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摘编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摘编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4年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024·浙江·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了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制瓷业迅速扩展,逐渐走向兴盛。以前烧造瓷器的窑场继续生产,并在此基础上,窑址地点、数量均有增加,如晋江磁灶窑,由南朝时期的1处、唐代的5处,发展为宋元时期的12处之多。除了常见的碗、盘、罐等器物,各类罐、瓶、盆、盒、杯、执壶等类型增多。釉色品种突破单一青釉的类型,还大量烧造了青白釉、酱釉、酱黄釉、黑釉、青黄釉等不同品种的瓷器。窑炉仍为龙窑,但长度增加,残长50余米,坡度合理,窑内器物摆放紧密有序,匣钵装烧较为普遍,改善了器物的烧成环境。

——摘编自孟原召《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制瓷业的兴盛与技术来源试探》

材料二:1950年毛泽东说:“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在1957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他认为我国当时工业空间分布不平衡不合理,即沿海占70%,内地只有30%,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沿海已有的工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内地工业;新的工业大部分要摆在内地,通过平衡工业空间布局以利备战。1958年,他在《独立自主地搞建设》中指出,“没有现代化工业,哪有现代化国防?”

——伍山林、李宗圆《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战略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元时期泉州制瓷业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与贸易的角度,说明其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工业和国防领域的成就,谈谈你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认识。
2024-03-05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研究卷(一)历史试题
3 . 以下是某部非虚构作品的目录摘编,结合目录可推测第十五章描写的是(       
第十五章
文章要从西线做起
隔而不围,围而不打
风雪中矗立的枕木
天下人提壶送酒欢迎你
金汤桥
坦克驶过东交民巷
A.台儿庄战役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
2024-02-0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永葆生机和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五代以来,领节施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书,多擅权不法”的现象,宋廷开始剥夺藩镇的治民权。随着北宋统治的巩固,中央政府逐步废除节度使、刺史等唐五代时期军政合一,由武人担任长官,有利于潘镇割据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宋仁宗时期,地方行政的管理从唐代的刺史制转变到宋代的知州制,由唐代的道制演变为宋代的路制。

——摘编自陈长征《唐宋地方政治体制转型研究》

材料二   清朝对“大一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内外一体”的阐释和深化,更体现在实践方面,具体表现为实现疆域统一、中华民族主体构建及其边疆治理向边疆内地化的探索。

首先,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长达11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清朝于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终于实现全国疆土的统一,形成了空前辽阔的疆域,这是清朝留给中国一项重要的历史遗产——领土遗产。

——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坚持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既表达了坚定的原则性立场,又根据不同时期国际、国内以及港、澳、台具体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国两制”决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典范。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并为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

——摘编自陈欣新《“一国两制”决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廷防止“武夫悍卒”“擅权不法”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在西藏地区“边疆治理内地化”的探索。分析清朝留下的“领土遗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原则性立场”,简述该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5 . 城市,是特定时空内政治、经济、社会的集中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开始,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些规模达到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呈现出了有别于普通聚落的超常特征。这类大型聚落有山西汾河河谷的陶寺城址、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石家河聚落群、长江中下游杭嘉湖平原的▲城址等。据考古发现,陶寺中期城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这是中国龙山时期最大的城址之一;城内有宫城、观象台、普通居民区、仓储遗址、手工业作坊、墓地和道路等多种遗存。在城南小城内,发现大墓一座,墓内有玉钺、琮、璜、玉石兵器,以及成组的彩绘漆木器和彩绘陶器等陪葬品,还随葬10具完整的猪骨,显示墓主相当富有……这种大型聚落可称为中国古代初期的城市。

——摘编自牛世山、杨婧雅《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营建考察》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迁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北京具有交汇南北,控驭全国的地理优势。但建都北京一个主要的困难是北方粮食产量低,不能满足京师的粮食需要,为此统治者既建都北京,复决策借粮东南。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王培华《元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

材料三   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区域显著扩大,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并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府城东半城以丝织业发达著称,西半城以商品流通、商业贸易著称。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与“开封型”城市(如开封、北京等)截然不同,被傅衣凌先生称为“苏杭型”城市发展道路。

——整理自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等

(1)阅读材料一、写出“____”的城址名称,并以山西陶寺遗址为例,概括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超常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中元大都城址所对应的序号。结合所学,简述元朝统治者为实现“借粮东南”在交通领域所采取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苏州出现的“新的经营方式”,并用一句话概括“苏杭型”城市发展道路的内涵。
6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北是影响中国历程的一个关键地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处边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又是进入中原的诸多民族的故乡,更重要的,又是多个王朝的“龙兴”之地,因而使得东北地区的历史具有独特性,为其他边疆地区不可比拟。明代的东北,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明政府实行“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的政策,又在元代“站赤制度”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广设驿站,增辟水陆交通线,使东北地区的交通线纵横交错,形成为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并与内地密切联系,使东北地区成为明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

(1)指出以东北为“龙兴”之地的三个王朝,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的举措和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之末,俄军东侵至外兴安岭西麓时,乃为强大清军所遏阻。一战之下,俄军挫败,乃有中俄《_______▲_______》(公元1689年)之签订。该条约之主款厥为两强以外兴安岭为界,划疆而治。俄人之陆路东侵至此乃告一段落,双方相安无事者凡170年。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俄人乃撕掉条约,进占我东北,强据我海参崴,改名俄属“镇东港”,从此为患北方,至今未已。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对应的条约名称及该条约签订的意义,概述近代俄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史实。

7 . 移民对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唐朝中期的动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南方经济以此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北宋末年,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这些移民运动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大批失去土地的北方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然而即便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国,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挑战,更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第二次和第三次“移民浪潮”的重要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南下移民对南方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导致大批“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因素。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江南地区工商业经济出现的新趋势,并简要分析当时“更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的重要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公”“私”关系的讨论和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论说,曾经使我们将那个时代称之为“启蒙时代”。……但黄宗羲们没有真正地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他们也没有设想出一个权力更替和权力制约的机制。急剧的改朝换代,决定了他们的“待访”必将成为一种“空守”。因此,对他们思想的启蒙色彩要做仔细的检讨,或者说他们的启蒙意义要到晚清才得以真正展现。

——摘编自干春松《儒学概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典型的民权宪法,第一次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民权利的宪政理念,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立宪的新篇章。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否定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之久的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从而树立了帝制非法和共和合法的观念,促进了民主主义潮流的大发展和人民思想的大解放。

——摘编自袁兵喜《权利与权力的规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宪政理念》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公’‘私’关系”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视角,概述黄宗羲思想所具有的“启蒙色彩”。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民权利”方面的主要体现,并指出该“约法”的历史地位。
2024-01-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每个时代都有信仰,每一代人都有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阳明把人类本心良知的道德行为本身看成是终极目的和意义。正是由于有了人类本心良知,宇宙之存在才成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存在。离开了人类的本心良知,宇宙就是一个自在的,无意义、价值和规律可言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世界。……陆王心学,紧紧抓住了人类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要求人类的存在应当和它的本质相统一。但是它们没有认识到本质正是在存在的发展中而得以丰富、发展和完善的。

——摘编自王伟民《陆王心学异同辨》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驻中国领事、对中国十分了解的密迪乐曾评论说:“在所有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里,中国人是革命最少而造反最多的。”他指出,数千年来朝代的兴衰并没有引起革命,而仅仅是统治家族的更替。……中国直至20世纪一直是一个“只有造反而无革命”的国家。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毛泽东阐明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他在1930年指出,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由此就发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乱的现象,有了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有了在四周白色政权中小红色区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也就是在局部地区内的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结合所学,概括陆王心学的理论特点及其对明朝中叶以后思想界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中国改变“只有造反而无革命”的历史事件,并结合史实阐释“中国直至20世纪一直是一个‘只有造反而无革命’的国家”这一观点。(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3)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所阐明的革命道路及其形成的根源。结合所学,概括这一革命道路提出的积极意义。
2024-08-31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须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自强运动”的名称,并列举两家“他们”为实现“国防近代化”而创办的企业,分析“他们不彻底”的表现。

材料二   民族资产阶级势力,从十九世纪末叶逐渐成长起来。二十世纪初叶,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并分化为左右两翼。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帝国主义分割中国的刺激下,在全国人民反抗外辱、自强图存的影响下,他们要求挽救民族危机,建立一个适合于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

——何干之《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的方案。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既然含着两重任务,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整个中国革命的过程,就不能不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第二阶段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所以必须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这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的。

——摘编自贾杰,王喜春《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内容,并写出制定该纲领的会议。列举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反对“帝国主义”进行的斗争。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及其内容。从社会变革的视角扼要说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024-08-31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