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2 . 【中国古代岭南移民】

材料一   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积数年之功,攻破岭南。这些遣戍的秦兵,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到秦二世时,又应南海尉赵佗“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之请,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秦始皇在岭南并入帝国版图的同一年,即“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即岭南)……以适遣戍”。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汉朝的典章制度多袭秦制,一些在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斗中的失败者,也往往被发配到岭南。

——摘编自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

材料二   明代祝允明记载,“(广东)惠州壤邻汀赣,奸民实繁”,指的是流民众多。嘉靖年间,永安县(今紫金县)山谷中多良田,流民杂居,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惠诸县迁来的。和平县建县时,有自福建来者,操客家音;也有自江西来者,操水源音;由此构成和平县的两大方言。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移民。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福建的来自客家人居住之汀州,江西的则是来自毗邻粤北的赣南。以闽汀客家人为主的移民自宋末元初大量迁入以后,形成了广东梅县一带最早的客家人居住区;明代闽汀人和赣南人继续迁入梅县,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岭南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明代岭南移民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3年广东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国内沿用了数千年的手工缫丝逐步被机械缫丝取代。1904年著名华侨实业家张榕轩和张耀轩兄弟兴建了中国第一条民办商业铁路——潮汕铁路,促进了当地的客货运输和城乡经济的繁荣,后毁损于抗日战争。素有爱国爱乡光荣传统的闽籍侨胞,目睹列强对华侵略,纷纷投身辛亥革命的大潮,1908年,参加同盟会的华侨达到2343人。据统计,从1894年—1912年初,华侨为支持辛亥革命捐款总额达700万至800万美元。

——摘编自史词《华侨华人创造的那些“中国第一”》

材料二   1938年,经菲律宾侨领李清泉和荷印侨领庄西言提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总会成立后,举行如演艺会、售花、节约献金、卖物、募衣、增救伤药或兵士胶鞋等筹赈活动,以游艺会为例,新加坡仅1938年就举办了两期新世界游艺会,募得善款超13万元。为解决前线医药缺乏的问题,总会还与中国提炼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献制数种药品,专供抗战残废士兵之用。自19403月起,南侨总会还组织慰劳团回国慰劳,辗转十余省。

——摘编自王新华《华侨与抗日战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广大华侨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南侨总会在抗战时期的重要贡献。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侨“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主要原因。
2023-12-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监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4年的干部招聘

198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并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县委作出了重大决定,史无前例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脱产乡镇干部(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只挣国家钱、不吃国家粮的干部),以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充实乡镇基层工作力量,解决乡镇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招聘不脱产工作人员合同书》,招聘干部实行三年一聘用,最多只能聘用三次共九年,聘用期满后各自回家种田。县委这一决定,不仅超预期实现了目标,而且还改变了141名农村青年的人生。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我们这批招聘干部,在当时是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

其一,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全凭自己的实力,经自愿报名、集中考试、组织考察、层层筛选后招聘的。

其二,清一色农民子弟,既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又经历艰难困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担当的品质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其三,全是高中毕业生(那时乡镇干部多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有的还是复读了几年,并经过一次或多次高考,虽然都是高考落榜生,但文化基础雄厚,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快,适应社会能力强。

其四,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身强力壮,风华正茂。

——摘编自熊东阳《我们是“84招聘人”》

结合材料,围绕“1984年干部招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股份制,体改委搞得还是很不错的。我们开始搞的那年才14家企业,到20097月,中国境内的上市公司已有1628家了,市值达到24万亿元,差不多相当于同年中国GDP的80%。境内的上市公司累计融资5.4万亿元,多大的数字啊!同时,还批准了154家公司境外上市,筹集了大量的资金。2000年,中国石化总公司通过在纽约、伦敦和中国香港上市,筹集了35亿美元,资金雄厚,企业越做越大。这个公司到2009年才成立26年。2009年公布的世界500强里面,中石化是第9名!这些都充分说明,多一点股份制对国家、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利。如果没有股份制,不可能发展这么快。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确是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锦华《改革开放口述史·国家体改委志在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阶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股份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认识。
2023-12-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撤回对华援建项目,在财政上给中国施加压力,在中国边境策动叛乱威胁中国主权。而美国舰队侵入中国领海,联合中国相邻国家形成包围圈。为保证中国工业的安全发展,并打下坚实的战略后方,1964年到1978年,我国在隐蔽性好的多山的中西部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代表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

三线建设者从城市来到落后的山区,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而奋斗,在技术条件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坚守自己的岗位,创造出“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三线建设时期,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追求技术极致的职业精神,也是一种为国家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信仰,激励着三线建设者将个人与社会相融合,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晓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中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原因和意义。
(2)据材料概括三线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构成统计(1980-2000)(单位:%)
类别
年份
食品支出衣着
支出
居住
支出
家庭设备及
用品支出
交通通
信支出
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其他
支出
198061.812.313.82.60.45.12.12.0
198557.89.718.25.11.83.92.41.1
199058.87.817.35.31.45.43.30.7
199558.66.913.95.22.67.83.21.8
200049.15.715.54.55.611.25.23.1

——摘编自《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9》

请提取两项不同的变化信息,并进行合理的解读。
2024-02-08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宋政府建立后,国家处于分裂状态,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统治者急需维护统治,五代时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道德式微,宋代当政者急需构建新的统治思想以维护统治。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使各地节度使和团练使获得“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的权力。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中央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非常不稳定。“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常赋莫充”,庞大的军费开支,令唐王朝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在此背景下,两税法将德宗建中以前各地的非法赋敛……予以承认,并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从制度和法律上,限制地方藩镇非法聚敛。由此,中央不仅获得了稳定的税收来源,同时也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两税法实行后,“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推行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代税收制度改革的诸多因素。
2023-12-0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使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等人让中国人开始更大范围地接触现代事物,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新锐知识分子依靠皇帝的支持,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光绪政治集团的核心力量,他们所领导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暴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颜德如《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方案》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据材料一、概括四种“救国救民的方案”的实践活动及各自主要主张,并归纳这些方案所体现的共同的时代主题。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归纳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024-02-0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