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郑和下西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和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了一条连接亚欧的陆上贸易通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摘编自《中国简史》

(1)写出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条贸易通道开通的意义。

材料二   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家,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改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唐朝与此相关的重要事件。

材料三(下图)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中远洋航行的名称及最远到达的地区。从发展国家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远洋航行的认识。

材料四   这幅图画选自《中国历史图鉴》,图中建筑为1730年的广州各国商馆。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广州十三行
(4)材料四中图画所绘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对外政策的一个缩影,写出这一对外政策的名称及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今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2 . 世界是个地球村,人类是个共同体。各地的交流、交往促进了世界的发展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主要路线

(1)指出材料一中A、B分别代表的古代国家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这两个国家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开元初,又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历左补阙、仪王友(唐代官职)。

——《旧唐书·东夷传·日本国》

(2)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

——摘编自《明朝的那些事儿》

(3)材料三中“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根据材料三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材料四

成就概况
轮碾磨唐朝时发明,16世纪传入欧洲,并沿用至今
活字印刷北宋时发明,13世纪传入朝鲜、日本,17世纪传入欧洲
《授时历》元朝郭守敬主持编定,13世纪传入朝鲜、日本;近年来日本和美国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题表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初级中学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一年多返回。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传播。

——摘编自《张骞出使西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骞这次出使的目的是什么?其出使有哪些影响?

材料二   唐中期后,吐蕃和陇下势力崛起,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北宋建立后,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选择,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建立市舶司,鼓励中外商人贸易往来;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促进了航运业发展,与宋朝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多个,开启了一段活跃繁荣的对外贸易历史。

——摘编自《论宋代的对外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路贸易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比较表

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
目的扬国威于海外,以朝贡贸易促进中外交流。东方寻金和获得东方商品。
性质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朝贡贸易”。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影响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注:朝贡贸易是宋代以后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轴、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另。

(3)梁启超所说的“西方维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的梁启超这样说的原因。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海外华人》记载了郑和对明仁宗的进谏“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推断郑和(     
A.积极拓展对外贸易B.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
C.遵循天朝上国理念D.洞察东南沿海地区的危机
昨日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满剌加,满剌加逐渐从“旧不称国”“人多以渔为业”的渔村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和远东的产品与西亚和欧洲的产品进行交换的一个大集市”,这一重要的东西方贸易中心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繁荣了近一个世纪。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阻止了殖民势力的扩展
C.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D.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6 . 地理大发现使分散的世界开始联为一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地球村”出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拓之旅】

材料一:在葡萄牙人沿非洲海岸向南航行的同时,西班牙人向西进行横渡大西洋的探险。意大利人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深信穿越大西洋的航行可以到达印度。1492年8月3日,率领船队从西班牙的巴洛斯港出发,驶入茫茫的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

——摘自《世界历史教学参考》

(1)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印第安人说哥伦布是“恶魔”,欧洲人则称他为“有功之臣”。你的看法如何?并说明理由。
(2)中国有一航海壮举比哥伦布远航早半个多世纪,请问这个壮举是什么?
【资本积累】

材料二:古代史上,中国坚持和平外交,待人以礼,持之以义,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与中国外交传统不同,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外交,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实行武力外交,大搞殖民扩张。

(3)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外交始于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4)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国家是哪些国家?18世纪中期,哪个国家成为头号殖民帝国,自夸为“日不落”帝国?
【资本扩张】

材料三:2012年6月4日,CCTV-1报道:“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引发全球连锁反应。”

(5)材料三从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这一趋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机遇挑战】
(6)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你认为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关系怎样?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上图展现了明朝时期远洋航行的壮举,请结合所学知识介绍一下这一壮举。

材料二   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还曾经认为:“民俗易器,洋商杂处,必致滋事。”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中国在必需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金卫星《中美关系史纲》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明清对外政策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5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我们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摘编自吴晓波主编《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如图是保存在福建长乐的一块石碑,由郑和当年亲自撰文所立。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两朝“长期停滞”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变化。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9 .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文字统一]

材料二 这种统一的文字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而且持久统一的粘合剂。(它)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尽管他们所操持的方言常常彼此听不懂。基于同一原因,这种文字也是外国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过教育的日本人、朝鲜人或越南人都能阅读汉文,但不会说一个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工程建筑]

材料三 古代工程简介

工程简介

灵渠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至今已2200余年。灵渠开凿为秦始皇开疆扩土、统一中国作出了贡献,也为促进岭南各族人民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

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交流交往】

材料四 15世纪以前,中国处于亚洲海洋秩序的中心,扮演了主导角色。我国古代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大都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就很先进。隋唐以后,航海走向全面繁荣。两宋时期,我国取得了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重大突破;当时中国的GDP约占全球的50%,海上贸易更是远航至西亚等地。明朝前期,中国主导亚洲海洋秩序的能力达到了顶峰。

——李亚敏等《国际海洋秩序演进中的中国》

(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举出汉朝在经济方面进行的创新举措一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文字的重要意义。
(3)依据材料概括两项工程的共同作用。
(4)依据材料四,概括15世纪以前中国主导亚洲海洋秩序的原因。列举中国古代依托稳定的海洋秩序进行中外交往的史实。
2024-06-0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五四学制)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10 . 2024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周年。11年以来,我国连同世界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二百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1年以来,一路
繁花一路歌,共同见证了“一带一路”的团结与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它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湖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材料四: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中国—中亚合作向世界证明: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必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中亚贡献,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一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中国一中亚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

(1)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图中“大秦”所代表的地方名称;依据材料一概括这条商路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3)识图图片信息,请写出图片代表的历史事件;依据图片信息回答,这一事件加强了哪两个大洲之间的联系?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一带一路”适应了当今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依据材料四概括“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2024-06-04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