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______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在这部______的旷世奇书——《红楼梦》里。

高鹗和程伟元增补的《红楼梦》后40回,______。首先,由于有了后40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其次,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第三,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不足之处是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______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     )。

(选自《中国文学史》第四卷,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庸俗       锥心之痛       差强人意       违反
B.低俗       锥心之痛       不尽人意       违背
C.低俗       呕心沥血       不尽人意       违反
D.庸俗       呕心沥血       差强人意       违背
2.下列选项中,填入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它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
D.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作品。其中《祝福》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
B.“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
C.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
D.察举制,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被举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
2022-03-07更新 | 39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几道,字叔原,临淄公之暮子也。磊怀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诸公虽称爱,而又以小谨之,遂陆沉于下位。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余尝怪而问,曰:“我蹒跚勃窣,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之风耳,罕能味其言也。

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虽若此,至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

余少时,间作乐府,以使酒玩世。法秀道人独非余以笔墨淫,于我法中当下犁舌之狱,特未见叔原之作耶?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曰:“独不得与叔原同时耶!”若乃妙年美士,近知酒色之虞;苦节臞儒,晚悟裙裾之乐,鼓之舞之,使宴安鸩毒而不悔,是则叔原之罪也哉?山谷道人序。

(选自黄庭坚《小山词序》,有删改)

《补亡》一编,补乐府之亡也。叔原往者,浮沉酒中,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馀,作五、七字语,期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见闻、所同游者意中事。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窃以谓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遣,第于今无传尔。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

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自尔邮传滋多,积有窜易。七月己巳,为高平公缀缉成编。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垄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选自晏几道《小山词自序》,有删改)


【注】①临淄公:指晏殊。②苦节臞儒:因过度节制而消瘦的书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以小谨                                 望:埋怨
B.仕宦连                                        蹇:困顿窘迫
C.法秀道人独非余以笔墨             劝:劝说
D.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             病:抱怨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公虽称爱                                 ,单于使陵到海上
B.余尝怪而问                                 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C.期自娱                                        君臣固守窥周室
D.遂两家歌儿酒使                           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B.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C.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D.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4.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黄庭坚概括晏几道人格秉性的一项是(     
①磊怀权奇,疏于顾忌
②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
③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
④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
⑤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
⑥鼓之舞之,使宴安鸩毒而不悔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⑤⑥D.④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晏几道,是仁宗朝宰相晏殊晚年所生的儿子。他从小才华出众,写文章自创体式,有着傲兀不群、不顺流俗的气质,同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
B.晏几道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精通六艺百家,才华洋溢却不打算拿这些沽名钓誉,显耀于世,偏要溺志于时人视为小道末技的曲子词的制作上。
C.序文中作者用一“痴”字高度概括了晏几道的品格,并且从仕宦、为文、治家、待人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这一评价得到了时人的广泛认同。
D.《小山词》虽大多沿袭曲子词里惯见的男女情爱的题材,但是黄庭坚认为他的作品都能够和《高唐》《洛神》相媲美,可谓“狎邪之大雅”。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之风耳。
(2)窃以谓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
7.请概括《小山词自序》中晏几道所说的创作目的。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较易(0.85) |
3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023-02-04更新 | 57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曰:“此非常人。”乃深自结纳。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A民B聪C明D勇E决F识G量H过I人J见K隋L室M方N乱O阴P有Q安R天S下T之U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盗以万数”中的“殆”与《石钟山记》中“郦元之所见,与余同”中“殆”意义不同。
B.“以此虚入关”中的“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风雪”的“乘”意义不同。
C.“乃部署宾客”中的“阴”与“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义相同。
D.“身危矣”中的“益”,与成语“精求精”中的“益”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静与李世民结交颇深,李世民曾向刘文静问计,刘文静对社会形势分析得很透彻。
B.虽然刘文静的谋划契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李世民最初也只是暗中行事,不敢告诉李渊。
C.王仁恭、商君雅二人作战失利,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李世民则趁机劝李渊起兵反隋。
D.李渊听到李世民“兴义兵”的建议,先说要把他抓起来,后经李世民劝说终于同意起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2)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
5.刘文静认为要想平定当时大乱的天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对《登高》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领起全篇。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视线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动静结合中寓动于静。
B.颔联紧承首联。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蕴含着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怀。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重阳登高、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D.全诗四联,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诗歌沉郁顿挫,明代胡应麟称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B.《登高》颈尾两联表现情感。诗人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道多病残生。尾联又写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C.《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杜甫的诸多感慨。
D.《登岳阳楼》颈联叙述身世,凄凉落寞,意境由狭而广。尾联笔力一转,以“戎马关山北”的博大胸襟,与颔联恢弘伟丽的自然气象相得益彰。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1】,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2】,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3】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1】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2】著作、秘书:官职名。【3】鹿独:疲困不振。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             君:君主
B.弗食不知其                       旨:滋味美
C.师为难                                 严:尊敬
D.高齿屐                                 跟:穿着,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之谓乎                           闻道也固先乎吾
B.道尊后民知敬学                 何为其
C.列器玩左右                       取之于蓝,而青
D.此观之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B.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C.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D.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要经过雕琢才能成器,人也要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的妙处。
B.学,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教,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教与学可相互促进。
C.君主不把臣下当做臣下有两种:一是祭祀之代受祭者,一是老师。
D.教导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事倍功半,老师也会因此怨恨学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2)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则材料中“学之益处”。
2022-03-08更新 | 36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选择 | 适中(0.65) |
名校
7 . 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全部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①安土重迁       ②克己复礼       ③一表三千里     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⑤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⑥ 日新月异       ⑦兄友弟恭       ⑧眉目传情
⑨人怕出名猪怕壮       ⑩鸡犬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A.①③⑤⑨B.②⑤⑦⑧C.①④⑥⑨D.②⑤⑧⑩
2023-01-28更新 | 32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选项中,从文言句式的角度考虑,全都属于一个类型的一项是(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皆好辞赋而以赋见称            ③铸以为金人十二
④外欺于张仪                    ⑤秦,虎狼之国                      ⑥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⑦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⑧信而见疑        ⑨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⑩蹑足行伍之间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此不知人之祸也
A.②⑤B.⑥⑧⑩C.①④D.③⑦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1)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在太热闹的时刻,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

2)我先去拜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霉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我努力避让舞者,走进广场。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幅苍凉出走的模样,可惜我不吸烟,不然在他左手托着的烟斗上,献一缕烟丝,安抚一下他。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难以附

3)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颚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乌云见日般的丽文事么?

4)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

5)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着他的安危。

6)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为他寂寞空守了四十年的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

7)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树,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如一团巨大的阴影,阻碍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8)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向右望去,可见虹口足球场的一角穹顶,像一团铅灰的云压在那里。健身和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

9)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10)离开鲁迅墓地,迎着风中被撕扯下来的艳丽的槭树叶,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馆藏丰富。我留意的是那些曾与鲁迅相依相伴的实物,他戴过的硬硬的礼帽,这礼帽是再也不能为他挡风了;他穿过的棉袍以及蓝紫色的带花纹的毛背心,这样的衣物也再也不能为他避寒了;他用过的白瓷茶碗依然好看,但它再也不能为他送去茶香了;他用过的吸痰器,不能再为他排解胸中郁积之物了(真正的郁积,靠它也是排解不了的吧);而那一支支笔,也再也不能随他在纸上叱咤风云了。

11)离开纪念馆,风小了一些。我出了公园,一路打听,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山阴路1329号。

12)讲解员介绍着一楼会客室的陈设,餐台餐椅、墙上的画等等。而我的目光聚焦在了瞿秋白寄存此处的那张著名的书桌上了。只三两分钟吧,就被保安幺喝着去二楼。二楼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不很宽敞。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上面还摆放着棉被和枕头。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气是真的散了,还是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

13)保安已在一楼大声呼唤讲解员,让她赶快带游人出来,说是时间到了,其实我们进来不过一刻钟。我郁郁出了鲁迅故居。其实我很想看看灶房的陈设,萧红不是在这儿为鲁迅过东北特色的韭菜盒和油饼吗?

14)我回到山阴路上,风又起来了,这条路成了风匣,回荡着风声。从鲁迅谢世之所到他长眠之地,并不遥远。但这条路在我眼里却很长很长,它仿佛记录着一个人半个多世纪的跋涉

15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从苍绿中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

16)我迎着风。在山阴路上徘徊。风很大——很大很大的风。

(选自《文汇报》201827日《笔会》副刊,有删改)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拜(yè)             草霉                    整齐划一             一幅
B.深藏不(lù)       (zhuó)             颚然                    丽(qǐ)
C.树(zhàng)       旖旎(yǐ)(nǐ)       风云(zhà)       幺喝
D.曙光                           过(lào)             跋涉                    苍绿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3)段和第(6)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直接引用鲁迅的原句,两处流露的是鲁迅特有的幽默与自嘲。
B.作者对鲁迅墓前塑像颇有不满,这既针对鲁迅墓地的设计,也指向后世人们纪念鲁迅、传承鲁迅精神的方式。
C.甬道尽头人流不息的路、虹口足球场的穹顶、健身娱乐的各路音乐,都衬托出了鲁迅墓地的庄严肃穆感。
D.作者委婉地批判了参观大陆新村时保安的吆喝和大声呼唤,其主要原因是保安导致我无法尽兴地游览。
E.文章在叙写游览始末的同时,自然地引入相关材料,既增加了文章意趣和可读性,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赏析第(15)段。
4.游览的后半段,作者多次写到“风”,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第(10)小节中“真正的郁积”有什么深刻寓意?请结合《祝福》或《阿Q正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阐述。
2024-02-21更新 | 33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南门坛上

①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铺就的街道,在叙述着她往日的辉煌,临水而筑,白墙黛瓦的古屋鳞次栉比,仿佛一条条小船,只要一伸手,你就能触摸到那碧波荡漾的河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布局,让身处闹市的你,顿时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与舒畅,她就是常熟人的记忆——南门坛上。

②“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此处建有城隍庙祭坛而得名,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

③“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各类载货船只,云集于此,铸就了其商业的辉煌。四丈湾、上塘街、总马桥、平桥街、君子弄、进河桥弄、东仓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像一根根柔丝带,把往昔的梦,从记忆的洞穴里一点点地掏出。巷口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花式各样的本地糕点,还有醇香甘甜的糯米酒,无不勾起你早已乏味的食欲。

④我不是常熟人,却与坛上有着不解情缘,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我的姑父家就在坛上的君子弄,弄内曾有明代清官吴寅的宅第,吴寅有功不言功,亦不争功,有“君子”之称。小时候,过年总会去姑父家住上几天,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倚在姑父怀里,听他说坛上的故事,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姑父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坛上,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姑父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路溜光发亮,两旁店面林立,茶馆、饭馆、腊肉店、浴室一应俱全。这南门坛上为什么这么旺呢?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想为自己父母建皇陵,可惜啊,当年自己穷困潦倒,父母死掉,胡乱埋了,如今天下大定,父母的坟头早已不知所踪。这位朱皇帝啊,孝心还是可嘉的——为他父母造了好多的衣冠冢,好让他父母的亡灵安息,常熟的衣冠冢就在南门坛上,所以啊,坛上才如此兴旺!当然,后来我知道,坛上如此兴旺,绝不仅仅是沾了“皇气”。卖菜的、卖粮的、织毛衣的、带小孩儿的,所有这些密密麻麻编织着自己的生活的寻常百姓才真正造就了坛上的兴旺。

⑤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幅动态的水墨画。春日清晨,瑰丽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坛上,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佛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异彩纷呈。码头边,船工们蹙着眉,抽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响彻于坛上的天空,让烦躁的您,有种迷醉的快感。

⑥“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出名的,莫过于“得意楼”了。得意楼为砖混结构的茶楼,在其它古建筑的掩映下甚是显眼,镂空绘饰的朱漆门窗,雕刻精美的木制转角楼梯,古色古香的桌凳,样式古拙的茶具,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古时,“得意楼”是常熟城里最高的建筑,楼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专门给商会的会长及某些有身份的贵人设置的,第二层是接待谈生意的商人的雅座,底层是脚夫喝茶听书的地方。坐在楼上靠窗处,沏一壶新茶,邀一缕清风,约一二好友,不远处虞山尽收眼底,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景中侃侃畅谈,岂不是人生得意之乐事?金尊招牌上“得意楼”三字是两朝帝师翁同龢亲书。变法失败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回到了常熟老家,过着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他也自然成了这座古老茶楼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遒劲大字,我很难想象他书写此三字时,内心真的“得意”,却仿佛看到了夕阳中一位苍髯老者,朝着帝京的方向凭栏北眺的身影。“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

⑦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蕈油面、酒酿饼、盘香饼、叫花鸡、走油肉……随便一样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小时候,徜徉在坛上的街道,总会觉得大人给的零花钱太少,在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美味中,我最钟爱的要属走油肉。走油肉是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规则的大方块,然后焯水,冲冷,晾干,再放入油温适合的油锅里小火慢炸,待肉表面金黄起泡,方大功告成。过年时把它切成薄薄的大片,让它与鲍鱼、白菜、蛋饺、鸭蛋一起在蒸汽的作用下,相互渗透,裹挟,十几分钟后,一盆香气四溢的蒸菜,便在我们的口中肆意了。

⑧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商圈的变迁,坛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年轻人外迁打工,只余老人寂寞地留守在青石街上。老屋年久失修,巷弄乏人管理,小商小贩占道经营,“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

⑨2018年10月1日,“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馆”,以蒸菜为主,辅以茶艺,评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之地。五芳斋、状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春,与时尚的咖啡馆、西餐厅交相辉映,人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醒我们不断向前。

⑩在一个夏日傍晚,我又一次来到了“南门坛上”。一抹殷红的晚霞横斜于西山,湛蓝的天空中浮动着的大块云朵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火焰一般,映红了河面。“东里”、“西里”相对而立,细腻的小青砖,穹形的门洞,整整齐齐地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历史不过一瞬,人间已是辗转几重岁月。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的新“得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

(取材于徐志俊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追忆童年往事,描写风物特产,叙述街区变迁……饱含热爱之情,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B.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南门坛上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沧海桑田”这个词语写出了作者身为常熟人的真实感受,抒发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C.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新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展现了热闹淳朴的市井生活。
D.历史掌故、传说和古诗词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E.第⑦段详述走油肉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目的在于说明坛上人生活富裕,也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2.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语句。
3.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写了哪些与“南门坛上”相关的内容,请分条列举。
4.第⑩段写道:“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章在第⑥段和第⑩段两次写到,仿佛看到了翁同龢先生凭栏眺望“身影”,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两处“身影”的含义,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2022-03-07更新 | 365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