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图是建国后的一幅宣传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A.延续千年的土地私有制被废除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C.农村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
2 . 新中国六十年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材料一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二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广西大力推广“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三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公斤,城乡人民穿着质量大有提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进入新千年,百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初期的民生状况。列举党和政府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举措。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指出这一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重大失误。这些失误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材料三折射出这一时期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指出推动新发展的原因。
(4)新中国六十年民生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2021-08-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1952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主席的信”,其中写道:“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烟囱不但全部冒烟,新的烟囱也不断树立起来了”。这折射出当时
A.国民经济逐渐恢复B.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C.三大改造成果显著D.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4 . 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部署了粮食的统购统销之后,又部署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相继出台了全国计划收购油料、棉花等物资的决定;同时,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当时这些措施
A.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B.表明“左”倾错误漫延到经济领域
C.促使计划经济体制最终确立D.有利于缓解生活物资的供需矛盾
5 . 1950 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 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这一调整
A.基于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B.保证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基本确立
2021-06-01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50年,中央政府发布指示,把只有少量土地出租者明确称为小土地出租者,并规定不能把他何与地主同等看待。对于出租土地超过了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的那部分富农称为“半地主式的富农”,并规定“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这一指示在当时有利于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在农业领域实行合作经营
C.调整新民主主义政策D.确立国有土地的主导地位
2021-05-26更新 | 38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0年高考全国一真题历史变式题
7 . 1953年春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占农村人口92.1%的贫农、中农,占有全部耕地的91.4%;原来占农村人口7.9%的地主、富农,只占有全部耕地的8.6%。材料反映出土地改革
A.完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B.消灭了中国农村的剥削阶级
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该政策导致了
A.出口经济遭受严重打击B.出口型企业的迅猛增长
C.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D.工业生产得到有效恢复
2021-04-0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下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国民经济比例
年代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57年43.3%31.2%25.5%
1960年21.8%26.1%52.1%

A.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综合实力大幅上升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加
10 . 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正是在北部,伟大的全球贸易公司和银行崛起。通货膨胀由南而北——受新的金银资源的刺激、受新的信贷形式及其扩展刺激、受人口增长创造的需求的刺激。16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摘编自(美)F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前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影响。

材料二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八七会议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并列为党的总方针,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为获得农民的支持,广泛开展土地革命。1931年,形成了依靠贫雇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19479月,中共中央制定《全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开展土地改革。到194910月,全国一亿多农民分得土地。1950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的地区实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90%以上的农业人口完成了土改。1952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新政权获得农民信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土改后建立的小农经济已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中央决定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变农民个体土地所有为集体所有,建立起土地公有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制度与社会变革的角度,对以上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解读。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

序号史实
1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5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6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
92010年,中国工业中的粗钢、水泥、化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均位居世界首位。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10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3)阅读上表,从“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角度,任选两项史实,提炼一个主题。从所学知识中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史实,运用这三项史实对所提炼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史实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请按照答题示例格式答题,抄写答题示例内容不得分。)
【答题示例】
所选序号:1、3。
主题: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补充史实: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简要阐释: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1988年中国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带动了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2021-02-1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