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鹬蚌相争

蚌方出,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渔者得而并之。

(《战国策·燕策》)

1.对上面文章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B.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C.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D.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2.对文章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曝:晒
B.雨:雨水
C.舍:放弃
D.禽:同“擒”,捕捉,抓住
2021-12-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汉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2 . 下列诗词名句与其作者篇目的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望岳》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白居易《入峡次巴东》
2021-12-08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汉语文试题
3 . 与下面的句子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句子:你不是说过带我去拉萨吗
A.你没说过带我去拉萨
B.你说过带我去拉萨
C.难道你没说过要不带我去拉萨吗
D.你说过不带我去拉萨
2021-12-08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汉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各题

(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徵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

后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其笃于才章,盖天禀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B.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C.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D.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萃,唐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县男,唐朝设立的一种爵位的名称,从五品。后文的中“县侯”也是爵位名称。
C.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D.声律,既指诗赋的声韵格律,也是五声六律音乐的总称。本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才华横溢。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崇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B.白居易直言不讳。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C.白居易关心民生。在杭州刺史任内,他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疏浚当地的六口水井,帮助解决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D.白居易淡泊名利。他持节去向田布宣布谕旨时,田布送他五百匹细绢,他拒绝了。死时,他遗命薄葬,不必请谥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2)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何理解生死,是伦理学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比如苏格拉底之死,就成为古希腊哲学家们反思善恶、人生与幸福的标志性事件,并影响至今。因此,对人类而言,生死的话题,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普遍性的、超越性的话题。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国家之中,该话题都必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其实与历史上众多促进人类反思生命的事件一样,比如战争、灾祸或者其他种类的疾病等。在某种意义上,疫情可能并不会促进整个人类对生命的理解,但却有可能会促进你、我、他等具体个人对生命的理解。或者说,你我等特殊的人类个体,或许因为年龄、经历的不同,未曾认真思考过生命的话题,于是疫情便成了促使你我走向反思之路的那个引子,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对于人类整体而言,无论是否发生这次疫情,生命自身的价值与意义都始终存在。至少这里面包含有几个伦理学话题。这些话题在伦理学中早就进行了长期的讨论,但在这次疫情中有了较为集中的体现。其中,最为凸显的话题至少有三个: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政治共同体与个人的关系、个人的生命与幸福的关系。

首先,就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而言,我们似乎要重新反思人类所处的地位。在西方开启现代化道路以来,人类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膨胀,而自然界则沦为了人类统治或随意改造的客体或对象。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人类似乎不仅拥有了统治自然界的信心,也拥有了统治自然界的工具。可是,无论现代科技有多么强大的“异化”力量,但它依然只是一种工具,而不具有目的性的价值。科技的发展,看似使人类具有了操控自然界的力量,但这只是一种假象。有学者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南北极冰层的融化,地球的生态系统将发生一系列连锁变化,这也包括生命史远远早于人类的病毒有可能会再次现身等等。放到更长远的时间维度去看,人类所有无节制的肆意妄为,都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而我们今天试图“拯救地球”的所有努力,或许都不过是为了拯救人类自己。

其次,就政治共同体与个人的关系而言,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无法脱离政治共同体而生存,并且也只有在良序的政治共同体之中,每个人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幸福与卓越。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因此,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们更是政治共同体中的一分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并且为国家更美好的未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政府不仅是一个权力机构,同时也还肩负着保障并促进公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道德职责。

最后,就个人的生命与幸福而言,我们应该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过得更有价值。经过这次疫情,我们无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性。但其实,无论是否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或者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物都必然难以避免这种脆弱性。而为了应对这种脆弱性,人类也早已使用了诸多方式,包括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等等。但更重要的是,相较这种脆弱性而言,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度过一种有价值的人生。当我们看到那些身在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忙碌身影时,相信我们对此或多或少都有了答案。

所以,对人类而言,生命伦理的问题是且应该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毫无疑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更零诊反思这些问题。但当新冠肺炎疫情退却之后,生命伦理就不重要了吗?我们就不用反思这些问题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在处理完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我们更应该冷静地思考这些伦理问题。因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显然不应是面临困境后的被动反思,而应是处于顺境时的主动探索。

(摘编自陶涛《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思考》《光明日报》2021年11月0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和战争、灾祸或者其他种类的疾病等一样,可以促进人类反思生命。
B.这次疫情引发的对伦理学话题较为集中的讨论,最终揭示了生命自身价值与意义。
C.人类即使有操控自然界的科技力量,也难以阻止生命史远远早于人类的病毒变化。
D.为了应对生命的脆弱性,最重要的方式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例子,是阐明生死的问题是伦理学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B.文章列举的伦理学话题,有助于证明人类整体的生命自身价值与意义都始终存在。
C.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论证人既无法脱离政治共同体又和政府都应承担各自责任。
D.文章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对生命伦理作了深刻而全面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特殊人类个体未曾认真思考生命,但疫情促使其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B.人类只要有节制地发展科技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就不会遭受自然的灾难。
C.身在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与志愿者天天忙碌的身影,就充分体现了人生价值。
D.与新冠肺炎疫情相比,生命伦理问题不仅要被动反思,更要主动思考探索。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猫会数数

秦俑

寒假回家,刚放下碗筷,冬生就到大伯家去看望祖母。

几月不见,老人家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冬生嘘寒问暖一番,讲起他在奥运会做志愿者的事,眼见祖母身形消瘦,说话都没了力气,便退了出来。

出到外头,大伯叹了口气,说:“不中用了,时好时坏的,净讲些胡话。”

冬生鼻子一酸,正想说点儿什么,只听到豆子在一边喊:“爷爷,小叔,猫咪快生宝宝了。”豆子是堂兄春生家的孩子,刚满六岁。

冬日的阳光懒懒地爬到了北墙根。冬生走过去,看到一只黑猫卧在草堆里,身体有些臃肿,一副似睡非睡的模样。

豆子伸手过去,“喵”的一声,猫警觉地缩起身子。

“外头冷,进屋去。”大伯过来拉起豆子,转头对冬生说,“回吧,得空多来瞧你奶。”

过了几日,冬生娘炖了鸡汤,叫冬生盛一碗端过去。

祖母精神头儿还是不好,喝了几口汤,自顾讲起胡话来:“地震了,要地震了……”

冬生说:“地震都过去大半年了,咱平原地区,哪里会有地震。”

“地都裂开了,该有多少人遭罪啊……”

“是老鼠精,老鼠精又出来害人了……”

“告诉你爹……多囤点儿粮食……”

这样子,多半是难得大好了。冬生轻轻地摩挲着祖母的手背,嘴里念叨着“没事没事”。脑海里回想起小时候夜半惊梦,她也是这般安抚他的。

祖母慢慢地平静下来,屋子外头传来几声清晰的猫叫声。

“天该冷了,”祖母说,“你去将猫窝挪到屋里头。”

“怕是要下雪了,猫穿着大毛袄子,不怕冷。”

“想来是怀上崽了,猫崽子怕冷呢。”

“那我去了。”冬生给祖母掖了掖被角,起身出去找豆子挪猫窝。猫似乎并不领情,叫唤着走开了。

又过了几日,祖母被送到医院,过两日又接了回来。一家人都揪着心,掰着指头数日子,生怕她熬不过这个年。

小年那天,大伯传话过来,说老人家怕是不中了。

三伯、冬生爹和冬生先赶过去。一时半刻,春生和春生媳妇赶了回来,二姑一家也相继到了。堂屋里挤满了人,儿孙们依次过来告别,老人家似乎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竟比平时清醒许多。

“娘,这是你最疼的老憨子(小儿子)。”大伯指着冬生爹说。

老人家点了点头。

“这是你幺孙冬生,和你最亲近,也最有出息的。”

老人家又点了点头……

“娘,你还想吃点儿啥?还有啥放心不下的?”二姑向前问道。

老人家动动嘴,似乎有话要说。

二姑将耳朵凑过去,听到老人家吐出来三个字——“你爹呢”,顿时红了眼圈,跪到地上,带着哭腔说:“娘呃,你是不是糊涂了?俺爹早没了,都走了四十多年哩!”

老人家脸色暗淡下来,一口气始终提着,一时好一时坏的,一时又说想喝水。

冬生忙去倒了一杯半温的水来。

喝了水,老人家突然精神好转,四下看了看,问:“怎么没见老四老五?”

“老幺我就在跟前,咱就四姊妹,哪来的老五?”冬生爹哽咽着说。

见娘亲这么问,大伯、二姑、三伯也都抹起泪来。

大伯是家里掌事的,将兄妹几个叫到里屋,一商量,老娘苦了大半辈子,临走还惦记着早逝的男人孩子,可不能叫她走得不舒坦,便叫春生冬生装两个叔伯。

春生和冬生依言过去,大伯说:“娘,老四老五回来看你了。”

春生和冬生叫了一声“娘”,老人家激动起来:“一家子总算齐了。”顿了顿,又打起精神问,“俺娘家没派人来?”

二姑忙戳自己儿子后背:“娘,这是俺舅家孩子,快叫姑姑。”

二姑家的表兄本就机灵,赶紧上前叫了一声“姑姑”。

老人家沉默好一阵,说:“你们哄俺,俺娘家人讲的是阜阳话……”

二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嗒吧嗒吧往下掉,嘴里像是念着词儿:“俺苦命的娘呃……那年闹饥荒,你阜阳的家人都没熬过来,还带走了爹爹和俩弟弟……他们可都在下边等着咱呢……”

老人家没再说话,眼睛睁着,一行泪顺着眼角直往下淌。大伯后来说:“咱娘快三十年没哭过了,这一行眼泪流完,她这辈子的苦才算是受完了。”

一家人正伤感,豆子忽然在外头放声大哭。媳妇们忙过去看,原来是家里的猫在北墙根生了崽,生六只死了俩。豆子看到,又是害怕,又是伤心。

大伯母抱起豆子,唬道:“快别哭了,再哭,狼把子来背人了。”

“我不要小猫咪死……它妈妈会难过的……”豆子还是哭着,说不出个囫囵话来。

“傻孩子,猫又不会数数,怎么知道难过?”春生媳妇也过去帮忙哄。

过了好大一会,外头安静下来,屋里传出二姑一声长长的哀号:“我的个苦命的娘呃——”哭声很快便淹没了这个黄昏。

窗外,那场憋了一冬天的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尽量避开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冬生和大伯,通过祖母和众人的告别,通过整个家族氛围的营造等逐渐塑造祖母的形象。
B.小说通过临终老人家“你爹呢”“怎么没见老四老五?”“俺娘家没派人来?”三问,使情节高潮迭起,表现了老人对生命的眷念。
C.小说人物语言很有特色,对话多用口语,适量加入方言,如“老憨子”“狼把子来背人了”等,增加了地域色彩和烟火味儿。
D.小说善用虚实,如实写大伯兄妹,虚写老三老四;实写临终告别,虚写小猫产崽。虚实结合,使文章语言简省,且拓展了作品的空间。
2.本文有多处伏笔和照应,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小说多次穿插关于猫的叙写片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四年秋七月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B.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C.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D.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指隋开国之君杨坚,“文”为谥号。经天纬地曰“文”,属美谥。
B.门下,即门下省,有侍郎、给事中等职,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制定决策。
C.日昃,天色纪时法,相当于地支中的未时,也即现在的13点到15点。
D.起居注是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用来防止皇帝过失,要传示给后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让封德彝选才,封德彝回复天下没有贤才可选。唐太宗认为选材要各取其长,责备他没有识人之明却污蔑天下没有人才。
B.唐太宗善于纳谏。魏征劝谏唐太宗广泛听取意见并虚心接纳才能不受蒙蔽,太宗深以为然,因此对褚遂良的秉笔直书予以肯定。
C.针对中书、门下省官员近来一味顺从旨意却没有规劝矫正,太宗认为这违背了选才的初衷,并要求他们遵循旧例,收到较好的效果。
D.唐太宗认为身为君主,对百姓应体恤民生,遇到荒年要开仓赈济;对臣子要知人善任,否则即使勤于政事伤身劳身也治不好天下。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2)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锺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颇具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出所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就能把握历史背后的思想,但不能把“想象”当作“证据”。
B.“索隐派”学者借助离奇的想象,凭借只言片语找出隐藏的人和事,来否定真实历史。
C.李大钊认为历史和现实相互关联,研究历史可以洞察现实,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
D.艺术想象有时会臆造人物、虚构境地,历史想象跟艺术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有相通之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观点,后文重点论述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的异同。
B.文章第三段借用胡适的“祖孙的方法”,意在阐述历史研究离不开想象的观点。
C.第四段列举《史记》中刘邦之母大泽遇蛇等例,阐述了历史想象有时也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D.文章多处引用中西方理论及名言,结合典型事例加以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历史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经历无直接关系时,研究者可借助历史想象力开展工作。
B.虽然我们不可能认识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但通过想象,我们也可把握其整体特点。
C.历史想象是为寻求真相,艺术家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艺术想象的价值不及历史想象。
D.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合理的历史想象。
9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B.乱花:纷繁的花。
C.没:没有,完结。D.行不足:百游不厌。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与四周之景,后一句侧面写湖水之色。
B.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C.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所见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
D.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卖炭翁》《琵琶行》《行路难》等。
B.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C.此诗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D.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即景寓情。
2021-11-0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元祐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祐五年徙知灜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②改火:古时钻木取火,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称为“改火”。③秋筠:指的是秋天的竹子,代指为人气节高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
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
C.词人以古井、秋竹作比,表达了他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人格的赞赏。
D.“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出词人惆怅、感伤的心情。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