都同时关切地问她:“郑姐姐,他们问你些什么?官司怎么样?”

“没什么。他们问我的病好些没有,不好,也许要替我另换个地方。”

小俞放心了。道静却沉重地忧虑着,但她不能说出来。

整个上午,郑瑾低低地教给她们唱一首监狱的歌子。这个歌子在1930年以后,曾流行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的监狱里。

“囚徒,时代的囚徒!死的虽然牺牲了,活的依旧在战斗。黄饭和臭菜,蚊蝇和虱蚤,瘦得了我们的肉,瘦不了我们的骨。……”

歌子很长,郑瑾虚弱的身体,只能教给她们这些,她们三个人整个上午过得很愉快。

午后,道静在睡梦中被推醒。郑瑾低声对她说:“林道静同志,请你以后有机会转告党:我真名是林红,去年十月间从上海调来北平工作。不幸叛徒告密,刚刚工作没有多久就被捕了。我没有辱没党,尽我一切力量斗争到最后”林红美丽的大眼睛在薄暗的囚房里闪着熠熠耀人的光辉,多么明亮、多么热烈呵。她不像在谈死——在谈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刻,而仿佛是些令人快乐、令人兴奋和最有意思的事使她激动着。她疲惫地闭着眼睛喘了几口气,忽然又睁开那热情的大眼睛问道静:“林,你保证能够把我的话带给组织吗?”

道静不能再说一句话,她流着泪使劲点着头。

夜晚,临睡觉时,林红脱下穿在身上的一件玫瑰色的毛背心递给道静:“小林,你身体很差,把这件背心穿在身上吧。”她又拿起枕边一把从上海带来的精美的梳子对小俞笑笑:“小妹妹,你喜欢这把梳子吗?我想送给你留做纪念。”

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时哭了。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捱的漫漫长夜呵!

夜半时分,铁门开了。林红被用一扇门板抬了出去。临出门口,她在门板上向两个难友伸出手来,虽然握不到她们的手,却频频热情地说:“告别啦,小妹妹们!好好保重!”

门板刚刚抬出囚房,一阵急雨似的声音,猛然激荡在黑暗的监狱的屋顶,激荡在整个监狱的夜空,“打倒反动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

(节选自《青春之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的描写,表现了郑瑾此时身体的虚弱,暗示出敌人的凶狠残暴,也能体现出她革命意志的坚定。
B.郑瑾的真名叫林红,遭叛徒告密而被捕,因为林道静和自己同姓,所以对她比较信任。
C.“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一句,通过林道静的心理感受,表现了她听到郑说自己可能要牺牲时内心无比的震惊与痛苦之情。
D.郑瑾教给林道静和俞淑秀的监狱的歌子,反映了革命者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揭露了敌人故意以恶劣生活条件逼迫革命者投降的阴谋。
E.小说运用了动作、外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但使用最多的还是对话描写,这种手法还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作者在小说中设置俞淑秀这个人物,有怎样的意图?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精神的经典是就经典的价值而言,经典的精神是就经典的内涵而言,经典的精神支撑起精神的经典。这种精神不少是由经典作家自己说出来的,但更多的是潜藏在经典文本之中,需要读者去感受和挖掘。这种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人将自己的精神对象化于经典之中,人的精神品位决定了经典的精神品位,但我们是通过阅读来解读人的精神,而不是直接从人的行为中来解读人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代言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境界。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它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有着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规律,拨去了历史领域的迷雾。经典著作蕴含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磅礴气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无产者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却都出身于有产者,他们都自觉成为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领袖。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强烈关切,懂得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坚持长年诚实研究、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科学态度。40年磨一剑,没有电脑、网络,没有搜索、复印、打印工具,却创造了经典。《资本论》第2、3卷,是马克思身后由恩格斯整理编辑出版的,其原因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之前,是以多么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以至于生前来不及拿出去出版。经典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色,反而历久弥新、愈益醇厚。今天,我们捧读100多年前写作的经典著作,仍然为其折服,这就是经典的质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不计得失顶住压力、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马克思研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还不时需要恩格斯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写出了理论版的《悲惨世界》。1848年革命后的德国,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中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恩格斯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写作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论》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精神产生100多年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经典精神的时代条件不同了,但我们仍然需要学习精神的经典、坚守经典的精神,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精神境界更加纯真、精神世界更加美好、精神品格更加高尚,都应当而且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节选自颜晓峰《精神的经典与经典的精神》)

材料二:

新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生追求,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走近马克思,读懂马克思,练就过硬素质,不负使命重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确立起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人生航向,从开始为《莱茵报》撰稿起,就将他的一生都投入了写作。他的言论深深打动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心灵,更让当时的统治阶级惶恐不安,而这并不仅仅来自马克思的文采,更来自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青年阶段可以说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期,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年轻时的邓小平同志把《共产党宣言》视为共产主义的入门老师,由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道路;习近平同志在延安的知青岁月中,时刻不忘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树立了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新时代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在学之愈深、信之弥坚中享受真理的味,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马克思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进行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有所区别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和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错误的理想、思想、制度。正确的理论要能够结合具体的发展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阐明,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相会延河之滨和宝塔山下追求真理,为的是中国人民能够站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听党指挥不偏向,紧跟党走不动摇,把青春汗水挥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领域各方面,为的是中国人民能够富起来强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其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人生才能更加出彩。

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属中国的革命、建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所说的超过,实际讲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正是更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最好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青年学习成长提供了力量之源。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新时代课题需要时代新人去解答。在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波澜历程中,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阔进程中,新时代青年责任重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辉煌征程中;新时代青年使命光荣。新时代青年是开创民族复兴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青年,读懂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在理论的高峰上望一望,用实践的镜子照一照,用人民的尺子量一量,用时代的筛子滤一滤,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途中书写新的青春篇章,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节选自夏斌文《青年如何读懂马克思主义的三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拥有“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因此他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
B.缺乏高科技的办公设备,导致马克思有两卷《资本论》没能在生前发表。
C.当代青年要实现个人价值,就必须把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融合在一起,
D.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理论由于没有进行实践,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思想和制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的精神是精神的经典的基础,没有经典的精神就不会产生精神的经典。
B.马克思拥有赚钱的方法却没有用于自身,是为了强调这种人格力量值得青年学生学习。
C.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已经改变,但它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不断挖掘。
D.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读懂马克思理论的精髓,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的一项是(     
A.毛泽东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恩格斯继承马克思遗志,整理出版《资本论》2、3卷。
C.某同学认真研读《资本论》,考上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奔赴延安,追求真理。
2022-01-1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