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为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SO2CO2气体,设计了下图实验装置,a、b、c为止水夹,B是用于储气的气囊,D中放有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浸湿的脱脂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圆底烧瓶中所发生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控制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不能过快,由此设计了虚框部分的装置,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用编号填写);
①向A装置中加入浓硫酸,加热,使A中产生的气体进入气囊B,当气囊中充入一定量气体时,停止加热;
②待装置A冷却,且气囊B的体积不再变化后,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慢慢挤压气囊,使气囊B中气体慢慢进入装置C中,待达到实验目的后,关闭止水夹b;
③打开止水夹ac,关闭止水夹b;
(4)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
(5)D中产生______(用字母填写)现象时,可以说明使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是CO2,而不是SO2
A.进气口一端脱脂棉紫色变浅,出气口一端脱脂棉紫色不变 
B.脱脂棉上紫色均变浅                    C.脱脂棉上紫色褪去
则装置D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2 . 实验室用废铜屑和稀硝酸反应制备无水硝酸铜,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备硝酸铜溶液B.吸收尾气C.加热蒸干D.脱去结晶水
2018-12-15更新 | 519次组卷 | 3卷引用:沪科版高二化学拓展性课程9《化学实验探究》测试题
解答题-实验探究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二氧化硫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探究其制备方法和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工业上用黄铁矿(FeS2,其中硫元素为-1价)在高温下和氧气反应制备SO2
4FeS2+11O28SO2+2Fe2O3,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当该反应转移2.75 mol电子时,生成的二氧化硫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 L。
(2)实验室中用下列装置测定SO2催化氧化为SO3的转化率。(已知SO3的熔点为16.8 ℃,假设气体进入装置时分别被完全吸收,且忽略空气中CO2的影响)

①简述使用分液漏斗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浓硫酸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需要通入氧气。试写出一个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停止通入SO2,熄灭酒精灯后,需要继续通一段时间的氧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结束后,若装置D增加的质量为m g,装置E中产生白色沉淀的质量为n g,则此条件下二氧化硫的转化率是________(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不用化简)。
(3)某学习小组设计用如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①能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充分反应后,取试管b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Ⅰ: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方案Ⅱ:向第二份溶液中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方案Ⅲ: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上述方案中合理的是________(填“Ⅰ”、“Ⅱ”或“Ⅲ”);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07-08更新 | 502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培优提升卷)-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章末集训必刷卷(新教材人教版)
4 . 某研究小组制备氯气并对产生氯气的条件进行探究。

(1)装置A中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l2,利用了浓HCl的___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2)A中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的杂质可能是___________
(3)B用于收集Cl2,请完善装置B并用箭头标明进出气体方向。___________
(4)C用于吸收多余的Cl2,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5)该小组欲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制Cl2的影响,设计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现象
I常温下将MnO2和12 mol·L-1浓盐酸混合溶液呈浅棕色,略有刺激性气味
II将I中混合物过滤,加热滤液生成大量黄绿色气体
III加热MnO2和4 mol·L-1稀盐酸混合物无明显现象
①已知MnO2呈弱碱性。I中溶液呈浅棕色是由于MnO2与浓盐酸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②II中发生了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③III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可能是c(H+)或c(Cl-)较低,设计实验IV进行探究:

将实验III、IV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将i、ii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018-07-02更新 | 668次组卷 | 2卷引用:期中模拟卷(二)——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利用图中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甲所示装置检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热效应
B.用图乙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
C.用图丙所示装置制取漂白粉
D.用图丁所示装置检验氨气的水溶性
2022-07-10更新 | 2453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基础过关单元检测-【帮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 . 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并验证其漂白性,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二氧化硫B.用装置乙收集二氧化硫
C.用装置丙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D.用装置丁吸收二氧化硫
2016-12-09更新 | 121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基础过关卷)-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章末集训必刷卷(新教材人教版)
7 . 某校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进行实验,以探究苯与液溴发生反应的原理并分离提纯反应的产物。

有关数据如下:

溴苯
密度0.883.101.50
沸点8059156
水中溶解度微溶微溶微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冷凝管所起的作用为冷凝回流蒸气,冷凝水从___________(填“a”或“b”口)进入。
(2)写出装置II中苯和液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能说明苯与液溴发生了取代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III中小试管内苯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若把III中洗气瓶内的硝酸银溶液换为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当出现___________现象也能说明发生了取代反应。
(5)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实验开始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
B.可以用溴水代替液溴
C.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D.该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2024-02-10更新 | 33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二章 烃(B卷)
8 . 某化学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铁质材料碳素钢(仅含有C和Fe)和浓硫酸反应的气体产物,利用下列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活动: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X的名称为_______
(2)能证明实验生成SO2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SO2进入装置C中被氧化为被还原为Mn2+,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G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成蓝色,F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产生该气体的原因为_______
(4)若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H中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再结合(3)推知碳素钢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除了含有SO2外,还有_______(填化学式);铁质材料中碳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装置H后增加装置I的目的是_______
(5)称量23 g该材料进行实验,完全反应后,装置D与E的总质量增加0.44 g(忽略水的干扰),则原碳索钢中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9 . 某校化学实验小组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加热装置和夹持装置均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操作现象
I.将B装置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接触产生气体
II.当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装置上提
III.将A装置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A装置微微加热A装置中产生无色气体,E装置中开始时出现浅红棕色气体
IV.用F装置向E装置中鼓入空气E装置中气体颜色逐渐加深
V.一段时间后C装置中白色沉淀溶解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中产生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操作I的目的是_______。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
(2)C装置中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操作II中当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装置上提的原因是_______
(3)操作III中A装置中产生无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E装置内气体颜色逐渐加深的原因是_______
(5)操作V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用两个化学方程式说明)______________
2021-09-29更新 | 1759次组卷 | 14卷引用: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分层训练AB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10 . 某兴趣小组在复习铁的冶炼时,在参考资料上发现以下一段文字:已知在不同的温度下,一氧化碳与铁的氧化物反应能生成另一种铁的氧化物(或铁单质)和二氧化碳,他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真的是铁粉吗?于是他们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资料一:铁粉和四氧化三铁粉末能被磁铁吸引而氧化亚铁(黑色)不能;
资料二: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有+2、+3两种化合价,其化学式可用FeO·Fe2O3的形式表示。
[提出猜想]黑色物质可能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和铁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收集了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
取少量黑色物质用磁铁吸引黑色物质全部被磁铁吸引
取少量黑色物质加入30%热的盐酸中无气泡、溶液颜色变为黄绿色
取少量黑色物质加入硫酸铜溶液中无任何现象

[实验结论]
(1)甲实验现象说明黑色物质中没有_______,乙、丙实验现象说明黑色物质中没有______
(2)生成的黑色物质应为四氧化三铁;
(3)写出黑色粉末和热的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研究]
同学们对四氧化三铁产生了兴趣,从参考资料中找到氧化沉淀法生产复印用高档四氧化三铁粉的工艺流程简图。
[生产流程]

[查阅资料]
资料一: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010305060708090
溶解度/g14.017.025.033.035.333.030.527.0

资料二:氢氧化亚铁受氧气氧化反应原理为4Fe(OH)2+2H2O+O2===4Fe(OH)3
资料三:获得四氧化三铁的反应原理为Fe(OH)2+2Fe(OH)3Fe3O4+4H2O
[问题讨论]
(1)溶解时,用50 ℃至80   ℃的热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过程中,要控制“通一定量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使四氧化三铁的产率最高,则上述流程中产生的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的最佳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
(5)副产品P是硫酸钠,由溶液N获得该副产品的操作顺序是b→_____→_____→d。_______
a.过滤
b.加热浓缩
c.冷却结晶
d.晶体加热至完全失去结晶水
[组成确定]
为确定用以上方法制得的四氧化三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同学们又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资料一:难溶性碱受热时能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资料二: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是随温度升高而逐步进行的,先生成四氧化三铁,再生成氧化亚铁(黑色),最后生成铁。
[提出猜想]
四氧化三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氧化铁和氧化亚铁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设计]
同学们称取了23.28 g该四氧化三铁样品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分析]
因探究思路不同,兴趣小组分成甲、乙两小组。
甲组:
(1)该组同学欲通过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来计算确认该四氧化三铁样品中的杂质,B中的最佳试剂是_________(填序号)。
①澄清石灰水 ②氢氧化钠浓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水
(2)上述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气体除作为反应物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
①实验开始时,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②停止加热后,防止A中生成物被氧化,B中的溶液倒吸入A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组同学认为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会偏小而影响计算、分析,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组:
利用仪器测定并绘制成反应过程中A装置中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1)写出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计算确定:该四氧化三铁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__________,其中含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是____g。(不需要写过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