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词人在赏心亭上所见之景,起韵写水势,突出清秋清秀之美,很有层次。
B.“遥岑远目”三句写举目远眺之景,却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以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勾画了游子形象,含蕴丰富,引人联想。
D.“可惜流年……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表达词人对北伐的渴望和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
2.上阕结句说“无人会,登临意”。请具体说说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2023-08-1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①淳照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劾去官后居于江西上饶带湖十年之久,本词作于此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作“效李易安体”,重在学易安“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也有稼轩语之雄浑粗犷。
B.“风景怎生图画”道出山中美景非画图能足,以虚写实,情景交融,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C.“青旗”三句既交代词人去处,又呼应下片“午醉醒时”,点出词人隐居生活的消夏状态。
D.全词借景抒情、情景相生,上片博山道中的风景清新秀美,下片酒家周围的环境清幽脱俗。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23-06-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22-23高二上·山西晋中·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③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偃蹇谁怜汝?”这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感情合二为一。
B.“岁晚太寒生”表面上写冬天寒气四起,实则是暗示词人悲凉的人生境遇。
C.词人在溪中月影的陪伴下,夜夜诵读《离骚》,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
D.这首词把词人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情景交融,可称词中妙品。
2.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2023-05-03更新 | 12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①焦釜:烧糊的锅。②“汝说”句:《晋书·刘伶传》载,刘伶不满现实,纵酒放荡,经常乘一辆车,带一壶酒,令人带着锄头跟随,并说“死便掘地以埋”。③肆:这里指打碎的意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戒酒词,词人因长期酗酒而身体抱恙,所以“将止酒”。
B.为了“止酒”,词人义正辞严地告诫酒杯,让它“勿留亟退”。
C.过量饮酒危害身体,词人由寻常小事引出为善去恶的哲理思考。
D.这首令人解颐的新奇之作,风趣地展现了作者放荡不羁的一面。
2.词人是如何将戒酒这件寻常小事表达得妙趣横生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摸鱼儿(并序)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①湖北漕:荆湖北路掌管钱粮的转运副使。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调任湖南转运副使,甚失其愿。②长门事:长门,汉宫名,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之所。她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借此望汉武帝回心转意。③玉环飞燕:杨玉环,唐玄宗的爱妃,后被赐死;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后被废黜而自尽。④危栏:高处的栏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暮春时节作者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既有时光之惜,又有身世之叹。
B.“算只有殷勤”三句,写飞舞的柳絮让词人不胜烦扰,更增添了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C.词人以陈皇后遭妒失宠自比,暗示自己遭受排挤、不被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D.本词以景结情,“斜阳”“烟柳”营造的暮色苍茫之景,寄寓深沉的意味,含蓄隽永。
2.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词人“休去倚危栏”的原因。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永遇乐•投老空山

辛弃疾

(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风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注】①投老,将老,临老。②政,通“正”。尔,如此,这般。③停云,停云堂,是词人在铅山居所的西北隐湖山上修建的一处建筑,按陶渊明诗意,取名为“停云”。陶渊明的《停云》诗为思念亲友而作。④催诗雨,杜甫诗中有“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主要抒发了由新种杉松和修书未成而引起的感慨,表现了词人此时的处境和复杂的心情。
B.“政尔堪叹”,词人感慨自己将来恐怕看不到杉松成荫,更感叹繁华和欢娱多么令人留恋。
C.“万事不关心眼”,词人想要归隐后不再理会闲事,欲以超然物外的态度来摆脱内心的挣扎。
D.词人梦醒后,起身欲给亲友写信。片刻间狂风怒号,倒翻纸笔;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催诗。
2.这首词思想情感丰富,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③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④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⑤。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①《艺蘅馆词选》中梁启超语:此南渡之感。②刬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③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④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⑤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述说词人故地重游,追忆当年曾与一歌女在此离别情景,展现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现实。
B.“棠花”“东风”“垂杨”“飞燕”等意象的运用,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春风和煦、垂杨轻摆的春景。
C.“旧恨”是指词人感叹春天已逝,“新恨”则是缘于凄风苦雨天气恶劣,本来不佳的心情更加糟糕。
D.词人由借景抒情到直抒胸臆,由回忆而现实,由浅入深,起于抒情终于抒情,寄寓难以言说的理想。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①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②妲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2.请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精妙之处?
2020-10-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上片借山来自写,下片借月来自写。语言简洁,用笔轻灵,奇思妙趣,颇具匠心。
B.开头“青山”两句,写词人想把巍然屹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生发了埋怨之情。
C.“岁晚”句既表明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也借此处自然界的寒暗示着政治气候的寒,可谓一语双关。
D.词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写自己文治武功,才气超然,但和屈原一样,未得施展抱负。
2.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
2020-04-3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裒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2020-04-27更新 | 388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西省平遥市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