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清早便点燃沉香消溽暑,隐隐透出自昨宵夜雨以来内心的烦乱。
B.“呼”“窥”二字以拟人手法赋予鸟雀人的情态,写出其欢快状态。
C.词人自问还记不记得家乡当年的渔民朋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旧。
D.尾句描写泛舟家乡荷塘的梦境,使全词虚实相生,给人无限的遐想。
2.本词与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都写到了荷花,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年间,当时朝政日坏,王维四十多岁,居于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作不以家事自累的典故。③蛩:蟋蟀。

1.下列对本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王维的诗歌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运用多种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如用典、以动衬静、融情入境等。
2.《早秋山中作》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10-26更新 | 30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四十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下列判词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分别预示了小说中女子的命运,判词和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薛宝钗     林黛玉)
B.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贾探春)
C.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贾迎春)
D.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夹、处)乎大国之间        (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才能)        (妨害)乎
C.吾(赞成)点也                  宗庙(诸侯相见)同
D.其言不(谦让)                  (谁)能为之大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6 . 读《红楼梦》判词,猜猜都是谁。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绮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2023-01-29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

(1)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
(2) 在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简要分析。
2020-02-29更新 | 1027次组卷 | 33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北辰区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小松》以桃李春日之盛对比小松孤秀,以桃李冬日之摇落对比小松青葱,以桃李的“枯荣事”对比小松的“柱石功”。
B.从语言风格上看,《题小松》质朴平易,不同于《锦瑟》的含蓄委婉,体现出作者多样的诗歌风貌。
C.《小松》中“出”字用的精妙,内容上写出松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小松》后两句笔锋一转,连用两个“凌云”,写出小松长大后的挺拔之姿,发出深深的慨叹。
(2)李诗以____________,杜诗以____________,来表现松之“小”。(用原文作答)
(3)两首诗借“小松”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023-05-17更新 | 28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青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窗花舞

张金凤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

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运用反问和对偶,引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窗花,描绘出窗花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
B.新婚的年轻人、待嫁的姑娘、学生、老人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窗花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在审美方面的不同需求。
C.“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
D.作者写自己学习剪窗花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窗花艺术的深深喜爱,也显示出窗花艺术的巨大魅力。
E.本文始终围绕窗花之美选材,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又歌颂了现实的美好与幸福。
2.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3.文章以“窗花舞”为题有何妙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韩愈

梁衡

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方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宪宗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愤而上《谏迎佛骨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心境之冷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④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起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只有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⑦面对人生的逆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⑧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由潮州的山水人文都姓“韩”而设疑,引发对韩愈“霸得一方山水”的思考。
B.“韩愈也是这样”指出韩愈既有反对革命新潮的顽固,也有对逆流邪说的坚决抨击。
C.“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一句,回应开篇时的疑问,警示深刻。
D.尾段借“山河易姓”点明李渊父子虽得天下,但不为百姓做实事,没有得到百姓认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以李白、柳永作比较来突出韩愈仕途所受打击之大,衬托其精神的伟大。
B.第⑥段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连用多个假设,凸显出韩愈人品与贡献的难能可贵。
C.第⑥段尾句通过动作和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韩愈从政路上默默无闻的孤寂。
D.第⑦段引用韩祠中的诗,意在赞美韩愈大开教育之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请结合全文加以理解。
2023-01-25更新 | 22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