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5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元好问

小字缭绫写欲成,印来眉黛绿分明。水流刻漏何曾住,玉作弹棋尽未平。

愁易积,梦频惊。闲衾敧卧觉霜清。月明不放寒枝稳,夜夜乌啼彻五更。

【注】①印:将描好的黛眉拓印到手帕上。②弹棋:形似象棋,玩法接近台球。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小的字迹将要写满精美的缭绫,还要拓印上自己的黛眉,尽显深情款款。
B.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何曾停留,刻漏在计时,也在勾起内心的相思之愁。
C.诗中以制作弹棋的玉石为喻,“尽未平”抒发了对世间不平事的愤懑与不满。
D.下阕的“愁”字直抒胸臆,“梦频惊”间接写愁,而“霜清”则是以景衬情。
2.词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24-04-19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①闽国:指今福建一带。②渭水:发源于甘肃,横贯陕西,流经长安郊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诗人望月怀远,“闽国”点明与友人分别之地,“亏复圆”强调了分别时间之长。
B.五、六句转入虚写,诗人回顾长安聚会的情形,“寒”字兼写自然环境与诗人内心感受。
C.结尾“未返”与开头“去”相照应,突出了诗人因友人音讯全无只能遥望海云的无奈。
D.全诗围绕标题中的“忆”字反复勾勒,内容高度集中,笔墨厚重饱满,语言生动自然。
2.《唐诗成法》称赞本诗的三、四句为“盛唐佳句”,试作简要赏析。
2024-04-19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颂

张炜

老文公等待儿子一家从海外归来,独自住了很久。陪伴他的是一只叫橘颂的猫。

冬日将尽,春天就要到了。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我是一个老家伙了,身上没有火力,所以更需要火炉。他这样说时,橘颂跳到了膝上,你就是我的火炉。

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我要写一张大字了。他说着,起身弓腰,下巴压在橘颂额上,去一个角落翻找笔墨和宣纸。蘸了饱墨,想想要写的字。最后写了八个字: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署上名字,盖了印章。贴在墙上,退远些看。意犹未尽,再写一张:青黄杂,文章烂兮。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是楚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

入睡前大洋那边来了电话。因为诸多原因,一家人的归期又要拖延。

一夜睡睡醒醒。总是响着孙子纯稚的声音。①梦中有一双小手搂住颈部,睁眼一看是橘颂。

上午九时,太阳好极了。老文公站在门前,看对岸那片石屋。它在阳光下变幻,从山腰到岸边,高高低低呈现不同色泽,向阳的一面金色闪烁。我如果是个画家,会一遍遍画这个村子。

他一想起幢幢石屋都是空置的,就一阵沮丧。他不会原谅那些离去的人。

身上晒暖了,他要回屋了。

每天十至十二时,是老文公最好的工作时间。他在日历上标出醒目的周末,这一天如果无风无雨,就要去河岸游走。这是橘颂最愉快的时刻。

他一想到这条河、这片山地属于自己的祖居地,就有一种异样的亲近感。这是一代接一代开垦出来的。他不明白为什么老辈人选中了这里。为什么筑起这么大一片石屋。屋子从河的南岸盖起,一直爬向高坡,幢幢相挨,全由一块块石头垒成。那需要多少血汗劳苦,还有耐心。他从来没有进入十字街口那些高大的石屋内部。那是自己的家族老宅,是太爷爷亲手设计修建的。

老文公背着橘颂,在一条条石板路上走着。穿行宽街,迈进窄巷。不知踏向多少石阶,钻过多少胡同,它们曲折回环,让人迷路是很容易的。我如果在小时候,会多么迷恋这种地方。他对橘颂感叹。

现在也不算晚。他觉得只要胸和腰没有发出抗议,还能在这里钻进钻出。这些拱门、石柱、门上的雕刻,真是美极了。这全是用凿子一下下琢出来的。

一只壁虎在石缝间蹿动,橘颂跳过去。石墙上垂下一棵小蓟,它的刺叶掩护了壁虎。再过一段时间,小蓟粉茸茸的丝瓣就绽放了。

高高的梧桐,桐花正含苞待放,它们垂直向上,每一束都像待燃的灯烛。榆树生出了密密的榆钱,可惜太高,无法采摘。那是真正的美味。他仰脸看着树冠说。

橘颂跟在身后,并不跑远。老文公早就迷路了,只好不时抬头看看太阳。街巷多得数不清,因为全是石头垒成,所以极陈旧极结实,面目相似。②石块被一代代抚摸和踩踏,许多地方泛着瓷亮。

身上出汗了。转出一个巷口,老文公一眼看到了那个瘦高的老人,他依旧站在台阶上,身边挨紧了那个小男孩。他呼唤一声:棘拐老哥!

瘦高的老人转过脸来,拐杖捣捣石阶,算是应答。

橘颂一看到水根,就爬到了老文公的背上。

他和橘颂跟上爷孙俩,一起往前走着。老文公不再担心迷路了。

走了一会儿,一连下了几个台阶,看到了前边的十字街口。我答应过,要领你看你太爷爷盖起的大屋,这就去吧。老棘拐往前指指,从腰上摸出一串钥匙。

随着挨近那儿,老文公的脚步也在变快。他一直盯着老棘拐手中那串长长短短的钥匙。

门打开了。门板很厚,门槛很高。院内是石板地,磨得很亮。一进院就是长长的厢房,有雕花小窗,窗前有一棵正在变绿的苍老石榴树。从小窗往里望,什么都看不清。

正屋高敞。屋内梁木很粗,颜色有些深。老文公想在屋里待一会儿,吸着淡淡的松脂气味。老棘拐先一步走出,站在阳光里等他。院里是彩色卵石铺成的图案,那是大丽花瓣,还有一只凤凰。院子左右各有一个月亮门,通向分开的两个小院。这里栽了海棠和丁香,还有不认识的树。太静,花香太浓。

这两个小院,再加前边的大屋,以前做过学校。老棘拐声音沉沉的,看着水根。

老文公明白,水根该上学了。

老棘拐一连打开几间屋子,里面都是堆积的桌凳。墙上有黑板。③老文公走到跟前,看着上面残留的几个大字:天、地、山、水。

老文公揪紧橘颂的两只胖爪,转身对老棘拐说:如果您不嫌弃,我可以每周抽出两个下午,教水根识字。还有,简单的算术。

老棘拐的眼睛变得尖亮:真是这样?

老文公点头。

老棘拐把水根揪紧,让他站到老文公对面,说:鞠躬!

出了小院是长长的有顶盖的回廊,曲曲折折通向不同的石屋。我走糊涂了,这又是一个捉迷藏的好地方。老文公惊奇于这座建筑,也惊奇于一直走在前面的老棘拐:这人比自己大,腿脚还这么灵便。

从院里出来,老棘拐告诉老文公:村头儿是自己的远亲,所以才将大石屋的钥匙留给他。人都去了镇子和城里。我不走。村子有几百年了,这里才是家。

老文公点头:村里还有李转莲。

老棘拐的目光转向西南方。那边的高坡上,一幢幢石屋在阳光下闪亮。他点点头:一个好人。

一直是她自己?

她十八岁,男人去支边,一走再没音信。后来有个弹棉花的男人,一走又没音信。

她的命真苦。

老棘拐的目光从石屋那儿收回,看着他:是那两个男人命苦。他们走了,再也喝不到这儿的好水了。

老文公低下头。他在想李转莲,想那个田垄整齐的小院、海棠树、鸡和鹅。那两个男人再也看不到这些了。他在心里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文公在石头村书写大字,穿街走巷,入访祖屋,与留守村民李转莲、老棘拐及其重孙水根多次交流。
B.石头村幢幢空置的冷清石屋、欣欣向荣的早春风光和那些已经背井离乡的村民,这使老文公感到沮丧。
C.老文公祖居地的这一大片石屋是老辈人的杰作,他在这里探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村子的古老与新生。
D.文章通过老文公的见闻折射石头村的变迁,平缓的叙述中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哲思。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梦境与现实结合,老文公梦见了孙子,醒来却只有橘颂,突出他生活的孤单和对亲人的想念。
B.句子②中石块“泛着瓷亮”的细节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村民留下的生活痕迹,使村庄有浓厚的历史感。
C.句子③中黑板上的大字象征着村民对自然的敬畏,表达了老辈人对子孙远离城市、回归田园的期望。
D.句子④表达的语气坚定,与前文老文公的感叹形成对比,反映了老棘拐对待去留问题的价值取向。
3.屈原在《九章·橘颂》中赞美了橘树“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精神,请结合文本解读小说标题“橘颂”的内涵。
4.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的“诗性”是如何体现的。
2024-04-1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张九龄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

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箓,香闻郑国诗

孤根苦可用,非直爱华滋。

[注]①桐君:是古代传说中的医师。②郑国诗:指的是《诗经·郑风》里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之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红芍药生于仙宫禁苑,细微的芳香不足以自持,颇有些拘谨之意。
B.诗人用“幸”“遇”二字,强调此地清贵切近,此时艳阳高照,切合芍药所喜。
C.颈联使用桐君和诗经中典故,说明芍药可作药材,也可用以传情,互诉心曲。
D.本诗运思颇为曲折,既赞芍药色味,又悲其生于禁地,兴微婉曲,格调自高。
2.姚子颜曾言“公(张九龄)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主。一句一咏,无非兴寄,时皆讽诵焉。”“兴寄”这一特点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晴”揭示春日乍雨还睛的天气变化,“萧萧”点明山雨的凄清寒冷,体物细腻。
B.颔联写雨后春花、春草的生机勃勃的动人姿态,正是对首联“郊园物物”的具体展开。
C.颈联诗人自伤老病,“病躯却怕酒壶倾”与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日边”一语双关,既指春日暖阳,又暗用典故,喻指国都、京师,含蓄蕴藉。
2.论者评价此诗“波澜起伏,抑扬映衬,用尽其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波澜起伏,抑扬映衬”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节选)

欧阳修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注】①本诗为嘉祐四年在汴京作,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史馆编修。②洞房:犹指深闺。③下堂:此指宫女被遗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以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用语含而不露,表达了怨刺之意。
B.大漠风沙摧残着王昭君如玉的容颜,“无情”二字寄寓了作者的怜悯之情。
C.王昭君流落塞北,终其一生不见一个汉人,于是作《思归曲》抒发内心的孤寂。
D.第五、六句承上启下,由王昭君的人生遭遇过渡到琵琶入汉后的情景,层次井然。
2.这首诗的最后六句意蕴深刻,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16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中的倩影

王充闾

到了南京,第一个念头便是去寻访秦淮河。《桃花扇》《儒林外史》等许多古籍对秦淮河的描写,确实给我留下了特深的印象。

桃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这是明清之际的秦淮春景;“秦淮灯火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旁,雕栏画槛,绮窗绣障,十里珠帘”,这是十里秦淮的繁华胜概。如果说,清代文人孔尚任、吴敬梓笔下的秦淮是靓娘的浓抹。那么,朱自清先生眼中“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便是西子的淡妆,更别具一番风情。

由于古文化的积淀,秦淮河早已活在一代代人的心里,每个人的脑海中都闪现着它的玫瑰色的丽影。①而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首璀璨的诗,一幅绮丽的画,一片如烟如梦的旧时月色。

可是没料到,当听说我要去寻访秦淮河时,市文联的同志却苦笑着摇头。他们告诉我,早在清末民初,秦淮一带便已萧条破败了,河道淤塞,河床狭窄,河水浑浊。实际上,朱自清先生看到的秦淮河已非旧貌,只不过在朦胧的月色、眩晕的灯光下看不分明而已。②今日的秦淮河再也找不出多少诗情画意,那个白舫青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像梦一样地消逝了。

看到我充满失望的神色,朋友们半是劝慰半是憧憬地述说,南京市政府已把彻底整治秦淮河列为市政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将采取一系列人工措施,恢复其天然姿色。我终于打了退堂鼓,决定在秦淮河恢复秀丽的姿容之前暂不去探访。

回来后,我把这些想法讲给几位朋友听,他们多数人都不以为然。③有的说我“痴情可哂”,有的笑我“理想主义”,我却至今不悔。特别是读到文洁若的散文《梦之谷中的奇遇》,对作家萧乾的行止,更是赞其通脱,引为同调。

1928年,十八岁的萧乾在汕头角石中学任教时,结识了一个名叫萧曙雯的姑娘。二人心心相印。不料,一小人从中插足,有意娶萧曙雯,声言如果曙雯拒婚,就要对萧乾狠下毒手。姑娘断然斥绝这个恶棍,同时劝说萧乾赶紧离开,以免遭暗算。本来,她是准备同萧乾一道乘船逃离的;可是,当发现码头上有歹徒持枪环伺,她只好悄悄溜回。她知道,若是萧乾只身出逃,他们会高兴地放他走开;如果二人同行,萧乾就会死在这伙恶棍手中。

尘海翻腾日月长,一别音容两渺茫。这对情人南北分飞,各自在布满荆棘的坎坷路上建立了家庭。八年后,作家萧乾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梦之谷》。他是多么盼望有朝一日再见一面当年恋人——书中的女主人公盈姑娘啊!

六十年过去了,他终于有机会旧地重游,回到汕头的“梦之谷”,并且得知萧曙雯仍然健在。可是,经过一番斟酌,萧乾毅然决然放弃这个此生难再的机缘。他不愿让记忆中的清亮如水的双眸,堆云耸黛的青丝,玉立亭亭的少女丰姿,在一瞬间,被了无神采的干枯老眼、霜雪般的鬓华和佝偻着的龙钟身影抹掉。

留恋少时风华,是人同此心的。随着岁月流逝,这种感情会日益浓重。世间许多宝贵的事物,拥有它的时候常常并不知道珍惜,而一当失去它,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时候,才会懂得它的可贵。

“长江一去无回浪”,古今中外永远不会有时间的收藏家。我们仿佛看到雪莱的诗剧《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时间的精灵——神色仓皇的御者,正赶着一匹匹肋生彩翼的飞马,拖着一辆辆雕花镂彩的神车,踏着香风彩云向前飞奔。自古以来,无数智者就从哲学或科学的角度,努力探求无限的时空,最后,总是在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面前惊愕不已;诗人则力图通过无穷的想象力和有限的艺术形象,去追求和把握浩渺的时空,④但是,结果只是一连串的浩叹:“恨无壮士挽斗柄,坐令东指催年华。今朝零落已可惜,明日重寻更无迹。”(陆游诗句)

那年春天,一位著名的女表演艺术家应邀来营口市讲学。闲谈中,已离休的市文化局局长,提到五十年代中期这位艺术家首次来营口访问演出时的情景。“您那时真是光彩照人,我还保存着当时我们的合影呢!”老局长说着,把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递过去。这位表演艺术家眼睛刷地一亮,说:“太宝贵了,赠给我吧。我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所有留影,全都损失了。”她坐在镜前,静默良久,看着三十年前流溢着青春气息的秀影,充满对昔日风华和峥嵘岁月的忆念。

我即兴题赠一首七绝:

卅年回首感千重,妙艺人人赞化工。

且莫伤怀悲老大,青春犹在画图中。

她看了苦笑着,说:“您这诗看似慰语,实际上正是憾词。”

当然,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记得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同登喜马拉雅山,不幸遇上雪崩。男青年被雪堆埋得不见踪影,女的却活着逃了出来。她无限地怀念着恋人,年年此日,都要去当日的出事地点,寻找恋人踪迹,终于在第二十个年头,在雪堆一角,找到了恋人尸体。他仍是当年那样年轻、俊俏,朱颜秀发;而自己却早已失去往日风韵,垂垂老矣。这虽然也是一种驻颜之术,无奈说来实在是太惨苦了。

人们也许会问:那位女士苦苦奔波二十年,她究竟要寻觅什么?只是为了要见上一面情人的年轻、俊秀的倩影吗?——这在她记忆之窗上,本是永远抹不掉的而且会久而弥新。那么,除此之外,又要追求什么呢?或许是要重温昔日的恋情,寻觅那一经失去便再也不会重现的纯真诚挚的情。

由此可以联想到,留给亲人、朋友一个美好的形象固然重要,但是,它所附丽的却是珍贵百倍的真情诚意。如果有朝一日,那位女士发现日夜思念的意中人竟是一个骗子,那么,再美好的形象也会随之而化为丑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援引古诗文中描写秦淮河秀丽、繁华胜景的名句,强调它给作者的印象之深,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B.清末民初秦淮胜景就已经荡然无存,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秦淮河也不是真貌,而是他基于想象虚构出来的景观。
C.作者即兴题赠的七绝既是对那位女表演艺术家的慰勉,也是对自我的鞭策,表明要珍惜光阴、永葆青春心态的观点。
D.作者转述林清玄一篇文章中讲过的悱恻动人的故事,旨在印证“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这一观点。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秦淮河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空灵朦胧的美,点扣题意。
B.句子②用对比手法直抒胸臆,“再也找不出”“像梦一样地”这些短语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与怅然若失之情。
C.句子③中“痴情可哂”“理想主义”这些点评表明作者书生气浓,脱离现实;“至今不悔”,可见其人之迂腐、偏执。
D.句子④引用陆游诗句,意在表明时间飞驰,难以挽留,要珍惜韶华,这处引诗呼应段首句,生动形象,饱含哲理。
3.本文题为“心中的倩影”,文中具体描述了哪些“心中的倩影”?这些“倩影”是如何构成一篇浑然一体的文章的?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和说明。
4.有评论家指出王充闾的散文具有“深邃冷峻”“清醇雅致”的风格。请从“深邃冷峻”和“清醇雅致”两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这篇散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拟写其要点,要求先扼要阐释“深邃冷峻”或“清醇雅致”的内涵,然后从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三方面综合进行评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天的傍晚,一辆货车驾驶宝里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十七岁的姑娘,那就是我。自从噶尔穆上了车,我就觉得浑身发冷,许多关节作疼。想起人们传说的高山病,我心里有点怕,照这样疼下去,可怎么工作呢?

司机小刘说:晚上赶到昆仑山口,大约我的面色很难看,他又补充道,不远,一百多公里!

刚搭车的时候,小刘听说我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自愿到高原工作,对我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一串高原探宝的故事。

可我身上难过,实在没精神多说话。记得最难受时,我问过这样一句话:刘同志,在那个什么山口,会不会有回去的车?

他扭头看了看我,冷冰冰地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汽车站长!过了一会,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只盘算着;是坚持往前走?还是真的返回呢?不知过了多久,猛听得小刘说:喂,下车吧!

我提着挂包迈出车门,腿一软,差点碰在车厢上,小刘赶紧伸手把我扶住了。在明亮的月光下,对面有一排小窑洞,两三只窗口闪出灯光。我迷迷糊糊地跟着小刘走到一个灯光明亮的地方,一掀门帘,就有一股热气扑上身来。

小刘说:惠嫂,给你引来一位女同志!

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哟,真的,哪里来的这么个俊闺女?不舒服,先在我这躺一会吧!说着像一阵风似的,扶我躺下去。

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上经营了一个司机之家,使长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过来,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

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老惠不在,领着勘察队找煤油去了!惠嫂一面铺着炕,一面这样说。

现在好些吗?

我点点头说:好多啦!

就是这么回事,撑两天就过去了。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我刚来的时候,说起来笑死人!一下汽车我就哭了:这里成年八辈子穿棉袄,不长五谷,连棵树都瞧不见!老惠慢腾腾地说:‘眼下不好,咱们不会建设么!’我说:‘呸!等你这地方建设好,老娘的腿巴骨能当打锣捶了!’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

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吗?

我连忙摇了摇头,脸一下红到了脖根。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得了坏血病,带七个病号来这昆仑山休养。那会,这里是个转运站,只有两顶帐篷,许多人都想家了。他是个领导,想家也不能说啊,就自己到山坡上转,看见了这棵草。昆仑山上暖和的日子有数几天,你看这草,地面刚一解冻,它就急急忙忙钻出来,连叶子也顾不得长,就抽苔,蹿个三寸四寸,赶快开花、结籽,等到下第一次霜。它倒已经胜利地完成任务了。老惠在草跟前发狠地说:你不过是一棵柔弱的草,你还能在高原上扎下根,开花结籽。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跟大伙开了个会,大家都像发誓似的说:‘不信我们不如这棵草,老惠,你把它挂在咱们头顶!’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

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问惠嫂:那你就留下来了?

是啊,就这么留下了。姑娘,这公路上,最辛苦的就算司机了!好几回我见他们来,衣服外头一层冰盔冰甲,一走路冰碴乱响。我由不得赶快给他们找衣更换,赶快给他们做口热汤热水的。真是些钢捶铁打的小伙子们呀!惠嫂看了看钟,吃惊地说:嘿,看我这絮叨劲儿,都忘了你是病人!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

算啦,话还说得完?明天你还要走路呢!惠嫂坐起来,给我披了披被子。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

想着想着,听见鸡叫了。我赶紧坐起来穿衣服,一看惠嫂不见了,大约是在我迷糊的时候出门了,我提着挂包走到院里,看见小刘在发动车。

你来做什么?小刘冷冰冰地问。

走呀,我要到前面去!

算啦,你就在这住下吧,有顺车把你带回去!

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我有些生气地提高声音说。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

这件事,在李婉丽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她一口气对我讲了两三个钟点。

那么,现在惠嫂还在那里吗?我问。

在啊,我来来往往总要在那里住一夜。有些新来的同志们,我总喜欢引他们到那里,听一听高原第一课。”

我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讲一讲你自己的事吧!”“嗳唷,我自己有什么好讲?这位上海姑娘脸红了,我们的事情非常简单,材料上不是都写的有么!

1960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婉丽毕业后自愿到高原工作,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响应国家建设号召的行为,彰显了对青春价值的自我追求。
B.作为一名货车司机,小刘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昆仑山沿线,饱尝艰辛,只能从“司机之家”获得所需的温暖与关怀。
C.惠嫂初到转运站时发现当地环境恶劣、寒冷荒凉,因而心灰意冷,但丈夫的斥骂让她幡然醒悟,思想发生了转变。
D.“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老惠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后来成为他与病友们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我”与李婉丽的结识写起,以她的谦虚应答收束全篇,首尾照应,使得故事结构严谨有序。
B.小说中老惠自始至终没有下面出场,而是借助惠嫂之口叙述,反而给读者留下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小说没有着意于人物的外貌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对话以及细节来展现他们美好的形象与高贵的品质。
D.小说的叙述方式与《荷花淀》颇为相似,都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中“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艺术形式。
3.围绕“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这句话,小说展现了李婉丽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说明。
4.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行文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4-04-15更新 | 46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首词为词人晚年罢归山阴后所写。②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二句写词人与同僚纵情赌博,猎射驰驱的生活场景,起势豪迈。
B.上片第三句运用反问,揭示了当年的那份豪情壮志已无人珍视的现实。
C.上片中的“独”字,凝聚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极具表现力。
D.下片描绘词人的渔父生活,与张志和《渔歌子》所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4-04-1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炮与玫瑰

曾剑

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黄昏,霞光如锦,倒映在鸭绿江水面,随着光影的移动,一点点被岸吞噬。玫瑰色的光淡了,远了。夜幕袭来,透澈明净的江水,被暮色一点点浸染。天渐暗,唯有那条手掌宽的白色国境线,横在浮桥中央,清晰可见。

宋春来在举步跨越国境线的那一刻,猛回头,望一眼就要离别的祖国。暮色迷茫,他的心也是迷茫的。他不知道这一别,还能否踏上归途。

宋春来是某军文工团一名副排职军官,十七岁,已和杨秋花一起跟随文工团征战一年有余。宋春来想多看一眼祖国,后面的人挤上来。他回过头,眼前是朝鲜的土地。

过了江,上岸,进入一片松树林,天更暗,步子慢下来。行不多时,团长陈聚旗喊:停止前进,搭帐篷!其实并没有帐篷,只是在林子里选块平地,展开篷布,四角扯在树上,遮挡露水。军先头作战部队已过,所以大伙并不担心敌人的枪炮,倒头就睡。

清晨醒来,曙光初露。原野上,雾似青烟,泥土的气味潮冷。宋春来起身,向外眺望,看见鸭绿江蜿蜒前伸。河床上白色的砂石在霞光里明亮起来,渐渐放着光。江畔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牛车在江边的土道上吱嘎吱嘎,缓缓而行。赶牛的老人甩着鞭,吆喝着,声音悠扬,漫不经心。女人有的在江水边洗衣,唱着歌;有的穿着长袍,头顶水罐,来回奔走。老太婆在墙角做着祈祷。她们念叨着,祈祷死神不要光顾这里,可战争会因为她们的祈祷而远离这里吗?

这可怕的寂静,使宋春来内心深处涌现出一丝恐惧。虽说他早就是一名革命军人了,可这一年多来,除了在四野中南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唱歌跳舞,就是跟在作战部队屁股后面跑。现在,他才真正有一种踏上疆场的感觉。山里的空气清新,却似乎令人压抑,宋春来内心深处,那不易觉察、不敢面对、不愿承认的一丝恐惧,被他的一个深呼吸压了下去。不久,他听到了枪声炮声,不是幻觉,不是耳鸣,战争真的打响了。尽管枪声炮声离文工团很远,是军步兵师在十几公里外打响的,但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空。宋春来凝望远方,听着枪声炮声。这激越的声响,竟然把心中那强压下去的一丝恐惧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热血沸腾,他恨不得上去放几枪。他不是好战分子,他相信,没有人真正愿意打仗,就是被称为好战分子的军长楚天明,也不是真的好战,只是被逼到那条路上。

打吧,既然战争不可避免,打他狗日的美国佬!宋春来这个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骂了句粗话。

三天后,文工团的采风活动被批准,文工团员欢呼雀跃,打点行装出发。

文工团去的是一营。一营构筑的坑道里,淡淡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坑道里贴着标语:欢迎文工团的兄弟姐妹!”“绝不让文工团员伤一根毫毛!文工团员看着这标语,心里暖烘烘的。杨秋花鼻子一酸,眼泪就要往下落。她陡地明白:这些可爱的兄弟们,说文工团只会添乱,不是不欢迎文工团,是不忍心文工团员到这残酷的地界。杨秋花伸手理了理她那被风吹得零乱的头发,挺起胸膛。她要为兄弟们尽情歌舞。

战争激烈,战斗部队伤亡陡增。文工团编入临时医疗队,没时间演节目。面对一个接一个被抬到眼前的伤员,杨秋花有些不知所措。防空洞不够用。没有帐篷,在夜风夜露中,病号会得伤寒。陈聚旗命令宋春来:去找几间民房!

他们终于找到了几间民房。男队员不断地把伤员抬进来,女队员配合军医护理。这年雪来得早,白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大地。战士们穿着薄薄的棉衣,没有防寒鞋,只穿着高腰胶鞋。

杨秋花从没见过这么多冻伤的战士。面对这些冻伤,她几乎没有办法。她不想把他们转入后方,转入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她命令女队员们把这些伤兵的鞋脱下来,用雪给他们擦脚,然后浸入冰水、雪水里。可是,往往刚把这个人的脚放进去,另一个人又被抬进来。桶不够用,脸盆不够用,人手也不够用。让一只冻伤的脚缓过来得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不够用。杨秋花解开衣襟,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别的女队员也学着她的样子,怀抱一只脚。野战医院的院长看见杨秋花这么对待冻伤的战士,吼道:你这样让他们等着,会要了他们的命,赶紧送往后方。杨秋花说:到了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腿重要还是命重要?院长吼道。杨秋花哭了,说:他们年纪轻轻,不能没有腿。院长再也忍不住了,大发雷霆: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你干不了就走开,不要在这里添乱!杨秋花不再吱声。杨秋花想,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院长的错。

战争来得这么快,这么猛,这么惨烈,是杨秋花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腹部淌着鲜血,床铺被他的屁股压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湾血泊。他的父亲母亲要是看见了,心里该是多难过,他们肯定也不想活了。杨秋花这么想着,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男孩死了,他还是个孩子,可是,他死了。他在闭上眼的那一刻,居然冲杨秋花笑了,小声地说:同志,你长得像我姐,真好看。杨秋花再也控制不住,号啕大哭。

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部队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转移。血染的军装在初冬的阳光里,灰黑油亮。衬衣没有换,头发没有洗,身子别说洗,抹擦一下都没能够。人行在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段的景物描写,在表现时空推移的同时,也暗含着宋春来与祖国离别时的复杂的心情。
B.坑道里贴着的标语让杨秋花真正读懂了战士们的内心,并真切感受到了战士们的可爱。
C.小说通过写部队医疗艰苦的条件,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有力地衬托出战士们的牺牲精神。
D.小说写杨秋花与院长对待冻伤战士的做法不同,旨在表现杨秋花在医疗工作上的不成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鸭绿江畔朝鲜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有助于唤起读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珍视和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B.“迷茫”“一丝恐惧”“热血沸腾”等心理描写与宋春来的身份、经历等相契合,真实再现了他的内心变化。
C.小说以文工团活动为主线展开叙述,既正面描写了战斗的惨烈场面,也表达了文工团员对战争的亲身感受。
D.“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等描写,表现了杨秋花的柔情,与题目遥相呼应。
3.简要赏析小说结尾画线部分的艺术特色。
4.小说采用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相结合的方式来写抗美援朝战争,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4-04-15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