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之(类)     自京师风雪(冒)     木直绳(合乎)     砺则利(接近、靠近)
B.见云中……(稍微)   其能行古道(赞许)   学(鼓励)   锲而不(舍弃)
C.术业有专(学习、研究)   苍山雪(背)     声非加也(大)     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D.作《师说》以之(赠送)   虽有槁暴(晒干)     正襟危坐(端坐)     参省乎己(反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若黎明

刘丽丽

布谷鸟的叫声拉长了白天,这是树林最动听的时节。温暖晴朗的日子,树林深处传来布谷鸟的歌声,空旷辽远,似乎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特殊的共鸣腔导致这种歌唱有了回声,在枝桠间回荡,触碰到人的耳中,带来初夏的清凉。这种调子的特点是悠长,缓慢,提醒着人们迎接节气的变化。随着天气逐渐变热,这样的歌唱也大多停留在清晨或者上午时分才能欣赏到。

午后,演唱舞台交给了另外一种鸟,它们比布谷鸟更神秘。它们藏身在树丛中,从高处看,树木高大壮丽,在阳光下,叶片闪烁出油脂般的光泽。那些已经在这片土地生长了许多年的树,其纹理的粗糙和新生叶子的娇嫩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鸟藏身最茂盛的树梢,偶尔亮出歌喉:嘀——哩,嘀——哩,那是露水洗过的声音,水波一样的在燥热的空气中荡漾出涟漪。很多次,当我在厨房做饭时,总是试图寻找它们的身影,却一次也没有见到过。我对它们一无所知,姓名,籍贯,住址,它们的亲戚朋友,甚至想表达一下感谢的机会都没有,这多少让人遗憾。鸟类的世界跟人类世界有许多相通之处,鸟的世界里也有隐士,隐士住在清凉的终南山上,每天在流泉旁边读诗或者扛了一把锄头下田。摆脱开凡俗世界的彼此攀附,不用看他人的脸色,遇到异类就把头扭过去保持缄默。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说过,在电梯里遇到讨厌的人,他就蹲下身来系鞋带,把屁股朝向那个人。讨厌的人离开了,电梯到达指定楼层,他怀着某种胜利的喜悦开始工作。听他讲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莫名出现了那午后啼鸣的鸟儿。现在,山林又恢复了生机,那隐士在树梢悠然啼鸣,怎么舒服就怎么叫,怎么舒服就怎么活,这是它教给人们的。

鸟声更多时候带给人一种清醒。我记下了第一次蝉鸣叫的日子,记下了第一朵牵牛花开放的日子,但我每天见到最多的是窗外那几株茂盛的紫叶李。每天做饭的时间,向窗外一望,就能看到它们。

春天繁花季,常有孩子在树下骑车,是那种三轮的童车,车把用来掌握方向,孩子弓着身子晃动车身,利用这种力量前行。骑车的小姑娘和我们住在一个单元,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记得第一天来的时候她就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看着我包里露出来的半截画报。应该是个爱好读书的孩子,我问她的名字,“琪琪”,她大方地回答我。

去小区附近的惠民市场买菜,林地旁边有个爸爸模样的人领着孩子在玩。绿化带里有一堆新掘的土,男孩一手拿铲子,手边还有一台大型的塑料挖掘机。孩子掘土很认真,大概想堆一个城堡。爸爸在一旁刷手机。那时,枝条上的叶芽刚刚冒出红色,树下一对沉默的父子各自忙碌着。我从旁边走过,当爸爸的抬头看了一眼,孩子继续往挖掘机斗里掘土。此情此景勾起记忆,想起儿子幼年时,何尝不是爱土如命。如果督促不严,每天傍晚都是滚成小土猴才肯回家。那时还没有集中供暖,单位里用了锅炉,九月份开始囤积煤炭。大卡车呜呜地拉好几天,堆成一座高大的煤山。烧锅炉的那几个月,院子里男孩的鞋子经常是黑的,喊都喊不住。

2017年5月27日晚,我下楼,穿过小区里最茂盛的紫叶树林去接年轻人回家。想起刚读过的阿德勒的《性格的塑造》一书,他指出:“孩子的母亲是孩子与外界发生接触的第一人。孩子一旦了解另外一个人在欣赏他时,他就已经开始了社会调适的过程。”为人母,除了给予物质上的温饱,让孩子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能力,还应该具有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成长能力和适应能力。

我常常回想起他蹒跚学步的慎重样子,白上衣蓝色裤子的少年缺了两颗门牙的笑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追问“凉”是什么的童声。在树木黝黑的剪影里,偶尔漏出几颗明亮的星星。春夜鸟语,“唧”的一声,是略微羞涩的吐口,很快,这种声音便消失于枝桠间。你放慢脚步,生怕再次惊扰了它们的平静生活,这里毕竟是它们的领地。空气中跳动着火热的粒子,你知道一个炎热的季节即将开始,有一件承载希望的大事即将揭晓。你知道“母亲”这个角色很不容易扮演,也很少有完美的演出,但你依然觉得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那时你不知道,道路的那头,年轻人正手捧着一束鲜花走来,那是迟来的母亲节的礼物。中午他没有午休,专门跟班主任老师请假去花店定制的,为了防止花朵被烈日晒到,他还特意带了一把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美若黎明”用语简洁、内涵丰厚,既抒发了作者对事物细致观察后的独特感受,又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B.作者对布谷鸟特殊的歌声进行了富有质感的描写,用语准确、生动,没有虚情假意,每一瞬间的定格,都是珍贵的杰作。
C.鸟声更多的时候带给人一种清醒。不同的时间,动物、草木和人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这是作者对美一直持有感知力的原因。
D.作者的心灵无拘无束,高度发挥散文形散而神聚的优势,多角度地写出大自然中的人与事,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为更好地表达主旨服务。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午后鸣叫的“另外一种鸟”,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散文不只描绘了像黎明一般美丽的鸟鸣声,还写了三件事,请分别指出这三件事让作者感到很美的原因。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各项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居则曰:不吾知也                         毋从俱死也
C.夫晋,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D.良庖岁更刀,割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王茂元镇河阳,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茂元从事,宗闵党大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1.下列对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才及弱冠           弱冠:男子20岁
B.以所文干之          业:学业
C.为掌书记           辟:征召
D.宗闵党大之          薄:轻视,看不起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深礼之,令诸子游                           失其所,不知
B.茂元爱其才,子妻之                       具告
C.商隐既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       若属皆且所虏
D.复以文章干绹,补太学博士             度我至军中,公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B.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中/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C.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中/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D.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B.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C.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李商隐中进士第,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令狐楚镇守河阳,征召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因爱他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2022-04-1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阶段适应练习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很多,“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梧桐雨》、白朴《倩女离魂》和马致远《汉宫秋》。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D.《史记》分“书”“表”“本纪”“世家”“列传”五种体例。作者司马迁,西汉人。
2023-01-09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

韩偓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注】①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大臣、诗人。始终坚持反对朱全忠纂唐的韩佩此前早已被排挤出朝廷。本诗是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交代时令,照应文题;对句则写诗人乘着大好时光踏青赏景。
B.颔联直抒胸臆,夸赞三月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使得少年流连忘返。
C.颈联诗人用江流入海的“吴国”和荒草连天的“汉陵”隐喻晚唐王朝。
D.尾联诗人议论抒情,新愁旧恨无法排解,只能借助邻家的酒来消解。
2.尾联说“新愁旧恨真无奈”,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有哪些“愁”与“恨”。
2021-03-07更新 | 276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将小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这样写既切题,又使诗具有诗情画意。
B.杜诗颔联描绘了一幅“银丝之雨弱不禁风,竟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的清晨微雨图。
C.杜诗的颈联写灌木经雨、鸟兽沐雨,“暂”“轻”二字突出表现晨雨之“小”。
D.周诗写春雨,诗人不但着力写雨中之景,也写雨后的情形,风格雅丽工整。
(2)“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杜诗前四句和周诗虽同写“雨”,手法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3-01-0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吉米海斯和缪里尔

【美】欧享利

吃过晚饭,营地上安静了下来,只有用玉米皮卷烟草的窸窣声。草原狼在嚎叫。德克萨斯边境营的半个骑兵连分散在篝火周围。

营地北面茂密的丛林里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小槲树枝碰到马镫时的颤动和刮擦声。游骑兵们细心倾听。一个愉快的声音安抚地喊道:“打起精神来,缪里尔,好姑娘,我们快到啦!别再吻我啦!别把我的脖子搂这么紧,我们可能摔下来。”

两分钟后,一匹累得够呛的枣红马跑进营地。一个瘦长的、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懒洋洋地跨在鞍上。他刚才与之谈话的“缪里尔”,连影子都没有。

“嗨,弟兄们!”骑马人快活地嚷道,“这儿有一封给曼宁中尉的信。”他下马卸鞍,把拴马索扔到地上,从鞍头取下马脚绊,细心地蹭掉脚绊圈里的干泥巴疙瘩。

“弟兄们,”中尉朝游骑兵们挥挥手说,“这位是新来的海斯先生,我们的新队员。海斯,弟兄们会替你弄点吃的。”

游骑兵们热诚地接待了新伙伴。但是他们并不马上做出判断,而是冷眼观察。在边境选择伙伴,审慎的程度比选一个姑娘当恋人还要高出十倍。

海斯饱餐一顿后,来到火堆边,游骑兵们看到的是一个瘦长懒散的年轻人,亚麻色的头发,黧黑天真的脸上带着善意的微笑。

“弟兄们,”新来的游骑兵说,“我给你们介绍我的女友。从没听谁说她长得漂亮。出来吧,缪里尔!”

他敞开蓝色法兰绒衬衫的前襟。一只角蟾【注】爬了出来。细长的脖子上系着一个漂亮的、大红色的缎带结。它爬到主人的肩头,一动不动地坐着。游骑兵们咧嘴笑了。

吉米·海斯成了营地里受欢迎的人物。但并没有立刻获得同伴们的信任。他们爱他的幽默和滑稽,但是逗乐并不是游骑兵的全部生活,他们还要追踪盗马贼,镇压杀人越货的罪犯,同亡命徒交火。吉米说自己在巡逻作战方面没什么经验,游骑兵们心里不免有点嘀咕。众所周知,连队的荣誉和骄傲取决于它的个别成员的英勇。

两个月来,边境相当平静。游骑兵们没精打采地闲呆在营地里。接着,使人高兴的是,萨尔达,有名的墨西哥土匪,带了一帮人渡过格朗德河,骚扰德克萨斯一带。吉米·海斯很快就有机会显示他的勇气了。

一天下午日落时分,游骑兵们长途奔驰后停下来吃晚饭。马匹没有卸鞍,站着直喘气。骑兵们在煎咸肉,煮咖啡。萨尔达那帮人突然从灌木丛里出现,呼叫呐喊,开着六响手枪冲过来。游骑兵们骂骂咧咧,纷纷拿起温彻斯特连发枪。但这次突击纯粹是墨西哥式的耀武扬威,来犯者随即后撤,呼啸着朝河下游跑去。游骑兵们上马追赶,没跑两英里,那些疲惫的马就难以坚持,曼宁中尉下令返回。

那时发现少了吉米·海斯。第二天早晨,他没有回来。他们在附近搜索,没有结果。接着,他们继续追踪萨尔达匪帮,可是那帮人似乎也失踪了,再也没有消息。

他们相信吉米·海斯在呼啸的子弹下成了懦夫和逃兵,没有其他解释。有人指出,见到海斯朝他的马跑去后,那帮匪徒没放过枪。他不可能被杀。

曼宁支队十分沮丧。这是它名誉上的第一个污点。

几乎过了一年,曼宁支队去离他们营地几英里远的地方执行任务。一天下午,他们穿过茂密的牧豆树丛,来到一块洼地,他们见到了一幕悲剧场景。

一个大坑里有三具墨西哥人骷髅。最大的一具肯定是萨尔达,因为他的宽帽檐上有许多金饰,赫赫有名。现在上面有三个弹孔。坑边的几支枪已经生锈,指向一个方向。那是一场殊死的战斗。

游骑兵们朝那个方向走了五十码。发现小凹洼里另有一具骨骼,他的来复枪指着三具骨骼的方向。没有什么能辨别那个孤独的防御者。

就在那时候,死者久经风吹日晒的破衣服底下,扭动着爬出一只角蟾,脖子上系着褪色的红缎带结,它坐到早已无声无息的主人肩上。

角蟾无言,但仿佛讲述了那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故事——为了连队的荣誉,他献出了生命。

(有删改)


注:角蟾,一种形如蛤蟆的蜥蜴。
1.下列对小说内容及手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吉米·海斯的出场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这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类似。
B.游骑兵们对新来的伙伴持审慎的态度,吉米·海斯一开始给游骑兵们的印象只不过是一个瘦长懒散的年轻人而已。
C.游骑兵们久经战阵,在受到萨尔达匪帮突然袭击时,他们从容迎战,因为担心遇到埋伏所以停止了追击。
D.小说塑造了—个立体复杂的人物,作者的情感倾向也比较复杂:既表达了对吉米·海斯这么一个好士兵牺牲的惋惜悲伤,又暗示了吉米·海斯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E.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讲求技巧,直到小说结尾故事才真相大白,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带有鲜明的“欧·亨利”式的风格。
2.赏析小说首段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3.请简要分析吉米·海斯的形象特点。
4.有人说,小说标题用“吉米·海斯”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5.在文中,“角蟾”有什么作用?请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具体分析。
2021-11-25更新 | 239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节则昌,淫侠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连,被注意到了。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有人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因为人们明白: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败家子。

(摘编自任怀国《说“俭”》)

材料二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污染环境。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墨、道、法诸家都主张节俭,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B.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并且把“俭”用于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
C.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是将“俭”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
D.崇俭抑奢是一种“一切从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思想相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
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的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C.自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命题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
D.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着手。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     
A.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C.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资治通鉴》)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明末清初)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①扃:喻闭门,引申为闭眼成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道秋宵真永” 一句是作者内心深层孤独的宣泄:没料到秋夜竟是这样的漫长难耐!
B.夜阑人静之际,漏滴之声,清越缓慢,声声叩击着未眠人的愁绪而愈发显得夜之漫长无极。
C.上片六句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不同的角度,渲染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抒情氛围。
D.本词对仗工整,语言秀丽而清新,感情细腻缠绵、含蓄婉约,深得“花间”词派之神韵。

(2)“斜月横,疏星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2023-06-20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