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在华英国人提出在上海外滩筑堤并建造外滩公园。时人便将外滩公园释以“公家花园”四字,并提议向社会募捐筹修建之资,而非向西方借贷,以免花园落成后“将禁华人入内游玩,以示结清严密之关防”。然而公园落成后,华人仍不免受到排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进一步向西方列强开放,全国各地外国商人开始提请建造“公众花园”。清朝末年,清廷派出考察团对西方各国社会进行实地体验考察后,发现城市中均大量建有公园等公共设施,于是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视为西方列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受此启发,各省督抚纷纷开始重视创办公园,并寄希望于公园的建设能够“开各人智识”。社会舆论也将公园视为强盛国家必不可少的公共场所。1917年,有文章指出,中央公园开放之后,一年四季,不仅“春秋佳日,士女如云”,即便“日暮天寒”,园中仍旧游人“往来如织”。公园如此受到市民的喜爱,可见此处“必有于心理上受无穷之感化,于身理上受无形之利益,而不自知者。”

——摘编自胡蝶《从清末民初公园论看近代中国“公共”意识的建立(18701920)》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公园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园发展的意义。
2024-05-20更新 | 157次组卷 | 7卷引用: 2024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历史试卷(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丰厚的中国茶文化,宋代作为中华茶文化的繁荣期,其兴盛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北宋王朝结束了唐末动荡不安的局面,这一时期手工业及农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飞跃式进步,社会经济得到繁荣发展。在国家统治方面,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文人地位空前提高,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意象和审美意识情趣,茶得到了宋代政治家乃至文人墨客的垂青。同时宋代茶叶生产地区扩大、生产技术进步,把中国古代茶叶的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茶产量的增加与制茶工艺的进步,使得饮茶活动普及,饮茶之风在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中尽皆流行开来。

——摘编自刘礼堂,范钰翎,李敏瑞《宋代宫廷茶文化探究》

材料二   宋代特色茶文化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逐渐规模化,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初级市场、中转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并建立起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国内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宋代茶叶边疆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茶业经济的发展在为政府提供巨额的茶利来源的同时,也通过茶马贸易满足了对战马的需求,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维持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友好稳定关系的纽带。

——摘编自孙达,王盈峰,张士康《论宋代茶文化特色及其在当代的传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代茶文化繁荣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分析我们今天传播茶文化的意义。
2024-05-16更新 | 2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 辽宁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

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

——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

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
2024-04-30更新 | 20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陆路以铁路连接物产丰富的东北腹地,海路则以大连港为节点, 联结华北、华东广大地区。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曾建起大批现代化工厂,并且作为太平洋战争 物资集散地,大连还大量存储了汽油、布匹、钢铁、化工等原料。日本投降后,大连由苏联进行 军事管制,不久便由中国共产党实际接管,很快恢复了秩序。解放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十分重视 军队的后勤建设,决定利用大连原有的工业基础,建立军工生产基地。1947年7月1日,苏军   将“满洲”化学厂等6家工厂移交我方,与我方陆续建成的引信厂、弹药厂共同组建成“大连建新公司”,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军工联合企业就这样诞生了。

——摘编自张艳《从大连建新工业公司的三份红色档案说起》

材料二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大连建新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大连军工工业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情况。以下是他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序 号史料内容


“东北局军工部长何长工多次到建新公司,“每次去,都带大批物资,帮助他们 解决实际困难,鼓励职工们坚持自力更生,加紧生产。”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



“日本技术工人获原为研制硬质合金作出贡献,被公司评为一等模范进行表彰。
高桥、藤村、伊藤荣在生产立功运动中立大功,在全市范围内对其进行通报嘉奖。”

——大连五二三厂档案室









“立功奖状”全文:“徐万里同志在建新公司生产立功运动中成绩优良,经评定 为小功一个,特给奖状以资纪念。”(时间1949年7月)














A

——林岗作品《群英会上的赵桂兰》

发表于1951年1月《人民日报》 (说明:1949年12月19日,大连建新厂女工赵桂兰为保护国家财产而被扎伤。 因此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于1950年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军工联合企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连军事工业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4-04-23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下·辽宁锦州·阶段练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所谓“道”的划分,道之下是州统县的地方行政制度,唐太宗贞观初年,把全国分为十道,这时道只是一种监察巡视的区域,巡视道的官员都属临时派遣的性质,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常设的“采访处置史”管理,后来地方官吏的权利日益增大,节度使往往兼领道的长官,掌握军政大权,道也成为军事割据区或行政区,于是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摘编自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在各级地方官的设置上,宋朝基本上是针对节度使的权力开刀的。宋统一后,起初是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在路之下,宋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州、县两级,与州平级并存的还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增设“监司”、“通判”等职,有力地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但也造成宋朝冗官多的弊病。

——摘编自周宝珠、陈振主编《中国历史·宋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唐到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产生的不同结果。
2024-04-09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载明清时期苏州“本属水乡,田土不宽,地方亦狭,户廛之稠密,食指(人口)之浩繁较他处不啻倍蓰(数倍),额征粮滑又甲于直省,即遇丰稔,完赋外亦属无多。向赖川湖客米源源而来,方敷食用,是以民间盖藏稀少,缓急无资”。松江府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就连僻远的崇明具,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前,商贩每年从安徽购米约二十万石,此后逐年递增,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已需买进约三十万石才能满足当地需求。政府格外重视苏松一带的米价波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二月,苏松米价腾贵,一石买价一两六七钱。以后几年,随着湖广、江西贩米之船络绎来苏,“上号米一两一钱之内,次号米止卖九钱,百姓皆容易过日”。

——摘编自民国《吴县志》、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苏松地区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苏松地区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原因。
2024-09-0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的思想到他的再传弟子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非名教所能羁络”。晚明文人通过结社,“一方面学习时艺,来揣摩风气;另一方面来选择知己的朋友……所以明季几社的成立,只师生通家子弟在一块结合,外人是不能参加的,后来才门户开放”。江南的几社不满足于科举制艺的训练,急切地大声发出声音,触及时事,试图纠正时弊。复社成立以后,几社和其他文社都以团体成员加入,不过复社并没有取代其他文社自身的活动。复社的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崇祯二年(1629年)参加苏州尹山成立大会的人中,来自南直隶(今江苏、安徽)有235人,浙江168人,其他成员来自江西、湖广、福建、山东、河南等地,合计680人。

——摘编自樊树志《文人结社与晚明文化生态》

材料二   1895年8月,在帝党官僚首领翁同龢的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的强学会在北京成立。但因该会主张立宪治国,因保守派极力抵制,很快遭到朝廷封禁。就在强学会解散之际,其他地方开始兴办学会。在1895至1898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建立的学会将近90个,在明确以会命名的68个团体中,湖南、上海、北京分别有17个、15个、12个,合占六成以上。嗣后,慈禧听政,即谕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著褫职治罪,再申“联名结会之禁”。

——摘编自李玉栓《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时期文人结社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晚明文人结社相比,概述19世纪90年代文人结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3-12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西瓜消费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瓜起源于非洲。924年,契丹军队攻取西州回鹘后,西瓜种子被带回上京进行种植。1143年,南宋使臣洪皓从金国带回了西瓜种子进行试种。元代,西瓜在中国北方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并且成为瓜农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东南的江淮、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明代,西瓜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品种资源也日益丰富,种植面积和规模都显著增加。情代的西瓜生产盛极一时,达到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外洋品种的引进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西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关于西瓜的栽培技术,农书及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详细记载。西瓜的生育期较短,又比较适宜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瓜农不断总结和提高栽培技术经验,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西瓜除直接生食之外,人们还把西瓜渍以糖;也可以用西瓜皮做成凉拌小菜;瓜子经过曝晒、炒制能够加工为荐茶佳品。西瓜不只具有食用、药用意义,它还可以被加工成玲珑可爱的工艺品,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实现融合。

——摘编自刘启振《西瓜在中国的引种、传播和本土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瓜在中国广泛种植的作用。
2024-02-28更新 | 285次组卷 | 6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记》《汉书》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存在巨大差异。《史记·封禅书》刻画出一个迷信神仙方术、劳民伤财的昏君形象,而《汉书·武帝纪》塑造的汉武帝则是一个勤政爱民、好施仁政、开拓有为的明君、贤君形象。

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与司马迁、班固两位史家所处政治环境与撰史思想的不同密切相关。司马迁是与汉武帝同时代的史家。经过汉初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继位之时,西汉国力趋于服盛。但司马迁目睹汉武帝王霸之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因此,司马迁故意选取汉武帝迷信方士、求仙问道等诸多荒诞之举加以集中叙述,以表达自己对汉武帝好大喜功及其劳民伤财之政治举措的强烈批判。并且在汉武帝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日盛。司马迁私人撰写《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史的自由度较高,不会受到过多干涉,从中也可看到司马迁较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而东汉班固撰写《汉书》是奉旨而撰,官方正史意味浓厚,具有强烈的“尊汉”正统意识,处处要维护并强化汉王朝的统治合法性。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两汉王朝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而儒家的政治伦理规范,如是否施行仁政、尊崇儒术等便成为评判一个君王是非功过的最高价值标准,东汉的班固显然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厚影响。同时,班固将汉武帝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君王,也有为东汉后世的君主树立榜样的目的,以鞭策他们建立像汉武帝一样的丰功伟业。

——摘编自王亿千《<史记><汉书>中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的史实分别论证司马迁与班固为汉武帝塑造的形象。(材料所涉及的史实除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与班固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