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新耕好了,却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B.下阕词人从近处落笔,一个“闲”字,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C.词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色彩明丽丰富,相映成趣;又动静结合,人、物和谐,情景相生。
D.词人无一字写自己,尽情描写客观景象,着力描绘了一个无我之境,实际上我尽在其中。
2.清人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本词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3-11-3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①该词作于词人40岁左右遭谗落职之时。②语出《世说新语·品藻》,表达坚守自我的志向。③语出扬雄《法言·问神》,表达不依权贵之意。④语出《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开篇不凡,以抒情、议论起,“厌”字显示出词人流连周围的山水时间之多。
B.词人用《庄子》里的典故,表达要安于平淡的生活,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怨辞反说。
C.下片表明自己不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人生历尽世事,还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
D.本词含蓄抒情,借典抒怀,风格超然闲逸表明归隐之由、归隐之乐。
2.本词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词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遗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夏,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词人有感于迁居飘泉尚未完成,作此词以自嘲。②(卜居)择地居住,取自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卜居》。③(舞乌有,歇亡是,饮子虚)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用典,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为一匹气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漂流的野鸭。
C.词人虽然此时家徒四壁,但有书本相伴,有二三子爱我,也是乐在其中。
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表明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2.词人作此词以自嘲,在小序中也说是“戏作”,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自嘲”?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本词写于词人闲居江西期间。山园,即词人的居第。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③西风,指秋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松、竹高大,与白云相连。其树木葱茏、环境清幽,正是常见的山林隐居的环境特色。
B.词人无奈闲居山园,虽然生活富足,有酒有肉,但仍借“白酒”句表达借酒消愁之意。
C.儿童手握长竿扑打梨、枣,“偷”字写出了儿童贪吃嘴馋,又怕被人发现的天真童趣。
D.本词写山园所见,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刻画了生活场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心情。
2.“亲仁善邻”“睦乃四邻”是古人对美好邻里关系的表述。本词表现了词人与乡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用韵送杜叔高

辛弃疾

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注】、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注]夷甫:西晋宰相王衍,字夷甫,匈奴起兵侵犯西晋时,由于他清谈误国,丧失了很多国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把君诗说”一句总领上片内容,表明以下对“杜诗”展开评论。
B.“千尺阴崖尘不到”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赞美了杜叔高的文学才华。
C.“自昔佳人多薄命”用“佳人”借指杜叔高,写出了杜叔高的处境。
D.这首词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将赠人与自抒情怀结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永遇乐•投老空山

辛弃疾

(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风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注】①投老,将老,临老。②政,通“正”。尔,如此,这般。③停云,停云堂,是词人在铅山居所的西北隐湖山上修建的一处建筑,按陶渊明诗意,取名为“停云”。陶渊明的《停云》诗为思念亲友而作。④催诗雨,杜甫诗中有“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主要抒发了由新种杉松和修书未成而引起的感慨,表现了词人此时的处境和复杂的心情。
B.“政尔堪叹”,词人感慨自己将来恐怕看不到杉松成荫,更感叹繁华和欢娱多么令人留恋。
C.“万事不关心眼”,词人想要归隐后不再理会闲事,欲以超然物外的态度来摆脱内心的挣扎。
D.词人梦醒后,起身欲给亲友写信。片刻间狂风怒号,倒翻纸笔;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催诗。
2.这首词思想情感丰富,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阅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2.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2-05-25更新 | 1088次组卷 | 26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①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志西窗②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①本词创作于作者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②西窗:思念,代指抱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
B.“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此处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决心的坚持。
C.下阕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只有西风呜咽。写出了词人渴望逃避现实的悲凉之感。
D.在写作手法上,本词结构整齐严密,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具有开阖顿挫的跌宕气势。
2.辛弃疾诗歌创造中特别崇尚英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曾感慨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比较分析两首词中词人对英雄有着怎样共同的情感。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送杜叔高

辛弃疾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②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③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注]①宋孝宗淳熙十六年,杜叔高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探访辛弃疾,辛弃疾作此词送别。杜叔高很有才气,但因主张抗金,遭到主和派的猜忌,虽有报国之心,竟无请缨之路。家族也是昔盛今衰。②金屋:《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阿娇即陈皇后,失宠后废居长门宫。③去天尺五:《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一语,谓长安杜氏本强宗大族,门望极其尊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细把君诗说”,既总领了全词的内容,又足见作者对杜叔高诗作的看重。
B.“冰积雪删寒生毛发”言杜叔高的诗风骨清峻,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有诗情画意。
C.“自昔佳人多薄命……伤心月”以古来美人多遭遗弃隐喻有才之士常被埋没。
D.“起望……战骨”写曾经衣冠栩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21-02-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实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你如此傲慢,有谁会再来喜欢你?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寒。
C.下阕续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听别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阕“劝我溪边住”,又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