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5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狱中对月

宋琬

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客泪久从愁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

【注】①清顺治末年,任浙江按察使的宋琬,因遭族人诬陷与山东登州起义者于七相通,被捕入狱。这首诗就是宋琬在狱中所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夜深难眠,景中含情。其中“疏星耿耿”,明写星光幽冷,暗写狱中对月。
B.深秋时节,夜深人静,寒气逼人。丁丁之声,清晰可辨;画角声残,如泣如诉。
C.颔联写冤苦不尽,以态写情。诗人泪流满面,醉眼惺忪,满腹愁怨,无处申说。
D.尾联写想念家人,以思写情。写法上颇有“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妙处。
2.曹操《短歌行》诗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者化用曹诗,但和曹操的用意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4-03-3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冬季联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屋

林那北

1977年夏天我干瘦单薄地站在那个缺乏必要消暑工具的炎热中茫然四望,不知道叫“未来”的那个东西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使我时时忍不住回过头去怀念刚刚结束的乱轰轰的中学生活。1977年夏天关于恢复高考的消息已经像孕妇的腹部一样一天比一天更具有真实性与旺盛活力,许多年轻和已经不再年轻的人在隐忍了很多日子后,开始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露出了迫不及待的笑容。

我感到了孤独,这种感觉在这个夏天到来以前肯定没有如此强烈持久地出现过。①逝去的日子只有不停地蹦蹦跳跳欢歌喜舞,作为为校争光的奖赏,文艺宣传队的成员可以免上课免考试,偶尔心不在焉地坐进教室,也立即被各种接连不断的运动热潮所席卷。多么热闹,我这么怀念,不学无术常常也就无所烦恼。但是1977年夏天把有关“未来”的概念突然推到眼前,供我思考,供父母焦急。父亲说你的功课怎么这么糟糕?我忿忿不平。以前我玩跳舞玩打球你们一直觉得挺有面子的,喜滋滋地坐在台下场边观看,谁管过功课?反正连正负数都不懂,大学门槛比天还高。剩下的只有茫然。

尚干镇,我的父母在那些日子里时常提到这个地名。那一年我母亲的工作又有变动,她将调往尚干中学。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匆匆告别南屿镇,带着有限的几样家产先坐船再坐车来到尚干镇,母亲新就职的中学就在镇上。

老屋就这样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老屋与我们有关,这是我第一次知道。

小巷窄窄的石板路已经被岁月磨损得七零八落,一步一步踏在上面,我没有产生过异样的感觉,尽管我一次比一次更努力地怂恿自己。数十年前那个叫谢春妹的女人也从这条路上经过,她从几十里外的小村嫁到尚干镇时,春意盎然地以为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姓谢的女人薄唇细眉,蜂腰纤指双眼湿漉漉地顾盼生辉,个头高挑得在她那个时代千里也不能够挑一。她实在很得宠,被丈夫,被公婆。但是很快公公去世婆婆去世,她接连生的两男一女也相继夭折。更大的不幸还在后头——她丈夫得了伤寒,在一天夜里也撒手西去,留下24岁风姿绰约的她和她怀里那个出生才九个月零八天的小儿子。接下去的日子可想而知。她不识字,但种种礼教已经从小就不断从耳中进入心中,她要守节。黑暗中有无数双手伸向她,逼她改变这个志向。她细眉紧锁,薄唇长抿,就是不松一口气。卖房,女人不敢,改嫁,女人不愿,走投无路中她只好抱起儿子住回娘家。

这个老式女人让我感慨,也让我感激,她在娘家靠给人缝衣绣花千辛万苦养大的儿子就是我父亲。

昏黄的油灯下,她无数次带着充分的自豪向我们讲起那段决不低头的日子。说到面对逼婚,她连续六天六夜滴水不沾直至所有的人都无奈地妥协时,那张已经被岁月扫尽风韵的脸总是重新镀上一层少女般的亮色。她还很乐意提到别人是怎么评说她的美丽,怎么评说她的好手艺,怎么评说她靠一针一线把儿子送进学堂的功德。文革最混乱的那两年,我们守在她身边,几乎每晚都是在她故事的笼罩中度过的。可是她却从来没有说到那个老屋。老屋盛着她那么多最初的幸福欢欣和最终的凄戚悲痛,可是她不说,她一直对它缄默至1972年秋天逝去。

逝去时她右手指上缝衣纳线留下的茧子仍然饱满丰厚,一粒粒闪着金色的光芒。

我手按在墙上,墙上是一块块木板,木板上有一条条清晰得像血脉的纹路,纹路向上左弯右弯一直弯进黝黑浑浊的屋檐中去。这就是祖屋?

1977年夏天我们不得不住进这间屋子。多少年了我们都住在母亲工作的学校里,母亲的工作不断变动,我们的家也就时时流动。但是这一次我们显然搬得过于仓促,学校来不及腾出哪怕一小间简陋的屋子。父亲于是很不情愿地把我们带到老屋。父亲说以前这是我的家。

我吃惊地望着父亲,我因为干瘦单薄得像根缺乏水分的芦苇而使眼睛变得格外大。父亲重复了一遍:以前这是我的家。

这时我注意到他强调的是以前,以前他躺在襁褓中在这里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光景。原来他、我们还有一个固定的“家”。但现在这屋子已经不属于他。人去屋空,五十年代没有人回来做土地证,于是被大队拿去当办公室,后来被远房堂伯花钱赎了去,屋子就成了他的财产。

我在屋里走来走去,朽坏的木地板从脚底下发出沉闷幽森的噼噼啪啪声。我突然想到这屋子死过人,死过很多人,恐怖感浮上来,霎时取代了好奇心。

屋子其实是一幢大房子中的两间,大房子的大门口用巨大的石板框出一个气势磅礴的长方形,木门与上面的飞檐却已经浑浊破败,散发着年久失修的颓萎。③我把干瘦单薄的身子靠到平整得泛出油光的石板上,看往来的陌生乡亲,看大同小异的民居。这是16岁夏季里一个普通的日子,我双眼散淡,心情茫然,许多感觉来不及被唤醒,就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奶奶第一次跨进这个大门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这个年纪,进来时她娇艳绚丽,笑容绽放犹如花朵,一双小脚轻点台阶,有着音乐的旋律。24岁她却抱着仅剩的一个儿子戚然离去,离去后,她就再也没有重新跨进来。40多年她都不肯回首一望,死后也葬在娘家的山上。

现在,我想不起那天夜里是否做过梦。有梦的话应该是噩梦吧?可是我想不起来了。

父亲说,你很幸运了。对这话我不以为然,我16岁了还不学无术,连正负数都不懂,未来该做什么呢?但是后来的许多日子里我老想起父亲的这句话,这句话他是在老屋、在那个夏天对我说的,说的时候父亲的脑中一定正清晰地浮现他母亲的身影。

我们在老屋只住了一夜,唯一的一夜,第二天就搬到学校里去了。以后再经过,我只是远远地望着老屋,老屋始终关得紧紧的,盯着上面看久了,④门就轻轻地晃动起来,有一缕青烟隐隐透出门缝

老屋在父亲这一辈手中错过,并且将越离越远,直至消失。但显然我们失去的只是一笔微不足道的固定财产,对于我,老屋另有一种深长的意味,我把它放进心里,轻轻打开门,就看见那个谢姓女子一生的悲欢离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我”茫然无措,是因为“我”先前没有好好学习,功课很差。
B.父亲过去对“我”跳舞、打球的欣赏与现在对“我”学业的担心,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C.奶奶乐意别人谈论她的美丽、好手艺与送“我”父亲上学的功德,表现了奶奶的自豪。
D.奶奶不愿意提起老屋,是因为老屋承载了她太多太深的记忆,是她内心最柔软的一隅。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运用“只有”一词,表现了中学时代“我”在学校生活的状况:重活动而轻学习。
B.句子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我们搬家到尚干镇,又引出下文对老屋的叙写,结构严谨。
C.句子③中以“泛出油光”来写“石板”,既写出了石板的平整,又写出了石板的年代久远。
D.句子④中以“晃动”写“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而“青烟透出门缝”透露了屋内的烟火气。
3.文章说“这个老式女人让我感慨,也让我感激”,那么,“我”感慨什么?又感激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到“我”奶奶的外貌美与她的受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2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冬季联赛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

陆游

午夜听春雨,发生端及期。

世忧殊未艾,天意固难知。

士节承平日,人材南渡时。

后生闻见狭,抚枕叹吾衰。

【注】①本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陆游六十八岁时,此时诗人居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绍熙元年(1190),由于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午夜”亦称子夜,即半夜,首句巧妙地暗示诗人因满腹心事而无法安睡。
B.颔联两句应按对句互文的形式理解,意思是世人和君王的心意都难以知晓。
C.颈联指出太平时要能恪守士大夫的节操,南渡后国家更需要世人发挥才能。
D.尾联中诗人因为后辈见识和阅历还不够广而自己却已衰老,只能抚枕自叹。
2.同样写“夜听春雨”,这首诗与《临安春雨初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3-2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争

[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

天蒙蒙亮,在五位旅客刚刚过了一宿的一节令人窒息、烟雾弥漫的二等车厢里,推推搡搡地拥上来一个大块头女人——她那模样儿看上去简直就像一件鼓鼓囊囊的行李包裹。跟在她背后气喘吁吁的,是她的丈夫——一个瘦弱不堪的小男人。

那个小男人最后落了座,彬彬有礼地向那些给他妻子帮过忙、让过座的旅客道了谢。随后,他转过身来,朝着正在把自己的大衣领子拉下来的那个女人,彬彬有礼地问道:你一切都好,亲爱的?妻子并没有搭理他,却把大衣领子又往上拉到眼边,遮住自己的脸孔。这个世道可糟透了。那个丈夫喃喃自语,苦笑了一下。他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应该向他的同行旅伴讲一讲,那个可怜的女人确实值得人们同情,因为这场战争要把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养大的那个年方二十的独子从她身边夺走。他突然接到了一份电报,说他三天之内就要开拔了,要求爸爸妈妈即速赶来给他送行。

至于那个身穿外套的女人呢,她的身子一直在歪歪扭扭地蠕动着,不时还发出野兽一般的咆哮声。她深信,尽管刚才她的丈夫对种种情况都做了说明,也是无济于事,因为从那些十之八九跟她一样身陷困境的人们那里,就连一点儿同情的影子都引不起来的。他们中间有一个人在全神贯注地听了以后,就说:你好歹还得要感谢上帝,因为你的儿子毕竟是现在才开拔到前线去。我的那个儿子,打从战争爆发的头一天,就叫他上了前线。

那么我呢?我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外甥都上了前线。另一个旅客接下去说。

你说的也许不错,可是,就我们来说,那是我们的独子哪。那个丈夫竟然放胆地说。

胡扯淡。另一个旅客插话说,他是一个红脸膛的大胖子,暗淡无光的蓝眼睛里布满血丝。他心里一直在扑扑地跳动着。②他一面拼命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别让人们发现他早就掉落了的那两颗大门牙,胡扯淡。难道说我们生儿育女,就是给自己图好处吗?

在座的其他旅客都十分难堪,瞪起两眼直瞅着他。那个战争一爆发、儿子就上了前线的父亲,叹了一口气说:你这话可说对啦。原来我们的孩子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是属于国家的……

胡说八道。那个大胖子旅客立刻反驳说,试问我们生儿育女时,可曾想到过国家没有?他们一生下来,就把我们自己的生命跟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了。说穿了,就是这么回事。要知道我们是属于他们的,可他们从来都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一到了二十岁,就像我们当年二十岁时一模一样。如今,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我们对国家的爱,当然啦,还是不减当年,可现在我们对孩子的爱却总比它更强烈。在座各位中间不是有人乐于顶替儿子上前线去吗?

这时四周一片沉默,每个人都点头表示赞同。

那么,我说,那个大胖子继续说道,我们的那些孩子一到了二十岁时,他们认为自己对国家的爱甚至应该超过对我们的爱,难道说这就不自然吗?如果说国家是一种天然的必需品,就像我们每人为了不饿死都得要吃的面包一样,那就非得要有人去保卫它不可。而我们的儿子,他们一到二十岁,果然就去了,而且,他们也都是乐于以身殉国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停止哭泣,每一个人都应该放声大笑,就像我现在这样——因为我的儿子在临死以前给我发来一个电报,说他也死得其所了。正如你们看到的,我之所以连丧服都不肯穿……原因就在这里。

他抖一抖自己身上的浅黄色外套给众人看。这时,他那缺了两颗大门牙的上嘴唇正在颤抖着,两眼泪汪汪而又凝止不动。他的这篇宏论也就在一阵尖笑声(这本该是一阵呜咽声)中马上结束了。

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人们众口一词地说。

挤在角落里、用外套遮住自己的那个女人,一直都在正襟危坐地倾听着。要知道最近三个月来,她在深切的悲痛中千方百计地从她丈夫和朋友们的言谈里去找一些宽心话,既可以安慰她,又可以指点她,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如何心甘情愿地把她的儿子送出去,那里说不上是死路也许只不过是一种危险的营生罢了。不过,她从他们滔滔不绝的言谈之中,哪怕是片言只语都没有找到……于是她心中的悲痛也就越发沉重了,因为她暗自琢磨,恐怕谁都不能替她分忧解愁。

可是刚才那位旅客所说的那些话,却使她为之愕然,几欲晕倒。她突然察觉到,问题不能归咎于别人理解不了她,而是偏偏怪她自己,达不到别人家父母那么高的思想境界,他们不仅在送别自己的儿子,甚至在获悉他们不幸阵亡的时候,也都是甘之如饴,从不号啕大哭。

她抬起头来,从她那个角落里探出身子,聚精会神地听看那个大胖子絮絮叨叨地给旅伴们讲他的儿子如何激昂慷慨,乐于为国家杀身成仁的具体过程。她恍惚觉得自己磕磕绊绊地走进了一个她从来都没有梦见过的陌生世界,在那里,她满心喜悦地听到:每一个人都在向那个一谈到儿子之死时还能如此以苦为乐的父亲表示祝贺。

蓦然间,她仿佛一点儿都没有听到刚才大家的谈话,几乎就像大梦初醒似的,转过身来向大胖子旅客问道:

那么……你儿子是真的死了吗?

每个人都用眼光上下打量着她。那个胖旅客也转过身来瞅着她,他瞪起那双凸出的、极度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睛,讳莫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他花了好半天时间想回答,可他总是说不出话来。他一个劲儿瞅着她,简直好像是——直到此刻听到了那个愚蠢的、自相矛盾的问题——他这才突然一下子觉察到:他的儿子是真的死了——永远——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他的脸孔一下子收缩,变成怪样;随后,他连忙从口袋里抓出一块手绢来,猛地发出一阵催人泪下、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不由得使四座为之一惊。

(选自[美]克林斯·布鲁克斯[美]罗伯特·沃·潘伦《小说鉴赏》,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人的丈夫虽然瘦弱,但是对自己的妻子十分关心,想让同行旅伴理解他妻子的悲伤。
B.从旅客们接二连三的插话中不难看出当时战事的艰难与惨烈,有很多年轻人上了前线。
C.失去儿子的胖旅客在长篇的独白中,对伤亡和悲痛的意义作了激动人心又富有哲理的论述。
D.女人无法从丈夫与朋友们的言谈中找到安慰,却被同样儿子阵亡的胖旅客所说的话吸引。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发出野兽一般的咆哮声”,表明女人的悲痛程度极其剧烈,已经无法使用正常的语言来表达。
B.阅读完整篇小说以后再回过头看句子②,可以认为那个胖旅客捂住自己的嘴巴似乎也是想掩饰悲伤。
C.句子③中人们重复说“确实如此”,表明其他旅客都已被胖旅客的发言感动,十分认同他所说的话。
D.句子④单独成段,是为了突出女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写胖旅客对待儿子死亡的真实情感。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语如果删去,表达效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那个胖旅客也转过身来瞅着她,他瞪起那双凸出的、极度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睛,讳莫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

4.若将小说全文这样改写:胖旅客仅有的一个儿子上了前线,他用本篇小说中的话语跟同车厢的旅客们进行争辩,劝说他们要笑着面对孩子们以身殉国。到了某个车站,他接到一份告知儿子阵亡消息的电报,立刻迸发出一阵“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而大家都大吃一惊地瞅着他。为什么这样的写法同原小说一比,就要大为逊色呢?请从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效果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2024-03-2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颔联使用反问的方法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劝告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B.杜诗中,作者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措辞直接,入情入理。
C.“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使人想见山园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下句言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D.辛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主人公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2.这两篇作品都写到了扑枣者,试比较杜甫和辛弃疾对扑枣者的态度和情感的异同点。
2024-03-29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

李敬泽

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①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

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

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

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B.“云路”与“本路”分别对应着“雨燕”和“行者”,贯穿了全文,内涵丰富,颇具启发意味。
C.作者认为曹雪芹横绝古今,是因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
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语言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多处引用诗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无脚鸟”“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等写出了北京雨燕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心中的作家张本。
B.第②处,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
C.第③处,杜甫对李白的遥望怀想,其实是在怀念当年那个青春勃发、壮志凌云的自己。
D.第④处,作者认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这也是杜甫能把苦难淬炼成诗的原因。
3.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样的特点和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作者说“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可见在作者心里,苏轼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请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进行分析,说一说你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杨益言   罗广斌

下了公共汽车,成瑶匆匆忙忙地向中山公园走去。她尽量沉住气,有时又不自然地回头四顾,怕背后跟着尾巴

她不知道谁要找她,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从在学校里接到秘密通知时起,进城的路上,她一直默念着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唯恐忘记了或者错过了找她的人。她的情绪有些紧张,因为她对地下工作,还缺乏经验。

她走在公园里浓荫遮蔽的林荫道上,心里不住地告诉着自己:假山后面,第三条石凳。记住,第三条!前面就是假山了。她一条一条数过去,眼前不远处,就是第三条石凳。

成瑶谨慎地看看,石凳上果然坐着个人,可是,报纸遮住了他的脸,能看到的,只是那身灰绸夹袍和黑呢便鞋。这个人是谁呢?成瑶四边环顾着,看着没有人注意自己,便走了过去。她正盘算着,对这个陌生人怎样开口时,正好看报的人,放下了报纸,和成瑶打了个照面。

啊!李大哥!成瑶高兴地叫了一声。找她的人,正是二哥的好朋友李敬原。

瑶妹,你怎么这样慌张?李敬原递了块手绢给她,让她揩揩汗。

你不晓得,汽车挤得要死!成瑶掠了掠额上的刘海,差点还赶不上呢!

李敬原微笑了一下,慢慢站起来,带着成瑶离开林荫路,在公园里散步。他默默地走着,过了好一阵也不讲话。

成瑶自然不清楚李敬原的心境。她等了一阵,不见李大哥开口,心里难免有些纳闷。既然从沙坪坝把她找来,为什么见了面却不谈话。成瑶张了张嘴,想要问他,又不知怎样问起。这时李敬原似乎已看出她的急切心情,就低声地颇有深意地问:

成瑶,你相信自己是勇敢的吗?

什么?成瑶感到他问得奇怪,我什么都不怕!

不,我说的勇敢,还意味着坚定、顽强和果决。我告诉你一件事。我们有这样一个同志,他从来不怕困难,忠心耿耿,为革命工作,从不要求荣誉和酬劳;甚至连他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他是一个共产党员。他担负着秘密的任务,连他的亲人也未必了解他的工作。后来,他不幸被捕了。当他被捕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党和同志的安全。敌人眼看就要破门而入了,他却神色不变地把约好的警号——一把扫帚,挂到窗口上去。他虽然被捕了,同志们却因此脱险。你说,这种忘我的无畏精神,是不是勇敢的表现?这位同志是不是一个勇敢的人?

李敬原的问话,引起了成瑶的担心,因为她的好朋友孙明霞,昨天下午到未婚夫刘思扬那里去了,约好今天上午回校开小组会,可是她竟没有回来,莫不是她遇到了危险?

因此她急切地问:这个勇敢的同志,叫什么名字啊?

他就是你二哥。李敬原注视着成瑶秀丽的眼睛,慢慢地说,你二哥今天被捕了。

啊?成瑶脸色一变,她不敢相信这件意外的事情。这个星期天,她留在学校里参加活动,没有回家,完全不知道二哥被捕的消息!心里一阵绞痛,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

对勇敢的人,泪水会玷污他的名字!

不,我没有哭!成瑶眼泪盈眶,可是她倔犟地抬起头来说,我是他的妹妹……我,我应该给他的名字增加光辉。

对。李敬原的声音带着激动,我们有这样的同志和亲人,应该感到自豪!

接着,李敬原又告诉她:除她二哥以外,还有几位同志同时被捕了。

许大哥?小余?成瑶反复念着熟悉的名字,不禁脱口说道,这……太可怕了。

唔?你说什么?

不,不,我是说太,太可惜了。成瑶心里阵阵紧缩,感到难忍的悸痛。我并不怕,我只是难过,我心里痛苦……

过了好一阵,成瑶才抑制着激动的心情,慢慢地说:许大哥、二哥、小余,都是我的哥哥……不久以前,我对二哥的谨慎还不理解。李大哥,我现在才明白,你为什么冒着危险找我……

我找你,并不是冒险,而是对同志,对党负责。李敬原从容地把有关成岗的情况,告诉成瑶。他一边谈着话,一边不动声色地留意着周围的环境,他像父亲一样,挽着成瑶的手臂,慢慢走着,轻轻耳语着……

他讲的许多事情,对成瑶来说,全是初次听到。不过他没有提到在出事以前,党已决定成岗不再办《挺进报》,准备派他利用厂长身份,以及和总厂厂长的良好关系,去加强兵工厂的斗争。

你多么地了解他啊!李大哥,你心里一定比我更难过。

成瑶久久地默不作声,她咬着自己苍白的嘴唇,清楚庄重地说:我心里多么羞愧。现在我才知道,就是二哥,在印《挺进报》。她抬起明洁的目光,宣誓般地诉说着:不,我不能只是心里难过。我要像你……懂得深沉的爱和恨,我已经长大成人了,我应该自己走路,也能够自己走路了……《挺进报》不能停刊,李大哥,让我来做这项工作。

李敬原领着成瑶,又折向动物园。他没有正面答复成瑶的要求,却低声说:一个人的作用,也许是渺小的,但是当他把自己完全贡献给革命的时候,他就显示了一种高贵的品质。

成瑶默默地咀嚼着李敬原话里的含意。这句话,像一道甘泉,深深地注进她的心田;又像一道明朗的阳光,照亮她的灵魂,使她从沉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感受到一种严格的要求和力量,也使她从今以后,在困难的环境里,永远不忘这庄严的启示。

沉默了一会,成瑶望着鬓发斑白的李敬原,低声地问道:

我们能和二哥他们通信吗?

暂时不行。李敬原说道,等打听到他们囚禁的地点,党一定会和他们联系上的!

李大哥!成瑶轻轻叫了一声,从她的声音和目光里透出一种强烈的感情,一种期待的感情。《挺进报》……

李敬原仍然没有回答。虽然成瑶急切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他严峻的脸上,他仍然深思地缓缓走着,什么也没有说。

李大哥!成瑶突然抓住深思中的李敬原的衣袖,使他终于转向这年轻的姑娘。他再次看了看直视着他的那对急切的无畏的眼睛,涌塞在脑际的思路中断了,却又深深地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挺进报》交给我办吧,继承二哥的工作,就是牺牲生命我也情愿!

成瑶终于站住了,固执地倔立在李敬原面前。她的眼眶里,凝着滚滚的泪珠,充满着庄严的、自我献身的激动。

在这时刻,李敬原外貌的平静虽然掩盖着内心的感情,但他明显地感到,这姑娘的一切,他已经完全了解,并且深深地喜爱了。

《挺进报》当然继续发行。我们的斗争更不会中断!李敬原说得满怀信心,强烈地鼓舞着年轻姑娘的斗志,但他接着又说道:

你二哥说过:一个人要么不参加革命,要参加革命就要不怕牺牲!你要记牢二哥的话。要成为和他一样勇敢无畏的革命者。但是,革命的目的不是自我牺牲,而是消灭敌人,发展自己!

李敬原突然严肃地问道:你曾经这样想过吗?

没有。成瑶坦白地承认。可是她立刻又说:在斗争中,我可以学会斗争!

李敬原点点头。终于把他的决定告诉了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瑶因为缺乏经验而内心紧张,却以汽车拥挤、怕耽误约会而急匆匆赶来为借口掩饰。
B.当李敬原说到被捕入狱的革命同志时,成瑶因为担心自己的朋友出事,表现得很急切。
C.虽然党已决定不让成岗办《挺进报》,但是成岗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一直努力坚持着。
D.李敬原在与成瑶的交流中不断考察她,而成瑶也在李敬原的话中逐渐明确前进的方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几乎没有环境描写,但在对成瑶和李敬原的描写过程中,读者能够明显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气氛。
B.“这……太可怕了”,能看出成瑶内心既害怕又难过的复杂心理,准确地塑造了成长中的青年形象。
C.“瑶妹,你怎么这样慌张?”为下文李敬原对成瑶的试探和对她的办报请求产生犹豫都埋下了伏笔。
D.李敬原的话坚定刚毅,表现出一种崇高的革命品质,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成瑶追求进步。
3.在两人的对话过程中,成瑶有哪些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简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头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几段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以及相互关系,还在对话中用“有任务”一句暗示未知的故事情节,增添了神秘感。
B.“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这一句问话,既是为了转移关注点,减轻主人公被“治病”的疼痛,又反映了人物身处社会环境的险恶,解答了主人公采用这种粗暴方式治病的原因。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反攻”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既传递了战争年代的背景,又表现出陈毅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
D.两个文本中军队领导人的“治病”方式大同小异,不仅突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文体是小说,侧重艺术性。整个文本不仅故事情节完整,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活灵活现,还善于制造悬念,如“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句意的重复就是在设置悬念。
B.文本一中小说除了通过对话展现主人公个性以外,还通过“我”的不敢下手、不敢看的心理与竹子的剧烈颤动、两片小碎骨片的蹦出等细节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品格。
C.文本一中的“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等自然环境描写,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D.文本二是纪实文学,讲究叙述的真实性,故而叙述简约,没有像文本一那样在情节上设疑,也没有运用环境描写等来表现人物。
3.由老胡、陈毅可知,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具有共性特征。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文本一为小说,请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叙述上(如:叙述人称、视角、顺序、方式等方面)有哪些艺术特色。
2024-03-26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淘尽”联系起永远奔流的江水和已经消逝了的“千古风流人物”,为全词设置了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背景。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既由衷地赞叹了上片描绘的大自然雄奇画卷,又引出下片与之相称的英雄豪杰。
C.在“赤壁之战”涉及到的人物中,作者选择了年轻有为的周瑜,既表达了对他的仰慕,又反衬自己被贬黄州的困窘。
D.作者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并洒酒祭奠江月,表达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失意,使全词充斥浓厚的感伤之情。
2.请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写景的妙处。
2024-03-2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奇烛,几蝶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娉婷,照你照我……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断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材料二:

散文体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平淡的描写中,往往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限制,自由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满月的夜里,敌人还是烧起一堆堆的野火,盲目地轰炸,升起许多的照明弹,这反映了他们的色厉内荏。
B.在拭洗伤员身上时,“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这让“我”理解了小通讯员之前所说的“老百姓死封建”。
C.“两个干硬的馒头”既表现了小通讯员战士对“我”的关心,也反映出了当时部队生活条件的异常艰苦。
D.从不太愿意借被子到坚决地用自己的被子为通讯员入殓,表明通讯员的牺牲给新媳妇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夜”等环境描写凸显了我军部队进攻的困难,也为下文描写战斗的紧张和通讯员的牺牲作铺垫。
B.借担架员之口叙述通讯员的英勇事迹,使情节简约集中,并从侧面表现通讯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C.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个动作的描写,表现她内心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之情。
D.“我”既是作者本人,又是故事叙述者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用第一人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3.文中画横线处是“我”对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和温馨场景的回忆,这个插入内容有何作用?
4.《百合花》具有散文体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其具体表现。
2024-03-2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