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郑和下西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3 道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海外华人》记载了郑和对明仁宗的进谏“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推断郑和(     
A.积极拓展对外贸易B.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
C.遵循天朝上国理念D.洞察东南沿海地区的危机
昨日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开通了。唐朝时,这条道路上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高僧玄奖西行求法也曾经过这条道路,其弟子记录他沿途见闻的著作为唐朝提供了西域名国的基本状况。

材料二   明初,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到法各地,先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表示通好的愿望,同当地的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

材料三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还担心国家领土主校受到侵犯……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材料一中的“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的名称是什么?材料中涉及的“记录他沿、途见闻的著作”的名称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请写出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不良后果。
(4)通过上述朝代不同的对外政策,谈谈你获得的历史感悟。
7日内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七年级下册期末考前必背清单之必会术语(13—21课)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5世纪,明成祖为他配备了医官、文书、通事、火长等军士和后勤人员,两万余人先后七下西洋,……建立了庞大的朝贡系统”。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
7日内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七年级下册期末考前必背清单之必考年表(13—21课
选择题-单题 | 容易(0.94) |
4 .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A.甘英B.鉴真C.郑和D.马可·波罗
7日内更新 | 9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胡桥中学、吴村二中中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为小明同学搜集的纪念币和撰写的说明词,其中正确的有(     
①成吉思汗,蒙古族的杰出领袖,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②郑和,伟大的航海家,曾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③戚继光,民族英雄,在东南沿海地区领导抗倭斗争
④郑成功,民族英雄,1662年,从葡萄牙手中收复台湾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日内更新 | 5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6 . 下侧是某同学的制作的学习笔记。★处内容应是(     

A.国家疆域拓展B.中外文化交流
C.民族关系发展D.海外贸易兴盛
7日内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7 . 某班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进行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板块一 政治篇】

材料一   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

——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板块二 经济篇】

【板块三 对外交往篇】

材料三   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摘自《唐大和上东征传》

材料四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摘自《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1)写出材料一中“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的名称及创建者。材料二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请按照示例,将“经济篇”中的农具填入相应的朝代。
示例:春秋战国时期:C
西汉时期:_______
唐朝时期:_______
宋朝时期:_______
(3)请从“对外交往篇”中任选一则材料,介绍其反映的历史事件。(要求:写出事件名称、朝代及影响)
7日内更新 | 9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上图展现了明朝时期远洋航行的壮举,请结合所学知识介绍一下这一壮举。

材料二   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还曾经认为:“民俗易器,洋商杂处,必致滋事。”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中国在必需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金卫星《中美关系史纲》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明清对外政策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5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明朝郑和7次下西洋,规模浩大,在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其最远到达(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
C.马六甲海峡及沿岸D.地中海和红海沿岸
7日内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串讲
2024九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
简答题 | 较易(0.85) |
10 . 史书记载某历史人物“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此人物是
2024-05-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倒计时第04天-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