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辛弃疾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为时任漕司的皇室宗亲赵介庵写的祝寿词。②渥洼种:出自《汉书·武帝纪》,后世常用其形容天马。③流霞:传说中的仙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运用“渥洼种”的典故,喻指自己是天马,曾经才气非凡,声名惊动朝廷。
B.“带得无边春色”以下三句,既赞美赵介庵如春风般造福于民,也祝福他年华不老。
C.下片描绘了宾主欣赏歌舞、众人为赵介庵敬酒祝寿畅饮的场面,整体氛围欢快轻松。
D.本词不落俗套,词人以神采飞驰的笔触,表达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笔调高昂委婉。
2.这首词借祝寿寄托了作者积极入世的情怀,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2024-03-2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题冷泉亭

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误。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注】①冷泉亭:亭在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的深水潭中,为西湖名胜之一。②琅玕(lánggān):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③吾家,指作者的家乡历城(今济南),素有“泉城”美誉。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借景抒情。上片写冷泉亭附近的风景,下片写游亭的活动及由此生发的感情。
B.开头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路两旁树木整齐挺立的雄伟之势。
C.“谁信”四句,运用了设问和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
D.整首词托物言志,借“翠竹”“鸾凤”等意象表达词人高洁的情操、美好的理想。
2.此词的词眼为“恨”,词中体现了哪些“恨”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辛弃疾:山东人。早年参加抗金义军,回南宋后历经宦海浮沉,始终力主北伐抗金。此词作于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时。②行人:指因宋土沦丧而逃难的人。③鹧鸪:鸟名。古人认为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1.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宋词从风格上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除了辛弃疾,还有____________,他的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
2.怎样理解“可怜”的含义?
3.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年间,作者闲居带湖、瓢泉,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写词人整日借酒浇愁,一生的梦想因没能改变时局而全部成空,一个“空”字道尽心酸无限。
B.“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写词人回想少年歌舞升平的时光,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
C.“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写词人被鸣钟吵醒后再难入眠,面对的是“卷地西风”。“卷地西风”暗指严酷的现实。
D.这首词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2.“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此三句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

辛弃疾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尧铅山瓢泉乡村期间所作。②“提壶”、“婆饼焦”都是鸟名,皆因啼声而得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图景:一群沽酒的农家女子三三两两聚集在树下,树上鸟儿不停啼叫,像催促她们快回家。
B.上阕写女子“沽酒”忘归,下阕写作者“醉中”忘路,言有尽而意无穷,乡村淳朴可爱的风土人情贯穿全词。
C.下阕以“醉”来过片,凸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陶醉。作者不仅因饮酒而醉,更因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情趣而陶醉。
D.下阕写作者问路人他们家住在哪里,路人耐心地告诉作者他们的住处,表现了乡村童叟无欺、热情善良的民风。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乡村生活的乐趣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兰陵王·赋一丘一壑

辛弃疾

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1】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2】

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3】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

遇合。事难托。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3】芗:同“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
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
C.“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
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
2.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请结合本词和《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的黄沙古道

王俊

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

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

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置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富贵千钧如发”,谈谈“玉女峰前一棹歌”,谈谈铁马金戈梦——旁逸斜出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

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脚踝依然被剐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

山上树木极多,一棵挨着一棵,整个树透着静气,迥异于城里的树木。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它们是一个个智者,指点我们的迷津。

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写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

辛弃疾毕竟是以武起事,是真正的勇士,敢于为屈辱的南宋发出慷慨的怆痛呼喊,有一股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燕赵侠士之气。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

古道蜿蜒,犹如龙脊。越往上走,草越茂密,没人膝盖,无处下脚。行至半山腰,见有一座凉亭,专供行人歇脚。石块垒就,墙体的石灰剥落,漫漶着黄色的水渍,东一块,西一块,让行人窥探到时间的方向。数百年来,古道朝迎暮送了多少纷沓而至的身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

南宋的某个夏天。当夜幕降临,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都在黑暗中消失。踢踏踢踏,远处传来马蹄声,敲破夜色的沉寂。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很低很低,几近挨着黄沙岭。虫鸣次第响起,月光洒下缕缕清辉。良驹甩了甩长长的鬃毛,嘶鸣数声。辛弃疾站在山岗上,轻抚马背,高大的身影被月色浸染成一座圣洁的雕像。

辛弃疾沿着司南的指向,由北至南,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的光芒前行。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他们在为辛弃疾建立雕像时,让他永远面朝北方。

山道幽静,落满阴凉,陡坡下去,七星桥横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上。一棵古老的枫杨默默守在桥边,像是在等待故人。桥的四周,长长的藤蔓缠着一个个充满古意的诗句。回想一路的景致,意兴盎然,不由得脱口吟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取材于王俊同名散文,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饶让辛弃疾养足了文人的气,使他胸襟开阔豁达,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有大量词作传世。
B.第五段写野草,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古道野草的茂密,也暗示出行程的艰难。
C.肆意蔓延的野草、历经沧桑的草木以及墙体剥落的凉亭,无不显示出时过境迁、英雄落寞的无奈。
D.作者对辛弃疾倍加推崇,不仅在于他有精彩作品传世,也在于他在命运多舛时仍不动摇爱国之心。
2.文中在写辛弃疾的时候为何会联想到苏轼?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3.从辛弃疾的黄沙古道走过,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
2022-02-12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2.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①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年),作者61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②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之作。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和心中郁闷。
B.词中的李广,实则词人的自我写照。为其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直指当时的南宋统治集团。
C.下阕四句,作者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
D.此篇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与众不同,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话说的极其风趣,实则带泪的微笑。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