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完成统一后,当时其统治范围为“东至海暨朝鲜,西起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实行什么样的体制才能有效管辖这辽阔的国土…汉代诸侯王在王国内有充分的统治权,他们不仅拥有行政权,还拥有财权和兵权,甚至在某些方面“僭(jiàn,超越)于天子”,俨然如一个独立王国。

——摘编自王云度《秦汉时期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的探索》

材料二   史料说史

秦半两钱内蒙古赤峰、陕西临潼等地均有出土衡器八斤铜权陕西西安、咸阳、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和汉武帝针对材料所述问题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应对?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二如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有何影响?
(4)以上材料和问题的探究体现了秦汉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2024-02-1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大事年表

序号时间历史事件
公元前246秦王嬴政即位
公元前230开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
公元前221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称“始皇帝”;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公元前215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
公元前213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
公元前212建阿房宫;坑杀儒生460人于咸阳。
公元前210病死于沙丘平台。
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08修建秦始皇陵。
公元前207秦朝灭亡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整理

(1)据材料指出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写出序号即可)
(2)据材料指出秦始皇的哪些事迹导致秦朝速亡?(写出序号即可)
(3)请你据材料评价秦始皇。
2024-02-0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教材的理解与拓展

材料一   理清教材的内在逻辑是理解历史的前提。

①动荡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
诸侯称霸
②北宋的
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政策
王安石变法
③毛泽东开辟
井冈山道路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工农武装割据
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
苏联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材料二   地图识别

材料三   下面是古代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①孝武(汉武帝)篡极、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变兵……人物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

②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汉书》

③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敞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司马光《资治通鉴》

④武帝驾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从材料1中选择一课,参照示例,对所反映史事的内在逻辑进行说明。(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①说明:第一子目主要讲述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生产力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第二、三子目从上层建筑,即政治制度变化出发,突出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两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从图一、图二中任选一个,判断它是哪个朝代,说出判断的理由。
(3)肯定汉武帝的是________,否定汉武帝的是________。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一说你眼中的汉武帝。”
2024-05-18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燕山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4 . 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在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

材料一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的亲属宗族没有建立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之衰】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秦之亡】

材料四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1)这里的“新法”指的是什么变法?这次变法得到了哪位国君的支持?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
(2)诗中的“秦王”是谁?诗中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为了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完成此表。

措施
政治创立了大一统的①                                      
文化统一②                                      
经济统一③                                      ,统一度量衡
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军事开通灵渠,北击匈奴,修筑④                                      

(4)材料三中所述事件导致哪次农民起义爆发?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我们从“秦国兴亡史”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2023-12-1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古风》

材料二   两幅图片。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1)材料一中李白这首《古风》诗中的“秦王”是谁?该诗歌主要赞颂了他哪方面的功绩?
(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了秦朝采取的哪两项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什么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写出秦朝的疆域范围。
2023-12-09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国家,它的许多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围绕秦朝的相关历史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李白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上图是甲同学为方便知识的掌握制作的一张示意图。请你帮他把图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
____;②_____;②这张示意图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____制度。
(3)乙同学在历史剧中扮演一位正在宣读诏令的官员:“统一____A;今后凡买卖交易统一使用____B(货币名称);废除原六国的文字,以____C为全国通用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4)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历史的长河里仅存在了短短的十多年。请你指出它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
2023-11-1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物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半坡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见下图


                 
考古学家发现,在商周墓穴中发现的陪葬的青铜器数量因人而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

材料四   下图为秦长城遗址



(1)诗中“农耕既普及”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写出此居民房屋建筑样式,请你举出诗句中“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
(2)材料二中的“甲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你怎样理解“一片甲骨惊天下”?
(3)材料三中的图片是商朝的哪一青铜器?它的发现可以让我们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初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什么?请说出它的起止点。
2023-11-22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宁津县苗场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材料二   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当时只有《秦记》和博士官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及医药、卜筮、种植之书可以保存,其余的各种书籍,特别是诸侯国的史籍和儒家一些著作,均下令焚烧。后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同时他重视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郡兴立地方学校。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史实反映了秦始皇统治的特点是什么?“焚书坑儒”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请问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2024-02-2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比较秦朝与西汉的疆域图,指出两者的最大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秦朝和西汉时面对分封王国带来的问题,统治者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统治者在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023-09-2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秦汉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三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根据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比较秦朝疆域图与西汉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今天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与材料四,指出秦汉两朝在思想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并概括二者的共同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2024-02-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