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43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

徐鲁

那时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还是热闹的,村里还有许多的少年。

曾经,他们一起站在家乡高高的山巅上,遥望着远方湛蓝的天空,天空下是一片蓝得耀眼的大海,大海上缓缓移动着银色的帆影……

曾经,他们沿着丛林和芦花飞舞的山路,在风雨里骄傲地奔跑,“哟嗬嗬……”地呼叫,一边奔跑呼叫,一边挥动着脱下的衣服。每个小小少年,都是那么勇往直前……

曾经,当弯弯的彩虹升起在山的那边,大海上有大团大团的白云在舒卷,他们会攀爬到结满松塔的松树上,眺望远方那永远也望不见尽头的群山……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少年越来越少了。孩子们都不愿住在这样偏远的小村里了。他们就像在秋天里迁飞的椋鸟,纷纷跟着进城打工的父母亲远去了,去到了谁也不知道的城市和远方。

现在,只有小秋和另外几个孩子,还留在小小的山村里。

小秋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离开了他,他和病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他们住在小村的边上,离他的家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火车站。

每一次,小秋背着柴火回来的时候,就会站在那里,默默地望上一会儿。火车鸣着汽笛驶来了,然后又鸣着汽笛远去了。

有时候,他会独自坐在晚霞映照的山坡上,看火车拉响汽笛向远方驶去,一颗少年的心。仿佛也跟着火车飞得很远很远。

小秋很爱他的母亲,小小年纪就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只是,他家的小屋总是黑咕隆咚的,低矮、暗淡,还有一些冷清。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学会了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儿。挑水、砍柴、犁地……他是一个那么勤快和懂事的少年!

他和母亲在自己的乡土上辛勤地劳作着,过着平平淡淡和艰辛的日子。他家的小屋附近也很少有人家。小小少年的脸上,总是带着几分淡淡的寂寞和忧伤。

他仅有的一点欢乐时光,就是当他看到火车从远方驶来,在小站上停留那几分钟的时刻。

这时候,不管他手头正在干着什么活儿,一听到汽笛的长鸣,他就停下手来,默默地望上一会儿。有时候,他也会飞快地向小车站跑去。他计算得是那样精确,几乎总是和火车同时到站。

黄昏的时候,每一节车厢里都亮起了温暖的灯光,车厢里拥挤着各种各样的人,看上去是那么的热闹。对这个孤独和寂寞的乡村少年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生动、活跃的世界啊!

他的呼吸有点急促,额头上冒出了晶亮的汗珠儿。他出神地观望着车厢里的一切,心中好像引起了许多想象和渴望。

但只有短短的一会儿,火车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隐没在了远方的夜色里。小村里又变得那么冷清了。

当然,还有远去的火车留给小秋的,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日子。

有一天,病弱的母亲再也挺不住了,母亲拉着小秋的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小小少年,永别了自己亲爱的母亲。

在母亲坟旁的大树下,他默默地坐了一整天,直到黑夜来临了,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

几天后,当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火车又鸣着汽笛,再次经过这里的时候,③小小少年,背起一个小小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小村,还有母亲和他一起住过的小屋。

然后,他擦干眼泪,踏上了停在小站上的火车,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这个冷清的小村。

去什么地方呢?天色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啊,你将把这个孤独的少年带到什么地方去呢?在未知的远方,将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明天在等待着他呢?

是啊,在现代文明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山村和山村少年,正在经受着越来越明显的疏离感和孤独感。④一代代山村的孩童,正在经历和承受这种日薄西山般的失落、冷清,乃至消逝。

此刻,大树,正在一棵棵地向后面退去……

小小少年,怀着一颗无所畏惧的心,踏上了自己新的生活的道路。那是一颗向往远方、勇往直前的心。

他一定在梦想着,终于摆脱了眼前这种孤独、暗淡和冷清的生活。他一定在梦想着,自己也能像别的伙伴一样,有自己新的生活和明天。少年的心中,一定升起了自立自强和追寻远方的梦想的力量。

坐在安静的车窗边,望着渐渐模糊的家乡,小秋好像是第一次露出了一丝丝笑容。他好像正默默地对着世界和远方说:“火车,火车,带着我去吧,不管你是往哪儿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曾经”起头的三段文字,描写了山村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少年们幸福欢乐的童年生活,为下文做了铺垫。
B.文章通过小秋的个人遭遇,写出一个乡村少年的忧伤,反映了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逐渐凋敝的状况。
C.文中写小秋凝望驶来又远去的火车,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火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D.文章结尾写小秋离开家乡,他终于摆脱了生活的忧伤和孤独,变得自信而又坚定,给全文带来一抹明亮的色彩。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通过对小秋动作、心理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出他对外面世界和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与渴望,富有抒情色彩。
B.句②“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和下文“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相照应,既描写了环境,也暗示了小秋此时的痛苦与绝望。
C.句③写小秋的年少、家贫及家乡的偏远,连用6个“小”字,突出了他孤独无依的生活困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句④从小秋的个人遭际扩展到一代代山村孩童的生存状态,由点到面,使文章的主题沉重而深刻。
3.请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点评。
4.本文为第20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少年的挽歌与永远的乡愁》中的一篇,授奖词中称赞这部作品“显彰了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岁月,钩沉出其所形塑的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3-0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文学形态。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共识的凝聚,很多作家将关注的焦点从文学的新旧与文白论争转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乡土文学的创作。很多作家都近乎自觉地参与到建构现代性知识的历史进程中,用民族国家、进步进化、历史目的和必然性等现代性视角来重新审视乡村,由此生产出一系列新的关于乡村的知识与形象:乡村不再是充满牧歌的田园,而是一片衰败的土地。就风物而言,乡村满眼的凄凉、萧索,如鲁迅的《故乡》、许钦文的《父亲的花园》:就习俗而言,乡村充斥着愚昧与迷信,如鲁彦的《岔路》、台静农的《烛焰》;就民风而言,乡村散发着原始野蛮之气,如许杰的《惨雾》、蹇先艾的《水葬》,等等。这些新的乡村形象使传统的“乡里空间”在知识上被“他者化”,并通过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教育等传播机制,更新了一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

②20世纪40年代,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是解放区的核心政治之一,因此,文艺如何参与到新型乡村社会的建构之中就成为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赵树理、周立波、丁玲、孙犁等作家与时代政治进程联动,完成了对文学的功能与形式的改造,在《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中建构了新的历史观、国家观、家庭观、个人观、爱情观,在介入乡村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乡村政治生活。而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则将自身嵌入乡村现实内部,一方面,营造出了“普遍启蒙”的时代氛围,成为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创设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使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并确立其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被确立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性力量,但农民由于长期受宗族文化的束缚,短时间内很难摆脱作为权力从属者的自我身份定位。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参与了对乡村现实的创造,文学从一种表现现实的“社会象征行为”转变为一种介入现实的社会实践。而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文字”被转化为广播、电影、连环画、新民歌、新秧歌等“图像”和“声音”,形成了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的文艺形态,调动、激活了群众的感官,使群众的阅读行为转变为观看行为、参与行为。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和民众的生活世界粘连在一起,将大量不识字的农民纳入到新中国的政治进程之中,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媒介,也是民众自身的发明。

④20世纪80年代,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乡土作家再次站到了“启蒙”的位置,在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中,添加乡土之维,呼应改革的逻辑,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等作品聚焦农村现实,既彰显了农村改革的必然性,也揭示了农村改革的阻力,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话语支持。

⑤进入新世纪,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的“乡土中国”形态转变为城乡互动、产业共融的“城乡中国”形态,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断涌现。“城乡中国”形态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化改变了作家对乡村的固有认知,引发了一股颇具规模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乔叶的《宝水》、付秀莹的《陌上》、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叶炜的《后土》等作品对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的呈现,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乡土“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正代表了一些作家对既有文学形式的不满以及重新把握“新乡土”的尝试与努力,它与生活本身的质感保持了一种同步,虽然它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却蕴含着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

⑥总体而言,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相伴而生,二者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对立,其中既有放眼世界的激进,也有重返乡土的犹疑,既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也有对他者规定的“普遍性”的反思与修正。这种反思与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使乡土文学溢出了“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等二元阐释框架,加入了“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之中。

(摘编自徐志伟《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与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B.20世纪20年代,许多作家重新审视乡村,他们塑造的一系列新的乡村形象,更新了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
C.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的文艺形式,将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为农民提供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
D.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发明了和自身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文艺形态,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40年代,就如何参与新型乡村建设问题,一批作家完成了对文学功能与形式的改造,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
B.20世纪80年代,乡土文学通过反映农村生活现实,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思想变化,成为推动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
C.在新世纪产生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中,作家们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新的乡村结构和乡村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
D.乡土文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关注中国乡村,也放眼世界,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丰富了“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内涵。
3.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概况,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骆驼祥子》:通过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痛苦和旧社会的黑暗。
B.《创业史》:通过叙述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过程,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风貌。
C.《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安兄弟的奋斗历程,展现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的命运轨迹。
D.《哦,香雪》:通过描写香雪的情感波澜与心路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精神追求。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在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中,新世纪乡土文学作家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2024-03-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流子·京口怀古

【清】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凌歊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①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②凌歊: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③碻磝:古地名。④金焦:指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以京口险要的地势和英雄孙权的形象表现雄浑气象,为“忆寄奴”做伏笔。
B.“凌歆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歆台大宴群臣,表现刘裕王者威名远播四方,堪比高祖。
C.“烟树冥漾”“社鼓连空”动静结合,勾连景物与人事,描摹眼前喧嚣的祭祀情景。
D.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2.本词和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写到历史人物刘裕时,都称其小名“寄奴”,表达了什么共同情感?两词写刘裕的用意有何不同?
2024-03-0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年日,仍宿北山       

范梈

腊日才过又小年,那堪泽国雨连天。

儿童把酒传明烛,远想慈亲尚未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腊八节才过,转眼又到小年,“才”“又”二字写出了时节转换之快。
B.“那堪”意指“不能忍受”,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身处绵绵阴雨之中的心理。
C.第三句写诗人小年之夜仍客居北山,只能点上蜡烛,与童仆一起举杯对饮。
D.第四句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都运用虚写手法,情感深切。
2.请简析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024-03-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枭越首于洛阳,下诏:有收视者,辄捕之。栾布祠而哭之,吏捕以。上召布,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项王所以遂不能西者,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则楚破。且垓下之会,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具,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材料二:

韩信、英布、彭越皆以谋反诛夷。信高祖自将征陈豨之时,欲发兵袭吕后、太子。布见汉使验问,即发兵东取荆,西击楚,对高祖言欲为帝,其为反逆已明。唯越但以称病不亲诣邯郸之故,上即赦以为庶人,而吕后令人告越复谋反,遂及祸。三人之事,越独为冤。且扈辄劝越反,越不听,有司以越不诛辄为反形已具,然则贯高欲杀高祖,张敖不从,其事等耳,乃以为不知状,而敖得释,何也?乐说告信,贲赫告布,皆得封列侯。而梁太仆告越不论赏,岂非汉朝亦知其故耶?栾布为越大夫,使于齐而越死,还奏事越头下,上召骂布,欲烹之。布谓越反形未见,而帝以苛细诛之,上乃释布,拜为都尉。然则高祖于用刑,为有负于越矣,伤哉!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彭越:西汉王朝开国功臣,被封为梁王,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②扈辄:与后文的“梁太仆”都是梁王彭越的部属。贯高、张敖、乐说、贲赫等人都是汉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当是之A时B彭王C一顾D与楚E则汉破F与汉G则楚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使……知道,与荀子《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闻”词义不同。
B.所以,表示原因,与韩愈《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C.微,如果没有,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词义相同。
D.乘,乘着、趁着,与姚鼐《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中的“乘”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栾布认为高祖危难时,彭王尚助汉抗楚,如今安定,他想把爵位世代相传,不会谋反。
B.太史公认为彭越这类人谋略过人,只要能够保全性命,他们就有机会重新掌握权力。
C.洪迈认为,高祖开始不相信彭越会谋反,吕后让手下再次告发,高祖才确定彭越谋反。
D.材料二见解独到,议论精当,将洪迈《容斋随笔》精辟隽永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谓越反形未见,而帝以苛细诛之,上乃释布,拜为都尉。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5.洪迈认为彭越蒙冤,依据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2024-03-0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郑士波

父母一早出去了,中午回来的时候,脸色很不好。终于,母亲忍不住了,对我说道:波仔,今年考不上就算了。我们明年再考。

我平静地询问后得知,曹二姑给我批的八字是:没有上大学的命。

父母比我还焦虑不安,又不敢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就偷偷去找了我们那个小城里远近闻名的算命人。大家都叫她曹二姑。

对此,我完全不相信。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对于考试,我非常自信。

我不相信自己没有考大学的命,哪怕考砸了,也能上个二本大学吧。

知了单调地鸣叫着,叫声没完没了,从敞开的窗户传进来,让即将十八岁的我极度烦躁。空气异常燥热,一点风都没有,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就如同烙饼在滚烫的热锅上被来回翻动。

漫长的等待,让我的自信一点一点失去。我开始整晚整晚地失眠。关上灯之后,双眼盯着黑黑的屋顶,困却睡不着。因为睡不着,眼泪总是流个不停。

耳边不时传来邻居们的闲话,说是哪个成绩好的同学去年没有考上,复读了一年,今年还是没考好。有人对父母说:你们家波仔不是成绩很好吗?不会也考不上吧?

还有人不知怎么就知道了曹二姑给我批的命,到处宣扬道:成绩好有啥用啊?没那个命也不行啊。人斗得过命吗?

我开始想,要是我今年考不上,会怎么选择呢?是出门打工赚钱,还是复读一年呢?或者在家务农?或是做点小生意?我不知道。因为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努力读书,我想考上大学。我不知道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

在连续一周的失眠后,我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掉。每天早上起床,枕头上都是头发。头顶前部已经掉光了,两侧也稀稀拉拉的,都能看得见头皮了。

就在我原本茂密的头发快要掉光的时候,终于等到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要去北京的前几天,母亲带着我进了一趟城。给我买了一套秋衣秋裤后,剩下的钱也买不了什么了,哪怕是打折的断码的鞋。

她腆着脸,带着乞求的语气,让卖鞋的人再便宜一点。

我还没见过这么便宜的鞋还要讲价的。女老板有些轻蔑地说,要是没钱,就不要买了。我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又不是开善堂的。五十是最低价,你爱买不买!

可是,我只有四十块钱了。老板,你就行行好,卖给我好不好?

母亲这低声下气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就说:妈,我不要了,我还有鞋穿。

母亲听到我这句话,看着我右脚那只破了个洞的鞋,眼泪扑簌簌就下来了:我太穷了!我儿子考上大学了,我连一双新鞋都买不起!

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嚎啕大哭,她似乎要把这些日子的委屈都哭出来:我无能啊!我对不起我优秀的儿子啊!

我本来想劝母亲说,我实在不需要一双新鞋,破的那双鞋补一补,还能接着穿的。可是,一看见母亲哭,我有点懵了,一时间不知所措。

卖鞋的那个女人看母亲哭了,也慌了,说:大姐,你先别哭嘛,有事好好说。我真的给你的是最低价了,我从厂里拿的就是这个价,真的没有跟你多要一分钱。

她冲着发愣的我说:你劝劝你妈妈,让她别哭了。我三十卖给你们了,我亏二十块钱!给你们留十块钱坐车回去。哎,大家都不容易啊。

母亲听到这句话,止住了哭声,她用手抹了抹脸上的眼泪,又在衣服上擦了擦手,②从兜里掏出一个方帕子,打开,把几张发皱的零票子数了又数,付了钱,一个劲地说:谢谢老板!谢谢老板!你真是菩萨转世。

卖鞋的女老板接过钱,把鞋递给我说:你先试试这双,看合适不合适。这些鞋你看哪双合适,阿姨都给你一个价。”“这双鞋就挺好的!我穿上新鞋,虽然有点夹脚,可是这些鞋要么就是特大码的,要么就是小码的,刚好合适的肯定不在这里卖。

我要去北京上大学了!终于可以去北京上大学了!我内心有一种短暂的莫名的兴奋。为了省钱,我只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家里没人送我。母亲把东借西凑来的学费缝进我的裤子里。

刚刚步入十八岁的我啊,意识到了某种意义。这一次不仅仅是离开父母,离开家乡,一个人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去上学。更重要的是,从踏上火车的那一刻起,③我要独自一个人去走自己的路了。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县,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市,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省,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远行。

我一个人坐了四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到达了北京。一排排房屋映入眼帘,郊区的房子有些破破的矮矮的,再开进去一点,就有了楼群,高大的楼群,宽阔的街道,还有奔跑着的汽车……

列车缓慢进入市区,北京城像一床新的棉被一样舒缓地打开,冲我张开了她的怀抱……

(选自《飞天》,2023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二姑是小城里远近闻名的算命人,母亲相信她,怕“我”难过,忍不住宽慰“我”。
B.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写“我”和母亲买鞋的情节,为后文写“我”即将出门远行做铺垫。
C.买鞋这一情节,既体现了“我”对母亲的体谅,也表现出“我”生活节俭的优秀品质。
D.小说结尾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对新世界、新生活的憧憬。
2.对小说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委屈”指的是母亲面对严重失眠、头发脱落的“我”产生的无奈之情。
B.句子②中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家庭生活的艰难和母亲对钱的珍视。
C.句子③中“独自”,意味着“我”不想让家里再给更多支持,要自己去闯人生。
D.句子④中四个“第一次”,既写出“我”视野和经历的局限,也表达走出小城的心情。
3.小说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
4.同处青春时期的“波仔”和《哦,香雪》中的“香雪”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3-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湖南长沙驱车一个多小时抵达中国烟花之乡——长沙浏阳市的沙市镇,穿过乡道上写着鹤立鸡群冠赤县,源开流远润秧田对联的三层门楼,便进入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沙市镇秧田村。

勤耕重读是秧田村家家户户盛传的家风。恢复高考至今,该村已走出28位博士、176位硕士研究生和上千名本科生,是湖南远近闻名的博士村。如今,数百年流传下来的耕读文化助推了当地乡村的振兴。秧田村通过以文促产,推动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研学旅行融合发展,打造出博士村特色研学品牌,不仅盘活了农村资源,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秧田村将耕读文化创新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修复了有数百年历史的老龙井、罗氏老槽门等充满农耕文化气息的老建筑。为弘扬耕读文化,激励学生读书,秧田村在村里打造了一面两层楼高的博士墙,展示村里28位博士的照片和成就。墙上写着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

青砖土瓦、飞檐翘角,一座透着厚重年代感的老房屋紧邻秧田村小学,这是秧田村的农家书屋,延续崇文重教、勤耕重读的习俗,它功不可没。农家书屋,人气最旺。村里的文艺爱好者、退休教师在这里看书;农民施肥、养殖遇到问题,也会来书屋查找相关资料。村民邓加长告诉记者。张秋香老人也经常来书屋学认字,看书读报。母亲认识4000多个字,经常给子孙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家国情怀。张秋香的儿子罗碧儒说,因重知识的家风一代传一代,家中共走出了12名大学生、2名博士。在秧田村,每家父母都跟子女约定,父母不打牌,孩子不玩手机。邻里之间也不比谁家富裕,就比谁家孩子会读书,父母和孩子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秧田村勤耕苦读、诗礼传家等家风祖训,也成为秧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有元素。该村各家族族谱里相关的风范和规诫,有诸多共同点。比如,忠君爱国”“身正为范”“耕读不辍”“和睦乡闾等,都蕴含着,各家族以此来劝谕族人乡亲。秧田村把家风祖训融入新农村建设,对推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沟通、发展和谐关系、净化社会风气、巩固爱国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中新网长沙202383日电)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文明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自立自强、修身立德等思想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耕读文明所依赖的经济社会基础已经大为不同,但这些思想理念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也涵养了悠久的耕读传家理念。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坚持读书学习,以耕养读、以读馈耕、耕读一体,是中国农民世代沿袭、经久传承的基本生活方式。耕读文明能够代代相传,一方面靠的是劳动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靠的是价值观念的弘扬、道德教化的滋养。可以说,耕读传家也体现着一种教育理念。耕读教育中重视劳动、提倡读书学习的理念,可以为今天立德树人提供借鉴。

中小学要大力传承耕读教育理念。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被不同程度忽视。中小学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引导学生体验农耕生活,了解农耕技术、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知识,以此促进青少年增强身体素质,锤炼勤劳奋进、脚踏实地的作风品质,培养胸怀乡土、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学校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读书习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家庭也要重视读书学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加强阅读引领,涵育爱阅读、重知识的良好家风。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在完善新时代耕读教育体系中也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农高校要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农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当前,涉农高校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丰富耕读教育内涵,拓展其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新探索新实践,引导青年学子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厚植大国三农情怀,践行勤耕重读理念,走出教室、走进广袤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摘编自李长生《把耕与读传下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市镇秧田村通过修复老龙井、罗氏老槽门等老建筑以及打造“博士墙”的方式,传承与创新本村的耕读文化。
B.秧田村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了读书、看报、查阅资料等便利条件,对延续崇文重教、勤耕重读习俗起到了重要作用。
C.以村庄为载体的乡村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D.材料二末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句,意即新时代青年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学到知识,有所成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秧田村成为湖南省远近闻名的“博士村”,与传承崇文重教、勤耕重读的优良传统有密切关系。
B.秧田村通过家族风范和家族规诫来劝谕族人乡亲向“善”向“美”,这对秧田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
C.新时代,我们传承农耕文化,完善耕读教育体系,不仅应重视学生的读书学习,更应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
D.材料一介绍了秧田村在传承耕读文化方面的实践经验,材料二则围绕耕读文明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耕读文化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C.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苏轼《三槐堂铭》)
D.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钱澄之《田园杂诗》)
4.某旅行社欲推出沙市镇“博士村特色研学”亲子活动,请结合材料一列出研学活动的内容。
5.在新时代,社会不同层面应怎样传承耕读文化?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
2024-03-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高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为临淄宰?”称管穆焉。王曰:“穆,容貌陋,民不敬也。”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晏子长不过三尺,面状丑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其言如不出口,非但体陋,辞气又呐呐,然其相晋国,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有德故也。以穆躯形方诸二子,犹悉贤之。昔臣常行临淄市,见屠商。身修八尺,须髯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之者,无德故也。”王曰:“诚如先生之言。”于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

(节选自《孔丛子·对魏王》)

材料二: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菲子·十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为兼词“于此”,与《劝学》中“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
B.“刚愎”,意思是“倔强、固执”,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刚愎”意思相同。
C.“适”,意思是“迎合”,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中的“适”意思不同。
D.“其”,表“婉商”,与《师说》中“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语气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认为管穆容貌丑陋,百姓不会尊重他。子高从正反两方面用晏子、赵文子、屠商的事例加以反驳。
B.齐桓公向管仲问政,管仲以年老为由推辞,他告诉桓公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应自己去测试他们的忠心。
C.管仲去世以后,齐桓公任用竖刁为相,竖刁犯上作乱,桓公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是不听管仲之言的结果。
D.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论述了国君在用人方面应当注重德行,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
2)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5.材料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用人的标准,请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结合《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全篇的阅读体验,你认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A.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B.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再远还是亲。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2024-03-0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高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无言不是不说话,无言乃是放弃“人之言”,而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然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传统美学无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这句话有几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一切森然毕具的美的形态都是其形相。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归复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不言”是与人为相对的,人为的美是局限的、片面的,它产生于“言”,由知识所控制,它是相对的美,无言之美是绝对的美。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涉,我们千万不要将此理解成:中国美学强调自然是最美的,人创造的东西不如自然。因为,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不是西方美学中所说的感性实在,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儒家哲学虽然关心人伦的建构,但总是将人的道德努力归之于天。天是创造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在儒家,如果说有个大美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在主观,不在客观,也不在主客观的结合,而在天。天是什么?天不是自然对象,也不是遥在天国的至上神,天为绝对之创造本体,显而为万物,从而生生化化,有物有则。

当孔子说“予欲无言”,弟子以如果先生不言,何以领教询问时,孔子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来作答。在他看来,无言可以合天,天不言,而创造不已。他对逝者如斯的感叹也包含这样的思想。天是无言的创造本体,正所谓江山浑在眼,宇宙付无言。

《周易·系辞传》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寂然不动,言道体,道体为无声无息、无形无相、静而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即一体灿著,天下万事万物生生化化,因一体而生,因一体相连。一体有寂然之美。这是一种本体的美,乃大美不言之体。《诗·周颂·维天之命》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这两句诗为儒家所重视,《中庸》将其作为“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特点。天,即本体。命,即本体之流行。“於穆”含有深远、深奥、深透、静穆之义,是对天之本体的形容。正如《中庸》结篇时所说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天地无声无息,创造不已,是至深之道,有至美在焉。

天之美,是绝对之美,是美本身。绝对之美,乃无言之美。儒家树立一个无言的美的本体,突出其创造特性,也突出对这种美的把握,只能走默然体验的道路。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落花无言》)

材料二:

庄子认为真正的大美是无法用言语传达的,它流行于天地宇宙之间,言语永远不能描绘出宇宙自然的本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从文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庄周已经与蝴蝶合为一体,物我交融。他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身的存在,甚至认为他就是蝴蝶,蝴蝶就是他,他进入了一种无限愉悦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他直接感受到的。这种境界不是来自语言、意识,而是忘言、忘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庄子认为美学意义上最主要的审美对象是无限的美、大美,这种大美是超越自我的,是精神上的一种纯审美。庄子认为在无限的时空、宇宙、自然面前,人显得更加渺茫。因此中国绘画受庄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主张回到本色的自然中去,追求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描绘不加任何修饰的本色自然。

同时庄子进一步扩大了审美范围,将“丑”纳入审美范围,突破传统对丑的定义,认为丑并非就是不美,丑只是外在,而内在人格、精神、理想才是最重要的。在《庄子》中,有很多寓言描绘的就是或相貌丑陋或肢体残缺的人。庄子借用这些形象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美与丑的区别。受庄子“丑非不美”思想影响,在中国传统古代艺术审美中,文人更注重大巧之拙,甚至向往枯槁之美。这一点,在中国书法中尤为明显,中国书法就提倡生、拙、老、辣。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书法从不追求逼真美丽的景物描绘,而是注重寻找生命的真理。

而在审美之中大美是无需言语的,正是庄子主张的大美不言。当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已经无法用言语传达,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这正是庄子所说的不可言论、不可意致的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即“大美不言”。

(摘编自海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只有不通过任何言语来描述世界,才能感受事物之美,达到“天之言”的境界。
B.作者认为,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的“不言”产生于“言”,它是相对的美。
C.庄周梦蝶这种无限愉悦的审美境界是庄周直接感受到的,是庄周在人为意识下产生的。
D.庄子笔下有很多相貌丑陋或肢体残缺但品格高尚的人,他们在庄子眼中是丑的、不美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在中国哲学和西方美学中的指代不同,前者指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后者则指感性实在。
B.儒家认为,假设有个大美世界,则这个大美的世界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在天这个绝对创造的本体。
C.孔子的“无言”和庄子的“忘言”从根本上看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天是“不言”的,又是“忘言”的,它默然而创造。
D.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和“逝者如斯”的感叹都包含着天不言,却创造不已的思想。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二十四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D.《桐柏观》:“半夜人无语,中宵月送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就当下人们热衷于整容这一现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4-03-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高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