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一节 铁及其化合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铂钌催化剂是甲醇燃料电池的阳极催化剂。一种以钌矿石[主要含Ru(CO3)2,还含少量的FeO、MgO、RuO4、CaO、SiO2]为原料制备钌(Ru)的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Na2Fe4(SO4)6(OH)2中Fe的化合价为____
(2)“酸浸”时,Na2SO3的作用____。“滤渣”的主要成分有SiO2____(填化学式)。“酸浸”中钌的浸出率与浸出温度、pH的关系如图所示,“酸浸”的最佳条件是____

(3)“除铁”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提示:1molNaClO3参与反应,转移6mol电子)
(4)从“滤液2”中可提取一种化肥,其电子式为____
(5)“灼烧”时Ar的作用是____
(6)某工厂用10t钌矿石[含8.84tRu(CO3)2、165kgRuO4],最终制得3636kgRu,则Ru的产率为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022-05-10更新 | 1869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2 .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溶于水:
B.氢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
C.与氯化亚铁溶液:
D.向含溶液中通入
2022-01-21更新 | 41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3 .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摄入不足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黑木耳中含有比较丰富的铁元素,某研究型学习小组同学测定某地黑木耳中铁的含量。

(1)称量黑木耳,将之洗净切碎,用蒸馏水浸泡,但浸泡液中未能检测到铁元素。高温灼烧黑木耳,使之完全灰化。将木耳灰用上图流程处理,对滤液中的溶质进行研究。
①浸泡液检测不出铁元素的原因是_________
②黑木耳放在______(填仪器名称)中高温灼烧。
③滤液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是Fe2+_____;试剂l应该是_____
(2)A转化为B可加入的试剂有_______
a .酸性高锰酸钾 b .Cl2 c .H2O2 d .HNO3
(3)C生成D时的反应现象为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当该反应转移8mol电子时,消耗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为_______L。
(4)若称取a g黑木耳全部烧成灰,将全部灰按照上面流程中加入试剂2的方法,全部转化为D,然后过滤、洗涤加热烘干、称得D质量为b g,_____(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出该黑木耳铁元素的含量,理由是__________
2020-11-12更新 | 49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一考试理综化学试题
4 . 实验室用H2还原SiHCl3(沸点:31.85 ℃)制备高纯硅的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Ⅱ、Ⅲ中依次盛装的是浓硫酸、冰水
B.实验时,应先加热管式炉,再打开活塞K
C.为鉴定制得的硅中是否含有微量铁单质,需要用到的试剂为盐酸、双氧水、KSCN溶液
D.该实验中制备氢气的装置也可用于饱和食盐水与电石反应制备乙炔
2020-08-28更新 | 452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稀硝酸将氧化为
B将铜粉加溶液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金属铁比铜活泼
C晶体溶于稀硫酸,滴加溶液溶液变红晶体已变
D取少量绿矾溶于稀硫酸中,滴加溶液。溶液未变红色绿矾未因氧化而变质
A.AB.BC.CD.D
2019-09-25更新 | 26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入学考试化学试题
6 . 硫酸是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可作脱水剂、吸水剂、氧化剂和催化剂等。
(1)工业制硫酸铜的方法很多。
① 方法一、用浓硫酸和铜制取硫酸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此法的最大缺点是__________
②方法二、用稀硫酸、铜和氧化铁制取硫酸铜,生产的主要过程如下图所示:

稀硫酸、铜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向混合溶液中通入热空气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由滤液得到无水硫酸铜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
(2)氨法脱硫技术可吸收硫酸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同时制得硫酸铵。主要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吸收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有数据表明,吸收塔中溶液的pH在5.5~6.0之间,生产效率较高。当控制一定流量的尾气时,调节溶液的pH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