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5 道试题
1 . 文学社拟从《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不超过100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张氏月洲村

南帆

①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②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脉。

③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④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蜿蜒出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⑤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斡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斡,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斡,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⑥张元斡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斡。他的两首《贺新邱》“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斡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斡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

⑦“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舂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

⑧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斡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斡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斡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斡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斡再度出面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泰桧,张元斡被捕入狱,除名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斡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斡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

⑨父亲不记得祖父手里是否存有家谱,他无法证明我们的祖上究竟是不是来自月洲村,剩下的故事只能由我自己来补充,但这个悬念并不重要。月洲村有一个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张元幹,这就是认祖归宗的理由。某个清凉的季节,我想必还会再返月洲村,经过芦川桥进村,重新拜张氏的前辈,不论驾车还是步行。

(有删改)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鸟鸣(zhōu)啾       (yǒu)黑            (tà)            (xuě)脉
B.(jīng)兢业业        (zhèng)结        (pú)阳          (yè)
C.(wěi)唯诺诺        (tuò)             (huī)下        (ké)
D.怒不可(è)            (jiàn)行            (qiǎn)绻        (xuē)籍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
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
C.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内容,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斡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
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表达了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
E.本文选材不受时空限制,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3.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4.结合文本,阐述第⑧段结尾句“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的意蕴。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中提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请结合作者拜访月洲村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23-05-17更新 | 27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青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回忆《登高》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登高》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
B.“万里”指远离故乡,“百年”在诗中指的是一百年。“艰难”既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C.杜甫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观照现实的结果,这样的诗句很能感染读者。
D.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严谨,体现了诗人圆熟的创作技巧,历来为人称赞,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2023-10-15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华辰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________,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________,“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丫鬟代表是________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炉子

红柯

奎屯河谷的那一边,地势开阔,有一条公路像黑色河流,与河一起流进准噶尔盆地深处。河谷在平地变窄,跟公路差不多。这个季节水很小,河道像眯缝着的眼睛,水浪奔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那几排平房坐落在河道与公路之间,林带里的树落尽了叶子,挡不住这个季节的大风。

老头喜欢他这个宽敞的大院子,前边是放煤的土房,后边是住人的砖房。厨房原来在前边,后来搬后边砖房了,两间土房子全部用来放煤块。土房顶上那个瓷罐烟囱还在,跟土炮似的很威风。房顶上铺厚厚一层干土,煤块躺在这样的房子里,跟躺在煤窑里差不多,四棵树煤矿他去过,那些煤全躲在山包里,一条小铁轨通进去,煤块很不情愿地被拖出来。拉到他这里,是煤的福气,他会善待它们的。

一辆车子摇摇晃晃开到老头家门口,儿子从驾驶室跳下来,进大门。车上装满煤,煤块黑亮而粗壮,老头几乎能听见煤块粗壮的出气声。

老头问儿子:办好啦?儿子说:妹妹明天就可以上班。老头喊丫头出来,老头说:吃过饭跟你哥走,上班可是大事。儿子说:爸不用急,晚点儿没事,让妹妹多陪你几天。丫头也说要在家多待几天,怕爸爸寂寞。老头笑:你爸是粗人,不认识寂寞。儿子和丫头都笑。儿子说:“等我分到房子,就把你接到奎屯去。”老头说:“我喜欢这里,你知道奎屯是什么意思?蒙古语里是个寒冷的地方。”儿子说:“现在那里建起了城市,你儿子你女儿在那里工作,你肯定要在那里安度晚年。

丫头说:爸,我走了房子里就剩你一个了。老头笑了:我不孤单,你到奎屯才孤单哩,你只认识你哥,街道楼房你一个也不认识。

外边好多人帮儿子卸煤,他们把煤块从窗口递进来,一块块堆起来,整整齐齐,上边还沾着雪,像果霜。煤待在这里,跟在地底下一样。儿子把妹妹的行李搬到车上,兄妹俩不要老头送,老头就站在门口,看着车子消失在白雪中。

老头到前边的土房子里,从煤堆上搬下一个大煤块,手一松,煤块就碎在地上。声音很松散,哗一下,全成了拳头大的小煤块,乌亮乌亮,掂手里跟木炭一样。

炉子里的火焰扑轰扑轰,跟健康人的心脏一样。老头不是心急的人,他有耐心,等火那种轰轰声衰弱下去。炉膛里静悄悄,老头心里也静悄悄。炉子这么谦虚绝不是因为它弱,而是它沉得住气。老头揭掉炉盖,火烬渗出岩熔状的红光,可炉子有个结实的铁壳,跟堤坝一样把波涛滚滚的洪流压向远方。冬天的房子就靠这炉子支撑。老头用火钳试一下,火钳跟电炉丝一样一会儿就红透了,火烬很瓷实,像牝马胸前的筋肉。老头上了年纪,可还是喜欢结实有力的东西。这么棒的火他很放心。他觉得是时候了,熔岩状的火烬快裂成娃娃嘴了,老头夹一块煤,像给一个壮汉递一块烤羊腿,他的动作豪迈大方,煤块刚递进炉膛,就像鱼饵在深水里似的,猛然一抖,火扑上来,煤块没有立即燃烧,而是焊接在火烬上,焊得很紧,火焰如同少女的红晕一下子涌到煤块中央,在一片爆裂声中煤块喷出大火。炉子有个好胃口,跟吃果子似的把一桶煤咔嚓光了,火焰一跃而起。寒冷覆盖整个冬天,却对房子无能为力,房子里有他这样的老头和炉子。

老头喜欢这个炉子,喜欢火焰的轰轰声,忍不住把脚搁在炉子上,就像把脚搁到牲口身上一样。他种过地放过牧,牲畜身上那种暖烘烘的感觉很诱人。清早,老头摸下床,拔开炉子,火焰又困又乏,老头只给它几块煤,就像对待一个饿汉,不能给它太多,那会撑坏它的胃。很快有一股蓝色火苗蹿上来,像春天泥土里蹿出来的嫩芽。大清早就要这种火苗,嫩而不娇,一脸淳朴的蓝色,像个新鲜的婴儿。

半月以后,儿子拉回来一只羊,宰好的,连骨头都剔了。儿子把鲜嫩的整羊埋在院子的雪堆里,交给他一把利斧:爸你用这只羊过冬吧,想吃就砍。老头说:我有炉子,有一车煤,它们可以陪我过冬。"父亲很满足,儿子放心地走了。老头开睡之前,先给炉子添上煤,他要炉子跟他一起用餐。他听到煤块碎裂的声音才动筷子。

丫头真是好丫头,头月发工资就买了肯德基和巧克力蛋糕,在爸爸生日那天赶回来了。老头吃得很香。丫头想跟爸爸说说话:爸爸,你太寂寞了。”“我有煤有炉子,我过得很好。

老头迷恋这个冬天,他从来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冬天。积雪不怎么白了,开始变暗,有些地方雪成了干粉。照这样下去,炉子也不用烧了,家家户户把炉子搬到前院土块房里,炉子只给人做饭用,炉子不可能在房子里陪我们。这可怎么办,有雪有煤还有炉子,这还不够吗?老头给大家叨叨他的烦恼,大家知道老头在冬天里陷得太深了。

儿子这时候来接爸爸,儿子在奎屯有了房子,三室一厅,有暖气有煤气,其中一间是给老头的。老头还是那句话:没有炉子没有煤,日子怎么过呀?老头问儿子:暖气能不能接到炉子上?儿子说:能。老头说:接上暖气我还要烧煤。儿子说:你烧什么都行。”“我只烧煤,煤烧起来可好听了。

到了奎屯,新房子用不着炉子,老头听了很久也听不到煤块燃烧时那种雄壮的声音。炉子放在楼道里,老头蹲在它跟前一蹲就是大半天,儿子只好把它搬到老头床前。儿子还给炉子装上四个滑轮,老头出去的时候,炉子轰隆隆跟在后边,像凶猛的猎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女儿要离开家时,老头说女儿到了奎屯会孤单,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更是因为不愿女儿离开自己,暗示她留下。
B.小说对儿女着墨不多,但通过描写儿子拉煤、送羊、接老头到城里,女儿给父亲过生日等情节,刻画了孝顺的儿女形象。
C.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却细致描写老头与炉子的互动,突出二者一种相互依存的生命关联,使小说主旨意蕴丰富。
D.小说的叙事节奏时而舒缓时而快速。如老头和炉子相处时,节奏是舒缓的,而儿女的离开及老头的进城,节奏是快速的。
2.对文中子女和老头讨论要不要搬去奎屯住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顺的儿子、女儿都希望老头一同搬去奎屯,担心老人独自在家无人照料,易感到寂寞。
B.这一部分主要以人物对话交代情节,语言表达生动优美,体现了老头和子女深厚的亲情。
C.老头对“孤单”有自己的理解,也为后文写他与炉子相处、善待眷恋炉子的情形做了铺垫。
D.子女和老头均未写出姓名,表明刻画的人物有普适性,代表一种广泛而日常的生活方式。
3.老头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探究“炉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学生,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C.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D.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4.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后来“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的经典作品。
B.《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道家学说的汇总。《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在这篇文章中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肯定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典范。以神话形式开篇;散见于各章节对“梦”的描写;所塑造的形象也富有神性和诗性,宝玉衔玉而生,黛玉“还泪”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该作品所富有的浪漫色彩。
D.《阿Q正传》,鲁迅的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年12月,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后收入小说集《彷徨》。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2022-12-10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生动的艺术典型,他们各具特色,却也不乏共性。请你从富有才华、精通管理、具有反抗精神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从小说中选择一组(2个)具有此特点的人物,结合相关情节进行分析,不少于150字。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对于母子关系,生物性和社会性似乎是不易发生差异的。在我们的旧法上还有一种规定就是:非婚生子女与其母之关系视为婚生母子,毋须认领。这是说,母子的生物关系是明显的,所以不必经过法律手续,就可以确定其社会性的母子关系。事实上,连这明显的母子生物关系,在过去的旧时代,也有时会被有意抹煞,不承认是社会性母子关系的基础。读过《红楼梦》的人自然记得那个女儿不认生母的故事。在她当家时,明白地向生母说,要她不要弄错了,自己是王夫人的女儿。而王夫人尽管心里疼她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可是她对于这个女孩儿和那个不争气的小子在名分上依旧是母亲。在社会关系上,她得公平地待遇所有的儿女,不论是自己生的还是别人替她生的。熟悉中国大家庭的人自能用亲自见过的事实来证实这类以婚姻关系来抹煞生物关系的情形。

(取材于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

(1)文中加点儿的“女儿”指的是(       
A.元春B.迎春C.探春D.惜春
(2)文中“两个孩子”“不争气的小子”分别指的是(       
A.宝玉、贾琏     贾环B.宝玉、探春     贾琏
C.元春、探春     宝玉D.元春、宝玉     贾环
(3)关于这一故事说明的道理,错误的一项是(       
A.母子关系很复杂,有生物性意义上的也有社会性意义上的。
B.在《红楼梦》那个时代,母子关系的生物性有时得不到承认。
C.《红楼梦》中的这个“女儿”缺少亲情,因而不认自己的生母。
D.王夫人作为正妻,她丈夫贾政的孩子都必须把她当作“母亲”。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不吾知也
A.是寡人之过也B.沛公安在
C.得复见将军于此D.百姓之不见保
10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称呼父亲兄弟的妻子伯母、婶母,称呼母亲兄弟的妻子为舅母;而英语中,这些人统称为Aunt。同理,中国人称呼父亲的兄弟为伯伯、叔叔,称呼母亲的兄弟为舅舅,称呼父亲姐妹的丈夫为姑父,称呼母亲姐妹的丈夫为姨夫;而在英语中则统称Uncle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红楼梦》第20回有这样的情节:黛玉知宝玉和宝钗在一处玩,赌气回屋,临窗生气流泪;最后贾宝玉用亲不间疏,先不僭后这八字宽慰黛玉,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她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得这么大了,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疏你的。此情节一般认为是宝黛爱情的开始。

结合材料一《乡土中国》中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宝黛两人的“姑舅姊妹”为何比宝玉和宝钗的“两姨姊妹”论亲戚更亲近?
2023-11-03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