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6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常二爷的生活是最有规律的,而且这规律是保持得那么久,倒好像他是大自然的一个钟摆,老那么有规律的摆动,永远不倦怠与停顿。因此,他虽然已经六十多岁,可是他自己似乎倒不觉得老迈;他的年纪仿佛专为给别人看的,像一座大钟那样给人们报告时间。因此,虽然他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一升火就像砖窑似的屋子,穿的是破旧的衣裳,可是他,自青年到老年,老那么活泼结实,直像刚挖出来的一个红萝卜,虽然带着泥土,而鲜伶伶的可爱。

每到元旦,他在夜半就迎了神,祭了祖,而后吃不知多少真正小磨香油拌的素馅饺子——他的那点猪肉必须留到大年初二祭完财神,才作一顿元宝汤的。吃过了素馅饺子,他必须熬一通夜。他不赌钱,也没有别的事情,但是他必须熬夜,为是教灶上老有火亮,贴在壁上的灶王爷面前老烧着一线高香。这是他的宗教。他并不信灶王爷与财神爷真有什么灵应,但是他愿屋中有点光亮与温暖。他买不起鞭炮,与成斤的大红烛,他只用一线高香与灶中的柴炭,迎接新年,希望新年与他的心地全是光明的。后半夜,他发困的时候,他会出去看一看天上的星;经凉风儿一吹,他便又有了精神。进来,他抓一把专为过年预备的铁蚕豆,把它们嚼得嘣嘣的响。他并不一定爱吃那些豆子,可是真满意自己的牙齿。

天一亮,他勒一勒腰带,顺着小道儿去“逛”大钟寺。没有人这么早来逛庙,他自己也并不希望看见什么豆汁摊子,大糖葫芦,沙雁,风车与那些红男绿女。他只是为走这么几里地,看一眼那座古寺;只要那座庙还存在,世界仿佛就并没改了样,而他感到安全。

看见了庙门,他便折回来,沿路去向亲戚朋友拜年。到十点钟左右,他回到家,吃点东西,便睡一个大觉。大年初二,很早的祭了财神,吃两三大碗馄饨,他便进城去拜年。

今年,他可是并没有到大钟寺去,也没到城里来拜年。他的世界变了,变得一点头脑也摸不着。夜里,远处老有枪声,有时候还打炮。他不知道是谁打谁,而心里老放不下去。像受了惊吓的小儿似的,睡着睡着他就猛的一下子吓醒。有的时候,他的和邻居的狗都拚命的叫,叫得使人心里发颤。第二天,有人告诉他:夜里又过兵来着!什么兵?是我们的,还是敌人的?没人知道。

假若夜里睡不消停,白天他心里也不踏实。谣言很多。尽管他的门前是那么安静,可是只要过来一辆大车或一个行人,便带来一片谣言。有的说北苑来了多少敌兵,有的说西苑正修飞机场,有的说敌兵要抓几千名伕子,有的说沿着他门前的大道要修公路。抓伕?他的儿子正年轻力壮啊!他得设法把儿子藏起去。修公路?他的几亩田正在大道边上;不要多,只占去他二亩,他就受不了!他决定不能离开家门一步,他须黑天白日盯着他的儿子与田地!

还有人说:日本人在西苑西北屠了两三个村子,因为那里窝藏着我们的游击队。这,常二爷想,不能是谣言;半夜里的枪声炮响不都是在西北么?他愿意相信我们还有游击队,敢和日本鬼子拚命。同时,他又怕自己的村子也教敌人给屠了。想想看吧,德胜门关厢的监狱不是被我们的游击队给砸开了么?他的家离德胜门也不过七八里路呀!屠村子是可能的!

他不但听见,也亲眼看见了:顺着大道,有许多人从西北往城里去,他们都扶老携幼的,挑着或背着行李。他打听明白:这些人起码都是小康之家,家中有房子有地。他们把地像白给似的卖出去,放弃了房子,搬到城里去住。他们怕屠杀。这些人也告诉他:日本人将来不要地税,而是要粮食,连稻草与麦秆儿全要。你种多少地,收多少粮,日本人都派人来监视;你收粮,他拿走!你不种,他照样的要!你不交,他治死你!

常二爷的心跳到口中来。背着手在他的田边上绕,他须细细的想一想。他有智慧,可是脑子很慢。是不是他也搬进城去住呢?他向西山摇了摇头。山,他,他的地,都永远不能动!不能动!真的,他的几亩地并没给过他任何物质上的享受。他一年到头只至多吃上两三次猪肉,他的唯一的一件礼服是那件洗过不知多少次的蓝布大褂。可是,他还是舍不得离开他的地。离开他的地,即使吃喝穿住都比现在好,他也不一定快活。有地,才有他会作的事;有地,他才有了根。

不!不!什么都也许会遇见,只有日本人来抢庄稼是谣言,地道的谣言!他不能先信谣言,吓唬自己。看着土城,他点了点头。他不知道那是金元时代的遗迹,而只晓得他自幼儿就天天看见它,到如今它也还未被狂风吹散。他也该像这土城,永远立在这里。由土城收回眼神,他看到脚前的地,麦苗儿,短短的,黑绿的麦苗儿,一垅一垅的一直通到邻家的地,而后又连到很远很远的地,又……他又看到西山。谣言!谣言!这是他的地,那是王家的,那是丁家的,那是……西山;这才是实在的!别的都是谣言!

不过,万一敌人真要抢粮来,怎办呢?即使不来抢,而用兵马给践踏坏了,怎办呢?他想不出办法!他的背上有点痒,像是要出汗!他只能昼夜的看守着他的地。有人真来抢劫,他会拚命!这么决定了,他又高兴一点,开始顺着大道去拣马粪。拣着一堆马粪,他就回头看一看他的地,而后告诉自己:都是谣言,地是丢不了的!金子银子都容易丢了,只有这黑黄的地土永远丢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迎神祭祖、祭拜财神和灶王爷、逛寺庙、拜年等都是当地新年的民俗活动。
B.“可是真满意自己的牙齿”带有赞赏意味,刻画出常二爷自足的心理。
C.北苑来敌兵,西苑修机场,敌兵抓壮丁等,交代了当时典型的社会环境。
D.“他勒一勒腰带”,从这一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常二爷很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使用“红萝卜”“钟摆”等比喻,形象地写出常二爷活泼结实的精神状态。
B.本文以常二爷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北平城外农民的见闻和感受,显得亲切自然。
C.倒数第二段关于麦苗和土地的描写,景中含情,表达常二爷对土地的热爱。
D.本文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质朴,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3.作者详写常二爷的生活“最有规律”,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中刻画常二爷的心理,多次提到“谣言”,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5-1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少年行二首

王贞白

其一

游宴不知厌,杜陵狂少年

花时轻暖酒,春服薄装绵。

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

鲁儒甘被笑,对策鬓皤然

其二

弱冠投边急,驱兵夜渡河。

追奔铁马走,杀虏宝刀批

威静黑山路,气吞清海波。

常闻为突骑,天子赐长戈。

【注】①杜陵少年:泛指富贵人家子弟。②鲁儒: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儒派学者。③皤然:头发斑白。④批:损坏。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末两句用“鬓皤然”写出鲁儒的衰老,这与前面的杜陵少年形成了反差。
B.其二中的“投边急”“驱兵”“夜渡河”“追奔”等词语突出了边疆战事的危急紧张。
C.“天子赐长戈”与《燕歌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明皇帝对战士重视、褒奖,预示战争的胜利。
D.两首诗歌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少年”形象,也可体现出作者对二者不同的情感。
2.两首诗歌分别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塑造了什么样的少年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4-05-08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石子船

沈从文

在名叫康村的河岸边停下了空篷船一只。

村中产石,把石块运到××市去,这石便成为绅士们晚饭后散步的光滑的街道了。在街上,散步的人,身穿柔软衣服,态度从容,然而是没有一种人能从这坚硬闪光的石路上,想到这街石的来处的。产石的康村,每天总有若干较他种船只显得笨重的石子船泊岸。船到了,换了回票,就又动手装石子。

凡是来到这里的石子船,船上大致是这样人数:一个艄公,驶行时,管舵,船停了,守船,这是主人的事。一个拦头,驶行时,照料前面碰头,用篙点,避开危险,下碇时,把锚推下水去,抵岸时,系缆绳,用风致不同的式样打缆绳结。此外是散弟兄。散弟兄三个或五个,所做的事是收拾舱面一切,放篷时放篷,摇橹时摇橹,船停到康村了,从山上运石子上船。一船的行动,生财的支配,皆为船主的事。至于散伙诸人,只吃粗糙的饭,做枯燥的事,有了钱就赌博,在一点点数目上作着勇敢的牺牲,船开动了,为了抵地后可以得一顿肉吃,就格外诚心地盼望早到,间或还做着极其可笑的梦,水面上风清月白时,忘了日晒雨淋的苦,就唱着简单的歌,安慰着自己生活的凄凉而已。

这船在××河上已走过六十余次了。因为契约的签订,所以这船也如其他人所有的石子船一样,船主不能尽在时间耽误上担负权利的损失。船主的认真,把散伙生活更拘束成一种机械,然而这些无用的愚蠢的东西,再机械一点有什么关系?究竟因为这样,××市柏油石子路一天比一天多了。

这船如今是第六十四次到康村的岸边了。船抵了岸,那拦头的汉子就第一个跳上了岸,坐到树荫。其他五个散伙也陆续上岸到树荫下坐定了。船上只余下艄公一人整理绳索。他曾从一个在警务处的服务人方面,得到一种传闻,康村中有奇奇怪怪关于××党的谣言。他平日没有看报,不知道康村这小地方为什么也有这些人来。只是,几年来,船上辛苦所得,他用两个坛子装好,全存到一个老姑母处,他因为有这点钱,所以变成“政府党”了。

那拦头水手是他的一个远亲,人太年轻了,他上了岸,因为快乐,这时正想爬到树上去。

“八牛,下来,我有话说。”

那小子只在树上吹哨子。

“哪样事?”他这样不高兴地问着。

“来!”这字近于压迫,显然命令。

八牛就乖乖地答应:“我来。”

他就下树,如一个猴子,快捷无比。

这时几个散伙已经把树荫下大青石板作为战场,开始在那里赌博了。船主只听到岸上一个散伙声音说道:“……你真要做××党了。”

又一个声音说:“……”

近来的撑船人知识是进步多了,别的是不可知的事,至于“××党”名词,说得极其顺口。船主人从前听到这声音,并不动心,好像是这些名词与自己无关系。然而近来,并且又到了据说已经有了××党的康村,而且自己是正感到无法处置自己历年攒积下来的一点钱的时节,这些话,自然不免有点惊心动魄了。他就提着一个名叫喜保的名字,说是不许赌钱,快点到山上厂里去看看,得把票领来,明早好装石子上船。

喜保人如其名,有一个于世无侮的脸,同时有一个在各种事情工作上皆不缺少兴味的心。但当到把每一次所支得的一点点工钱,全数倾到押宝的一事上去时,人就脾气稍稍不同,应当做的事也有不做的时候,而且在懒惰之外见出一点反抗精神来了。

如今的喜保就正是输了。他正用着可笑的结舌,詈着另一个同伴,他听到船主说话,却全不理会。他手边还有最后的五十文铜子一枚,捏在手心,预备作孤注一掷。船主知道这人是输了,说:“上厂里去,把你钱留到口袋里一会儿,不算罪过!”

被差遣的人呢,头也不回,仿佛全心注意到宝上。这样一来,主人对于这船伙感到有点革命意味的空气了。八牛这时站在这船主身边了。

“大舅,什么事?”

他本来有话想同八牛说,因为喊喜保不应,心里更乱,说不出什么话了。他望到八牛的脸,望了一会,一句话不说,就又胡乱把船篷绳打了一结。

树荫下的喜保,这时节,最后一枚铜子又送掉了,大声地骂作赌具的那个白铜制钱。他不再在那群里呆,走上跳板回到船的前舱了。

船主望到这孩子,知道是铜钱输光了,他感到好笑,像很快活。

“你运气不行不听菩萨的签上话,该输。”

喜保一面摸火镰敲火,一面从船沿走到后艄来。

八牛问他,“光了么?”

“罄罄干,光打光,——老板借我点钱,好扳本。”

(有删改)

文本二:

沈从文14岁入地方行伍,当过卫兵、文件收发员等。20岁的时候,独自到北京寻找发展,有一段时间生活极度困难,深刻体会到了下层社会的生活。

善良而宽宏的作家才能写出温暖的作品。沈从文写下层社会的日常人生,同时期老舍也写下层社会的日常人生,两人都是伟大作家,但老舍的眼光是批判的眼光,而沈从文以温和的心境表现人物。

中华民族是苦难的民族,因为苦难,其政治情结就浓,所以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说,伟大的文学作品既要关注现实,又要追问人的本身。沈从文经见得多,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的黑暗,培养了“安忍静虑”的定力。

他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作家的要素。

(摘编自《贾平凹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讲课稿》)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村的石头成为城市里坚硬闪光的石路,态度从容的绅士们在上面散步,他们却并不关心石头的来历,从中可见阶层间的隔阂。
B.文章对散弟兄在船上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描述,使我们看到社会底层人民思想麻木的一面。
C.文中写八牛“如一个猴子,快捷无比”,船主人正是看重他行动敏捷,让他做了船上能够独当一面的拦头。
D.作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将喜保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得鲜活灵动,既对各种事情不缺少兴味却又时而慵懒。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市柏油石子路一天比一天多了”“你真要做××党了”等从侧面表现了故事发生的社会大背景。
B.作者在文中对喜保赌钱的有关情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通过大量的正面描写,表现出对当时社会中喜保这样“嗜赌成性”的人的厌恶与批判。
C.从石子船抵岸后,散弟兄间的人物对话及艄公的心理可以看出,时局的变化在他们的心里激起了波澜。
D.该篇小说与《边城》有相似之处,如都借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普通船夫的生活,反映了特定历史年代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引人深思。
3.文本一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贾平凹说沈从文具备了“作家的要素”,请结合《石子船》对此进行分析。
2024-05-08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串门去(节选)

李娟

进入二月后,白天越来越长,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当我们迎来冬牧场上第一拨正式拜访的客人阿孜拉和她的妈妈后,也憋不住了。在当天的晚餐桌上大家商量着列出了一份计划表,开始挑选合适的日子陆续出门拜访邻居。先由年轻人开始,然后是嫂子,接着是居麻。

其实早在一月,我和加玛就说好了二月一起出去串门的事。为什么非要二月不可呢?因为,若是十二月和一月的话,白昼一晃而过,哪怕去最近的人家拜访,也未必能当天去当天回。又不能走夜路,夜里有狼。

我很早就开始期待这趟行程了。期待的同时却发愁没有像样的外套。都脏得不像样子,脏得洗都没法洗……随着二月一天天来临,大家也替我着急起来。我决定穿我的皮大衣,虽然臃肿不合身,毕竟是干净的。大家都说:豁切,又不是去放羊。太邋遢了。

我又想穿我的短羽绒衣。因为它是深色的,不太显脏,而且合身又利落。大家说:不行,太冷!

我说:天不是已经热了嘛。

加玛用汉语说:去,热。回来,冷。——回来的话,太阳就西斜了,温度迅速降了下来。

居麻大方地说:行啦行啦,我的衣服借给你吧!

我伤心地说:豁切!

终于到了出门那一天。一大早加玛就提醒我,一定要穿刚洗过的那条裤子!这天她洗脸的时间格外漫长,然后又足足打扮了半个小时。

我坚持穿我相对体面的那件但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反对。我只好妥协,只好把肮脏的长羽绒衣套在短羽绒衣外面。依大家说的,一到地方就赶紧脱下来塞在马鞍后。

本来这天打算去北面牧场拜访加玛的一个同学家,但因一时找不到散养在外的坐骑,耽搁了些时候。等备好了马要出发时,突然东北面沙丘上出现了两个骑马的人。走近一看,正是那个同学和她的妈妈!真不愧是最适合串门的一个日子啊。两人真不愧是好朋友,想到一起了。

于是我们又卸了马鞍,脱去衣服。大家回到地窝子里亲亲热热地叙话。嫂子去毡房割了一块肉,为客人蒸了手抓饭。

送走客人后,已是半下午了。大家在赶牛之前摆开餐布重新喝茶,还开了个会。这回决定第二天改去西面牧场上加玛的一个远房兄弟家。那里也很近,骑马只需一个小时。

第二天,赶完小牛后,加玛继续花大半个小时洗脸、打扮。这回我们顺利出发了。我还是长羽绒衣套着短羽绒衣。郁闷的是,短羽绒衣虽短却宽松,长羽绒衣虽长却瘦窄。为了能把胳膊挤进袖子并且合上胸前的拉链,我折腾了老半天。

两人一路向西。走到旷野尽头的沙梁时,又沿着沙梁折向西北方向。渐渐走到两座沙丘间的豁口处,那里有明显的两条汽车辙印。我们拐上汽车路,在起伏的沙梁间走了很久。又渐渐离开车辙,继续向西。

每当小路带我们走向高处时,加玛就为我指向大地的各个方向。详细地告诉我哪个地方住着谁,谁又是谁,谁和谁有什么关系,谁的谁离此地多远……说了许多,似乎这片大地其实也是热闹的。可举目四望,苍苍茫茫。走着走着,脚下的小路越来越清晰,牲畜蹄印越来越密集、匆忙。渐渐又行至高处,这时我一眼看到前方沙丘起伏处有一小团漆黑的角落——到了!沙漠是黄的,雪地是白的,天空是蓝的。整个世界都是浅色的,唯有历经无数个冬天的这一小块人畜栖身地是深色的。像一小块镇纸,稳稳压在起伏动荡的大地上。在那团黑色之上,天空和大地的距离最远。

我们放慢速度靠近。我一心想的是如何在被人看到之前从紧紧裹在身上的脏外套里挣脱出来……那拉链可真难拉!……很不巧,还没到地方,就被人发现了。先是两个孩子站在地窝子门口呆呆地张望。渐渐认出加玛后,他们大喊一声,欢乐地奔跑过来……

那时我们已经走到沙窝子一侧的平地上,那儿栽着粗粗的马桩。我下马后,尽量若无其事地狠拽拉链,挣扎了一番才脱离那件又脏又窄的外套。但孩子们毫不在意,一声不吭充满期待地看着我们系马、整理衣物和头发。当我们向地窝子走去时,孩子们又赶紧冲在前面,提前为我们开门。看我们走得慢慢吞吞,又从门边冲回来,陪我们一起慢慢走。等走到地窝子近前,再次冲上前开门。从头到尾,不说一句话,只是不停地笑。

(节选自《冬牧场》)

[注]①豁切:哈萨克语,意思是行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都反对我仅穿相对体面的短羽绒服上路,可见他们并不像我一样在意衣服的整洁,而更注重保暖。
B.送走冬牧场上第一拨正式拜访的客人后,我们也憋不住要去拜访邻居,可见冬牧场生活的枯燥与寂寞。
C.快到要拜访的客人家时,我匆忙脱掉脏外套,虽然装作若无其事地狠拽拉链,但内心充满了尴尬和慌张。
D.在迎接我们的时候,孩子们一会冲到我们前面,一会冲回来和我们慢慢走,可见客人来访时他们的兴奋。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记述了哈萨克牧民在冬牧场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内容真实,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如临现场的感觉。
B.互相拜访的客人并非亲近的亲属,如同学、远房兄弟,既表现出牧民生活的寂寞,也现出牧区人们的热情和洒脱。
C.我们终于准备好要去拜访加玛的同学,却因为她们正巧来访而打乱了计划,这种延宕让我们激动的心情变得失落。
D.冬牧场上人畜的栖息地被广阔的天地衬托得极其渺小,作者用镇纸来比喻它,流露出对艰苦环境中的生命的赞美。
3.作者擅长描写人物,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三言两语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语言描写的特色。
4.冬牧场环境的艰苦并没有削弱哈萨克牧民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始终渗透在李娟的散文中。请结合文本对串门过程的描写,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深处是老家

走过那弯弯的河堤,在芦花村六组的路口下坡,是一条两边长满白杨树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松滋河;白杨树林尽头,小河边上,有一间破旧的瓦房。这瓦房,据说是当年在这块种地的老李头留下的,老李头无儿无女,他过世后,这房子就一直废弃着。现在这瓦房里住着我的婆婆——杨玉兰。

婆婆原先不是这边的人,是河那边杨家垴的姑娘。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识得芦花村的打渔郎曾哲友,眉目传情,芳心暗许。

因为河两岸长久以来的土地之争,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问题,有一个大家都默许的潜规则——不可通婚。那曾哲友,也是血气方刚少年郎,拒了家里安排好的亲事,撑着一只小渔舟,随波而去……

后来有人说,他的渔船翻了,五大三粗的个头被大鱼给吞了。还有人说,他撑着小渔船,搭上了人家的大船,到了上海,做起了买卖,成了有钱的大老板。

且不说他,这人再也没出现过了。

河那边的杨玉兰,家境不错,读过几年私塾,不说是大家闺秀,也算得上是小家碧玉,偏偏心随那打渔郎去了。杨玉兰有点小性子,过了适婚年龄,不想给家里添堵,卷了几件衣裳几本诗书,在冬季河水枯竭的时候,半摸半趟地过了那条河,到了河这边,过了大半辈子。

这些故事,也是我零零星星从别人那儿听来的,婆婆从未对我提过。

婆婆其实也不是我的婆婆,我是婆婆捡来的孩子。不知是生来瘦弱难养,还是女孩遭嫌弃。婆婆把我捡来的时候,是深秋,河边芦花开得最盛的时候。

当时婆婆正在砍芦苇杆子,准备回家扎晒花帘子。听见我嘤嘤的哭声,先是一惊,随后慢慢扒开深深的芦苇丛,在芦花深处发现了我。我躺在一只旧的竹编篮子里,身下垫着一件红被褥,小脸已经皴得很难看。

婆婆丢下镰刀,在裤子上拍拍双手,小心翼翼地把我搂起来,亲我,抚摸我,像是在芦花地里捡起了一颗珍珠,我笑了。

婆婆养了两头羊,我是喝羊奶长大的,婆婆还有一亩七分地,种点杂粮和棉花。

我们住在村子的最远处,好像与世隔绝,好像世外桃源,无非是日子艰苦一些。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也是上不起学的,婆婆便教我读诗写字。竟然不是从一二三写起,而是先学写名字玲珑,太难了,学了很久很久。

春天的时候,我与婆婆一起种棉籽。三月底的时候便开始培土,小河边有很多好的土,用小板车拉到我们的田当头,堆好。

婆婆便用一种叫栽钵器的东西,插到土堆里,再提起来,用脚一蹬,一个圆圆的实心土筒子就掉了出来,顶上还有一个窝窝,那儿专门用来放棉籽,这个圆土筒子叫营养钵

婆婆年纪大了,一天蹬不了多少个,好在我们的田也不多。婆婆蹬,我就摆,把营养钵们摆成小方阵,然后将买来的棉籽一粒粒放进窝窝里。直到每一个窝窝里有了一颗棉籽,婆婆就用一些碎土,在小方阵上铺上薄薄的一层,为了保暖,最后还要给它们架起塑料薄膜,夜晚的时候密封起来,边上用土或者砖压住,早上气温升了后,掀开塑料薄膜,让它们呼吸。

我每天蹲在田边等那些棉籽发芽,它们发芽了,就可以移栽到大田里,再慢慢长高,再开花,结棉桃。等棉桃相继炸开成雪白的棉花,便已经是金秋十月了。

婆婆说攒够了钱就送我去学校,而那时候我已经快十岁了。但上不上学的,对我来说真没多要紧。那些在土地里学到的东西,夯实了我一生的力量。

我小的时候,婆婆总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比如她说大青虫和蛾子是庄稼的攻击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春天,守护好了春天,米缸才能满满的。她说棉花是天上掉下来的星星,我们采集星星去卖钱是很有趣的事。

寒风刺骨的时候,她推开我们那吱吱呀呀的木门出去搬柴火进来,还要说一句:好尖好尖的风啊,辣得脸疼!我就不明白了:风是看得见的吗?是有形状有味道的吗?为何不仅是尖的,还是辣的?

长大后,我发现,她真是天生的诗人啊!她的诗意,她不切实际的浪漫,在悲苦的一生里竟然越活越浓烈,继而影响了我。

深秋的时候,地里没什么活了,婆婆便在河边静坐,抽叶子烟,时不时敲一下烟锅。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河对岸是她的老家,她却一生没有再跨过去。那岸边的芦花都开了,轻轻盈盈的,随风摇摆,沙沙沙。

我越来越大,她越来越老。我用采集星星挣的钱去上了学,由于她教我的很多字,还有许多的生活基础,追到同龄人竟也没有那么难。

等我念到大学,不用她种地供我了,我做家教,勤工俭学,寒暑假打工,我可以养活婆婆了。但彼时的她也是八十有余,已到暮年。开始耳背,与她说话要用吼才能勉强听得见。

婆婆,你说我是你捡来的,真的假的哦?

你是芦花变的,小妖怪夹的。她又开始胡说八道。

婆婆,他们都说你在等一个人,他是谁呀?

我不止一次打探她年轻时候的秘密。

婆婆好像没听见,呆呆地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吧嗒了一口叶子烟。她的脸已经皱得像当年被遗弃在芦花地里的我了,但眼里还有光,大概便是那一丝光,支撑着她这一生的浪漫,这一生的诗意,这一生的等待吧!不然她为何为我取名玲珑呢?玲珑骰子安红豆,这是入骨的相思啊!

我们都没有说话,风吹芦苇,沙……沙……沙……

(节选自农视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家都默许的“潜规则”毁掉了一桩本该美好的姻缘,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两岸土地之争的激烈,矛盾的不可调和。
B.“杨玉兰有点小性子”,这“小性子”写出了婆婆的任性与执拗,也是导致她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
C.“在土地里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劳动的本领,也不乏直面生活艰难的信心与勇气。
D.“我”称婆婆是“天生的诗人”,指生活中的婆婆在有意无意间表现出的诗人素养,如婆婆口中的风有形状还有味道。当然,还有不切合实际的浪漫。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婆婆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徐不疾,亲切自然。
B.小说成功刻画了婆婆这一大胆追求爱情、执着坚守的鲜明形象,感人至深。
C.曾哲友撑小舟随波而去,人们的传言以及这个人再未出现过,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想象的空间。
D.小说里画横线句子中的“老家”,婆婆却一生都没有再跨过去,在表现婆婆决绝的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些许的悲凉。
3.小说两次写到婆婆为“我”取名“玲珑”,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其作用。
4.与孙犁的“诗化小说”《荷花淀》相比,《芦花深处是老家》同样注重诗化意境的营造,请结合小说进行赏析(至少两处)。
2024-04-23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昌龄之岭南

〔唐〕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④。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注】①羊公:晋时镇守襄阳的官吏羊祜,有德政。卒后,百姓为之立碑于岘(xiàn)首山。②土毛:土地上生长的五谷杂粮。③缟纻(zhù):白色生娟及细麻所制的衣服。④槎(chá)头:也叫查头鳊,一种味道鲜美的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四句虚实结合,眼前景融合想象景,三个地名足见颠沛流离之苦。
B.中间四句如述家常,“无”“有”点明诗人以其所有款待远来的友人。
C.后四句间接叙说两人友情,数年相聚今夕别,分别后将是漫长的怀念。
D.本诗自然纯净,不假雕饰,贴近自己的生活,浓浓深情洋溢字里行间。
2.诗人善于写景,景中含情。试分析“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两句与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感异同。
2024-04-23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香雪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看来这不是梦,一切都是真的,她确实离开姐妹们,站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火车上了。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是他们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B.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有烘托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白色百合花可以看作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美好的品质。
C.文本二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如通过描写香雪独自上火车追求铅笔盒,有月下步行30里回家,表现了香雪坚定的性格特征。
D.文本一和文本二有着相近的风格,即不以情节取胜,小说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力求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清新美好。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有着丰富的内涵,“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俭,“馒头”主要表现他对“我”的关爱。
B.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的女生换铅笔盒,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也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人的精神风貌。
C.文本一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牺牲”“献被”等情节连接起来,结构严谨有序。
D.两则文本表现了不同时代感人的青春情怀,前者侧重写战争年代的军民深情,后者侧重写改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
3.细节是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新媳妇为小通讯员“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和香雪“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两处文本细节,简要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
4.文本一结尾“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中,用“青年人”比用“小通讯员”和“小同乡”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2024-04-22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冻土观测段(节选)

董夏青青

上等兵将他带到那天夜里他步行时路过的那家眼熟的餐馆。餐馆门上贴着疫情期间暂停营业的告示,门前屋檐下摆着一桌两凳。

上等兵拉出凳子坐下来:“这是我班长最爱吃的一家店,每回下山休假,他都先过来吃一顿。”

“那天路过瞅着眼熟,就想不起来。”他说,“他在朋友圈里发过这个店。”

“是,排长。”上等兵说,“我班长爱吃兰州拉面。”

“你的问题。”他说,“说吧。”

上等兵双手抄兜,许久才开始说话。“排长,我想留队。”上等兵说。

“家里同意么?”他说。

“①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

“谁告诉你的?那个女医生?”

“不是。”上等兵摇头,“我先给您说两件事,然后我再问问题。”

“有一回,军区电台联网组训,”上等兵说, “班长叫我给他校报,他读得太快,我就把报校错了。班长当时特别气愤,说你学了几个月的专业,报还能校错? 你有你的责任,有你的使命,这要是打仗了,你这校窜行了,还窜了两行,仗得怎么打?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就骂了,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了,老子不校了,叫我滚蛋还正好。但是我班长还一直在发报,我走的时候,他手也没离开发报机。然后我还没走出门口,就听见砰的一声,一看,我班长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我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翻抽屉找速效救心丸。等班长吃了药缓过来以后,说牵倒不怪我,是他手上的汗流到发报机的键盘上,键盘又通着电,给他打晕了。”

“还有一个事。”上等兵继续说,“我刚下连的时候,班长晚上给我们开了个欢迎会,会上问我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我说我有问题,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

上等兵说完,望着印在桌面的象棋棋盘。

“说完了?”他问。

“说完了。”上等兵说。

“那你现在想不通的,还是这个利润问题?”

“我是想问您。”上等兵抬起头看着他,“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②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

上等兵点头:“有。”

“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

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轻声说:“记得。”

“你记得她、认得她……”

“嗯。 ”

“是因为她的轮廓……”

“是。”

“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

“上上任团长走的时候,全家三口人在团部大门口,跪下磕了三个头。”他说,“上上任团长的儿子,就是咱现在的营长,也来了这个地方。我从小一进陵园就特别害怕,但是去咱这的烈士陵园一点都不怕,还有被保护的感觉。”

“给我看病的心理医生也这么说……”上等兵说,“她下山轮休之前还去了一趟。她说有一回在陵园,刚给一位班长放完糖,蹲下来想帮他把碑前打扫一下,突然那颗糖不知道什么原因,掉在她的手背上,③她说那一下,她特别开心,也难过。可山上的经历,给内地很多人说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看了,就只是富人看穷人的感觉。”

“还有件事……排长。”上等兵磕绊地说,“我学飞机构造的时候,教我的老师是英国人,我懂英语。那天有个那边的人受伤了,他就躺在地上一直大喊大叫,说不要抓我,我家里还有老婆孩子,上级授意他才过来的,不关他的事,要我们救他,他不想死……④我老也忘不了他的哭声……排长,我忘不了……想想我班长我应该……可我忘不了……

“知道你班长的原名叫什么?”

上等兵流着泪摇头。

“叫许元义,不是屹立的屹,是义气的义。”他说,“他小时候老跟人打架,他爸觉得是名字起坏了,老讲江湖义气不行,就给他改了名”,改成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个‘屹’。后来他自己也觉着改了挺好,‘‘屹’字,一个山一个乞丐的乞,别忘了自己是‘山沟里出来的乞丐一样的人,做事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练发报的时候跳字了,自己拿尺子抽自己手背,尺子都抽断了。”

“我这两天想,”什么叫有仁有义。”他说,“义字好理解,仁呢?”他在面前的棋盘格子里划出仁字的字形,“仁,就是一个人他有点儿二;仁就是得有俩人,有了‘对方’才能谈。”

“那边有个小士兵,每次巡逻碰止我都给他递烟抽,他就特别认我,说在我们这边当兵好。那天快打起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在人堆里找他,我特别害怕他也在里面,最后我俩遇上。那种时候不该想这些,可要是这个良心没了,也不配穿这身皮。等我以后有儿子了,就给他起名叫‘大同’,这个名字,你指望你堂哥那样的,给儿子取名叫托尼、杰瑞的人去理解么?”

(选自《收获》2021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既能突破时空限制,交代故事情节;也能体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班长许元屹的形象就是通过对话呈现的。
B.小说内涵丰富,不但体现了驻守边关的战士们的战友情谊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对军队不理解乃至轻视的社会现象。
C.小说叙事质朴冷静,却能直击人心。选文没有渲染牺牲的壮烈,而是通过历史陵园、生活琐事等细节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平凡而伟大。
D.小说末尾写“他”特别害怕在战场上遇见那位“那边的小士兵”,流露出人道主义的关怀,揭示了戍边军人精神上的成长。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上等兵说自己“病”了,既是为了留在部队而对家人的借口;也是班长牺牲给他造成心理障碍的真实状况。
B.句子②为环境描写,既表现了周围环境的安静,也体现了排长的停顿和思考,为后文其情感的抒发蓄势。
C.句子③中医生“开心”是因为仿佛感觉战友有灵:“难过”是因为明知这并不现实,增添了对牺牲战友的怀念和哀痛。
D.句子④中语言描写反映了上等兵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面对死亡时内心是软弱的,又因为想到班长的牺牲而更觉羞愧。
3.从参军到班长许元屹牺牲,上等兵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仁义之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表现出的军人的“仁”与“义”的内涵。
2024-04-2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注]①郊行:清明节到郊外游行。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景象,整体氛围清新明朗,“碧”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媲美。
B.“恣行”写出诗人随性轻松的心境,与“兴逐乱红”“困临流水”之事相照应。
C.“十分劝”虽显“将进酒,杯莫停”的潇洒,但其实暗含人生困境中的消愁之意。
D.本诗以“碧四围”起始,以“莫忘归”作结,关注自然变化的同时,不忘关注心灵。
2.本诗的颔联和颈联都关注“落花”这一物象,但构成的意趣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制琴记

阿占

话说那天下午,胡三背着琴,像侠客佩剑一样,行于当街,去琴行与韩五见面。胡三亮出了琴——一把手作小提琴。琴体的造型和构造比照了欧洲制琴巨匠鼎盛时期的风格,整体弧度圆润。雕工很有自信。琴腰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位置不偏不倚。琴表油漆均匀,不太硬也不太软。琴箱内部处理得同样细致,没有留下任何工具的痕迹……真是一把有样貌的手作琴,韩五心中暗暗叫绝。

“爷们儿,你代理的那些机械琴不利于天才琴童形成个人风格,机械琴看上去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饰物,手工琴却是艺术品。我有匠人手艺,你有音乐资本,不如我们一起做琴吧。”

是年,胡三五十初叩天命,韩五三十恰逢而立。

胡三看上去像个糙人,肿眼泡,狮子鼻,头顶是谢的,常见油光,一张凡夫黑脸。胡三木匠出身,十六岁学徒,三十岁上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四十九岁那年,首届国际小提琴节在家门口举办,胡三走了进去,结果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镇住了。太美了!他魔怔了一路,回家就跟老婆说:“我要做琴!”那年春节,他用两瓶茅台换回来两摞小提琴图纸,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图纸铺了满床满地,逐步分解,归纳笔记。二月初二,开凌梭鱼上市的时候,胡三取料、晒料、刨料,继而打眼、锯榫头、组装,把自己放在半成品、木屑和工具之间,一边琢磨一边敲打,不分昼夜。终于,樱花盛开的时候,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当然,第一把琴的音色不均、不圆、不润,自然也就不美。胡三很不服气,他决心一把一把地做下去,于是便有了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到了第五把,胡三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个搭档了,于是想起了韩五,也就有了开头的那段当街背琴疾行。

与野生的胡三不同,韩五看上去像个文人,戴眼镜,不高,偏瘦,食草动物的眼神,一介书生的白面。大学毕了业却没脱下满身的学生气,韩五跟父亲借钱,开起了琴行。韩五似乎知道每把琴的脾性,知道如何顺着琴的性子捋。没几年,琴行就有了口碑。乐器行当里,都知道城西有个韩五,性格孤僻,音乐学养却是极高的,侍弄乐器很有道道儿。知音难逢,大多数时间里,韩五都是寂寞的。直到胡三的闯入,让他预感到,一些期待已久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就这样,在太阳下面,在月光里面,在德式老房子中,在木头的淡淡暗香里,胡三、韩五这一老一少,一动一静,一黑一白,一武一文,运用数学、物理学、造桥工艺、美学、声学甚至化学,开始做琴。做一把琴至少需要三十五天,而每做完一把琴,胡三都会给自己一个彻底的放松——通常是休息整整二十天,望天、听海、穿风,各种出神。

只有一次,胡三做完琴之后没有休息。韩五去上海参观国际名琴展了,琴作坊里一下子没有了敲打木头的声音,胡三感到很寂寞,便把北墙上的老琴取了下来。这是一把被虫蛀了的老琴,千疮百孔,声音已经喑哑,一直被韩五当镇店之宝供着。

刚修了两天,韩五回来了。

“胡三,你疯了!你在干什么!给我住手!……你不应该自作主张去修它,你应该先问问我。因为你不了解这把琴对一个家族意味着什么,它是我祖父用命换来的。1914年秋天,日军占领青岛,祖父护送一个叫希姆森的德国建筑师一家乘船返回德国。希姆森将小提琴托祖父保管好,说是家传之物,日后来取。20世纪中期以后,祖父的苦难日子就没有间断过。祖母自缢,父亲和两个伯父因为家庭成分不能上大学也不能参军。祖父把能烧的书都烧了,琴总是藏得很好。最后一次,他从抄家人手中夺过这把琴,跳下二楼的阳台,摔成了残疾。”

“为了一把琴,去跳楼?”

“人人都说祖父傻,为了一把琴赔了后半生。”

胡三发誓一定要修好这把琴。前前后后修了一年,果然,重生后的琴音绮丽饱满,也沧桑沉郁。韩五感激胡三,胡三倒不好意思起来。

琴作坊开业的第七年,十一岁的小满来了。买不起手作琴的小满经常偷偷跑到琴作坊,只为看一眼漂亮的琴。一天,小满又来了,但他的左臂上戴着孝,黑色布纱像一个死寂的静止符。忽然,胡三说:“小满,你想试琴吗?有好几把琴等着你试呢。”小满很难把泪水一下子咽回去,可他的眼睛被点亮了。他拉起了布鲁赫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即便是难度最高的第三乐章,小满仍能从容地使用双音技巧,他似乎已经懂得捕捉瞬间之美而不事铺张。

“小满,你进步太快了!”

“爸爸走了以后,我一直拉这个曲子。妈妈外表坚强,其实一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瘦得很厉害。教琴的老师说这首曲子经常被心理学家用来给病人解除痛苦,我就不停地拉,希望对妈妈有用……”

“是的,是的,音乐可以救人。小满,你要拉得更好一些。”

琴作坊开到第八年,订单越来越多了,胡三、韩五爱挑剔的毛病却越来越厉害——挑剔订单的数量和时间,挑剔琴主的品性。

琴作坊开到第九年,人们说胡三、韩五越来越矫情了,琴做完了当年不卖,放一放,为了声音更好听。

秋天,月亮升了起来。城里的儒商林先生亲自来琴作坊,说:“十把手作琴的订单,加拿大的朋友拜托我把这件事办好。请两位老师配合一下。价格翻番儿,时间紧。”

胡三接了一句:“做不了,情绪上不来。”

这两个怪人,一个抬头看着月亮,痴痴地、傻傻地、呆呆地不动。另一个笑了,伸出手指,弹了一下月光,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银般流散了。他们似乎同时想起了那个孩子——小满,还有北墙上的老琴。

“小满应该可以参加维尼亚大斯基世界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了吧?”

“他需要一把好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胡三的手作琴制艺精良,他主动找上韩五合作,看重了可以通过韩五的琴行卖琴。
B.胡三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制作出“有样貌的手作琴”,可见天赋决定人生成败。
C.“为了一把琴,去跳楼?”胡三的疑问表明不理解韩五祖父的行为,这成为两人间的隔阂。
D.胡三、韩五面对“价格翻番”也不为所动,这种“挑剔”“矫情”,有如陶渊明般的气节。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琴”为线,内涵丰富,既体现出胡三、韩五二人的知音之情,又体现出胡三、韩五、韩五祖父、小满的人性之美。
B.小说人物描写生动细致,如第四段将胡三的外貌与连续动作形成反差,突出他外表粗糙、内心细腻、手艺高超的特点。
C.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都善于运用人物对话和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有序向前发展。
D.小说叙述中融入关于音乐的精妙表达,如“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银般流散了”,构成了小说散文化的审美维度。
3.小满收到胡三、韩五为他量身定做的琴,并向他们写了一封信。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从小满的角度,将下面的信补充完整。
敬爱的胡三叔、韩五叔:

真心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如果不是你们的善良,我无法仍站在琴声悠悠的舞台上,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至今。

…………

除了无私的善良,你们身上各种闪闪光亮,无时无刻不照耀着我:那一把老琴,是恪守诺言的可贵品质;____________……

我想,这些不仅是我茁壮禾苗所需要的营养,更是当下,很多人都需要的立世良方。

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幸运的小满

4.本文是如何传达出“古典审美追求”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024-04-22更新 | 30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4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