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物理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本实验说明______
(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4甲所示,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_____
(5)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_____
(6)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__;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7)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真空不能______
(8)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______(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实验推理B.实验验证C.归纳总结
(9)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4乙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______(单选,填序号)。
A.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B.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2021-09-28更新 | 298次组卷 | 2卷引用:【暑假自学课】2022年新八年级物理暑假精品课(上海沪教版)第09讲 声 单元综合检测(能力提升)
20-21八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
实验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__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___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真空不能____
(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____(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推理假设       B.实验验证       C.归纳总结
(6)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乙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____(填序号);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2020-09-16更新 | 976次组卷 | 10卷引用:【暑假自学课】2022年新八年级物理暑假精品课(上海沪教版) 第04讲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2020九年级·上海·专题练习
实验题 | 较难(0.4) |
3 . 为了探究漂浮在液面上的均匀实心正方体物块露出液面的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两个猜想。猜想(一)认为h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ρ有关,猜想(二)认为h的大小可能与正方体物块的密度ρ有关。为此,他们与老师一起设计了探究方案如下:
探究步骤(一):探究h与液体密度ρ的关系
1.测出正方体物块的边长H
2.将这个正方体物块分别漂浮于不同液体中,测出相应的h值。
3.记录数据并归纳总结结论。
探究步骤(二):探究h__________的关系
1.选用不同密度的若干正方体物块,要求它们的边长相等,测出边长H
2.将不同密度的正方体物块分别漂浮于水面上,测出相应的h值。
3.设计记录数据表如表一所示:
表一

4.记录数据并归纳总结结论。
探究步骤(三):进一步综合分析并归纳总结结论。
①你认为探究步骤(一)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填写完整“探究步骤(二):探究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③该小组同学在完善方案后进行了实验探究活动,其中实验步骤(二)收集到的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二

根据实验序号1与2与3,初步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漂浮在水面上的物块,________
④根据表二的数据可以推测:若露出水面的高度为零时,物块的密度ρ与水的密度ρ的比值等于____
⑤关于正方体物块露出液面的高度h与它的边长H的比值,正确的是_________
A.ρ/ρB.ρ/ρC.(ρρ)/ρD.(ρρ)/ρ
2020-01-17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6.5 阿基米德原理-备战2020年中考物理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市)
4 . 为了探究漂浮在液面上的均匀实心正方体物块露出液面的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组同学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两个猜想.猜想(一)认为h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猜想(二)认为h的大小可能与正方体物块的密度有关.为此,他们与老师一起设计了探究方案如下:
探究步骤(一):探究h与液体密度ρ的关系
(1)测出正方体物块的边长H.
(2)将这个正方体物块分别漂浮于不同液体中,测出相应的h值.
(3)记录数据并归纳总结结论.
探究步骤(二):探究h与____________的关系
(1)选用不同密度的若干正方体物块,要求它们的边长相等,测出边长H
(2)将不同密度的正方体物块分别漂浮于水面上,测出相应的h值.
(3)设计记录数据表如表一所示.
表一
实验序号物块的密度(千克/立方米)水的密度(千克/立方米)h(厘米)H(厘米)
1
2
3

(4)记录数据并归纳总结结论.
探究步骤(三):进一步综合分析并归纳总结结论.
①你认为探究步骤(一)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答:________.
②请你填写完整“探究步骤(二):探究h与__________的关系”.
③该小组同学在完善方案后进行了实验探究活动,其中实验步骤(二)收集到的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二
实验序号物块的密度(千克/立方米)水的密度(千克/立方米)h(厘米)H(厘米)
14001000610
26001000410
38001000210

根据实验序号1与2与3,初步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漂浮在水面上的物块,_________
④根据表二的数据可以推测:若露出水面高度为零时,物块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等于_______.
⑤关于正方体物块露出液面的高度h与它的边长H的比值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B.          C.             D.
2019-04-25更新 | 3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奉贤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物理试题

5 .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常常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开展研究,根据直接感知的现象(即能够观察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总结规律的方法。

(1)例如:如图所示的柱形容器,将等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混合,观察混合后的现象,比较混合液的总体积是________水和酒精体积之和的。由此可以推测结论:液体分子间存在间隙,且混合液的密度________(均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2)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请推测混合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请通过公式推导证明你的观点________。(写出推导过程)。

2023-11-1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天山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6 . 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2022-11-09更新 | 164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7 .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常常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开展研究,根据直接感知的现象(即能够观察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总结规律的方法。

(1)如图所示的柱形容器,将等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混合,观察混合后的现象,比较混合液的总体积是___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水和酒精体积之和的。由此可以推测结论:液体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
(2)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请推测混合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p___________p+p(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请通过公式推导证明你的观点。___________(写出推导过程)。
2022-11-13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8 . 为了探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产生的压力形变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猜想:可能与柱形物体的重力、形状、底面积大小有关。他们用底面积相同、重力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实验(如图 (a)所示),接着他们再把若干个相同的长方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实验(如图(b)所示),实验时他们测量了沙面下陷程度,并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表二

实验序号

形状

压力(N)

受力面积(cm2

下陷程度(mm)

实验序号

形状

压力(N)

受力面积(cm2

下陷程度(mm)

1

长方体

2

10

2

4

长方体

2

5

4

2

正方体

3

10

3

5

长方体

4

10

4

3

圆柱体

6

10

5

6

长方体

6

15

4

7

/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2和3的数据及观察的现象,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初步结论:受力面积相同,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越大,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越显著,理由______
(2)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和6数据及观察的现象可得到结论______,柱形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形变效果相同。
(3)小明同学发现以上6次实验还不能探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的形变效果与形状有无关系,他应该选择其他物体再次进行实验,请把该物体符合要求的各项数据填写在序号7中。______
(4)从上列表格中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小组同学总结归纳得出:若要比较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显著程度,可以观察比较______以及计算______所受的压力大小进行判断。
2022-10-18更新 | 264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罗南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练习物理试题
21-22八年级上·上海·课时练习
9 .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水槽内的水中,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为了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以下方案中正确的是: ___________  (选填“A”、“B”或“C”)。
A 只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B 保持入射角不变,进行多次试验,测量入射角和每次试验的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C 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试验,测量每次试验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2)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15°30°45°60°
反射角β15°30°45°60°
折射角γ11°22.1°35.4°40.9°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___ ,且折射角___________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3)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___________ (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021-09-29更新 | 63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好课】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同步备课系列(上海沪教版) 第二章 光 2.2光的折射(备作业)
20-21八年级上·全国·课时练习
10 . 小明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问题:
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__
A.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C.既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_____
2020-09-18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好课】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同步备课系列(上海沪教版) 第一章 声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备作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