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宋]辛弃疾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时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注】①淳熙八年(1181)末,词人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达十年之久。该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朋友郑厚卿要到衡州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别。②荼蘼:花的一种,春末夏初开花。③鹈鴂:指杜鹃。④栖栖:忙碌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虽然是一首送别词,但全词未见离别时的感伤,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寓意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
B.上片写看花,以“少时”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觉得这是可恨的。
C.下片写物换星移,“时节换,繁华歇”后“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担忧,与开头遥相呼应。
D.“老冉冉兮花共柳”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
2.全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夏,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②《卜居》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③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下列对这首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词人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形象。
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表明词人决意在此结庐,享受村居生活。
2.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简析“戏”体现在哪里?
2022·江苏南通·二模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 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 、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年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 ,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①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唐李德裕贬滁州,建怀满楼,取怀满洛之意,后终回故乡满山。④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楚尾吴头。⑤《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中的行人众多、高楼奇异雄伟等景象,有百姓安居乐业、诗人政绩卓著之意。
B.上片后三句写诗人远眺之景,神州东南和西北都现出祥瑞之气,表明国家暂时的安定。
C.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运用比喻手法,形容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
D.下片借华胥梦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滁州百姓延续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2.有评论家认为这首词有起伏跌宕的神韵,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2022-04-16更新 | 3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如皋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①瞥起:骤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戏赋云山”的标题来看,这是一首谐谑之词,表现了词人幽默、机智的一面。
B.平常日日可见的青山,突然消失,词人猜测应该是那四面的浮云把它“推”走的。
C.“走遍溪头无觅处”,表明词人将青山当作知心朋友,对青山有深厚的依恋之情。
D.云散之后,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为词人的这一发现拍手叫好。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简要分析。
2022-03-23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张家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①鸣髇血污:鸣髇: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塞尘起”开篇即点明敌寇气焰嚣张。下文“胡骑”与“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谁道投鞭飞渡”一句,用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的典故,喻指金主完颜亮南侵时兵力强大,并暗示其最终失败的结局。
C.“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用苏秦着貂裘西入秦的典故,以苏秦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来反衬自己的壮志不酬、人生失意。
D.此词上片“追昔”,下片转为“抚今”。整首词多处运用典故寄寓词人的情志,颇见雄劲豪放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有人评此词“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请结合词的下片对此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

送徐抚干衡仲之官三山,时马叔会侍郎帅闽

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城倾国。休更叹、旧时清镜,而今华发。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郑禹笑人来,长寂寂。

诗酒社,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弦绝。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


【注】①三山,今福州。②伏波堂,后汉马援被拜为伏波将军。③郑禹笑人,南朝齐王融年轻时自恃才高,渴望三十岁就能位至公卿,因心愿未偿,曾抚案而叹:“为尔寂寂,邓禹笑人。”邓禹,东汉名臣,因辅佐汉光帝得天下,二十四岁即封酂侯,官拜大司徒。④诗酒社,借苏轼诗句“得意诗酒社”写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系应酬之作,为徐抚干做官而写,也反映了此人的人生际遇和感怀。
B.词的开篇不同凡响,“绝代佳人”四字凭空而下,引发读者广阔的想象。
C.“我梦横江孤鹤去”化用苏轼《后赤壁赋》句子“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词的末尾表达了送别时词人对自己的劝慰之意,即不忘功名,保重身体。
2.全词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2-02-17更新 | 2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高三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和周显先韵二首

辛弃疾

暖日晴风晚蝶忙,平林先著夜来霜。

寒花毕竟无聊甚,野菜畦边惨淡黄。

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泥。

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只在远山西。


[注]①辇路:天子驾车所经路,此指临安。②南楼:据《舆地纪胜》卷六六《荆湖北路·鄂州》记载,南楼在湖北鄂州境内黄鹄山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诗人与周显先以诗相唱和时,依照周显先诗作的原韵而作的酬答诗。
B.“寒花”二句,以野菜边上生长的寒花风光不再为喻,表现其孤寒不俗。
C.第二首作于舟行江上之时,诗人虽赴任卑职,但仍然表现出满腔的热情。
D.两诗虽为组诗,但写法与情感却不相同,它们之间也没有诗意上的关联。
2.第二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用以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祝英台近·晚春

宋代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①作者从到江南之后,就受到压抑,不被重用。他恢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②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前人每以分为两股的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③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④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⑤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的前三句连用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描绘了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表达了主人公送别时凄苦怅惘的心境。
B.寇准说“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莺啼预示春将归去。“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C.与常见的辛弃疾的豪放词不同,这是一首纯粹的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的闺怨词,属婉约词。
D.结尾处,春归去,为何不把愁带去?即季节变了,游人啊,为何还未归来?借梦呓之语,表盼归之情,使人“魂销意尽”。
2.请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主人公离别后复杂的心理活动的。
2022-01-27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常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线上教学阳光调研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注】①赵昌父:与后文吴子似均是作者罢官退隐江西铅山时的友人。②褒借:褒奖,赞美。③秋水:指辛弃疾铅山居所中的秋水堂,语出《庄子·秋水》。④青山:李白之墓在安徽当涂县的青山,这里以青山代指李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恢宏的气度,为有寥阔之志,自然有下文“梦登天”之举。
B.词中写梦,充满豪迈的激情、神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其浪漫的色彩与至高潮处从梦中跌落的笔法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相似。
C.梦醒后“人事底亏全”的发问,表现出词人人事难全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蕴含了词人虽有雄才大略却报国无路、有志难申的喟叹。
D.结尾两句自我宽慰,既有眼前佳人可倾诉衷肠,复有窗外秋水月明之美景可供欣赏,将前文绚烂的梦境与满腔悲怀归于一片澄静。
2.依据文本,分析词人梦境中“我志在寥阔”的表现。
2022-01-14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chān)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②燕兵:此处指金兵。娖(chuó):整理的意思。银胡䩮:银色或镶银的箭袋;胡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③汉:代指宋。金仆姑:箭名。④髭(zī)须: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⑤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⑥东家:东邻。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头两句写作者年轻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B.上片第三句使用“银胡䩮”的典故,具体描写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
C.下片头两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D.下片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叹惜韶华易逝,感慨壮志未酬。
2.结合全词,谈谈你对结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