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怀古抒情,词人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豪迈,喷薄而出。
B.词的下片借古事影射现实,寓议论于叙事之中,既有警示又暗含忧虑。
C.本词在短小的篇幅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体现出作者深切的思索和博大的胸怀。
D.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词,意境上均雄浑壮阔,抒情上多直抒胸臆。
2.本词用典贴切,寄意深远。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宋]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①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②《高唐赋》载,楚襄王爱慕神女并苦苦追求,而神女无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
B.上片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眉来眼去”看到的“水光山色”。
C.“倦客”当指陈季陵,称之为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佳人已卜归消息”也是一种婉转的说法,指佳人将离开陈季陵。
D.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还多处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如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2.上下阕末尾运用的典故在本词中各有什么具体含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祝英台近·晚春

宋代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①作者从到江南之后,就受到压抑,不被重用。他恢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②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前人每以分为两股的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③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④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⑤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的前三句连用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描绘了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表达了主人公送别时凄苦怅惘的心境。
B.寇准说“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莺啼预示春将归去。“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C.与常见的辛弃疾的豪放词不同,这是一首纯粹的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的闺怨词,属婉约词。
D.结尾处,春归去,为何不把愁带去?即季节变了,游人啊,为何还未归来?借梦呓之语,表盼归之情,使人“魂销意尽”。
2.请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主人公离别后复杂的心理活动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①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辛弃疾时年五十五岁,此年秋天被罢官。②参差:好像,仿佛。③御:用,进,此处引申为饮。④直饶:即使。⑤东山:典出《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来”二字说明作者在筹划抗金的年轻时代与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在他倍感压抑的老年时代,才会去“相识渊明”。
B.“觉来幽恨”这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
C.“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是指陶渊明如果活在当下,也会非常气愤,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
D.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
2.辛词善用典故,清人吴衡照评其用典“杂拉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请简要赏析本词的用典之妙。
2022-01-1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二年,辛弃疾在淳熙八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所见所闻,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已长期断“烟火”;蝙蝠翻舞,形象写出了眼前所见。
C.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作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D.下片写词人只能在梦中见万里江山,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凉之情。
2.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 ①此词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春天。②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两年内,作者先后被调动四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借聚散兴感,表达对频繁调动的不满。对调动原因只以“不偶然”点出,耐人寻味。
B.饯别宴会上,作者只愿意和朋友畅饮而不愿意话别,饱含无计可施、只得借酒消愁的愁情。
C.词中以“绿带”“青钱”比喻湖水、荷叶,生动传神;用动词“萦”“点”更激活了词句的意境。
D.下片起首对东湖美景的描绘,表现了作者为眼前美景陶醉,暂时忘记了离别的忧愁。
2.“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两句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两句在意境和手法上很相似,请找出这两句,并就二者在手法上的异同点进行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送人

宋代: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头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汉代的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B.“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
C.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
D.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2019-06-0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19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①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的景物描写,虚实相生、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虚实景物的描写都富含情感。
B.“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去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C.“眉来眼去”的是眼前山水的美好,词人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以乐写哀,表达了浓重的离别愁绪。
D.诗歌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在叙事时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分析。
2017-07-03更新 | 6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1.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2.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6-11-18更新 | 757次组卷 | 9卷引用:2016届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