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2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可公姥       白:告诉、禀告B.君既若       见:看见
C.汝岂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张D.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谊真挚
2021-05-05更新 | 672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氓之蚩蚩,抱布丝。       ②静思之,躬自矣。
A.蚩蚩:忠厚貌B.贸:换C.言:说D.悼:悲悼、悲伤
2021-11-04更新 | 751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3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顺风而呼
④而闻者彰          ⑤蟹六跪而二螯       ⑥锲而不舍       ⑦而耻学于师
A.①④⑦/②③/⑤⑥B.①④⑦/②③/⑤/⑥
C.①④⑥⑦/②③/⑤D.①⑤/②③/④⑥⑦
2022-06-27更新 | 3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4 . 下列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修订六经,创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去世后,他与弟子的思想言行被编成语录体著作《论语》。
B.《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采用的也都是纪传体体例。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C.继元明两代以来,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章回体长篇小说后,清代又产生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名著,达到了古典小说的高峰。
D.“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十五国风,“骚”是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来“风骚”并称,成为了文学的泛称。
2022-01-21更新 | 30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泳的起源虽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略为窥探。在战国时代,游泳运动(             )。《论语》中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述,大意为鲁人沂水游泳后迎风歌唱。有的史料记载,在一些地方,婴儿刚降世,便需要学习游泳的技能。那远古时候,人们怎样渡过宽阔的河流呢?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人们把抓着葫芦过河这种创举算在他的身上,按照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情结来看,倒也是(     )的。“匏”,就是葫芦之类的飘浮工具,《庄子》中有载,“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樽而浮于江湖”,说明当时这样的“装备”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

类似于这种借简易的“救生圈”泅渡,在急流之中是行不通的,环境是促使人们提高游泳能力的一个条件,在中国,水网(            ),仅《水经注》记载的大小水道应有一千二百余条,我们的老祖宗学习游泳的环境可谓是得天独厚。

(取材于煮酒君《中国古代的游泳运动》)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崭露头角   无可厚非   交错
B.蔚然成风   无可厚非   密布
C.蔚然成风   毋庸置疑   交错
D.崭露头角   毋庸置疑   密布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B.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
C.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D.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
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选自《论语·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B.“燧人以匏济水”中的“匏”和苏轼在《赤壁赋》中的“举匏樽以相属”的“匏”不是同一种器物。
C.《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
D.《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著作。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樊侍御之金陵

[明]谢榛

地入维扬路,天分牛斗墟。

秋帆二水外,春草六朝余。

冰雪生官舍,风尘走谏书。

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


[注]①二水:指秦淮河与长江。②经国者:管理国家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没有直抒离别意,而是起笔不凡,实写作者所见金陵景象之雄浑开阔。
B.颈联中“冰雪”“风尘”具有象征意味,刻画了一个清贫廉洁、忧国辛劳的官员形象。
C.本诗以反问句作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一读难忘。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一洗寂寞悲伤之态,没有缠绵悱侧之情。
2.请任选个角度赏析颔联。
3.同为送别诗,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较,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请简要分析。
2021-01-26更新 | 58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叫“街坊”。像《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里的孙少安、田润叶、王满银、金俊武等。村里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它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有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     )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     ),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甚至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如鲁四老爷)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正因为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十分颇有想法

(改编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格格不入   相邻   墙倒众人推
B.格格不入   比邻   树倒猢狲散
C.南辕北辙   比邻   墙倒众人推
D.南辕北辙   相邻   树倒猢狲散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正因为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颇有想法。
B.正因为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十分颇有想法。
C.正因为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颇有想法。
D.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正因为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十分颇有想法。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贾谊西汉政论文
B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红楼梦》曹雪芹明代章回体小说
C我们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平凡的世界》巴金当代长篇小说
D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祝福》鲁迅现代散文

A.AB.BC.CD.D
8 . 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2020-01-13更新 | 1124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学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雁南归,呼应标题“寒”字,又以“雁”比喻书信,触景生情,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
B.三、四两句用语平淡朴素,但一个“隔”字却写出了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的思念、眷恋和心痛,用词精炼贴切。
C.五、六两句选取“乡泪”“归帆”等典型意象,表现了作者客居异地,思念家乡,徒然心痛,眼泪在旅途中流尽,哀伤无限。
D.最末两句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并以景结情,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黄昏天色阴暗,烘托作者内心从政还是归隐的迷茫。
(2)“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颈联。
2021-11-17更新 | 6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019-01-30更新 | 1947次组卷 | 37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