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博士买驴

李国文

“邮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这段话,源自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古代的博士,系对文化人的敬称。博士,学问广博之士;另有茶馆、堂馆的别称,如茶博士者。古之所谓博士,与现代学位级别的博士,根本不是一回事。文化人,读书多,有学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学问的人,未必“世事洞明皆学问”,也有因其学问太多而疏于应对世事的书呆子“邺下谚云”所说的,正是这样一位博士。

这位博士先生,赶到牲口市上买一头毛驴,银货两讫,也就拉倒,牵走就是了,他偏不,要立一字契,无非免得悔约而已。这位博士,为显示其学问深厚,洋洋洒洒,写上三大篇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以后,硬是没有接触到这篇契约的主人公,也就是正在牲口市里嚼着刍豆的毛驴。

颜之推,字介,祖籍琅琊临沂,南渡后,迁湖北江陵,他本人曾为南梁湘东王萧绎部属,官至散骑侍郎。后因战乱,遂居北国,先任周,后仕隋,史称其“博览群书,无不该洽”“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颜氏家训》这部典籍,因其内容丰富,超出一般家庭的伦理范围,涉及社会、风俗、礼仪、道德、文化、教育、知识与修养等方面,对于了解南北朝的人文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且篇幅短小,平白如话,遂成为古今学子的必读书。

南北朝对峙的一个半世纪,既有杀得天昏地暗的拉锯战争,也有相安无事的短暂和平。在此期间,南北两地都同样地风花雪月,歌舞升平,吟诗唱和,欢宴不断,既忘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灾难,也忘记铁蹄所至、血肉横飞的痛苦,而好了疮疤忘了疼的江南诸朝,斯风犹盛。君主带头,豪族助兴,文人凑趣,马屁轰鸣。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还大力提倡写淫艳的“宫体诗”,缠绵悱恻,无病呻吟;颜之推对这种颓废浮艳的文风,深恶痛绝,《颜氏家训》就是他一生愤怒的厚积薄发。他的老上司萧绎,最后失败时,竟奇怪地总结经验,归咎自己读书太多,才丢了江山。一气之下,把历年收集的数十万卷书籍简册,付之一炬。这些人,只要战火不烧到屋檐下,利刃不架在脖子上,都是玩文学的好手。

上述“博士买驴”式的浮浪空洞文字,是南北朝轻浮艳丽、好逸恶劳的社会习气产物。社会风气反映其上层建筑,世风正常,邪不压正,社会风气不良,小人得志,好人就要倒霉。颜之推引用了南梁的一个例子:“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日:‘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当时的整个社会,从统治阶层,到豪门贵族,竞相侈靡,淫奢豪华,从文人士子,到小康人家,贪图安逸,物欲嚣张。在这种风气下,指望文学能写出有质量、有分量、有力量的东西,是不大可能的。那位当过大使的庾信,后来由于战乱阻隔,逗留北方,不得回归,在怀念故国和感伤身世的悲情中,才形成苍劲悲凉的独特诗风。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指的是他晚年离散时期的作品。当他尚未奉命出使北朝,与另一位“青春偶像派”诗人徐陵,擅写绮丽诗文,领南朝诗坛之风骚,风起云涌,群起仿效,号曰“徐庾体”,在文学史上也是有记载的。革命奋斗年代,文学如同战鼓,震撼人心;物质消费年代,文学提倡消费,钞票第一。一纸买驴契约,值得写上三大张纸,来炫示自己吗?这使人不由得琢磨,太美满丰足,太安逸享受,太快活自在,太优哉游哉,对作家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曹雪芹为什么在喝“莲叶羹”时不写《红楼梦》,偏要饿到只有稀粥咸菜可吃时才写?饿,不一定就产生文学,但饿与饱,前者更可能靠近文学一点。因为,吃得太饱,血液都跑到胃肠中去帮着消化,脑子便会缺血,便会犯困,便会下笔无神,不知所云。饱,尤其太饱,大概是会产生出一种文学上的催眠素,有可能使得作家浑浑噩叠,行尸走肉。这大概就是“诗穷而后工”的道理。南北朝文学,比之他朝,相对来讲,较少巨匠力作的主要原因,与那个时代养尊处优的日子,太甜美、太甘醇、太轻松、太舒服了以后,作家文人的惰性也随之产生有关。文人太快活了,写东西就玩形式,就耍技巧,就讲性灵,就要搞一些翻新的花样。自然,精致的把戏,散淡的笔墨,隽永的余韵,这也是需要的,甚至是不可少的。若全是清一色的黄钟大吕,也是会令读者头疼的。文学,既不能全都沉甸甸的,也不能全是轻飘飘的。文学,还是要给读者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即使玩文学,也应该玩出一点真名堂来。有趣的是,写了三大张纸,硬是不见驴,读者难免就要骂街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介绍颜之推与《颜氏家训》,既交代“博士买驴”故事的出处,也树立了一个不同于颓废浮艳文风的正面叙写的对象。
B.文章写萧绎失败后将书籍简册付之一炬,用辛辣的笔触讽刺了这些迂腐文人倡导的颓废浮艳的文风,表明文学误国的观点。
C.“《颜氏家训》就是他一生愤怒的厚积薄发”与司马迁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表意相近,能发人深思。
D.文章批判了南北朝文学的文风,指出与其他朝代相比,南北朝文学缺少巨匠力作的原因是时代风气奢靡,文人养尊处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故事开头,在一本正经的叙说中,风趣地揭示了浮浪空洞文风的荒谬,渲染气氛,设置了悬念。
B.文章列举了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事例,用“饿”“饱”与文学的关系论述了“诗穷而后工”的观点。
C.“文学,既不能全都沉甸甸的,也不能全是轻飘飘的”等话语客观准确,使文章具有辩证色彩。
D.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大量使用“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等四字短语,且文白夹杂,富有感染力。
3.本文叙写庾信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章为什么以“博士买驴”为题?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双11电商节”有效地刺激了消费,传递出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信号。“双11”活动期间,各大平台电商推出补贴、优惠券、红包等各类优惠玩法。例如,京东在长达22天的“11·11全球热爱季”活动中,通过预售、头号京贴、双百亿计划等方式,构建“低价好物”“简单快乐”“放心购买”三大主场,为消费者带来了超2亿件5折商品、超3亿件新品。数据显示,11月1日0点至11月11日24点,京东和天猫两大主要电商平台的成交总额7697亿元,远超去年的销售业绩。

值得关注的是,直播是今年“双11”期间被各大电商平台采纳的新模式。艾媒数据中心的调查显示,网络直播是消费者喜爱的营销渠道之一,45.6%的消费者表示喜欢网络直播的营销方式。从“双11”电商节拉开序幕起至活动谢幕,全网每天上万场的直播吸引了上亿消费者的观看,贡献了过亿的销售总额。

直播营销是近年来兴起的电商新模式,该营销模式通过主播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增加代入感,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对增加销量有积极的影响。巨大的促销潜力吸引了大量平台和商家投入直播带货行列。

(摘编自《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     “双十一购物节”助力经济复苏》)

材料二:

网络直播营销业态确实非常火爆,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丰富的消费体验,但目前还存在不少虚假或夸大宣传、商品质量不过关、退换货难保障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早在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针对直播带货进行了消费调查(多选),数据显示,出现消费纠纷时,62.46%的受访者选择找平台维权,46.32%的受访者选择找销售商家维权,31.23%的受访者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29.82%的受访者选择找主播维权,23.86%的受访者选择找厂家维权,9.82%的受访者选择向法院起诉,8.07%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一名消费者告诉记者,今年“双11”自己在商家直播间购买的面膜和护肤品,到货后都出现了“缺斤少两”的问题,“发来的赠品数量比直播间里承诺的要少。”收到货后,消费者还要再找客服去维权,“幸好当时自己把直播的页面截图,有据可查,但客服和我说,这个问题是直播销售团队负责,还要先找他们沟通才给答复,时间耗费很长。”

(摘编自《 “双11”狂欢背后:33万条负面信息直指直播带货》,《中国青年报》2020年11月24日)

材料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11月23日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11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下称《征求意见稿》)。11月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严格规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

当前网络直播等新业态爆发式增长。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网络直播在满足网民生活需求的同时,内容低俗、夸大宣传、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等现象层出不穷。

网络秀场直播平台方面,《通知》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要通过实名验证、人脸识别、人工审核等措施,确保实名制要求落到实处,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平台应对用户每次、每日、每月最高打赏金额进行限制;平台应对“打赏”设置延时到账期,如主播出现违法行为,平台应将“打赏”返还用户。

网络直播带货方面,《征求意见稿》规定,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从事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不得发布虚假信息,不得虚构或者篡改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交易量等,欺骗、误导用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应在加强行业管理的同时,建立第三方监督、投诉机制,在法律、行政监管之上形成一整套社会制约机制,营造行业健康生态。

(摘编自《多方连出重拳遏制网络直播乱象》,《经济参考报》2020年11月25日)

1.下列对网络直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播营销模式通过主播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增加代入感,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对增加销量有积极的影响。
B.今年“双11”期间,全网每天上万场的直播表明,直播是今年“双11”期间被各大电商平台采纳的新模式。
C.网络秀场直播和网络直播带货是现阶段网络直播的两大主要类型。
D.在极大的满足网民生活需求的同时,网络直播也出现了许多内容低俗、夸大宣传、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良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直播是消费者喜爱的营销渠道之一,其巨大的促销潜力也吸引了大量平台和商家投入直播带货行列。
B.北京市消费者协会针对直播带货进行消费调查数据显示,出现消费纠纷时,只有近一成的受访者选择向法院起诉。
C.材料二中,今年“双11”在商家直播间购买面膜和护肤品的消费者的遭遇反映了网络直播存在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维权难等现象。
D.《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表明当前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3.如何加强对网络直播的管理?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海

黄庭凯

我邀海宝去北海玩。

不去。他说,我看到的大海就是大海,你看到的大海却是母亲。

海宝是街边小炒店的老板,我是文化局的干部。

从北海回来,我第一件事就是到小炒店,想告诉海宝银滩真的很好玩,我都被晒脱一层皮了,可是玩的疯劲到现在还没有过。大海真的就是大海,大海里我没有看到老妈的身影。可是他正在忙着炒豆芽炒肉片。我喝着茶,看着他在浓浓油烟中忙碌的身影,然后我就走了。

我和海宝是高中同学,我们都考上了大学。我去大学的那天,他进了一家餐馆打下手,他家里拿不出学费。

我读了四年的中文系,毕业后进了文化局。海宝则是已经当了两年的小炒店老板。

开始的时候,我经常和本地的几个文友到小炒店小酌。店面当阳,经常是食客爆满。海宝每次都问我,太嘈杂了,要不你们到我的房间去喝?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摇头,我们就喜欢这样的环境。食客中有穿皮鞋的,也有穿解放鞋的,甚至有打赤脚的。我们在他们的注视下,小口喝酒大谈论,谈论小说、散文、诗歌,谈论一切和文学有关的东西。食客走了一拨又一拨,我们还在面红耳赤地高谈阔论。闲时,海宝就坐在灶头前,抽着烟,静静地看着我们。

有一次,一个诗人对我说,他听得懂吗?我说,我的这个哥们在高中可是个高才生,比我还要高的高才生。只是时运不济罢了。诗人说,所以这辈子就只能在油烟味中谋生?他肆无忌惮她大笑起来。

不知道海宝是否听见了我们对他的议论,那个诗人大笑的时候,海宝眨了几下眼,嘴角微微一翘,露出似有似无的笑,然后站起来开始炒菜。

我看着腾腾油烟中的海宝,心中突然想,海宝看油烟是油烟吗?散场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文友们。担当、生存、艰辛、血泪……他们的嘴里纷纷吐出和油烟无关的词。那个诗人说,在这种人眼里,油烟除了是油烟,还能是什么?我们以后该换去西餐厅了。他使劲地嗅着自己的衣袖,说我从里到外都是油烟了。

可是,我们去得起西餐厅吗?还有,在西餐厅,我们能收获那些羡慕或者崇拜的目光吗?

从那以后,我们去海宝小炒店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一年后就再也不登此门了。我和海宝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只是在几次的同学婚礼上打过照面。他在忙着制造油烟,我在忙着杜撰油烟不是油烟的文字。

十二年后,我出版了平生的第一本小说集。没有稿费,出版社只送了两百本样书。我心里琢磨着应该赠送给谁谁“雅正”的时候,想到了海宝。

我骑着单车来到当初我们对文学挥斥方道的那个地方,却找不到海宝小炒店了,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我和海宝彼此失联真的很多年了,我现在甚至没有他的联系方式。一个同学在电话里告诉我,海宝现在是海宝大酒店的老板。我知道海宝大酒店,开张已经有两年了,每天上下班路过那个酒店的时候,我心里都想到海宝。都是海宝,人家是大酒店,你为什么却只有小炒店的命?想到海宝小炒店,我就想到自己的房贷。唉,都艰辛。

我走进海宝大酒店宽敞的大堂,心里一阵恍惚,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此时,与其说我来给海宝送书,不如说我来是因为好奇心。走到总台,我诚惶诚恐地对大堂经理说,我找你们的老板。

大堂经理向我微微颔首,微笑着说,先生,我不知道我们的老板现在在哪里,如果您有急事我他,可以和他电话联系。

我很窘迫,说我没有他的电话。

先生,对不起,我们也不知道老板的电话。

我一急就掏出那本小说集,递给她,说我是海宝的同学,我……我想送给他一本我写的书。

大堂经理拿起书端详一番,对我说,原来先生您就是老板经常提起的那位作家,他说您是这么多同学中真正的文化人,您稍等。她走到一边拨打了一个电话,轻声细语地说了几句,然后转身回来对我说,您稍等,老板下来接您。

坐在海宝办公室的沙发上,我不断地喝茶以掩盖心中的尴尬和慌乱。海宝就坐在我身边,在我不断地喝茶的时候,他快速地翻阅着我写的那些文字。半个小时后,他把书放到茶几上,手提拳,轻轻地擂了我一下,笑着说,不愧是大才子啊,不愧是我的偶像!

偶……像……我被茶呛了,猛烈地咳嗽。左眼突然一辣,是一滴汗滑进去了。

我读了函授本科。三年前取得了汉语言专业的毕业证,嘿嘿,我还晚上学你们码字,发表了五个短篇一个中篇……这都是因为有你这个老同学在激励着我啊。

我傻笑着。使劲点头,又使劲摇头。想说什么却开不了口,心里直说自己吃错药了。

你和那帮朋友还经常聚会小酌吧?你召集他们,今天晚上我安排。就在这里,怎么样?……

走出海宝大酒店,我推着单车走在大街上,很无力。莫名其妙,脑海里涌现出大海的画面。

大海就是大海,不是别的。

大海不是大海,可以是别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宝认为店里嘈杂,劝我们到房间里去喝,是把我们当朋友对待,而我们不愿去。是因为不愿意领海宝这份朋友之情。
B.“我”对海宝有几分同情,也认为海宝是有文学才华的,但“我”的文友对腾腾油烟中的海宝的文学才华是表示怀疑的。
C.“我”和那几个文友去小炒店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不去了,一是因为我们忙,二是因为不愿与忙着制造油烟的海宝为伍。
D.“我”坐在海宝的办公室里,感到尴尬和慌乱,是因为以前“我”和文友轻视海宝,不知海宝现在会如何对待“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海宝的小炒店“食客爆满”,这是从侧面描写海宝厨艺好,经营好,为下面写他开一座海宝大酒店埋下了伏笔。
B.一个诗人毫不顾忌海宝是否听见,对“我”预见海宝的命运,然后肆无忌惮地大笑,这细节描写刻画出他轻视别人的心理。
C.小说描写了“我”路过那个酒店时候的心理活动,“我”进行了换位思考,后悔以前不理解海宝的艰辛,并对命运不公进行了谴责。
D.海宝把“我”当成他的偶像,这是出自内心的,与“我”和那几个文友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性格的纯朴。
3.小说采用“我”和“海宝”两条线索行文,两条线索是如何发展交汇的?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写“大海”,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民国(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至迟到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11日。每三年差33日多,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C.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有些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D.干支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B.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直到《殷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历法时代。
C.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这说明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
3.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记录星象预测吉凶B.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
5.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署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的“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消灭,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B.颔联以夸张手法极写旱情的严重,人间江海将因暑旱而枯竭,天上银河也会因暑早而干涸,寄情深挚。
C.颈联实写运眺之景,望见高处昆仑神山有积雪,看到远处蓬莱仙岛有寒凉,皆可解热除早,不禁心生羡慕。
D.本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清风无力”来反衬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消凉反衬暑热之苦,巧妙得当。
2.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盛赞此诗“识度高远”。请你结合尾联,对刘克庄的这一说法作简要阐述。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 九

老 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

“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像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 1931 年 10 月《齐大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名、物名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显得较为陌生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小说的主题。
B.小说开篇描写张丙的外貌,并重点突出对眼睛的刻画,“深而很黑”,暗示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黑眼睛开始发光”,表明他内心的激荡、不平。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我”与张丙虽然十分熟悉,但交谈时主要是倾听,并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D.小说将视角放置于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且笔触有所延伸,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2.从全文看,小说借张丙那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3.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12-05更新 | 355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梅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测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越者,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曰:“请仲为长。”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越乃引一人斩之,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越大破楚军。汉王二年春,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上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B.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C.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D.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我国古代常将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相国,我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宰辅大臣的尊称,后渐成为官称,称为相国、相邦。
C.诸侯,我国古代分封制中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庶人,文中指戍守边关的人,我国古代常将犯罪的官员等削除官爵,发放到边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越审时度势。陈胜、项梁起义时,有些年轻人要彭越也效仿,但彭越认为时机不成熟,需等一等,直到一年后才同意他们的请求。
B.彭越屡立战功,彭越一生多次征战,他在济阴大败楚军,收复魏地得到十几座城池,后来又按照留侯的计策,一举在垓下歼灭了楚军。
C.彭越树立军威。彭越跟年轻人约好第二天太阳出来时集合,迟到者诛,但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于是彭越杀了他,震慑了其他人。
D.彭越不听征召。汉王打了败仗,征召彭越合力攻打楚军,但彭越认为魏地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再次战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2)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
5.根据文章内容,试分析“彭越之死”的原因。
2020-12-03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

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他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就会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 “圣徒人格” 和 “绅士人格”。

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外,还有“骑士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摘编自余秋雨《君子之道》)

材料二:

从一般意义上说“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因为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评判衡量“君子”是人人应该向往、人人应该争当、人人应当成为的一种人格,否则,就会成为与之对应的“小人”,而这是为社会所贬斥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理想人格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就的一种人格,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人人都有可能实现,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实现。例如,儒佛道三家,都有其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神人或仙人,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菩萨。这些理想人格都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可称之为“完人”人格。这些完美无缺的人格,是人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对象。儒家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可以为禹;佛教讲人人有佛性,人人能成佛;道教也讲人人能成仙。但这都只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理想人格是人们效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向善,普通人其实很难成圣作佛。君子则不同,君子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努力、也能够做到的,历史上就有“自汉以来,天下贤人君子,不可胜数”的说法。所以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因此,君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但他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物,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如此说,并不是否定君子的价值,恰恰相反,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更具有普适性和感召力,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他并不高高在上,并不远离我们每一个普通的芸芸众生,他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是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可以在当下最平常的生活中做到的。

中国的君子文化并非仅属于儒家文化。“君子”的核心内涵相对稳定,但同时又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在此过程中,儒佛道文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君子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道德水准的提高,引领了社会风尚,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华礼义之邦的形成。

(摘编自洪修平、孙亦平《君子、理想人格及儒道君子文化的相异互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精深而全面,与中国文化人相比一点也不差,但他固守西方模式,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
B.“君子”因其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所以成为我们这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C.世界各民族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每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故乡”。
D.儒家既维护“君子”的人格原型,又经过自家的选择、阐释、提升输入对“君子”的人格设计,从而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要研究日本“浪人人格”的发展脉络,从日本神话传说入手去寻找这种人格的“原型”应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B.儒家贴合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对“君子”进行鲜明的人格设计,体现出守正创新的突出特点。
C.第一代儒学大师从不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集体人格的毛病,而善于从更高层次上构建自己对集体人格的理想设计。
D.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要想给“绅士人格”“牛仔人格”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参照,“君子人格”可以当做重要参考。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儒家的理想人格”表现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B.慈悲助人
C.威武不屈D.见贤思齐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理想人格”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 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节选

(乙)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秦观《劝学》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眼就迎来另一个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写作和阅读状况急剧改变。从未有如此多的人参与涂抹,几千万人从事广义的“文学写作”,无数的文学品类蜂拥而至,让人猝不及防,文字的潮汐时刻在涌动,不是目不暇接,而是直接将人们淹没。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纸质媒体,午夜和凌晨都有新作发表,黎明时分已阅读十万,跟帖八千。人们不得不接受读物泛滥和选择困难这样的现实,一部作品引起轰动的情形绝无仅有。

有人把网络时代日夜翻涌的语言文字比作一场“沙尘暴”,透露出十足的悲观和恐惧;也有人喻为语言文字的“瓢泼大雨”,比起荒漠里偶落的雨点,的确像遭遇了一场倾盆大雨,大水漫卷之灾令人惶恐。如果能够再达观一些,是否还可以有另一种中性的描述,比如想象我们正走进一片语言文字的“热带雨林”?这里是一个强旺生长的、繁茂重叠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各种各样难料的状况,更不乏巨大危险。

一旦进入这样的“热带雨林”,那么所有的行进者都要提防了,要有相当过硬和周备齐整的行头。因为这里有大动物出没,有蜘蛛和蟒蛇,有葛藤和食人树,还有藏了怪兽的沼泽水汊。当然这里还有关到惊异的花卉和果实,有惊人的繁殖和生长,有高大的绿植铺天盖地。

每个写作者都是“行进者”,他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毫无准备地踏入丛林,可能连半途都无法抵达。他将从头设计重新选择,以应对茂密的纵横交织;扎好营地点起篝火,将利器打磨锋锐;极其谨慎地行动,许多时候以静制动,在合适的时刻出击。一个心神笃定的写作者不会在这样的时刻放弃。他会愈加严苛地对待笔下的每一个字,滤掉一切泡沫,压紧每一方寸。不堆积,不急切,不趋时,不彷徨,更不能困顿,不能在睡思昏沉中流出口水。必须具有坚硬的本质和锤炼精神,最终形成强大的意志力,固化冷凝,以此抵抗迅猛的狂潮。一切急速追赶,踉跄狂奔,都将倒在带刺的葛藤下边。把真正的价值放在时间里,却又不能把时间当成敷衍的说辞。

审美具有差异,它将决定野蛮与文明、完美与粗拙。毁灭情感和自尊的高科技加物质主义,走到了一个极处且无法遏制。作为文学,尾随就是堕落,就是一钱不值。我们曾经专注于精神,写人的失败、勇敢和抵抗,写人的尊严。人受到侵害之后多么痛苦不安,他们退于绝地,日日独思。而今,且起而做工,着手从未有过的复杂而艰巨的事项吧。文学当然会让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具有精神的优越性,让其变得更自信和更有力量。

(摘编自张炜《语言的热带雨林》)

1.下列对于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接将人们淹没”,形象表现了读者无法选择的困难,他们已经找不到能引发轰动的心仪作品。
B.相较于“沙尘暴”和“瓢泼大雨”,“热带雨林”更达观、中性,准确揭示了网络时代的文学状况。
C.“不能把时间当成敷衍的说辞”是指时间一直在流逝,时不我待,因而不能敷衍塞责,虚度时光。
D.“起而做工,着手从未有过的复杂而艰巨的事项”,是指每个行业都要直面挑战,认真做好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注重正反对比,开篇即从反面着笔,对泥沙俱下的文学现象痛下针砭。
B.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对于文学应该“怎么办”,文章后半部的论述切中肯綮。
C.文章善用比喻论证,诸多比喻既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也使文章内涵更加耐人寻味。
D.对于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文章都表现了高度的关注,而其论述更偏重于后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于商品经济时代,网络使文学变成了“大众的狂欢”,这对文学工作者未必是幸事。
B.当今的写作者,将面对着更多的诱惑、应对更多的挑战,但仍可以写杰出的作品。
C.高科技与丰厚的物质生活必定具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们将助力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学将提升人的审美品格,维护人的尊严,让人们拥有精神的优越性而更加自信。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