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1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作品。其中《祝福》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
B.“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
C.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
D.察举制,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被举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
2023-01-05更新 | 40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咸水沽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2 . 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⑧何为其然也
A.①⑥/②⑤/③⑧/④/⑦B.①⑧/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⑧/④⑦D.①⑥/②⑤/③④/⑦⑧
2023-01-29更新 | 53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微山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               
B.者               
C.也               
D.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                              明:彰显
D.先其家                              齐:整齐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5.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2022-02-19更新 | 39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这里凤姐儿已带着人摆设整齐,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裀蓉簟,每一榻前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一个上面放着炉瓶,一分攒盒;一个上面空设着,预备放入所喜食物。上面二榻四几,是①薛姨妈,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余者都是一椅一几。东边是③,③之下便是王夫人。西边便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在末。李纨凤姐二人之几设于三层槛内,二层纱厨之外。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大家坐定,①先笑道:“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

1.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一场行酒令的活动,其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图所示。其中位于①位置的是______,她之所以坐在主位,是因为______;位于②位置的是丫鬟______,她坐在这里的原因是她是行令官;而位于③位置的是______,她在行酒令的时候说出了一句“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缩”。试结合本次宴饮的座位安排和贾府衰败后“树倒猢狲散”的情形,解释费孝通先生对“差序格局”论断的合理性。
2023-03-20更新 | 34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5 . 下列关于国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
B.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是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
C.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他的笔锋以“文坛硬汉”著称,代表作《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圣地亚哥。
D.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小说家,代表作《百年孤独》的主人公是布恩迪亚,《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2023-01-29更新 | 40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九十六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有红学家评论《红楼梦》用笔经济,即借一个事件,刻画多个人物形象。请结合《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谈谈用笔经济是如何体现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历史的裂痕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鸿沟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鸿沟的北面是涛涛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惟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秦始皇带着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合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婉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明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场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尘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鸿沟的兴衰为线索,意在揭示鸿沟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B.文章开头和结尾虽然都采用了景物描写,但二者的作用并不相同: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而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
C.第五段作者着力描写了“霸王别姬”的场面,主要是为了渲染项羽失败之惨烈,从而夸赞刘邦胜利的伟大。
D.作者说“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强调了李清照的女性身份,也是为了突出项羽的英雄形象。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取“鸿沟”这一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遗迹为观照点和情感生发点,将与之有关的历史掌故一一勾连。
B.作者在描绘历史场景,勾描历史人物或抒发深沉之思的时候才那样的挥洒自如,发于所当发,止于所当止。
C.霸王沽名,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充分体现。假如在鸿门宴上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项羽最终便不会失败了。
D.文章开头与结尾两处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既勾起读者对历史的回望和深沉思考,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凝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又让人产生对历史的无限感慨和长久回味。
3.文中引用了李清照、毛泽东和阮籍的诗文典故,有哪些作用?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士不敢弓而报怨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
C.同死生,去就D.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2023-01-12更新 | 521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咸水沽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北征

裴让之

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

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

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

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

出塞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
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
B.《送北征》由眼前事想象壮士驰骋疆场,空间上远近交错,时空跳跃,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C.《出塞》中勇武不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
D.《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
2.鉴赏“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中“惊”的用字之妙。
3.《出塞》 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
文言小题-选择类 | 容易(0.94) |
10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乾隆三十九年”等都是古代通用的“纪年法”,前者是干支纪年,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B.“笠是兜鍪蓑是甲”,出自北宋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辛弃疾有词句“年少万兜鍪”。
C.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所谓“一饭三吐哺”。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