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化学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06 道试题
1 . 在处理NO废气的过程中,催化剂会逐渐失活变为。某小组为解决这一问题,实验研究之间的相互转化。
资料:i.   
ii.   
   
iii.在酸性条件下均能生成
(1)探究的还原性
实验I.粉红色的溶液或溶液在空气中久置,无明显变化。
实验II.向溶液中滴入2滴酸性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III.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电压表指针偏转。

①甲同学根据实验Ⅲ得出结论:可以被酸性溶液氧化。
乙同学补充实验Ⅳ,___________(补全实验操作及现象),否定了该观点。
②探究碱性条件下的还原性,进行实验。
实验Ⅴ.

i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③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解释还原性在碱性条件下,反应,使均降低,但___________降低的程度更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增强。
(2)探究的氧化性
根据实验Ⅲ和Ⅳ推测氧化性:,设计实验证明:向Ⅴ中得到的棕褐色沉淀中,___________(补全实验操作及现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①结合数据解释能被氧化为而失活的原因:___________
③根据以上实验,设计物质转化流程图实现的再生:___________
示例:
2024-06-0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2 . Ⅰ.高铁酸钾(K2FeO4) 是一种高效、无毒的强氧化剂,常温下为紫色固体,微溶于浓KOH溶液,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放出氧气,并生成Fe(OH)3胶体。稳定性随pH的下降而减弱,酸性条件下易分解。
(1)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___________
A.铁粉具有还原性,可防止食物氧化变质B.高铁酸钾能溶于水,可作氧化剂
C.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碱性,可用于净水D.纯铁无杂质,可用作建筑材料

Ⅱ.K2FeO4的净水原理如图所示: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K2FeO4中铁元素显+6价
B.过程①中K2FeO4被细菌还原
C.过程②中的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D.过程③中聚沉是由于胶体发生了渗析

(3)写出K2FeO4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Ⅲ.已知可用Cl2与Fe(NO3)3制备K2FeO4(含副产品KCl、KNO3),查阅资料得知高铁酸盐在水溶液中有四种含铁形体。25℃时,它们的物质的量分数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

(4)①为获得尽可能纯净的高铁酸盐,pH应控制在___________
②写出在此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每生成39.6g K2FeO4,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
(5)已知溶液的酸碱性及离子浓度会对反应试剂的氧化性、还原性产生影响。
某实验小组研究不同反应试剂对K2FeO4产率的影响,对比实验如下:
实验编号反应试剂实验现象
Cl2、FeCl3和少量KOH无明显现象
Cl2、FeCl3和过量KOH得到紫色溶液,无紫色固体
Cl2、Fe(NO3)3和过量KOH得到紫色溶液(颜色比Ⅱ深),有紫色固体
注:上述实验中,溶液总体积、FeCl3和Fe(NO3)3的物质的量、Cl2的通入量均相同。
①由实验I、II的现象可知,Fe3+的还原性随溶液碱性的增强而__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②实验II中K2FeO4的产率比实验III低,试解释其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
③向实验II所得紫色溶液中继续通入Cl2,观察到溶液紫色变浅,试解释其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
(6)实验室测定含少量杂质的K2FeO4样品的纯度:称取0.1500g K2FeO4样品溶于碱性KI溶液中,调节pH至弱酸性使混合液充分反应。用0.1000 mol·L−1的Na2S2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25.00 mL。滴定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O+ 4I+ 8H+= Fe2+ + 2I2+ 4H2O;I2 + 2S2O= S4O+ 2I。已知:M(K2FeO4) =198g·mol−1,试计算K2FeO4样品的纯度: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024-04-03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
3 .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用于制取SO2和验证SO2的性质。

已知:Fe3+具有一定氧化性。
(1)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在框图内选择合适装置依次验证的漂白性、酸性、还原性,上述各装置按气流从左到右方向连接顺序为_______(填装置字母,还原性设计两个装置)。
(3)实验前必须鼓入N2,目的是_______
(4)装置F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是_______(化学式),分析F中产生白色沉淀原因_______
(5)实验中发现装置A中Na2SO3可能部分被氧化,现需测定Na2SO3的纯度:称取10.00g样品,配成100mL溶液;取其中的25.00mL溶液,与0.2000mol/L酸性KMnO4溶液发生以下反应:2MnO+5SO+6H+=2Mn2++5SO+3H2O,实验消耗KMnO4溶液20.00mL,以上样品中Na2S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6)查阅资料知:“尾气”可用双碱脱硫法处理,其过程如图所示:

写出过程I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
2023-08-30更新 | 4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4 . FeSO4溶液放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因此为了方便使用Fe2+,实验室中常保存硫酸亚铁铵晶体[俗称“摩尔盐”,化学式为(NH4)2Fe(SO4)2•6H2O],它比绿矾或绿矾溶液更稳定。
I.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
本实验中,配制溶液以及后续使用到的蒸馏水都经过煮沸、冷却后再使用。向FeSO4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经过操作_______、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一种浅蓝绿色的晶体。
II.实验探究影响溶液中Fe2+稳定性的因素
(1)配制0.8 mol/L的FeSO4溶液(pH=4.5)和0.8 mol/L的(NH4)2Fe(SO4)2溶液(pH=4.0),各取2 mL上述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刚开始两种溶液都是浅绿色,分别同时滴加2滴0.01mol/L的KSCN溶液,15min后观察可见:(NH4)2Fe(SO4)2溶液仍然为浅绿色透明澄清溶液,FeSO4溶液则出现淡黄色浑浊。
【资料1】
沉淀Fe(OH)2Fe(OH)3
开始沉淀 pH7.62.7
完全沉淀 pH9.63.7
①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FeSO4溶液产生淡黄色浑浊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讨论影响Fe2+稳定性的因素,小组同学提出以下3种假设:
假设1:其他条件相同时,NH4+的存在使(NH4)2Fe(SO4)2溶液中Fe2+稳定性较好。
假设2: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一定 pH范围内,溶液 pH越小Fe2+稳定性越好。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G为灵敏电流计),滴入适量的硫酸溶液分别控制溶液A(0.2 mol/L NaCl)和溶液B(0.1mol/L FeSO4)为不同的 pH,观察记录电流计读数,对假设2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序号A 0.2mol/LNaClB 0.1mol/LFeSO4电流计读数
实验1pH=1pH=58.4
实验2pH=1pH=16.5
实验3pH=6pH=57.8
实验4pH=6pH=15.5

【资料2】原电池装置中,其他条件相同时,负极反应物的还原性越强或正极反应物的氧化性越强,该原电池的电流越大。
【资料3】常温下,0.1mol/LpH=1的FeSO4溶液比pH=5的FeSO4溶液稳定性更好。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资料信息,经小组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U型管中左池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比实验1和2(或3和4),在一定pH范围内,可得出的结论为______
③对比实验__________ 还可得出在一定 pH范围内,溶液酸碱性变化是对O2氧化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④对【资料3】实验事实的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4-02更新 | 345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届高三3月综合练习化学试题
5 . 某小组同学探究Cu和H2O2的反应。
[猜想预测]
猜想1:Cu与H2O2不发生反应;
猜想2:Cu与H2O2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2O2作氧化剂。
[实验探究]
实验i:向装有0.5gCu的烧杯中加入20mL30%H2O2溶液,一段时间内无明显现象,10小时后,溶液中有少量蓝色浑浊,Cu片表面附着少量蓝色固体。
(1)通过该实验证明了猜想2成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继续探究]
针对该反应速率较慢,小组同学查阅资料,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
资料:Cu2++4NH3[Cu(NH3)4]2+,[Cu(NH3)4]2+为深蓝色;
Cu(OH)2可溶于氨水形成深蓝色溶液。
装置序号试剂a现象
ii20mL30%H2O2与4mL5mol/LH2SO4混合液Cu表面很快产生少量气泡,溶液逐渐变蓝,产生较多气泡
iii20mL30%H2O2与4mL5mol/L氨水混合液溶液立即变为深蓝色,产生大量气泡,Cu表面有少量蓝色不溶物
(2)实验ii中:溶液变蓝的原因是____(用化学用语解释);经检验产生的气体为氧气,产生氧气的原因是____
(3)对比实验i和iii,为探究氨水对Cu的还原性或H2O2氧化性的影响,该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继续实验。

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差异;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a.K闭合时,电压为x。
b.向U型管右侧溶液中滴加氨水后,电压不变。
c.继续向U型管左侧溶液中滴加氨水后,电压增大了y。
该实验的结论:____
利用该方法也可证明酸性增强可提高H2O2的氧化性,导致Cu溶解速率加快。
(4)实验iii有少量蓝色不溶物,小组同学加入少量NH4Cl可使其溶解,结合文字和化学用语解释不溶物溶解的原因可能是____
(5)基于以上实验,影响Cu与H2O2反应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
2022-07-10更新 | 3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6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探究NO2、NO与Na2O2反应的情况,提出假设并进行相关实验。

Ⅰ.从理论上分析Na2O2和NO2都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于是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Na2O2氧化NO2;假设2:NO2氧化Na2O2
(1)甲同学设计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
①试管A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待试管B 中充满红棕色气体,关闭旋塞a和b;取下试管B;向其中加入适量Na2O2粉末,塞上塞子,轻轻振荡试管内粉末,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迅速消失;再将带火星的木条迅速伸进试管内,木条复燃。
③仪器C兼有防倒吸的作用,仪器C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甲同学认为假设2 正确。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存在缺陷,为达到实验目的,在A、B之间应增加一个装置,该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同学用改进后的装置,重复了甲同学的实验操作,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迅速消失;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得出结论:假设1正确,则NO2和Na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还认为NO 易与O2发生反应,应该更易被Na2O2氧化。查阅资料:2NO+Na2O2=2NaNO2;2NaNO2+2HCl=2NaCl+NO2↑+NO↑+H2O; 酸性条件下,NO 能与MnO反应生成NO和Mn2+
(3)丙同学用图2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探究NO与Na2O2的反应。
①在反应前,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N2,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②B 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铜片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b.有红棕色气泡产生     C.有无色气泡产生
③C、E 中所盛装的试剂不能是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无水硫酸铜       b.无水氯化钙     c.碱石灰       d.生石灰
④F 中发生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
⑤充分反应后,检验D装置中产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则产物是NaNO2
2018-03-22更新 | 59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理t科综合考试化学试题
7 . 针对网络上流传的隔夜熟肉中因亚硝酸钠(NaNO2)含量严重超标而不能食用的说法,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查阅资料:NaNO2有毒,溶液显碱性,NaNO2有较强的氧化性和较弱的还原性。国家规定肉制品中NaNO2含量不能超过30 mg/kg。
(1)NaNO2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达)
活动二:鉴别NaNO2与食盐
(2)可用稀硫酸、淀粉和KI溶液鉴别,溶液变蓝的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活动三:检测熟肉中NaNO2含量的变化
(3)分别从 1000 g刚煮熟的肉和 1000 g隔夜熟肉中提取NaNO2,配成溶液,再分别用0.00500 mol/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刚煮熟的肉消耗12.00 mL,隔夜熟肉消耗16.00 mL。(提示:MnO4转化为Mn2+,NO2转化为NO3
① 在做该滴定实验时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___________
A.容量瓶               B.酸式滴定管            C.碱式滴定管        
D.分液漏斗            E.锥形瓶                  F. 烧瓶        
② 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
③ 隔夜熟肉中NaNO2的含量是____________mg/kg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该数据说明保存得当的隔夜熟肉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食用。
2017-03-02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学分认定考试B卷化学试卷
8 . 某化学小组探究硫酸铁铵的反应。
实验操作现象
向2mL溶液(pH=2.03)中逐滴加入溶液迅速产生大量红褐色沉淀和大量气泡;继续滴加,当气泡量明显减少时,试管口的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开始逐渐变蓝
向2mL溶液(pH=2.03)中逐滴加入溶液溶液立即变棕红(无丁达尔现象),继续滴加溶液至过量,溶液依然为棕红色,放置两天无明显变化
已知:(棕红)
(1)①实验Ⅰ中产生红褐色沉淀与气泡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由实验Ⅰ可得出与结合的能力:___________(填“>”、“<”、“=”)。
(2)资料显示,可以氧化。针对实验Ⅱ中的现象,小组同学又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现象
向2mL溶液(pH=1.78)中加入0.5mL溶液溶液立即变棕红色,约2小时后,棕红色变为黄色,检测到
向2mL溶液(pH=2.03)中加入0.5mL溶液溶液立即变棕红色,约5小时后,棕红色变为黄色,检测到
①实验Ⅲ中反应生成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结合化学反应原理解释实验Ⅱ、Ⅳ中现象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
(3)针对实验Ⅲ、Ⅳ的现象差异,小组同学提出猜想:pH影响了的氧化性或的还原性,并实施实验。
实验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现象

1.按如图搭好装置,接通电路,电压表读数为0.6V;
2.向a电极附近滴加3滴10%稀硫酸,电压表读数不变;
3.向石墨电极附近滴加3滴10%稀硫酸,电压表读数变为0.5V。
①a、b分别是___________
②结合电极反应解释步骤3中电压表示数减小的原因___________
③补充实验Ⅵ:向实验Ⅱ得到的棕红色液体中加入3滴10%稀硫酸,棕红色迅速变黄,检测到。结合化学用语解释实验Ⅵ中氧化还原反应明显加快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实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___________有关。
2024-05-22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化学试题
9 . 次氯酸盐是常用的水处理剂。有效氯含量(COAC)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气量,单位为 mol/L;物质氧化性越强,氧化还原电位(ORP)越高;相同条件下,次氯酸的氧化性大于次氯酸盐。温度及pH对Ca(ClO)2溶液有效氯含量(COAC)及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1)在不同温度下,用0.2 mol/L乙酸溶液调节pH得到Ca(ClO)2溶液COAC、ORP的关系如图1室温(25 ℃)、图2(70 ℃)所示。

   

                 图1                                                                            图2

①由图1可知,随着少量乙酸的滴入,Ca(ClO)2溶液的pH在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②Ca(ClO)2溶液用于消毒时适宜的条件:温度为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pH为___________
A. 25 ℃           B. 70 ℃      C. 5.75                 D. 6.85
(2)某小组探究70 ℃时,pH及稳定剂对NaClO溶液有效氯含量的影响。甲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序号硅酸钠的质量分数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初始COACpH12 h后COAC12 h后COAC/初始COAC
1001 7948.531 2180.679
2001 7948.631 2880.718
30.9%0.6%1 79413.441 6760.935
41.5%01 83413.761 5970.871
501.5%1 83413.66-a
①设计实验1和2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②实验5中的a___________0.935(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根据实验3~5,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④下列物质中最适宜作为NaClO溶液稳定剂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MgCl2                  B. NaCl               C. Na2S            D. CH3COONa
资料:ⅰ.Mn2+在一定条件下被ClO-氧化成MnO2(棕黑色)、 (绿色)、 (紫色)。
ⅱ.浓碱条件下,可被OH-还原为
ⅲ.NaClO的氧化性随碱性增强而减弱。
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Cl2的吸收液C中实验现象
通入Cl2通入Cl2
10mL水+5滴0.1mol/L MnSO4溶液得到无色溶液产生棕黑色沉淀,且放置后不发生变化
10mL5% NaOH溶液+5滴0.1mol/L MnSO4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10mL40% NaOH溶液+5滴0.1mol/L MnSO4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3)根据资料ⅱ,Ⅲ中应得到绿色溶液,实验中得到紫色溶液,分析现象与资料不符的原因。
原因一:可能是通入Cl2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
原因二:可能是氧化剂过量,氧化剂将氧化为
①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能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但通过实验测定溶液的碱性变化很小。
②取Ⅲ中放置后的1 mL悬浊液,加入4 mL 40% NaOH溶液,溶液紫色迅速变为绿色,且绿色缓慢加深。溶液紫色变为绿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溶液绿色缓慢加深,原因是MnO2___________(填化学式)氧化,可证明Ⅲ的悬浊液中氧化剂过量。
③从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实验Ⅲ未得到绿色溶液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
2024-05-2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10 . 设计实验探究NO的氧化性。
实验Ⅰ:用排水法收集一瓶NO,将其倒扣在盛有碱性溶液的水槽中,振荡,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上升。
资料:ⅰ.NO与碱性溶液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被还原为
ⅱ.反应生成黄色沉淀。
某同学认为,需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NO的氧化性,补充以下实验:
实验Ⅱ:取饱和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再滴加5滴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Ⅲ:
(1)取少量实验Ⅰ反应后集气瓶中的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再滴加5滴溶液,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
上述实验证明NO有氧化性。
(2)实验Ⅱ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写出NO与碱性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4)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看成“氧化”和“还原”两个半反应,试用此角度分析NO与碱性溶液的反应。若还原反应为:,则氧化反应为:___________
(5)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处理工业废气中和NO的实验方案,达到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①先用饱和纯碱溶液吸收废气中的,生成,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②再向生成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___________,以此溶液来吸收NO气体。
2023-11-05更新 | 2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