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5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放生马

海勒根那

我家那匹云青马其实十几年前就死掉了,这个祖父明明知道,可就是在祖父知道云青马死掉的那一天,他的脑筋出了毛病。

那是十几年前,祖父要将他的老云青马放生。那可是他最心爱的伙伴,生产队解体前,他一直骑着它为队里放牧,等包产到户,他舍不得这匹坐骑,用两头牛的代价换得了它。后来我们乡村土地沙化,由牧业转为农耕,作为我家唯一能犁田的牲畜,祖父不得不忍痛让云青马架犁耕田。不过,那是怎样的情形呢,说起来至今还是我们乡村的笑话——云青马犁田时,祖父竟然备了另一副扛把子,自己充当另一匹马拉副犁。没有谁见过一个男人把自己当牲畜使唤的,乡人嬉笑着和我说。云青马就这样为我家效劳了二十几年,直到它老得和祖父一样走不动路。就是这样一匹马,祖父要将它送归自然去。

一周之后,一身酒气的父亲终于坐着长途大巴回来了。祖父迫不及待,远远地迎上前去。父亲打着酒嗝,目光躲闪,说:“一切都遵照你的话做了,我把老马放生在……在锡林郭勒了……”

可就在那天晚上,祖父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云青马眼神哀戚,冲着他不断悲鸣。祖父看清了它的身躯,老马浑身是血,脖颈处已与身体断得只剩下一层皮。

祖父的病就此落下了,无药可医,直到父亲娶妻生子。我即将出生的那天早晨,许是添丁进口的喜讯触动了祖父锈蚀的神经,他几年来第一次自己拄着拐杖下了床,一步一步挪到晨光耀眼的屋外,遮目远望了一阵子,忽然眉开眼笑起来,冲着远处呼喊:唿咧——唿咧——我阿爸好生奇怪,凑到他跟前问他:你这是召唤谁呢?祖父手指院外,你瞧,云青马,是云青马回来了……从那天开始,那匹任谁都看不到的老马又回到我们家里,所有家人都被老爷子的魔法惊得目瞪口呆。

家人里,只有我自愿配合祖父,帮他老人家侍弄别人看不到的老马。祖父从小把我看大,按我父亲的话说,老爷子除了对云青马好,其次就是对我这个长孙好。不知怎么的,我对祖父也有种天生的亲近感,那种冥冥中的感觉甚至超越了血缘。而那匹不存在的云青马,或许是祖父打小把它灌输给我,以至于在我的脑海里牢牢地生根发芽,有时我竟然也能看到它的肉身,真切得连马毛都数得清。

那些天里,祖父嚷嚷要云青马驮着他出门远游,我便积极为他准备。除了我,家里人只当那是疯言疯语,没人信,因为那匹老马根本不存在。我母亲心地纯善,和父亲说,不行你用摩托车驮着阿爸出去转一转吧。阿妈去世得早,他老人家为了拉扯你们几个孩子,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兴许心里憋得慌呢。我父亲闻言吹胡子瞪眼:用摩托车驮他出去?你以为他是八岁的孩子吗?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来负这个责啊?母亲白了他一眼,父亲则背着手走出门去:都给我消停消停吧,这个家都够演一出戏的了。

父亲说让这个家消停消停,可事与愿违。那一天早上,给田地浇了一遍水的他迟迟不见祖父起床。推门看时,只见床铺上空空如也,被褥倒是叠得整齐。父亲以为老爷子在近处转悠,房前屋后瞧了一圈,却一无所获。这时他还没有慌张,骑上摩托车四下去找,他想一个腿脚不利索的老爷子还能溜达多远,可方圆几里转遍了,仍没见祖父的身影。

彼时,我就像匹青葱骏马那样,驮着祖父奔走在郁郁苍苍的群山峻岭。这里白桦黑桦参半。落叶松密密匝匝一拔冲天。头顶上,游走的白云像大海般波澜汹涌,而山涧间,浩荡奔流的大河仿佛正驮运着群山。祖父张着嘴巴左瞧右望,眼睛都有点儿不够用了,祖父问我,阿斯汗,我们俩这是来到仙境了吗?我告诉老人家,这不是什么仙境,我问过路了,这是大兴安岭,越过这座山岭,我们就到草原了,那就是传说中的呼伦贝尔……

祖父闻听,流得满脸是泪,说:孩子,到了草原,你要找个没有人烟的地方,那里只要有河流有山谷,你把我送到那里,放生到那里就行了……

我笑了:爷爷,您又不是马儿,怎么可以放生呢?

我是马儿,爷爷说,我就是那匹一辈子受苦受累的云青马……

您刚刚还说我是那匹云青马呢,爷爷。

没错,阿斯汗,我是老云青马,你是小云青马,瞧,现在我们一老一小就是一对儿放生马……

此刻,我忽然感到祖父把着我肩膀的手臂像铁钳般有力。把我放下来吧,孩子,我要自己走一走。

我说:爷爷,我还是驮着您走吧,我不累。

祖父不容分说,从我的后背坠爬下来:你看那天上的鹰隼,它老了,翅膀都耷拉着,可还能在天空中飞翔。我也要下来走一走,我要在这青山绿水间看到自己的身影……

我看到祖父站在山岭上的腿脚忽然变得坚实,似一副鹰爪抓拿着松柏。这会儿祖父手臂一挥,将那把拐杖像丢根烧火棍那样丢下山涧,接着从喉咙里发出几声老马才有的“噗噗噜噜”声,便摆动起半瘫的身躯向前挪移。我看到祖父滑稽的奔跑姿势像极了鸭子,不由得笑了起来,我发出的笑声却是马儿的嘶鸣。

咴——咴——我叫了几声……

咴——咴——祖父也随声附和……

祖父先前还迈不开步伐,跑着跑着,不好使的那只蹩脚竟然也灵便起来,慢慢跟上了我,我们俩真像两匹并肩而行的马儿,鬃尾飞扬,四蹄如风,向着高高的山岭、苍翠的大地,迎着阵阵松涛,铆足了力气撒欢而去……

(选自《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青马为我家效劳了二十几年,一辈子受苦受累,这是祖父宁可自己充当副驾,也要减轻云青马在耕田时疲劳的原因。
B.从父亲坐长途大巴回家后的神态和祖父奇怪的梦境隐约可知,云青马并没有被放生在锡林郭勒草原,可能已惨遭屠宰。
C.小说开头交代的生产队解体、牧业转农耕等历史背景以及后文出现的摩托车等新事物,反映出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小说的结尾部分,祖父不容分说从我的后背坠爬下来,自己在草原上奔走,表现了牧民对于山川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爷孙俩非同寻常的亲近关系为后文“我”带祖父奔向草原,放生自我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文中画横线处的景物描写,以大自然的壮美衬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更真实地表现出这位老人亲近自然时的震撼与感动。
C.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反面形象的父亲推动了情节发展,理解祖父心愿的母亲给故事增添了温情力量。
D.小说地域色彩浓厚,以祖父和马为书写对象,二者精神通灵,具有奇幻色彩,这与《百年孤独》创作风格有相似之处。
3.“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请简析本篇小说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
4.本文在构思上将“云青马”和祖孙二人互为参照,含有多重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长平【注】

张耒

归牛川上渡,去翼望中迷。

野水漫官道,春芜没断堤。

川平双桨上,天阔一帆西。

无酒消羁恨,诗成独自题。

【注】长平,即长平镇,在今河南西华县东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助“归牛”和“去翼”两个意象,点明诗人是在傍晚时分出发的。
B.颔联描写了野水横溢和春草没堤的景象,表现出春天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C.颈联和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样,都表达了对人生美好的祝愿。
D.尾联写因为没有酒来消除旅途中的愁绪,而只能独自赋诗,表现了孤苦的心境。
2.本诗属于羁旅述怀之作,请结合诗歌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羁旅情思的。
2024-03-22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元曲和唐诗,完成各题。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元好问【注】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注】年轻时元好问因战乱逃离家乡。二十年后,国破家亡、历尽磨难的元好问又回到故乡隐居,过遗民生活,此时他已五十岁。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化用谢朓的诗句“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点出此地荒凉萧瑟的特点。
B.“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中“醒”与“醉”并列,重点在“醉”;“醒”不过是“醉”与“醉”之间的过渡,醉才是常态。
C.“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两句诗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俨然是一幅山水画,可谓“诗中有画”,且富含哲理。
2.面对隐居生活,两首诗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天空的点缀

萧红

①用了我有点苍白的手,卷起纱窗来,在那灰色的云的后面,我看不到我所要看的东西(这东西是常常见的,但它们真的载着炮弹飞起来的时候,这在我还是生疏的事情,也还是理想着的事情)。正在我踌躇的时候,我看见了,那飞机的翅子好像不是和平常的飞机的翅子一样——它们有大的也有小的——好像还带着轮子,飞得很慢,只在云彩的缝际出现了一下,云彩又赶上来把它遮没了。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只,以后又来了几只。它们都是银白色的,并且又都叫着呜呜的声音,它们每个都在叫着吗?这个,我分不清楚。或者它们每个在叫着的,节拍像唱歌的,是有一定的调子,也或者那在云幕当中撒下来的声音就是一片。好像在夜里听着海涛的声音似的,那就是一片了。

②过去了!过去了!心也有点平静下来。午饭时用过的家具,我要去洗一洗。刚一经过走廊,又被我看见了,又是两只。这次是在南边,前面一个,后面一个,银白色的,远看有点发黑,于是我听到了我的邻家在说:

这是去轰炸虹桥飞机场。

④我只知道这是下午两点钟,从昨夜就开始的这战争。至于飞机我就不能够分别了,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日本的吧!因为是从北边来的,到南边去的,战地是在北边中国虹桥飞机场是真的,于是我又起了很多想头:是日本打胜了吧!所以安闲地去炸中国的后方,是……一定是,那么这是很坏的事情,他们没止境的屠杀,一定要像大风里的火焰似的那么没有止境……

⑤很快我批驳了我自己的这念头,很快我就被我这没有把握的不正确的热望压倒了,中国,一定是中国占着一点胜利,日本遭了些挫伤。假若是日本占着优势,他一定要冲过了中国的阵地而追上去,哪里有工夫用飞机来这边扩大战线呢?

⑥风很大,在游廊上,我拿在手里的家具,感到了点沉重而动摇,一个小白铝锅的盖子,啪啦啪啦地掉下来了,并且在游廊上啪啦啪啦地跑着,我追住了它,就带着它到厨房去。

⑦至于飞机上的炸弹,落了还是没落呢?我看不见,而且我也听不见,因为东北方面和西北方面炮弹都在开裂着。甚至于那炮弹真正从哪方面出发,因着回音的关系,我也说不定了。

⑧但那飞机的奇怪的翅子,我是看见了的,我是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不,我若真的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那就相同遇到了魔鬼而想教导魔鬼那般没有道理。

⑨但在我的窗外,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好像有一分钟那飞机也没离开我的窗口。因为灰色的云层的掠过,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一个又来了。看着这些东西,实在的我的胸口有些疼痛。

⑩一个钟头看着这样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天空,看得疲乏了,于是,我看着桌上的台灯,台灯的绿色的伞罩上还画着菊花,又看到了箱子上散乱的衣裳,平日弹着的六条弦的大琴,依旧是站在墙角上。一样,什么都是和平常一样,只有窗外的云,和平日有点不一样,还有桌上的短刀和平日有点不一样,紫檀色的刀柄上镶着两块黄铜,而且不装在红牛皮色的套子里。对于它我看了又看,我相信我自己绝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

文本二:

半棵树

牛汉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的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树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盯住了它

1972年于咸宁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天空的点缀”指携带炮弹的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机,“点缀”有苦涩与轻蔑的意味,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
B.文本一第④段,天上的飞机使“我”对战事有了揣测,并且直接又痛快地表达了对祖国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态度。
C.文本一第⑥段,“我”感到手里的家具沉重而动摇,是凝望天空思考很久的表现,由内心世界的描写回到了现实。
D.文本二把半棵树作为核心意象来塑造,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表现出半棵树钢铁般不屈的力量。
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苍白”“灰色”等词语奠定了文章灰暗的基调,划线句用了拟人的手法。
B.文本一中④—⑧段由战机产生种种联想和思考,类似内心独白,具有意识流的特点。
C.文本一中“啪啦啪啦”拟声词富有生活气息,在生活化的叙事中调整着散文的节奏。
D.文本二以“半棵树”为题目,在视觉上造成一种残缺感,设置了悬念,引发了思考。
3.作者在面对“天空中的点缀”的时候,内心有哪些变化?
4.作为同样注重抒情的文本,两文在运用的抒情方法及呈现的情感特点上有何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苏内翰

刘季孙

倦压鳌头请左符笑寻颍尾为西湖

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清风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

[注]①压鳌头:指入翰林院。②左符:离京外任。③西湖:颍州西湖。④六一: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出类拔萃却厌弃官场,“倦”“笑”写其自伤自嘲,由此可见其人生态度。
B.“二三”与“六一”,数词对举,表述巧妙自然,运用衬托的手法以赞美苏轼。
C.诗人想象为苏轼斟酒助兴,“金樽”则让人联想起“金樽清酒斗十千”的诗句。
D.全诗叙中有议,虚实结合,豪健而流畅,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情厚意。
2.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苏轼曾说本诗“一篇向人写肝肺”。你认为本诗中间两联写出了苏轼哪些“肝肺”?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琴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名琴“绿绮”和名山“峨眉”写出蜀僧来历非凡,暗示其技艺高超。
B.颔联“一挥手”描摹出蜀僧弹琴的潇洒姿态,“万壑松”以松涛声比喻琴声清越宏远。
C.颈联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直接表现了自己通过音乐媒介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
D.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2024-03-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注】①程颢: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篇句句见“兴”,以一“兴”字贯穿全篇,景艳情浓,意境深厚。
B.第二句中的“碧”字,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诗前两联既有写景之词,又有记事之语,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
D.这首诗先虚后实,先写郊外踏春的恣意快乐,再写春游所得的感想。
2.宋诗好说理,有人说“此诗无一毫道学气,五、六句情韵俱佳。”结合诗句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024-03-21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三十八)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②孤兰:化用孔子语。孔子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认为其香为“王者之香”。③淅沥:象声词,原为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此指落霜之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绘孤兰生长在幽僻荒芜的园子里,落得与众草为伍,且被众草埋没的景象,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
B.第四句中,一个“悲”字传达出了自然界生命的悲戚和无奈,看似写兰,实则写人,是诗人心境的外部投射。
C.五、六句写飞霜淅沥,孤兰恐遭摧折,自己也被宵小之辈谗毁,诗人既感慨兰花的不幸遭遇,也借咏兰而自伤。
D.本诗与王安石《梅花》诗都别有兴寄,别有怀抱,表达自己即使不遇于时,生于乱世,也渴望为国效力的志向。
2.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赞为“佳妙”,请简要分析其“佳妙”处。
2024-03-20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营

陈振林

他拿定了最后的主意,要向对面走过去了。

对面是曹营,是曹阿瞒的营寨。

本来,他是下定决心跟定了刘将军,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他从没有想过去曹营。在刘将军这里,他施展自己的拳脚,运用自己的谋略,也就在这新野小地,接连打赢了两场大战,奇袭夺得了一座坚固的城池。他和刘将军,已是形影不离。刘将军,也真离不了他这位谋士了。虽说如今四处征战,居无定所,但他还计划着,和刘将军一道平定天下,恢复王室。

奈何,昨夜接到老母亲的书信。书信中,母亲说家人在战乱中被冲散了,好在曹将军派人收留了自己,有了安身之所,盼儿子前去相聚。他爱着自己的母亲,多年来言听计从。他知道没有母亲的抚养,就没有如今的自己。他将书信认真地翻看,确信是母亲的手迹,确信母亲在曹营,也确信母亲在召唤着儿子前往相聚。

他骑上了马。那匹马,精壮强悍,是刘将军亲自挑选之后送给自己的。

刘将军拉着他的手:“元直兄,放心去见令堂大人吧……”

他没有言语,留下了一封信,那是关于他的好朋友卧龙先生的。他要将好朋友卧龙先生推荐给刘将军。他的心里,卧龙先生之智谋比自己胜过不知多少倍。

“与君此日别,何日再见君……”刘将军又说,声音低了下去。

他没有泪水,其实是忍住了心中的血泪。他双腿一夹,精壮的马儿迈开了四蹄,扬起一片尘土。

那马儿,奔向了对面的曹营。

曹营的将士列队欢迎他的到来。击鼓奏乐,热闹非凡。那个叫作曹阿瞒的人出现了,满脸的胡须,个子不高。阿瞒那如鹰的双眼,炯炯有神地望着他,脸上满是微笑。见到母亲,是在一座华丽的府第。那琉璃瓦的屋子,一间连着一间。那屋子的粗木柱,要两人合围才抱得下。这样的府第,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

“这就是元直兄的徐府了。”阿瞒小声地说道。

他没有回应,径直走到母亲的身边。母亲坐在正屋大堂,他向母亲双膝跪下:“母亲,儿来看您了……”老母亲满头银发,丝丝雪白,却根根竖立的样子。她一惊:“你,你怎么来了?”

他伏身再拜,泣道:“儿得了母亲书信,即刻起身,生怕误了时辰。”

“书信?为娘如何与你书信?”老母亲一字一顿,头上的白发一颤一颤。

他这才明白,自己中了他人的诡计,是有人模仿母亲的手迹欺骗了自己。他自己是饱读诗书之人,是满脑子智谋的人啊,怎么如此轻易上当了呢?他在地上不停地向母亲叩头。

他将自己关在了最里边的屋子里。那是间柴房,装了一屋子的柴草。他要面壁思过,反省自己。他想着,余生唯一的事情,就是好好侍奉自己的老母亲。

夜半时,有人敲响了柴房的门。来人说:“老夫人已不在卧室,不见了人。”他慌乱起身,满屋寻找自己的母亲。

屋子里没有,他奔向了后院。他看见了后院的一棵歪脖枣树,也看见了像画在枣树上的老母亲。

老母亲的满头白发,没有一丝杂乱,丝丝根根,精神抖擞。

母亲怎么会给自己写信呢?他不停地问着自己,一遍又一遍。

他耷拉着自己的头。他的头,再没有抬起来。

他知道,那一刻,是他亲手杀死了自己慈爱的老母亲,也亲手杀死了壮年的自己。

他挥动手臂,挥向了案上的书册。哗啦啦,一卷一卷的书册,像扑棱棱的鸡鸭,四散着躺在了地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材料二:

没有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或根据来作为历史小说的起点而去创作历史小说是不可思议的。著名学者吴晗在《谈历史剧》中写道:“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人物、事实都要有根据。”此言历史剧,理通于历史小说,“人物、事实都是虚构的,绝对不能算”历史小说。

可以这样说,历史小说这一概念中的“小说”,它所提供给历史的,是一种角度、一种视野,或者是一种密码;而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则更多地来自对历史的“编织”,而不是纯粹、简单的“反映”。小说的想象和感悟的特质在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者构成小说文本的“形式的空间”,后者构成了“意蕴的空间”。

谈到想象,无疑就意味着创造。想象的创造,是力求其空间世界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小说想象的完整的艺术空间,是以艺术形式“力”的平衡为基本构架,把组成的各部分、各因素、各细节尽量地整合为相互不可分离的整体。小说的感悟包含了艺术的直觉和艺术的穿透性,它要在小说的空间里浸润可供阅读者领受的芳香油,并用艺术的特性灌注生气于小说空间之中,以艺术思维的纬线勾连小说世界与阅读者,从而触及各个连接点上的艺术细胞而让各部分产生共振。

(摘编自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元直得知母亲被困曹营,毅然决定前往探望,但他走向那曾经被他视为敌方的曹营时,内心是异常纠结的。
B.徐元直将书信认真翻看,三个“确信”表明他行事谨慎,与下文被骗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
C.徐元直到达曹营后,阿瞒“炯炯有神地望着他,脸上满是微笑”,突出了他计成之后的坦然与对徐元直的期待。
D.徐元直的母亲性情正直刚烈,当她发现曹阿瞒利用自己欺骗了儿子,致使儿子背信弃义后,因羞愤而自缢。
2.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塑造徐元直形象时,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如“他双腿一夹,精壮的马儿迈开了四蹄,扬起一片尘土”“他在地上不停地向母亲叩头”等。
B.材料一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徐元直帮助刘将军立足新野小城接连取得抗曹胜利并夺下一座坚固城池的过往,这使曹阿瞒用计赚他的情节更具合理性。
C.材料一的对话中三次使用省略号,省去了人物接下来的言语,很好地表现了言语者当时心中复杂难言的心情,收到了言虽未尽而意更深长的表达效果。
D.材料一以一个镜头结尾,把被徐元直挥扫四散的书册比喻成“扑棱棱的鸡鸭”,凸显了母亲的自缢给他带来的沉重打击以及他彻底反抗曹阿瞒的决心。
3.从接到母亲的书信到进入曹营后经历的事件,徐元直的内心经历了极其复杂曲折的变化,请梳理徐元直的内心经历并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4.请结合材料二中对历史小说特点的解说,分析材料一是怎么体现这些特点的。
2024-03-20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

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通过绿野、天空、江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明澈洁净的江上美景图。
B.“天青垂水”句,一个“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当。
C.“柳径”二句写岸边柳荫小路空无一人,只有柳絮飘舞,写景率直,用语平实,却有妙趣。
D.“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洲边。
2.白居易的《琵琶行》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音乐,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本词下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
2024-03-1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