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一节 铁及其化合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某中学趣味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想通过“被浓氧化”的实验,验证的还原性.
实验一:验证的还原性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实验现象

向盛有2mL 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浓硝酸,振荡。试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黄色。试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深棕色。

(1)红棕色气体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实验现象与预期不符,继续进行实验。
取深棕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探究溶液变为深棕色的原因
【资料与猜想】
查阅资料后猜想,可能是生成的或NO与溶液中的反应,而使溶液变为深棕色。
【实验与探究】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已检验,尾气处理已略去)

ⅰ.关闭c,打开a和b,通入,一段时间后关闭a;
ⅱ.向甲中加入适量浓,一段时间后丙中溶液变为深棕色,丁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ⅲ.关闭b、打开c,更换丙、丁中的溶液(试剂不变);
ⅳ.继续向甲中加入浓,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了与ⅱ相同的实验现象。
(3)通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铜与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溶液的深棕色可能是因为          
A.与NO发生了反应B.发生了反应
C.与NO发生了反应D.发生了反应

【反思与改进】
实验三:验证的还原性
(7)该小组同学依据实验二的结论改进了实验一,观察到了预期现象,其实验操作是向盛有____________的试管中滴入几滴____________,振荡。
2024-05-09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直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学情监测化学试题
2 . 为测定某补血剂样品(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晶体)中铁元素的含量,某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转化为,测定质量变化.

(1)写出步骤②中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④中一系列操作依次是:过滤、洗涤、灼烧、冷却、称量,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实验无损耗,则每片补血剂含铁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方案二:用酸性溶液滴定测定铁元素的含量
实验前,首先要准确配制的酸性溶液250mL
(4)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5)配制溶液时,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________________
(6)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导致溶液浓度偏小的是(填序号)_______
A.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B.定容加水时超过刻度线后,立即吸出多余的水
C.溶液从烧杯转移到容量瓶后没有洗涤烧杯
(7)若某同学取5片补血剂样品配成100mL溶液,取20.00mL,用上述操作配置的溶液滴定,耗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片补血剂含铁元素的质量____________g(用代数式表示).
2024-01-05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3 . 某小组探究CuSO4溶液、FeSO4溶液与碱的反应,探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规律。将一定浓度CuSO4溶液,饱和FeSO4混合溶液加入适量氨水,产生红褐色沉淀,经检验,红褐色沉淀含Fe(OH)3
(1)分析Fe(OH)3产生的原因:O2氧化所致。
验证:向FeSO4溶液中滴入氨水,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一段时间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①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②产生红褐色沉淀:4Fe(OH)2+O2+2H2O=4Fe(OH)3。电极反应式:还原反应:O2+2H2O+4e-=4OH-。氧化反应:___________
(2)提出问题:产生Fe(OH)3的原因可能是Cu2+氧化所致。
验证如下(溶液A:饱和FeSO4溶液+CuSO4溶液;已排除空气的影响):
序号实验试剂现象
I氨水生成沉淀,一段时间后,产生红褐色沉淀和灰黑色固体物质
II溶液无明显变化
①I中可能产生Cu,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产生Cu的合理性:___________
②检验:滤出I中不溶物,用稀H2SO4溶解,未检出Cu。分析原因:
i.I中未生成Cu。
iiI中生成了Cu。由于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因此未检出Cu。
(3)设计实验(III)确认CuSO4的作用(已排除空气的影响),装置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补全电化学装置示意图___________。经检验,实验中产生了Fe(OH)3、Cu。
②II、III中均含Cu2+。III中产生了Cu,II中未产生Cu,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
(4)CH3CHO分别与AgNO3溶液、银氨溶液混合并加热,CH3CHO与AgNO3溶液混合物明显现象,但与银氨溶液混合能产生银镜。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
4 . 纳米在磁流体等领域有应用。一种制备纳米的方法如下:
Ⅰ.的氧化:常温,将溶液用溶液调节,再加入溶液,得到红棕色悬浊液。
(1)①若用溶液调节过高会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上述反应完成后,测得值与产率及其生成后溶液的关系,结果如下:
7.28.29.2
的产率95%
生成后的约4约4约4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生成后溶液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
③当时,产物中存在大量。对的产生提出两种假设:
假设ⅰ:反应过程中溶液酸性增强,导致转化。
假设ⅱ:溶液中存在少量,导致转化。
经分析假设ⅰ不成立。其实验依据是___________
为验证假设ⅱ,其他条件相同时,向浊液中加入不同浓度后测定物质的组成,结果如下:
含量%含量%
0.001000
0.014060
0.020100
时,产率差异很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Ⅱ.共沉淀:向红棕色悬浊液中同时加入溶液和浓溶液进行共沉淀,再将此混合液加热回流、冷却、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纳米
(2)共沉淀时的反应条件对产物纯度和产率有影响。
①共沉淀过低时,得到的纳米中会混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②已知,其他条件一定时,测得纳米的产率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经理论分析,时纳米产率应最高,事实并非如此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2021-10-19更新 | 52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检测化学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同学探究Fe2+还原性的实验记录如下:

溶液变红,大约10秒左右红色褪去,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2)。取褪色后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变红且不褪色,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2),经检验有丁达尔效应。

溶液变红且不褪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经检验无丁达尔效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比①②,可以判定酸性越强,H2O2的氧化能力越强
B.①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只有两种
C.②中红色溶液中含有Fe(OH)3胶体
D.③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4Fe2++O2+4H+=4Fe3++2H2O
2021-10-09更新 | 1281次组卷 | 1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化学试题
6 . 某同学用KSCN溶液和FeCl2溶液探究Fe2+的还原性时出现异常现象,实验如下:
溶液变红,大约10秒左右红色褪去,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2)。取褪色后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红且不褪色,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2),经检验有丁达尔效应。溶液变红且不褪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经检验无丁达尔效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②中红色溶液中含有Fe(OH)3胶体
B.实验②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只有两种
C.对比①②③,可以判定酸性条件下H2O2可以氧化SCN-
D.③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4Fe2++O2+4H+=4Fe3++2H2O
7 . 纳米铜是一种性能优质的超导材料,以辉铜矿(主要成分为Cu2S)为原料制备纳米铜粉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资料:肼(N2H4)无色油状液体,溶于水生成水合肼N2H4·H2O(水合肼有强还原性,生成无污染物质,易挥发)
(1)①上述流程中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______
A.过滤和萃取          B.升高温度          C.增大压强            D.研磨矿石
②用FeCl3溶液浸取辉铜矿中铜元素的反应为:Cu2S+4FeCl3=2CuCl2+4FeCl2+S。浸取时,在有氧的环境下可维持Fe3+较高浓度,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萃取”时,两种金属离子萃取率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当pH>1.7时,pH越大,金属离子萃取率越低,其中Fe3+萃取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

(3)“反萃取”得到的CuSO4溶液制备纳米铜粉时,Cu2+的还原率随pH和温度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pH

6

7

8

9

10

11

12

Cu2+还原率(%)

34

60

90

92

95

92

90

产物形态砖红色Cu2O铜粉紫黑色纳米铜
温度

30

40

50

60

70

80

90

Cu2+还原率(%)

25

45

70

80

95

90

85

产物形态砖红色Cu2O铜粉紫黑色纳米铜

①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②超过70℃时Cu2+的还原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
③以辉铜矿为原料制备纳米铜粉的工艺条件选择70℃、pH=10的理由是______
(4)“水相1”中加入适量氨水,静置,再经过滤、_____、干燥、______等操作可得到Fe2O3
(5)假设制得纳米铜的质量为akg,则最少投入肼的物质的量是______
2020-09-16更新 | 38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8 . 探究铁在某浓度H3PO4和H2O2的混合溶液中反应的情况,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现象
将除去氧化膜的铁钉置于烧杯中,加入30mL1.0mol•L-1H3PO4和3mL30%H2O2的混合溶液(pH≈1)。一段时间后铁钉表面突然产生大量气泡,随后停止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再产生大量气泡,再停止,出现周而往复的现象。过程中,溶液保持澄清。
将与实验Ⅰ相同的铁钉放入烧杯中,加入30mL1.0mol•L-1H3PO4和3mLH2O。片刻后铁钉表面持续产生气泡,溶液保持澄清。
已知:Fe3(PO4)2难溶于水,Fe(H2PO4)2溶于水。
(1)用85%H3PO4配制100mL1.0mol·L-1H3PO4所用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______
(2)请结合实验Ⅱ中现象,分析铁钉与H3PO4反应的产物_______
(3)探究实验Ⅰ中停止产生气泡的原因。
提出假设:铁钉表面形成了含有+3价铁的氧化膜将铁钉覆盖。甲同学进行实验Ⅲ,得出假设成立的结论。
实验Ⅲ:将洗净的实验Ⅰ中无气泡产生时的铁钉置于试管中,加入滴有KSCN溶液的稀H2SO4,振荡,静置,溶液呈红色。
乙同学认为实验Ⅲ无法证实假设成立,其理由是未排除O2的干扰,请解释O2是如何干扰实验的:_____
乙同学通过改进实验证实了假设成立。
(4)铁钉表面突然产生大量气泡的可能原因是Fe2+迅速被H2O2氧化形成氧化膜,使聚集在铁钉表面的H2脱离铁钉表面。形成氧化膜(以Fe3O4计)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5)实验Ⅰ中周而往复的现象与铁钉表面氧化膜的生成和溶解密切相关,从反应的速率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
2020-07-05更新 | 26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化学试题
9 . 纳米Fe3O4在磁流体、催化剂、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氧化共沉淀制备纳米Fe3O4的方法如下:
I.Fe2+的氧化:将FeSO4溶液用NaOH溶液调节pH至a,再加入H2O2溶液,立即得到 FeO( OH)红棕色悬浊液。
(1)①若用NaOH溶液调节pH过高会产生灰白色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
②上述反应完成后,测得a值与FeO(OH)产率及其生成后溶液pH的关系,结果如下:

a7.08.09.0
Fe(OH)的产率<50%95%>95%
FeO(OH)生成后的pH接近4接近4接近4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FeO( OH)生成后溶液pH下降的原因:____
(2)经检验:当a=7时,产物中存在大量Fe2O3。对Fe2 O3的产生提出两种假设:
i.反应过程中溶液酸性增强,导致FeO( OH)向Fe2 O3的转化;
ii.溶液中存在少量Fe2+,导致FeO( OH)向Fe2O3的转化。
①经分析,假设i不成立的实验依据是____
②其他条件相同时,向FeO( OH)浊液中加入不同浓度Fe2+,30 min后测定物质的组成,结果如下:

c(Fe2+)/mol·L-1Fe(OH)百分含量/%Fe2O3百分含量/%
0.001000
0.014060
0.020100
以上结果表明:____
③ a=7和a =9时,FeO( OH)产率差异很大的原因是____
Ⅱ.Fe2+和Fe3+共沉淀:向FeO( OH)红棕色悬浊液中同时加入FeSO4溶液和NaOH浓溶液进行共沉淀,再将此混合液加热回流、冷却、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纳米Fe3O4
(3)共沉淀时的反应条件对产物纯度和产率的影响极大。
①共沉淀pH过高时,会导致FeSO4溶液被快速氧化;共沉淀pH过低时,得到的纳米Fe3O4中会混有的物质是____
②已知N=n[FeO(OH)]/n(Fe2+),其他条件一定时,测得纳米Fe3O4的产率随N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经理论分析,N=2共沉淀时纳米Fe3O4产率应最高,事实并非如此的可能原因_________
2020-06-12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2020高三·北京·专题练习
10 . 某小组在Fe2+检验实验中观察到异常现象,为探究“红色褪去”的原因,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实验I实验II实验II
实验步骤将实验I褪色后的溶液分三份分别进行实验
为进一步探究“红色褪去”的原因,又进行以下实验

②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
现象溶液先变红,片刻后红色褪去,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2)①无明显现象
②溶液变红
③产生白色沉淀
①溶液变红,一段时间后不褪色。
②无白色沉淀产生
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此实验条件下H2O2氧化Fe2的速率比氧化SCN的速率快
B.通过实验Ⅱ推出实验Ⅰ中红色褪去的原因是由于SCN被氧化
C.通过实验Ⅰ和实验Ⅲ对比推出红色褪去只与H2O2的氧化性有关
D.综上所述,实验Ⅰ中红色褪去的原因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无关
2020-05-21更新 | 29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三各区一模化学考试分类汇编 选择题:化学实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