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2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从唐代起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以前的诗都称为古体诗,如《诗经》、《离骚》、两汉南北朝乐府。近体诗指的是格律诗,唐以后也有诗人用古体写诗,如“歌”“行”“吟”“引”等,《琵琶行》属于古体诗。
B.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的民歌集,因数量只有十九首而得名。“古诗”是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的一种诗体。
C.《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芣莒》即属于这部分。
D.“永遇乐”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标题,有揭示内容的作用
2021-12-15更新 | 51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与感动

罗伟章

(1)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

(2)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

(4)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

(5)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

(6)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

(7)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

(8)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

(9)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

(10)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回忆“我”听哥哥念《陈情表》的往事,用“闻到了旧香”,形象生动的表现《陈情表》的语言带给“我”强烈的美的感受。
B.第(3)节中作者说:“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颤栗”是作者由李密的悲苦触发了自己自幼丧母的内心痛苦、恐惧的复杂感受。
C.眉山苏东坡与彭山李密,虽都命途多舛,但一个豁达洒脱,活得诗性;一个困厄悲苦,以孝动人。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
D.文章第9段对李密家乡彭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洁,画面清新质朴。
E.最后一节中引入了彭祖的传说,又引入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一虚一实,有力地印证了“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这个观点,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2.请赏析文章最后一节中画横线句子。
3.作者说:“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川西彭山,为什么?
4.综观全文,说说《陈情表》对“我”有哪些意义?
5.结合你学过的苏轼作品,举例分析你对第(8)节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深刻理解。
2021-04-16更新 | 62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3 .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归园田居》都是古体诗。
B.词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声声慢”是词牌名,为李清照早期创作。
C.因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
D.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2021-12-16更新 | 47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孔宪蓬莱阁

赵抃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注:赵抃(1008-1084年),北宋名臣,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熙宁四年(1071),赵抃由越州改知杭州,遗缺由孔延之继任,因而有此赠答。和诗所押之韵与原诗全同,叫做次韵;宪:指越州知州孔延之,宪是官场中对上级或同级的尊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半部分描写在蓬莱阁所见之景,景中含情,为抒写感受做铺垫。
B.颔联从侧面写出了蓬莱阁所处的位置之高,照应前文中的“山巅危构”。
C.颈联写作者重新登临蓬莱阁产生联想,盼望再次登高望远,扩展心胸。
D.相似景色唤醒诗人美好的回忆,而这种回忆又衬托出当下愉悦的心情。
2.简要概括蓬莱阁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3.有人说本诗颔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风格接近,请加以比较。
2021-05-14更新 | 5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抢险

万芊

入夏,连日暴雨,一连半月多,河水暴涨。才停歇了两天,第二阵更猛烈的暴雨紧接袭来,似天河决堤,再加上游洪水下泄,淀泖平原一片汪洋,到处告急。

锦城绕城高架、地铁工地,已全面开挖,有的工地已开始浇筑,暴雨中,到处险象环生。

政府抗洪指挥部,市长坐镇,一边动员全城施工人员,昼夜扑在工地抽水排涝;一边要求各乡镇、部委办局分段包干,加固城内外所有围堤,确保绕城高架桥、地铁工地和全城的安全。

李局长临危受命,任机动抢险组组长,市长给他的指令是哪里有险情就支援哪里,不惜一切代价。李局长日夜扑在抗洪最前线,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设备,打攻坚战。他把附近所有的社会施工队伍召集起来,要求负责人二十四小时待命,所有人员、设备,随时服从调造。有包工老板问李局长,费用怎么结算?李局长把市里定的紧急抢险用工经费标准跟大家摊了底,明确表态,所有费用,等抢险结束后马上按标准跟大家结算。

周大牛是个小包工头,手下有三十来人,都是他从老家带来的,沾亲带故,都是一流的干活好手,只是他们没设备、没资金、没资质,承包不了工程,只能在人家承包的工程中干些最累最苦的活儿。年前,让他们干活的大包工老板耍赖,吞了他们的工钱,玩起了“躲猫猫”,他们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的工钱打了水漂。人家回家过年了,他们却在讨工钱。最后,高人相助把耍赖的包工老板告上法庭,他们才拿到了辛苦钱。讨工钱,他们白白耗了小半年的时间。那些浑身有劲但没处使的弟兄们一个个欲哭无泪。当他们拿到最后一笔钱时,决计散伙。散伙那日,周大牛在大排档请大伙吃了顿散伙酒。大伙闷闷地喝酒,把大排档所有便宜的老白干都喝光了。第二天,就在大伙准备各奔东西时,周大牛接到宋老板的电话,让他带人参加市里的抗洪抢险。周大牛问,工钱咋结算?宋老板说,啥时候了,你问这?周大牛说,我这些哥儿们都是拖家带口出来卖命的,结不到工钱,一家老少吃啥?宋老板这次也挺干脆,这样吧,我马上跟你签约,工钱翻倍,你傍晚前拉一支能玩命干活的哥儿们。周大牛这才松口,说,行!

傍晚时分,周大牛手下三十来人,一个不落地来了。

宋老板把周大牛他们直接交给了李局长。

李局长电话里说,窑厂围堤出险,情况万分危急,你立马带着弟兄们到出险的大堤。

周大牛他们赶到时,大堤已决口,上水和下水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洪水的推力,把决堤的口子越撕越大。指挥部已调集多艘大型船舶、多辆重型车辆,准备来个“破釜沉舟”。只是,驾车堵决口,需敢拼命的高手;沉船堵决口,同样需水性好的汉子。市长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大堤,这是保城市的第一道防线,但也要确保人员安全。

现场,气氛非常紧张。李局长召集人,紧急磋商。周大牛说,来前没说让我们这样拼命。李局长马上表态,你跟大伙讲,堵决口成功,我向市里申请给你们特别奖励。

有了李局长的这句话,周大牛心里有了底,回到大伙身边,大声说,我们周家屯出来的弟兄们,我有句话问大家,大难当前,谁是孬种?不怕死的跟我上。

三十几个人,一下子振奋起来,说,我们周家屯没孬种。于是,驾车好手上了车,水性好的上了船。周大牛登上第一辆满载石料的重型卡车,开在最前面。他把车子开上大堤,把稳车头,匀速前进。就在车头接近决口时,他跳出车门,跳入堤边的急水中紧紧抓住缆绳。瞬间,那笨重的车辆一下子栽进决口里。紧接着第二辆、第三辆也相继栽进决口,驾驶人一跳车,有惊无险。几乎同时,周二牛带人驾船靠近决口,到达指定泊位,弃船上岸。这时,堤上十几条绳子,好几百人,一齐用力,重载船舶侧身扣在决堤处,决口的水流一下子减缓了。随后,一辆辆自卸车开上大堤,卸下石料,决口被堵得严严实实。

现场一片欢呼。

一个月后,洪水渐渐退去。锦城保住了,绕城高架桥、地铁工地的损失也控制在最小范围当中。市里专门开了个庆功会。市长在会上表态,要给冒生命危险堵决口的农民工兄弟颁荣誉市民称号,对他们以后在社保、医疗、孩子读书上,给予便利。

周大牛结算到了工钱,还额外领到了一笔市政府嘉奖。大伙知道周大牛一次次为他们说话,拿到钱,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凑钱请周大牛喝一顿酒,仍在大排档,仍把那里便宜的老白干喝完。

酒到七分,有人把大家凑的一笔钱给周大牛。周大牛恼了,说,弟兄们不能这样看不起我。我带大伙出来,该做的,我不能又让弟兄们玩命,又让弟兄们流泪。大家都是拖儿带女养家的人,赚几个钱,不易呀!看得起我的,把钱收好,再跟我干。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危急关头,周大牛等人在得到李局长有关工钱和奖励的表态后才投入抢险工作,说明农民工只图金钱而思想觉悟不高。
B.临危受命,李局长勇于担当,敢打攻坚战,他履职尽责,坚守在抗洪最前线,雷厉风行,组织动员能力强,决策果断。
C.暴雨来袭,为了确保绕城高架桥、地铁工地和全城的安全,市长一马当先,昼夜扑在工地抽水排涝,抢修加固被洪水冲毁的所有围堤。
D.拿到了抗洪工钱和奖金后,农民工凑钱到大排档喝庆功酒,这让读者感受到城市里的农民工发自内心的幸福与快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运用比喻,将河水暴涨比作天河决堤,生动地描绘出了河水暴涨、洪水泛滥的危急情形,为下文抢险作铺垫。
B.小说开篇叙述淀柳湖平原连续暴雨所造成的的危急情况,创设悬念,产生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语言平易朴实,没有刻意的藻饰和精心的布局,在看似写实的故事叙述中表现人物,彰显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D.小说以时间为序,紧紧围绕抗洪抢险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中心明确,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3.小说中的周大牛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说中两次写到周大牛和农民工兄弟在大排档喝酒,这两次“喝酒”有什么不同?对写人有什么作用?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网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梁治平认为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通过与西方“团体社会”结构相对比,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并丰富《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入则孝,出则悌。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代隋者唐,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节选自《唐论》)

材料二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臣下之直?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面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代隋者唐,十八君   更:改变,更换
B.不待步兵,径城下   薄:迫近,接近
C.咸疑不克,而竟   下:攻克
D.何以臣下之直乎?   责:责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取下者,寡而易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B.以其法修则安治。
驼橐非能使木寿孳也。
C.粟米贱,斗至数钱。
人不余欺也。
D.何以责臣下之直
相与枕藉舟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B.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C.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D.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太宗打天下、治理天下之“得”的一组是(     
①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
②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
③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
④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
⑤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
⑥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宗作为君主,能够屈己意倾听劝谏,用仁心爱护百姓,可以说他是有治理天下的志向。
B.唐太宗没有攻下城池的器具,只是带领骑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竟然攻破了城池。众位将领都对此表示怀疑。
C.唐太宗认为要想用诚信治理天下,君主必须讲诚信,不可欺诈妄为。
D.太宗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却还不能与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夷万里,占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2)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7.概括说明“太宗治理天下之失”表现在哪里?
2021-11-11更新 | 499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北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C.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为写景作结。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从了哪些写景角度描写山野景色?请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9 .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作品有《论语》。
B.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
C.“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D.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2021-12-16更新 | 46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黄南民族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世世洴澼絖:从事
②今一朝而技百金:买
③吾为其无用而之:击破
④魏王我大瓠之种:遗留
⑤宋人有善为不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吴王:同“悦”,高兴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2020-08-12更新 | 878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