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43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佟公讳国珑,字信侯,辽东人。公性孝友,有干略,髫龄即能任家督。亲既没,与兄相敬爱,同爨二十年,族党称之。平生好施与,重气节,遇事难易艰险,慨然以身任。年三十有五,授兵部督捕笔帖式,有能名。

越五年,擢山东文登县令。癸末大饥,奸民所在骚动,将不测,公率数十人遍诣村墟捕毙凶渠旋散赈晓谕民赖以安。邑故滨海,闽商泊舟岛屿间,副将林某缚其数十人,指为寇。公讯之,皆释。乃更捕真贼四十余人杀之,海疆宁谧,而商舶继至者,皆拜公德。

辛卯擢山西泽州牧,时甚荒歉,公至,大发常平仓谷借民,秋成克期输还,无有后者。又为省徭役、平物价,民情欣悦。时太原守挟威势,能倾轧人,公独与之抗。太守乃阴嗾驿丞诬揭公,公遂解任。州民哗然集,鸣钟罢市,欲诣阙留。继而得旨留原任,州民欢迎公者塞道路,其为泽人爱戴如此。

是年冬,平阳民变,抚军檄公往抚,许以兵从。公曰:“兵行是速乱也,请单骑往。”至,民皆喜曰:“佟公至,吾属毋虑矣。”乃入城谕抚,安堵如故。州北门敌楼倾圮,城垣残缺。公捐俸千金为倡,集僚属、绅士共议修筑,凡两年,大工告竣。民感公捍御之功,乃共为公立祠署侧,公禁之不得。

庚子,公年六十,数请致仕,始得去。去之日,州人攀号震郊野。

公归,卜居天津,以旧属高平令亏空,乃逮公分赔万余金。公故介然自守,家无储积。先是公在州,办军需数载,独自赔累,未尝尺寸扰民,民尤蒙福泽,至是愤泣,为公捐五千金投州库,公复鬻旧产,越五年,始得完项归籍。自是偕家人虽布衣疏食,恬如无嗟贫色。

(节选自《忠雅堂文集卷三·传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率数十人A遍诣村墟B捕毙C凶渠D旋散E赈晓谕FG赖以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龄,指童年,幼年。佟国珑在幼年就能督理家事,表明他幼年就有才干谋略。
B.“遇事无难易艰险”的“无”与《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的“无”意思不同。
C.“既至,民皆喜曰”的“既”与《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意思相同。
D.致仕,也称“休致”,辞去官职。文中指佟国珑六十岁时多次请求辞官才得以离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佟国珑在父母去世之后,与兄长相敬相爱,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二十年,受到了同族人的称赞。
B.佟国珑的副将指认多名福建商人为贼寇,佟国珑审讯之后全部释放,并且抓捕杀掉四十多名真贼寇。
C.佟国珑捐献千金俸禄,与部属、绅士们共同议定方案,经过两年时间,修缮了北门倒塌的敌楼。
D.佟国珑的老部下亏空,他受牵连被拘禁,需要赔付所有款额,州民自愿为他捐献五千两银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偕家人虽布衣疏食,恬如无嗟贫色。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简要概括泽州百姓不舍佟公离去的原因。
2024-03-0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上有双眼睛

海华

乡下老家的外甥打电话来,说是这些年搞种养,做生意,挣了点小钱,盖了新楼房,且定好日子在家里摆几桌,请亲友们聚一聚,乐呵乐呵,叫我回老家一趟。

这天一到家,外甥满面春风地领着我参观完他的新居,在三楼喝茶时,神秘兮兮地跟我说了村里近日发生的一件怪事。

那是十多天前的一个中午,三叔公悄悄拿起钢钎和凿子,正准备出门,五岁的小孙女突然一声惊叫,爷爷,眼睛,爷爷,后山有双眼睛在看着你……

眼睛?三叔公猛一愣,随即往后山望去,啥也没有,再摸摸小孙女的额头,没有发热。心想,小孩子净说瞎话。于是,迟疑了片刻,把小孙女送回屋,还是悄悄地上后山挖山取石去了。

第二天中午,小孙女一见三叔公拿着那把钢钎和凿子准备出门,又朝着他直嚷嚷,爷爷,眼睛,好像老伯公的眼睛在看着你,血红血红的,好吓人呀。小孙女边说边紧紧地依偎在三叔公的身旁,一只手拽着三叔公的衣襟,一只手微微颤抖地指着后山的方向。

三叔公满脸惊诧,咋又在说眼睛?便看了一眼后山,见没有啥,再摸摸小孙女的额头,温度正常,犹豫了一阵,又悄悄上了后山。

让三叔公感到蹊跷的是,此后一连几天中午,只要他一拿起钢钎和凿子,小孙女就朝他大声嚷嚷,爷爷,眼睛,老伯公的眼睛在看着你……

外甥皱了皱眉,嬉笑着说:“事后,①三叔公跟我说起这些事时,还满脸错愕。

“老伯公?”我悄声问。

外甥说:“三叔公的邻居,咱们村的老村主任石大宽老伯。”

“老村主任不是已经走了两年多了吗?”

“是。要是老村主任还在,唉……”

外甥一声叹息,不禁使我想起数月前回老家时,从老乡口中得知的村里一些往事:

咱们村叫石头村,是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后有一座大山,山脚杂草丛生;山坡上除了一些零零散散的乱石和树木,就是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块篮球场般大小、寸草不生的空地;山顶上光秃秃的,全是黄土,是远近闻名的光头山。咱们村因此被外村人戏称为光头村,每年雨季,大雨一下,山脚下,农田里,山下那条小河,尽是些夹带着粗沙和碎石的黄泥水,村民叫苦不迭……

那一年,四十开外的石大宽当了村主任,每当镇里开会,好些人都调侃他是“光头村主任”。第二年起,石村主任憋着一肚子气,横下一条心,带头捐出10万元,同时发动村民捐资,请来县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帮忙做好规划,采取“因地制宜,划定地段,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确保成活”等措施,带领大伙年复一年地在光头山上植树造林,从山顶到山脚,村前村后,凡是宜种树的地方都种上了树,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打拼,硬是给光头山穿上了绿衣裳,村容村貌从此变了样:山绿了,小河水清了,农田不用再喝黄泥水了,再没人叫石头村是光头村了。

然而,就在镇委镇政府向全镇推广石头村植树造林经验,石村主任第三届任期还有个把月时,石村主任不幸得绝症走了。临终前,石村主任嗫嚅着交代古副村主任,守住了青山绿水,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②并叮嘱老伴,他走后,把他的骨灰撒在后山上。老伴与子女们一合计,在殡仪馆买了个金斗瓮,把他的骨灰装进金斗瓮里,安葬在后山上。

没承想,老村主任走了不到一个寒暑,有位村干部竟鼓动三叔公和五六位村民,打起了后山的歪主意,串通外地的啥老板,③偷偷地在后山又是挖,又是凿,又是炸,发了疯似的窃取大小石头,做起了石材生意。同时毁坏了不少树木,不到半年光景,后山已是满目疮痍,伤痕累累。

“舅舅。”外甥一声唤,把我的思绪拽了回来。

外甥嘿嘿两声,突然压低嗓音道:“昨天,三叔公又私下来嘀咕:老侄呀,你不是外人,跟你说过的小孙女那事,把我弄得头都大了,思来想去,前几天还是跟那帮人说了。我说,‘也怪,这几天一到山上,老觉着有双眼睛在看着我……’④话音还未落地,那帮人都抢着说,‘是呀,是呀,这些天只要一凿石头,或者毁坏了树木,好像立马有双血红的眼睛在紧瞪着自个似的,心里直发毛,也觉着亏心。’说真的,我早年干过石匠活,原本就不太乐意参与这事,这时,见那帮人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便提出就此收手。那帮人听后使劲点头。一直没吭声的那位村干部一脸尴尬,他忽然想起新上任的古副村主任曾多次找他谈话,近日又下了最后通牒:‘别以为这里山高皇帝远,如不尽早收手,并做好复绿工作,就上告镇里。’便轻叹一声说,‘那……就都散了吧。’”

“舅舅,你在省城工作,见多识广,你说,这事怪不?”外甥认真地看着我。

我笑了笑,似不经意地说:“也怪,也不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外甥邀请“我”回老家小聚,后来又神秘兮兮地跟“我”说了一件“怪事”,设置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B.“眼睛在看着你”这几个字在文中反复出现,既是小说的线索,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中多处使用省略号,大多表示声音的延长或语意未完,调整了行文节奏,引发联想,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D.小说末尾“也怪,也不怪”以一个开放式结尾收束,既回答了外甥的问题,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讲述三叔公说起这件事时感到错愕,说明他对开山炸石有矛盾心理。
B.句子②体现出老村主任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想要死后也守护在这里。
C.句子③连用几个短句,短促有力地写出这些人为了私利而做出的恶劣行径。
D.句子④表明炸山毁绿参与者立刻警悟到自己的错误做法实际上在害人害己。
3.文中插叙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4.分析文章标题中的“眼睛”的丰富意蕴。
2024-03-0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的时代,守在土地上的生活与离开土地的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土地尽管无法完全用来维持人们的经济生活,却有着经济生活之外的吸引力,借此在吸引着人们尽管离开了土地去讨生活,也愿意在一定时期返回到土地上,继续依赖土地维持一种安逸闲散的生活。

但这种人与土地关系的转变不是乡土社会的时代所能够完全应对的。教育的普及和学历社会的拉动,使得大批的农村人口离开了土地,同时种地被看成是社会中的一种不光彩的事情而受到了某种污名化。我们不再有过去“天朝帝国”时代的那种在意识形态上有意将农民放在所有的职业之上,并保持着一种对于乡土社会的信任与放任,采取一种官不下县的无为统治,并依赖地方政治中的长老与士绅的非制度性的权威,以此权威而让乡村的治理假手于地方精神。

随着现代国家建设在全球的蔓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通过具体开展的项目而逐渐渗入了乡村社会。与此同时,教育的全民化拓展也使得传统的乡村士绅和精英阶层快速地离开乡村并沿着新的社会流动的阶梯而不可能再回到乡村之路上去。知识阶层不再是乡村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以及一定意义上的民间精英,转而成为了远离乡村社会却可能对乡村社会怀抱有一种改造理解的远距离的看客,他们自身摆脱农村和农民身份束缚的历程使得他们虽离开了乡村却深信他们自己不仅仅是彻底改变乡村模样的有责任的鼓动者。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无法真正设身处地地从农民的立场上看待各种变化,很多时候是持一己之见把外部的东西,如法律、科技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送到乡下去,结果却只能是因为无法适应地方性的需求而逐渐被弹出乡村社会的场域,而最终只能造成劳民伤财的恶果。

在经过差不多一个多世纪与西方世界的亲密接触,我们的乡村社会及其文化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改变。乡村各类留守人口的持续增加,乡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由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最近涌现出来的集体合作社式的乡村生产方式,还有由乡村越来越多的人彻底搬离乡村所带来的空心村现象,以及一些地方开展的由分散的村落居住向集中的城镇社区居住的新农村建设的最新尝试等,这些都迫使我们要去重新思考。

在当今条件下,“乡土社会”这个概念的含义是否还有适用性?以及未来这样的社会又会发生怎样的带有根本性的转变?

(摘编自赵旭东《费孝通的“乡土社会”何去何从》)

材料二:

乡土是物质生命的基础,是人类智慧最初发生的温床。乡土是自然的,它属于特定的自然风土,人们选择利用特定的生活资源作为生计内容,依照自然的秩序,维持人群的生存与延续。乡土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在世代生活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与生长的生活惯习。围绕生活主体的需要,人们形成严密而温和的生计与生活秩序。我们在进入乡土,试图对乡土重建时,要遵循乡土生态环境与人们习惯的生计,可以对乡土历史选择的生计进行复兴与扶持,进行扩大性生产,让地方风物特产,变成促进地方经济活力的重要内容。

乡土生活秩序与时空文化设置依循的是自然时间秩序与人伦原则,人们依照四季节律安排生产生活进程。乡土的人文时间紧密地依靠着自然节气时令,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祭祀信仰无不与四季时令有关。同时乡村的和谐基础还是人伦基础,“忠孝”“孝友”“孝义”这些概念是乡土社会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们孝敬长辈,友爱亲邻,互助互惠,乡土共同体的亲密感觉让人们感受到相互依存的温暖。

村落口头传承与乡土表演艺术是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众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家训、门风、村落、家族流传的口头故事与戏曲表演以及生活中的谚语、社交等日常行为传承培育村落精神,传递乡村社会朴素的道德观、历史观、人生观。它为家庭孝道伦理的传承、村落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规范的箴言与模仿的榜样。

我们可以从传统村落与环境协调的生态利用经验中提炼民俗智慧,为当代村落布局、环境治理等提出对策性研究意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代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急迫问题。如在村落环境的选择、总体布局的安排、中心与边缘、上下内外结构等方面,突出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一个传统村落就是一个生态文明传统的博物馆。我们积极关注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经验与智慧,发掘其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在联系,总结推广生态治理经验,为和美乡村建设增添传统动力。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讲当时的乡土有点飞不起来的样子,今天我们在新时代重新认识乡土的时候,觉得它具有文明传承与精神重塑的独特认知价值与文化意义。乡土有自己的秩序与美感,有自己的人情礼俗,有自己的清洁观念,有自己的艺术。我们觉得乡土文化本来就是土生的文化,不需要飞上天,天上也未必好,还是依存大地,踏实温暖。

(摘编自萧放《重返乡土:中国乡土价值的再认识》)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时代,土地无法完全维持人们的经济生活,但也能吸引着离乡人不时返乡,过一种安逸闲散的生活。
B.在现代的乡村社会,人与土地的关系发生了很大转变,其中教育的普及和学历社会的拉动是转变的根本原因。
C.乡土是物质生命的基础,孕育了人类智慧,人们围绕世代生活的土地,形成了严密而温和的生计与生活秩序。
D.乡土生活秩序与时空文化设置依循的是自然时间秩序与人伦原则,它决定了乡村的和谐基础是人伦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地被看成是社会中的一种不光彩的事情而受到了某种污名化,这种认识可能导致农民搬离乡村,离开土地。
B.虽然现代的乡村出现工业化、集体合作社、空心村等现象,但是“乡土社会”这个概念的含义也许还有适用性。
C.如果不从传统村落与生态利用经验中提炼民俗智慧,就无法为和美乡村建设增添动力,乡村社会治理会成为空谈。
D.“乡土”具有文明传承与精神重塑的独特认知价值与文化意义,因此,在新时代中乡土文化可能会获得极大发展。
3.下列选项中的现象或行为不能体现“乡土价值”的一项是(       
A.白族等民族每至岁末,将垃圾聚堆焚烧,然后全村集体出动,敲锣打鼓,把焚烧后的垃圾灰分别撒到各家的田地里,这被称为“酬年”。
B.北宋蓝田的吕大钧为教化乡人而订立的《吕氏乡约》,以道德、生计相互激励,以相互救助作为公益目标,建立稳定的乡村社会秩序。
C.“一级英雄”胡修道是一个正直、敬业的共产党员,他把理想信念深深地植根在自己的心里,用言行举止对后辈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
D.通山县通过多方参与保护、多元投入建设、多业融合发展等机制,推动传统村落“颜值内涵”的双提升,让尘封的遗产变成发展的资产。
4.两则材料都涉及“乡土社会”的现状,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因地制宜。”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因地制宜?
2024-03-0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静女

《诗经•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口吻,通过小伙子的视角来刻画“静女”的形象,更能引起读者对女子的美好想象。
B.原本约好了和小伙子在城角相见,小伙子来后,姑娘早躲了起来,这让小伙子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原地徘徊。
C.小伙子很喜爱姑娘赠的荑草,觉得它美好且与众不同,因为这是姑娘从郊野采来的,凝聚着姑娘的深情厚谊。
D.本诗运用了与《芣苢》相同的重章叠句的手法,三章结构一致,将情感抒发得率真、淳朴,富有生活情趣。
2.诗中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4-03-05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各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国子先生展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选自韩愈《进学解》)


[注]①涅,可制黑色染料的矾石。②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处指脏水、臭水。③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渐者A然也B故君子居C必择D乡E游必就士F所G以防邪辟H而近中正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指符合、合乎,与现在所说的“中规中矩”的“中”意思是不相同的。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步”指很短的距离。
C.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D.有司,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与“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有司”意思一样。
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
B.两则材料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行为品质的提升。
C.荀子通过类比阐明外界环境会干扰学习效果,韩愈则认为学习不会受环境干扰。
D.材料中的“锲而不舍”“业精于勤”等道理涵义丰富,赋予我们很多的生活启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5.荀子和韩愈提倡的学习方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3-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

哦,香雪

铁凝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粘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索索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对了,今晚台儿沟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对了,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煳。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索索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慕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辨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

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当她们也看清对面的香雪时,忽然都停住了脚步。香雪猜出她们在等待,她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选自铁凝《哦,香雪》,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风寒冷,香雪裹紧围巾,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着,不只是因为冷,也因为内心害怕和无助。
B.坐了一路火车,香雪没来得及看铅笔盒,直到赶夜路时觉得无聊才想起把它拿出来仔细端详。
C.夜归途中香雪把枯草茎插在小辫里,所谓的“避邪”,主要是为战胜害怕心理而进行的自我鼓励。
D.香雪看到姐妹们时想快点跑过去,但腿变得很沉重,暗示她之前忙于赶路而忽略了身体的劳累。
2.下列有关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插叙香雪没有听从凤娇用旧汗褂换芝麻糖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现山村姑娘香雪的懂事孝顺,并且能抗拒诱惑。
B.节选部分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了香雪走夜路时由害怕到不害怕、由不安到骄傲的心理变化过程。
C.节选部分大量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不仅渲染了大山之夜的静谧,也烘托了香雪走三十里夜路的心情。
D.这篇小说的语言清新婉丽,文字鲜活灵动,风格自然质朴,人物刻画细腻;从叙述角度看,与《百合花》一样,同属女性视角。
3.结尾划线句独立成段,富有表现力。请从结构、语言、情感方面任选两个角度简要赏析。
4.香雪本来有一个木制铅笔盒,是父亲为她特制的,而她却用四十个鸡蛋换得一个自动铅笔盒,并因此走了三十里夜路。语文课上,同学们就“香雪这样做值不值得”的问题展开辩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请你选择一方,结合选文内容写出辩论要点。
2024-03-0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实多由于生育,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②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③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地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④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⑤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⑥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⑦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这种活动似乎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大体上是稳定的,缺乏变动,长幼之间有社会差次,年长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B.血缘与地缘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作者认定的血缘关系是基于生育构成的亲子关系界定的。
C.血缘社会中由生育产生的社会关系决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的稳定依靠生育维持。
D.乡土社会的人口一般不需要流动,但耕地不足等原因也会引起社群的分裂与人口的迁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缘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结构,存在着血缘上的继替关系,非血缘社会也不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
B.血缘地缘合一是乡土社会社区的原始状态,所以在农村地区同一村落聚居的人们都是有血缘关系的。
C.血缘社会把血缘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一旦此标准得不到认可,就可能引发矛盾。
D.稳定的社会中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可见乡土社会中地缘与血缘的关系密不可分。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原文文化特征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文人常用籍贯为自己的文集命名,如苏辙生于四川眉山,祖籍河北栾城,文集名为《栾城集》。
B.《史记》记载,佣耕出身的陈胜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同伴说:“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我国很多自然村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渊源,如革命圣地西柏坡村与邻村东柏坡村原为一村,原名柏卜。
D.很多家族教诲子孙都有家训。浙江《钱氏家训》中规定: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4.原文4~7段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证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5.现代社会中,不少人在表格里填写的“籍贯”所在地,对自己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2024-03-0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

戎昱

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

风烟连楚郡,兄弟客荆州。早晚朝天去,亲随定远侯

【注】①桂州,今广西桂林。②戎昱,中唐诗人,仕途不顺,长期担任地方官员的幕僚。③定远侯:东汉名将班超,因平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宗明义,照应标题,交代自己登上高山后的心理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感情基调。
B.颔联使用“野菊”“酒”“芦花”这些意象,营造了凄清的氛围,蕴含了诗人感伤的心绪。
C.颈联作者思念亲人,登上高处望见楚郡的景致,联想到自己的兄弟们还客居在遥远的荆州。
D.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情景交融,音韵和谐,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气象雄伟,真挚动人。
2.同是登高望远之作,本诗和杜甫的《登高》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异同?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要概括。
2024-03-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再问,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而不能为,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三问,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B.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C.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D.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得行,       ②非能水也,而江河
B.①从者病,莫能   ②积土成山,风雨
C.①譬使仁者而必   ②烟涛微茫难求
D.①良工能巧不能为顺   ②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3.下列各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楚,大国也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①人之不我信也     ②何为其然也
C.①安有王子比干     ②安在其不辱也
D.①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②青,取之于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执政,当权。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中的“用事”语意相同。
B.稼穑,意思是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也可指庄稼或者谷物。
C.爨,上部是双手拿甑,中间是灶口,下部双手将柴推进灶口,意思是烧火做饭。
D.先君,本文指前代君主。如《诗经·邦风·燕燕》中的“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蔡两国大夫得知楚国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徒役将其围困在野外。
B.子路、子贡面对孔子的提问,都对夫子之道表示了怀疑,表现二人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孔子肯定了颜回对自己问题的回答,并表示如果颜回将来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意给颜回当管家。
D.孔子“七日不尝粒”并不气馁,见到颜回“偷吃”也敢于当面严肃地质询,得知真相后还能够自责自省。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2024-03-0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气

①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关注天气,也常常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却很少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何谓地气?《礼记·月令》说:是月也(指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从自然界来看,地气是来自土地山川的力量。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暗,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对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玻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所以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

②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

③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那是风掠过树梢的轻响,那是管弦丝竹的余音,那是键盘上流淌的交响……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传导而来。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水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透露着几分朦胧与神秘。

④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鸡鸣狗吠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和地气的纯正。

⑤地气是日月之精华,地气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骋。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我于是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了故乡松软潮湿的土地。此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摸、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

⑥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过血泡和老茧,对粗笨的农具就没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意,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出名,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焐出来的,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

⑦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我陡然想起一句老话:人活一口气。这口气肯定就是地气积蓄的能量、涵养的元气。

⑧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

(《光明日报》20225512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能满地追逐,经常接地气,作者认为自己小时候比现在的孩子幸运。
B.本文中的“地气”与史铁生笔下的“地坛”都朴素厚重而又富有生命力。
C.本文与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丰富景物形象。
D.本文以诗化的语言描绘地气的特点,其目的在于表达对故土深切的怀念。
2.请简要说明文章第⑥段中“土气”的含义。
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地气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2024-03-0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