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李鸿章辞世,梁启超在当年撰成的《李鸿章传》中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1927年由清史馆印行的《清史稿·李鸿章传》评其为人:“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1949年以后的相当长时间,我国大多数学者对李鸿章持否定态度。例如,胡滨对其的定论是,“李鸿章一生的历史,是一部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历史”,刘祚昌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屈指可数的反动头子,他的政治生涯的记录便是近代中国人民种种灾难的历史。”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许多学者对李鸿章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陆方指出:“如果肯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某些积极作用,也就应该肯定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绩。当然洋务运动也有镇压人民的一面,李鸿章也有逃脱不了的罪责。”

——摘编自关捷《不同时期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对李鸿章评价的因素,并说明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所颁布的土地法中都有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规定。广大农民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和红军是为广大民众谋利益的。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才能维护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共产党每到一处,首先在县一级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一开始就将土豪劣绅打倒,划分农村阶级,使农民不再有畏惧土豪劣绅的思想。等到政权相对稳定后,组织农民参与选举。1933年,据苏区江西省对其16县中的10县统计,贫农会员达到了贫农人口总数的30%。

——摘编自《浅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意义》

材料二   193111月到19341月,中央苏区进行了3次民主选举,并颁布了选举法细则。在选举中,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总人数的80%以上,一些地方达到了90%以上。……对上杭县才溪乡选民在候选人名字下写上“好”“不好”“同意”“消极”,甚至注上“官僚”字样的做法,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所有这些,都使民众对于行使管理国家机关的权利的基本步骤——苏维埃的选举,有了完满的办法,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巩固的基础”。

——摘编自李炳军《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央苏区红色政权的探索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支持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苏区推动民主选举发展的意义。
2024-04-03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沿袭汉魏六朝以来的和亲政策,并加以发展和创新,积极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供职朝廷的少数民族上层联姻。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后,采纳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约十万户突厥人移入中原,保全其部落,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并从中挑选百余人担任京官武职。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出巡灵州,与诸部落首领会盟,史称“灵州会盟”。随后,唐朝在漠北建立羁縻府州,西北地区由战乱走向和平。

——摘编自王朝海《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被称为“天可汗”?》

材料二   在世界文明史上,许多文明的衰亡都与异族的入侵有着极大的关系。然而,尽管中国古代也历经无数次改朝换代,亦或异族入侵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无论如何,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中华文明不仅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摧折,反而通过不断吸纳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不分夷夏,更加枝繁叶茂。

——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枝繁叶茂”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模拟卷(押题卷)历史试题(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观念。随着新式教育的推行,中国人开始编写自己的历史教科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首次提出将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纳入中学历史教学之中。

五四时期,北京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中华民族”这一观念首次被写进《历史课程纲要》。这里的“中华民族”是可以作“中国民族”解的,但在内涵上则有所不同,“中华民族”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在历史、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系或同一性,而“中国民族”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和法律上的联系或同一性。比较而言,“中华民族”更符合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事实,也更能得到各民族的认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其中1940年第三次修订,以“中华民族”取代了以前的“中国民族”,强调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

作为学生必读、必考的教科书,对于中华民族认同及其观念传播起到其他书籍或传播方式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1)根据材料,概括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形成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
2024-05-24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4月至19334月,法国先后派军舰侵占了南沙群岛中几个较大的岛屿,宣布为法国领土,该事件史称“九小岛事件”。南京国民政府随即向法国政府递交照会,宣布对法占岛屿“保留其权利”。同时,国民政府还派人游说日本:“针对法国的肆意妄为,望能发挥日本海军的威力,以示亚洲人对亚洲人的支援。”19339月,蒋介石重制了应对“九小岛事件”方略,认为:“海南九岛有中国渔民之居住,固可持之为吾领土之理由,然并无政治上或军事上或建设上之措施,暂守冷静以保留渔业权利为辞,似亦于国体无伤……今不如委骨于地,任日法两犬相争。”此后,国民政府中止了与法国政府有关“九小岛事件”的交涉。

——摘编自栗广李月琴《国民政府消极应对“九小岛事件”之原因论析》

材料二   近年来,作为南海问题的非争端方,法国对该问题时刻保持关注并试图介入其中,以图越来越多的国家能够对“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进程施加影响。此外,法国强调在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前提下阐述自己关于南海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如:2016年,法国认同“南海仲裁案”的“裁定”结果,并认为中国在南海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国际法,宣称将派遣更多的舰艇参与欧美的南海巡航活动,但所派遣的舰艇大多落后老旧,被学者认为“仅有表面象征意义”,“真正效果远低于媒体炒作”。

——摘编自王传剑郭葛《“印太转向”下法国的南海政策:解析与评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消极对待“九小岛事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法国南海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5-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滩。成化年间,因汉水改道,成为商贸枢纽而快速兴起。到鸦片战争之前汉口已发展成为长江中上游的产品集散中心。据学者水野吉统计,鸦片战争前,汉口的贸易总额达到白银1.3亿两,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贸易港。除商业外,汉口还拥有规模相当可观的手工制造业,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霞茶食店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借助于自明后期以来持续稳步发展的国内经济的全面货币化,以及商人与商业资本持续不断地涌入,一种日渐成熟的、自成体系的、服务于汉口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金融业已发展起来。

——摘编自范植清《鸦片战争前汉口镇商业资本的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揭开了武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序幕。1863年俄商创办了顺丰砖茶厂,随后蒸汽机、发电机等各式机器相继出现在汉口的企业中。1861年清廷设立江汉关管理过境贸易,其管理方式几乎全盘引进西方关税规则,堪称汉口变为近代通商口岸的商业标志。……汉口开埠后,包括七家中国银行在内的各国银行蜂拥而入,取代了传统钱庄、票号,金融工具的更新极大地推动了汉口商务的发展。受租界的刺激与影响,汉口在公共设施、市政管理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近代城市的功能也日益完善。西方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逐渐为武汉人所接受,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任放,杜七红,《传统市镇近代化刍论—以汉口为个案的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汉口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口市镇近代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4-05-1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 辽宁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的思想到他的再传弟子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非名教所能羁络”。晚明文人通过结社,“一方面学习时艺,来揣摩风气;另一方面来选择知己的朋友……所以明季几社的成立,只师生通家子弟在一块结合,外人是不能参加的,后来才门户开放”。江南的几社不满足于科举制艺的训练,急切地大声发出声音,触及时事,试图纠正时弊。复社成立以后,几社和其他文社都以团体成员加入,不过复社并没有取代其他文社自身的活动。复社的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崇祯二年(1629年)参加苏州尹山成立大会的人中,来自南直隶(今江苏、安徽)有235人,浙江168人,其他成员来自江西、湖广、福建、山东、河南等地,合计680人。

——摘编自樊树志《文人结社与晚明文化生态》

材料二   1895年8月,在帝党官僚首领翁同龢的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的强学会在北京成立。但因该会主张立宪治国,因保守派极力抵制,很快遭到朝廷封禁。就在强学会解散之际,其他地方开始兴办学会。在1895至1898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建立的学会将近90个,在明确以会命名的68个团体中,湖南、上海、北京分别有17个、15个、12个,合占六成以上。嗣后,慈禧听政,即谕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著褫职治罪,再申“联名结会之禁”。

——摘编自李玉栓《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时期文人结社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晚明文人结社相比,概述19世纪90年代文人结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3-1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西瓜消费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瓜起源于非洲。924年,契丹军队攻取西州回鹘后,西瓜种子被带回上京进行种植。1143年,南宋使臣洪皓从金国带回了西瓜种子进行试种。元代,西瓜在中国北方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并且成为瓜农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东南的江淮、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明代,西瓜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品种资源也日益丰富,种植面积和规模都显著增加。情代的西瓜生产盛极一时,达到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外洋品种的引进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西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关于西瓜的栽培技术,农书及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详细记载。西瓜的生育期较短,又比较适宜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瓜农不断总结和提高栽培技术经验,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西瓜除直接生食之外,人们还把西瓜渍以糖;也可以用西瓜皮做成凉拌小菜;瓜子经过曝晒、炒制能够加工为荐茶佳品。西瓜不只具有食用、药用意义,它还可以被加工成玲珑可爱的工艺品,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实现融合。

——摘编自刘启振《西瓜在中国的引种、传播和本土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瓜在中国广泛种植的作用。
2024-02-28更新 | 238次组卷 | 5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从有利于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对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肯定了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的合理性,他曾论述道:“当天下之散乱,以强凌弱,众暴寡,智欺愚,士卒罢弊,死于甲兵,老弱骚动,不得治产业,以天下之无天子也。”并认为“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因而,国家的兴衰存亡、长治久安,就系于君王一身,正所谓“人主者,天下安,社稷固否耳”“天下之治在陛下”。

——摘编自梁安和《贾谊论君吏士民》

材料二   唐甄(16301704年),清初进步思想家,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亦人也”,讽刺说:“人君之尊,其犹土神乎?”“虽为君主,一匹夫耳。”甚至认为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拥护,所谓“君”也只是一个独夫而已。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是维护君主统治的精神支柱,唐甄把它比作毒害人民的药石,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的学说。

——摘编自赵宗正《唐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贾谊和唐甄对君主统治的看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看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