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5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选项中,从文言句式的角度考虑,全都属于一个类型的一项是(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皆好辞赋而以赋见称            ③铸以为金人十二
④外欺于张仪                    ⑤秦,虎狼之国                      ⑥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⑦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⑧信而见疑        ⑨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⑩蹑足行伍之间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此不知人之祸也
A.②⑤B.⑥⑧⑩C.①④D.③⑦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中,又名日正、中午,表时间,即中午12点,是一天的太阳正中之时。
B.鸡鸣,古代记时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时辰,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夜里1点至3点。
C.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古人以农历每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聚会的日子。
D.《孔雀东南飞(并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023-04-07更新 | 41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十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4 . 下面所列名著与相关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曹雪芹章回体黛玉葬花
B《后汉书》班固纪传体《苏武传》
C《左传》左丘明编年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孔雀东南飞》作者不详长篇抒情诗选自《玉台新咏》

A.AB.BC.CD.D
2023-02-05更新 | 4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这里凤姐儿已带着人摆设整齐,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裀蓉簟,每一榻前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一个上面放着炉瓶,一分攒盒;一个上面空设着,预备放入所喜食物。上面二榻四几,是①和薛姨妈,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余者都是一椅一几。东边是③,③之下便是王夫人。西边便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在末。李纨凤姐二人之几设于三层槛内,二层纱厨之外。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大家坐定,①先笑道:“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有一场行酒令的活动,其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下图所示。其中位于①位置的是____________,她之所以坐在主位,是因为____________;位于②位置的是____________,她坐在这里的原因是她是____________;而位于③位置的是____________,她在行酒令的时候说出了一句“花儿落了结了个____________”,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定国诗集叙

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思不及报,以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与王定国书(节选)

苏轼

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谓“非苟知之,亦允之”者,愿常诵此语也。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今见定国,每有书皆有感恩念咎之语,甚得诗人本意。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

文字与诗,皆不复作。近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书,辄书此奉寄。今日马铺李孝基送君谟石刻一卷来,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作恶久之。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

【注】①王定国: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林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③君谟:宋代书法家蔡襄的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好色而不             淫:过分
B.是识变风、变雅耳             特:特别
C.以其父祖耳                         忝:有愧于
D.非苟知之,亦允             蹈:遵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乘月                           侣鱼虾友麋鹿
B.又病止酒                  其无礼于晋
C.眊眊真一老农夫也            犹且从师而问
D.甚得诗人本意                  进退,实为狼狈
3.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B.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C.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D.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4.下列句子分别表现王定国豁达和与作者感情深厚的一项是(       
A.①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
②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
B.①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②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
C.①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②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
D.①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
②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定国诗集叙》开篇引用太史公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引出诗作“发于情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评论王定国的诗歌,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
C.王定国在两封军书中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不仅帮助作者解忧,还帮助作者洗涤愚昧,让作者收获不小
D.两篇文章都写到杜子美在困穷之中未尝忘君,以此来衬托王定国的心志气度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2)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3)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
7.结合原文分析作者畏服王定国的原因。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之曰:“以子之材能,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二)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张仪                    意:料想,猜测
B.乃使人感张仪曰          微:稍微
C.因而数之曰                 让:责备
D.嫂,何前而后卑也       倨:傲慢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惠王为客卿        木欣欣向荣
B.抵掌谈,赵王大悦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以子之材能,自令困辱至此   今其智反不能及
D.当此之时,天下大,万民之众     不知东方既白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B.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C.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D.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够表现张仪或苏秦为了自己的“术”所做的努力和坚持的一组是(     
①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②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③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④(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⑤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⑥黄金万镒为用
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怀恨在心,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文告告诉楚的相国说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对于苏秦帮助自己求得秦国的职位,张仪表示理解,并且表示自己在位的时候不取赵。
C.苏秦说秦王不行的狼狈之状与发迹后荣归故里的踌躇满志形成鲜明对比,是当时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D.第二则文字中人物言行的个性化特点很突出,比如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及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已用,请归报。
(2)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秦先召辱张仪后“暗中”相助的原因是什么?
8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贶(kuà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②丕构:大厦。③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密的章法中写出诗人的不尽之意。
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近。
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
D.第七句、第八句用典,萧何尚且需要玷污自己的名声以打消皇帝的疑心。
(2)赏析诗歌的第二联。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2022-03-07更新 | 38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釜底游龙

李晓君

我来龙游在夏日。满目苍翠,南面仙霞岭,北面千里岗巨大的山余脉拱起一个马蹄形盆地,中间河流纵横,丘陵起伏。暑热的风中传来稻香,凝碧的水面荷影逦。如此梦中之城仿如故里。龙游别有一种风致。除了地处著名的江山一绍兴构造带上,那板块在遥远的时间深处碰撞出天崩地裂的巨大声响,耸起山麓,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城时,像一条盘龙环绕其间,尽可能泽被更多的土地。这条游龙颇有气势,让我想到象征永生的河流。

衢江赋予龙游以灵气,像巨大的镜面反射历史的余光约一万年前,荷花山与青碓之间的先人,开始稻,点亮农业文明的曦光。这些头顶瓦釜、身披兽皮、言语不详的人,如水底游鱼,朝着文明启蒙的晨曦举起兴奋的火把。雨量丰沛、光照充足、草木葳蕤的大地,一支被称为姑蔑的人群开始建立方国。江河劈开山麓,吞吐天光云影,人们伐木为舟,筑土为室,烧造陶器,开始吟唱赞颂生命与自然的歌谣。我站在衢江边,漫无边际地幻想——江岸树木葱笼,我的脑海中依然回味着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刻符陶片:其中一枚刻写着“田”字,另一枚在“田”字内多加了一笔。人们依照在土地播种时的画面,刻下最初的文字,并以此指向赐予万物生长的太阳,或许,人们也可以解读为栖息在江边的人编织渔网——田,也是网格的象征,是一种渔猎生活的符号化想象。总之,文明的曙光在浙西南的河岸升起,有如炊烟,象征着人类在大地上烙下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文化属性。

在博物馆,另一块石头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上以浮雕的形式镌刻着先人对万物生灵的敬畏与欢喜:一匹奔马、一只长尾鸟、一条游鱼,三只动物朝着同一个方向,展开了欢快的竞逐。一切充满着生的热望和活力。无须多言,所有的秘密都似乎藏在这拙朴的雕刻中。它是关于生命、信仰和时间的图腾。人类的童年,总给人以一种有着无限可能性的葱茏可爱的形象。他们每刻下个符号,描下一个图案,都是一种创造,都在更新和演进着人类文明。在这样时间之河的段落,没有世故、暮气、虚无的戾气,人类童年时期发出的啼声鲜嫩而动人。博物馆里的文物无声地述说他们的故事,你感到他们依然活在你身边——他们其实从来没有死去,以血缘的纽带,代际相传,在衢江边建立了新的城市。

起初,我并未意识到这种釜底漫游的状态,除了衢江引起的历史想象之外,也和地下石窟带来的视觉震撼有关。龙游石窟至今留给世人诸多未解之谜。这个沉睡千年地下宫殿的发现源于偶然。三个村民动用四台抽水泵连续十七个昼夜的抽水,将一个沉睡在时间之外的地下石窟暴露出来。这个村现在叫石岩背,背山面水,衢江环绕而过,临江禅院的钟声雨声般洒落。数十个大小不一、明显经过精心布局的工洞窟,被发现前均为水淹土埋。巨大的方形撑顶石柱,截面似熨斗状,细密、规整的凿刻斜纹水流一般,在静、阔大的地下暗室里游,仿佛水凝固成时间的雕像,而真空的部分则是需要靠想象填充的巨大的历史谜题。暗红色石质仿如凝固的火焰,烧灼在大地深处,一道道纹路状若虎斑。洞高达四十米,石柱粗者需四五人合抱。洞口到洞底凿有流波形石阶。可以想见,要动用多少人力、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建出这规模宏大的地下建筑。起初,人们认为这里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但随着衢江北岸类似的近五十个洞窟被发现,这些星罗棋布的地下工程,显然难以采石场定案。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千年以前,要完成如此工程浩大的地下设施,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奇特的地理空间必孕育不凡的人。博物馆展示的《衢州徐偃王庙碑记》引起我的注意。此记为唐代韩愈所撰。徐偃王是历史上少有的仁义之君。同为赢姓之国的徐、秦,其命运不尽相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说:“周文王以仁义得国,偃王以仁义失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偃王说:“圣人不可杀人以逞已欲,君子不处危邦,楚患者,诞一人而已,我去,则刀兵可息。”徐偃王去国,走彭城,自愿追随的民众数万人,居住之地,是为徐地,韩愈说,虽偃王失国而其子孙复得国,使徐国历史绵延至千六百年,且嗣后子子孙孙繁盛;秦以暴,将六国收归囊中占有天下后,仅二世而亡,而后代也凋零。评论可谓中允。

姑蔑之墟,太末之里。不单龙游至今留有不少徐国后裔,现中国东南的苏皖彰,徐偃王南迁留下的印记比比皆是。据说徐偃王“目不能缩视细物,望远乃见”,他不能看清近距离的微小事物、却能目光远大,高瞻远瞩,委实是他精神的写照。

古称太末的龙游,文风鼎盛。《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都曾任太末令。他们注重梳理太末历史,以文化人,注重教化,一时之间,家颂诗书,儒风遍地。刘勰为官清廉,公道正派;杨炯外放太末,以自己的勤勉与才华赢得了龙游人的尊重,龙游地方著名人物,有称为“龙丘三贤”的西汉著名隐士龙丘苌、经史大家徐伯珍和唐代享有诗名的徐安贞。

衢江岸边,蝉声如沸,白日吐焰,绿荫铺地。这是一个江南小城,是中国少有以“龙”命名的县。如果你看到巨大的江龙如何将小城环绕——江面与大地之上升起一股浩大的古意与灵气,你便会感到,她担得起这个名称。而斯地人民,亦是底游龙自有一种矫健、豪迈之气。这股气势,爽爽有让人感奋、振发之意。

(有删节)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山(lù)        (yǐ)逦        (qú)江
B.(xún)稻     (ruí)        (lóng)
C.静(mì)       (yè)        (zhuó)
D.苏(zhè)       亩(lóng)     (zhāo)不应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概述龙游地势,从嗅觉和视觉用度写龙游夏日之美,继而追溯龙游地质成因,时空转换,为文章增加了历史厚度。
B.“釜底游鱼”喻指处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本文化用此成语,赞美龙游先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文明的伟力。
C.作者站在衢江边回味博物馆中的陶片和石刻上的图文,虚实结合,将现实与历史,游踪与龙游先人的生活串联在一起。
D.文章将徐偃王与周文王、秦与徐的国运、偃王视物与常人视物对比,再现了龙游历史上出现过的儒与法、王道与霸道之争。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表现龙游人杰地灵的特点,文章文化底蕴丰厚,语言优美。
3.文章尾段写到“江面与大地之上升起一股浩大的古意与灵气”,龙游的“古意”与“灵气”表现在哪里?“古意”与“灵气”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分析《釜底游龙》与《釜底龙游》哪一个题目更好。
2023-04-03更新 | 36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朱唐庄中学高三毕业班校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10 . 学校戏剧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套戏服。租借处只剩大红、纯白、淡绿的三套,你会选择哪一套?请选择并说明理由,要求:阐释色彩内涵,解说黛玉形象或经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